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专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 10:5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专辑
关于试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田庚善  (2002.10.23)
  
   
  关于试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可能作用的机理是什么?②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
  1.它的可能作用机理是一个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因为,慢性乙肝感染者身体中含有大量的表面抗原,为什么这些表面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而仅在皮下注射20-30μg的表面抗原(乙肝疫苗)就有可能产生免疫应答呢?
  最近国外有一篇关于转基因小鼠实验报道:将实验鼠腹腔内注射混入弗氏佐剂乙肝疫苗(含HBsAg10μg),每月一次共12次,结果治疗组完全应答者(HBsAg、HBeAg均阴转者)27只,无应答者15只。作者对它们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诱生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能力以及诱生抗-HBs的能力,应答组均大于非应答组。注射HBsAg能上调树突状细胞上的MHC-Ⅱ及CD86抗原的表达能力,并能增加IL-12、IL-2及TNF-α的产生。故作者认为注射乙肝疫苗可以活化树突状细胞,这可能是乙肝疫苗治疗HBV携带者有效的主要因素。
  那么,注入的HBsAg和体内原有HBsAg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免疫应答呢?从表面上看来,注射10μgHBsAg至小鼠腹腔内,比起小鼠体内总的HBsAg的量来说可能并不多,但从腹腔局部来说,10μg就是很大的数量了,这就可能对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相对较好的那部分小鼠能诱导出一定的免疫应答。
  根据上述推理,人类应用乙肝疫苗治疗也可能有类似情况。很多研究均发现慢性乙肝病人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低下的,但是,如果皮下注射30μg或更大量,就局部来说HBsAg的量也相当大了,这样对于那些树突状细胞功能还不十分低下的病人就有可能诱生出一定免疫应答。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要想证明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2.目前乙肝疫苗的疗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看来拟可采取乙肝疫苗+各种佐剂或与其它非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搽剂等联用如:
  ①乙肝疫苗+各种细胞因子,如IL-2、IL-12、GM-CSF等。
  ②乙肝疫苗+卡介苗(微卡、卡介苗素)。
  ③乙肝疫苗+左旋咪唑搽剂。
  ④乙肝疫苗+卡介苗(微卡、卡介苗素)+潘生丁。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临床医师可以试用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但到底哪种更有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考核才能得到疗效好、价格便宜、适合于广大农村应用的新方法。上述组合如果只由少数单位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想最好能组织全国有志于这项研究的同道,齐心协力,共同考核,可望在数年之内得出一些成果。有意于此项研究者请与本人联系。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0:59: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专辑

                                   乙肝疫苗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
                                          《健康报》
   乙肝病毒长期持续携带被公认与宿主的免疫耐受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机体对HBV的各种抗原可产生程度不同的免疫耐受,表现为抗HBs阴性。这种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有所不同,后者是普遍性的免疫应答降低,而前者是针对HBV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低下。新的临床研究表明,乙肝患者注射乙肝疫苗3~6个月后,患者HBVDNA滴度下降或转阴高于空白对照组。更可喜的是特异性免疫检测证明,患者可产生由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HBsAg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至少可以识别三种不同的表位,但是效果有限。因此研究加用免疫刺激剂及抗病毒药物与疫苗的联合疗法可能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巫善明等1995年发表大剂量乙肝疫苗(30μg皮下每两周注射1次)与猪苓多糖注射液联用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获得了良好疗效,并且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2001年崔琨等报道使用乙肝疫苗联合左旋咪唑搽剂和潘生丁治疗非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获得良好效果。具体用法每月注射1次(10μg)乙肝疫苗,左旋咪唑搽剂每三天1次,每次涂药5ml,潘生丁每天睡前顿服75mg。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设想若再加大乙肝疫苗剂量,例如每次注射30μg,同时探索加用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或苦参素,疗效或许会更好。治疗对象可选择HBVDNA阳性和/或e抗原阳性、转氨酶正常的HBV携带者。至于其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1:00: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专辑

                                     再谈疫苗微卡治乙肝
                                     田庚善  (2003.04.03)
  
