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医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4-16 20:11: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医哲先生:
我以前都是以客人身份进入本论坛,为了看你的《新经络学说》并发表意见,注册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你没接着发,不想征求意见了吗,还是另有原因?是被霸主们吓怕了吗?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在论坛上,确实有那么几人,不论谁发贴子,都会说三道四,不懂装懂,还很不文明。其实,真正搞学术探讨的人还是大多数,大家都是好心。至于个别人,别理他。接着发吧,有争议是好事,
22
发表于 2006-5-10 19:04: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下面引用由新用户2006/04/16 08:11pm 发表的内容:
医哲先生:
我以前都是以客人身份进入本论坛,为了看你的《新经络学说》并发表意见,注册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你没接着发,不想征求意见了吗,还是另有原因?是被霸主们吓怕了吗?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在论坛上 ...
新用户先生:
真对不起,好久没来了,误了给你回复,请原谅。
你所说的各种原因,都是不存在的。我不是怕,也不是嫌说三道四。我很理解大家,学术探讨嘛,都是好意。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有不同认识,因此,无论说什么,无论怎么说,都没关系的。但是,因为太忙,没上网,所以,不再发了。当然,作为学术论坛,谁都希望大家心平气和,更亲切,更和蔼,更文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商,共磋,共勉