   
  接《健康报》寻医问药部转来读者来信,现将读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归纳说明如下:
  一、首先应当说明,包括乙肝疫苗在内的综合免疫疗法,目前仍在临床验证阶段。究竟哪一种联合疗法疗效更佳,除了我提出的免疫疗法方案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联合疗法,都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观察研究。
  提出免疫疗法的主要根据是:目前所有的抗病毒药物都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复制模板cccDNA,而人体内存在cccDNA是乙肝复发的根源,只有cccDNA被彻底清除了,乙肝才能彻底痊愈。而动物及临床试验均证明,只有机体的免疫功能才能彻底清除cccDNA,因此,如果能找到一种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方法,就有可能彻底治愈乙肝。但要找到这种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我所提出的各种联合疗法的根据:
     1.卡介苗、卡介苗素、微卡:卡介苗+潘生丁联合疗法是国家“七五”及“八五”的攻关课题,结合我个人经验,发现对慢性乙肝确有疗效,而且治疗方便,价格非常便宜,每月注射1次,共注射6次,非常适合于广大农村患者。
        本疗法的最大缺点是:必须皮内注射,一旦注入皮下就会发生寒性脓疡,而且即使皮内注射,也会发生小溃疡,一周左右才能愈合,很不方便。为此我们一直想寻找卡介苗的代用品。我们曾试过卡介苗素,认为有一定疗效,但需注射次数较多,价格也较贵,因此,其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最近,发现了国内新上市的免疫调节剂———微卡,这是母牛分支杆菌(非致病菌)的提取物。从实验室材料来看,它与卡介苗非常类似,免疫原等指标可能更好,因此从道理上讲,它应当具有与卡介苗类似的疗效,而且可以肌肉注射,每半月1次即可,比较方便。故目前我们正在试用微卡+乙肝疫苗的联合疗法,至于其疗效到底如何尚需继续观察。至于潘生丁,有人认为它能诱生干扰素,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且价廉、安全,故也一直试用。剂量为3片,每晚口服1次。
        2.左旋咪唑搽剂:左旋咪唑有一定的调节免疫的作用,故曾用于三联疗法中以治疗慢性乙肝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一定疗效。剂量为每次外涂1支,每周2次。
        3.各种细胞因子:也是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有人与乙肝疫苗合用,疗效也正在观察中。
  三、几个具体问题
      1.乙肝疫苗的剂量和疗程。我们所用的是酵母重组乙肝疫苗,这种疫苗就是预防用的疫苗,防疫站都有。一般每次30微克,如与微卡或左旋咪唑同用则每半月至1月注射一次,共用6~12个月。但剂量、用法及疗程均在研究中。一般认为免疫治疗起效较慢,时间越长可能疗效越好。另外,如用细胞重组(CHO)疫苗则剂量应增加1倍。
  2.微卡每次用1支(22.5微克),肌肉深注射,至少用药半年,有效应继续应用。与乙肝疫苗合用时,可分别注射,也可用乙肝疫苗溶解后,一同肌注。
  3.哪些病人可用这些免疫疗法?由于这些疗法的疗效尚在观察中,为了对病人负责,对于有病毒复制且肝功能异常的病人,仍应当采取目前认为肯定有一定疗效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但可同时加用免疫疗法,特别是拉米夫定,最好不要单用,否则易发生耐药。对于确实无条件应用抗病毒药物的病人则可单用免疫疗法。对于不适合应用抗病毒药物的病人,如肝功能正常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等,以及抗病毒药物无效的患者,也可试用免疫疗法。
4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1:02: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专辑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一)
   
  
    肝病临床用药除与其他脏腑疾病用药一样应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共性原则
之外,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特点与发病规律,因此,用药的原则与方法亦往往具有独到
之处,现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几个不同的侧面就肝病中医用药的一些主要原则与方法
简述于后,期望能对肝病用药的思路与方法有所助益。
一、顺应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
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医学理论中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我们在临床上用中药治疗肝病,理所当
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最根本的是必须与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相符合、相顺应用药
才会准确,也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要了解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首先应该明确中医学理论
中肝的含义与实质。
中医学中之“肝”有两层含义,一为“肝用”,即肝的功能活动,一为“肝体”,及肝脏器
官本身。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简言之“体阴而用阳。”中医学认为肝体是肝进行一切生理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肝用作为正常的功能活动又是肝体正常存在的动力和条件,二者是互
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肝的生理表现和病理反映也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
1.顺其疏达之性:从肝的功能活动即肝用而言,肝以气为用,性喜调达而恶抑郁,举凡外来
情志刺激,内生郁闷烦恼,及或诸种毒邪内侵等种种原因可导致肝气郁结,同时疾病过程中所
产生之湿热、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均可阻滞肝经气机,使肝气郁滞而不行,可见肝病过程中
肝气郁结的机会最多,而肝气一郁,即犯他脏,或横逆,或流窜三焦,扰乱血行,又可郁久化
火,气滞而血瘀,引起脏腑气血逆适,引发种种病变,因此,疏肝解郁,行气导滞即为肝病最
常用之法,即古人之所谓“木郁达之”。
古人有言“肝无补法,顺其性而谓之补”,我们之所谓顺其疏达之性就是指顺应肝喜调达之
性,适应肝恶抑郁而易抑郁之病理特征,在肝病治疗中善用疏达之法与解郁之药,顺势引导,
最终使肝气调畅,从而恢复其自然生性,解除其气机郁滞的病变状态,以利于整个疾病的康复

临床所见,几乎所有急慢性肝病均可见到肝气郁滞的临床证型,证见两胁撑胀,腹胀纳呆,
烦躁怒等证候,即可用疏达之法,投解郁之药,如柴胡、杭芍、枳实、青皮、佛手、香附、香
橼、木香、苏梗、郁金、橘叶、玉蝴蝶等;兼脾虚者,酌加健脾益气之药,如参、术、苓、草
、芪等;胃气上逆证见呕恶,呃气频繁,脘腹胀满者,治宜和胃降逆,行气调中,药用苏梗、
白蔻、降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枳实等;湿邪壅阻证见恶心,厌油,腹胀,大便粘腻
不爽者,治宜行气祛湿,芳香化浊,药如苍术、川朴、橘皮、藿梗、佩兰、大腹皮、苏叶、茯
苓、豆卷等;肝胆湿热证见右胁灼痛,恶心厌油,腹胀尿黄,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者,治宜清
热祛湿,行气透达,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连翘、橘红、竹叶、赤小豆、茵陈、苍术、丹
皮、夏枯草、荷梗等;气滞血瘀,证见胁痛如刺,胁下症块,舌暗脉涩者,治宜理气活血,药
如川芎、桃仁、红花、山楂、三棱、莪术、郁金、丝瓜络、路路通等,凡此种种,有正治,有
兼治,治法皆以调畅气机为主,用药皆为轻宣透达之味,都是顺肝疏达之性的,都是为了解除
肝气郁滞的病理状态,从而恢复其自然生性。
临床上也有一些情况,如肝肾阴虚用滋补肝肾法,如左归饮、归芍地黄汤等,肝血亏耗用四
物汤等,则皆滋补之品,贵重味厚,我们在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治疗肝病时,则切莫切忘记顺其
疏达之性的原则,均宜在滋补方药中治疗适当配用调畅气机,疏通经络之药味,以防壅塞气机
。此外,如湿热蕴结之用清热祛湿法,亦每需加用轻宣透达之药,以斡旋气机,适肝之性,以
利于肝病之康复。
疏达药质轻味薄,性多辛燥,用量不宜过大,用时不宜过久,在临床应用时,常
需加入滋柔甘缓之品,以防伤及肝体,顾此失彼。
2.适其柔润之体:肝以血为体,主藏血而濡养头目及四末,肝体原本是柔润的,但是在肝病
中伤其柔润之体的因素却不少,如肝火易升、肝风易动、肝阳易亢的病理特征均可造成肝阴不
足,肝血亏耗;急慢性肝病中湿热内阻、肝气郁久化火也可导致热盛伤阴,造成肝之阴血亏虚
;肝体失柔,还可以因于他脏受累,如肝病日久,伐中州,脾气虚弱则使肝失敦阜之培,盗母
气以耗肾水又使水不涵木,肝体因之而燥急;此外,久投疏达辛燥之剂,亦易使气阴耗伤。由
此可见,临床上以肝体虚实而言,总以亏虚为主,在治疗上养血、益肝阴、滋肾水诸法皆为适
其柔润之体,一贯煎、四物汤、补肝汤、六味地黄汤等皆为常用方剂,常用药如生地、熟地、
沙参、麦冬、枸杞、当归、白芍、酸枣仁、黑芝麻、百合、知母、乌梅、石斛、黄精、山药、
五味子等,有养肝血、益肝阴者,有滋肾填精者,亦有气阴双补者,皆有助肝恢复其柔润之体

滋阴药多性味厚重,久用滞腻,可碍中气之运行,因此常需适当加入疏达调中之剂;此外,
应用滋阴柔肝药应注意余邪滞留,应酌配清解通利之剂以祛邪务尽。
总之,肝用之为病,以实为主,以顺为补;肝体为病,以虚为主,以补为顺。
3.重视宏观调控,兼顾脏腑气血:肝病临床用药除上述顺其性、适其体、顺应肝本身的生理
病理特性之外,还应充分认识肝易动难静,善干他脏的特点。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
上协调统一,必然导致病理上的互相影响,肝病尤其如此,古人有“肝为万病之贼”、“诸病
来自肝”等说,实践证明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在一些肝病,特别是慢性肝病,可对脏腑气
血产生广泛的病理影响,引发一系列复杂的证候,在用药时应详细分辨肝病影响所及何脏何腑
、在气在血、病机如何,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与方药。
肝病对脾胃的影响迅速而持久,主要表现为胁痛、腹胀、纳呆、便溏、乏力等肝郁脾虚证候
与胃脘胀满、呃气、呕恶、纳呆等肝胃不和的症状,治疗除疏达肝气外,尚需加参、芪、苓、
术、甘草、山药、莲子、扁豆、薏米、黄精等健脾药及苍术、厚朴、橘皮、降香、茯苓、竹茹
、苏梗、白蔻、稻芽、焦曲、内金等和胃药。疏肝健脾、和胃法为肝病临床最常用之法。
肝病最易及胆,肝郁和肝火皆使胆气不利,造成肝胆同病,如肝胆湿热,证见呕恶厌油、溲
赤,大便粘腻,胆汁泛溢肌肤则形成黄疸,则用清肝利胆法,药如胆草、栀子、黄芩、金钱草
、海金砂、郁金、枳实、熟大黄、车前草、通草、竹叶、田基黄等药,甚或用承气汤以泻腑气
,使肠泻胆亦泻。
肝病久又每易及肾,导致肾阴亏耗,肾水不足,证见肝区隐痛、腰膝酸软、梦遗滑精、失眠
多梦等,又宜滋肾填精,肝肾同治,药如熟地、当归、白芍、枸杞、知母、黄柏、沙参、女贞
子、旱莲草、黑芝麻、鹿角胶、鱼鳔、胶珠、鳖甲、小蓟、萸肉、丹皮、山药等以滋水涵木。
肝病有时还可出现肝气壅肺和肝火灼肺,或气逆作咳,黄痰,胸痛,甚为咳血,治宜清金制
木法,药如青黛、蛤粉、桑皮、生地、栀子、杏仁、百部、百合、沙参、蒌仁、紫菀、冬花等
以平肝润肺。
肝火尚可扰心,轻者心烦意乱,失眠惊悸,重者神志不清或昏迷,治宜清肝凉血,宁神清心
法,药如生栀子、珍珠母、菖蒲、天竺黄、远志、炒枣仁、莲子心、羚羊粉、犀角、郁金、钩
藤等以清心宁神或醒神开窍。
肝病对气血影响尤大,首先是肝本经气血失调,继或全身气血逆乱,如临床所见肝气郁结,
肝气上逆,上犯心肺使肺气不宜,心气逆乱,横逆乘脾又使脾气虚弱、胃气下降,及肾又致肾
气虚衰,气化无力,因此,临床上调理气血多从肝入手。气为血之帅,肝与血关系极为密切,
肝病对血分之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血结、血热、血虚等,如证见胁肋刺疼、肝脾肿大、
肝掌、蜘蛛痣、血衄、牙衄甚或吐血,临床治疗分别应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川芎、当
归、丹皮等;活血散结药如马鞭草、三棱、莪术、郁金、鳖甲、山甲、水红花子、泽兰等;凉
血止血药如丹皮、大小蓟、茜草、生地炭、侧柏炭、黑栀子、大黄炭、三七粉、茅根、藕节等
;益气补血药如黄芪、台参、黄精、白芍、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鸡血藤、炒枣仁等。
如上所述,重视宏观调控,兼顾其他脏腑及气血也是顺应肝病理生理学特点的重要一环,通
过脏腑气血的正确调理达到对肝病的有效治疗,这也是肝病用药的重要原则。
5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1:03: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专辑

                     三联疗法(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潘生丁、乙肝疫苗)
治疗HBV携带者80例临床疗效分析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 崔琨 姬胜杰 刘军祥 徐秋燕 李慧艳 靳风云
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肝病研究所 范公忍 田惠英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已有了一些进展,但从多数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疗效均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HBV携带者的治疗方法,我们自1998年4月以来,应用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潘生丁、乙肝疫苗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共90例,并设90例为对照,共治疗了6-18个月,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材料及方法
    一、 病例选择: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1998年4月-2000年3月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依照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选择慢性HBV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IgM或HBV-DNA均阳性且持续半年以上,肝功能正常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都排除母婴垂直传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男性114例,女性66例,年龄4-9岁22例,成人10-60岁158例。将4-9岁设为治疗I组,10-60岁治疗组设为治疗II组,对照组90例,其中对照组4-9岁11例,男6例,女5例;10-60岁79例,男30例,女29例。
    讨 论
    在我国,HBsAg阳性者约占1.2亿人,广泛分布于农村基层,其中约有3000万人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相当一部分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近年来许多学者分别报导了HBsAg携带者,其肝组织很少是完全正常的,大部分有肝组织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部分病人已发展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1]。儿童也不例外[2]。所以,抑制HBV的复制,并使之阴转,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卫生问题。基于我国仍为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人难以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鉴于此,笔者自1998年初开始试用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潘生丁、乙肝疫苗治疗HBV携带者。
    本文通过80例乙型肝炎携带者三药联用治疗观察发现:经过治疗6、12、18个月的治疗I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58.33%、83.33%、100%,治疗II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24%、47.06%、54.41%;治疗I组抗HBc-IgM阴转率累计分别达66.67%、91.67%、100%,治疗II组抗HBc-IgM阴转率累计分别达41.12%、63.32%、75%;治疗I组HBV-DNA阴转率累计分别达58.33%、83.33%、100%,治疗II组HBV-DNA阴转率累计分别达41.12%、60.29%、66.18%;统计学处理HBeAg阴转治疗I组、治疗II组各时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BsAg、HBeAg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定量显著下降。继续用药HBeAg、HBV-DNA、抗HBc-IgM阴转率逐渐提高,由此推测,如果治疗时间继续延长,疗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限于本文坚持用药18个月仅2例,病例甚少,有待扩大病例长期观察以验证结论。至于长期用药引起DNA变异问题尚需追踪观察。
    本实验笔者观察到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4-9岁组明显高于成人组,较对照组比更加明显(P<0.01)。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儿童感染时间短,成人感染的时间可能比所能知道的时间要长;其二,有学者认为存在HBeAg/HBV-DNA的HBsAg阳性儿童在3-5年中不经抗病毒治疗而清除HBV-DNA和HBeAg的可能性在50%以上[3];其三,三联用药对儿童可能更好。此也提示对HBV携带者治疗越早越好,在儿童期治疗将更好,携带HBV时间越长,治疗将越困难。
    左旋咪唑为一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主要作用于T淋巴细胞,诱导早期前T细胞分化成熟,成为功能性T细胞,并使功能失调的T细胞恢复正常,同时能增强单核细胞的趋化和吞噬作用,激活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诱生内源性干扰素,从而产生提高免疫和抗病毒疗效[3-5]。潘生丁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脏内血循环,增加肝脏内营养的供应,能刺激体内产生较高剂量干扰素,增加机体的抗病毒能力[6]。乙肝疫苗是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原理可能在于通过"旁边"激活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免疫细胞,提高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最终清除感染病毒的目的。国外Kuhober等用含有PreS2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个月后31%血清HBV-DNA消失,认为乙型肝炎疫苗治疗可减少HBV-DNA复制并可以清除机体对HBsAg的免疫耐受性[7]。国内巫善明等报告用猪苓多糖合并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认为应用乙肝疫苗可打破机体免疫耐受或低下状态而提高疗效[8]。通过我们的治疗观察,三药连用在促进HBV-DNA及HBeAg阴转方面确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药联合应用,左旋咪唑涂布剂避免了口服给药出现的恶心、呕吐、嗅觉、味觉异常等副作用。潘生丁片每晚睡前口服,避免白天出现的扩张血管作用引起的头痛、头胀等副作用。乙肝疫苗每月注射一次。此方法,疗效显著,方法简单,费用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6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1:04: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专辑

                           如何进一步提高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   
   
                                 【北京地坛医院(100011) 崔振宇】   
     
     众所周知,拉米夫定是一种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它对病毒的逆转录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不能彻底清除复制模板ccc-DNA,故停药后可能复发。长期应用可诱发病毒变异及产生耐药现象。那么应如何提高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呢?
      免疫功能异常是慢性乙肝持续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同时,再加用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例如左旋咪唑搽剂)和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例如乙肝疫苗),有可能获得更满意的疗效。根据资料,左旋咪唑可以调节紊乱低下的免疫功能:其首先是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提高抗原递呈能力;同时还可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使抗体生成增多;此外,左旋咪唑还可诱生γ干扰素,增加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最近,张文君等在中华消化病杂志上发表的《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文,联合用药满12个月后,治疗组HBV-DNA的转阴率为85%,抗HBe的阳转率为29.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联用拉米夫定与左旋咪唑同时,加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慢性乙肝低下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可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5 15:57 , Processed in 0.0712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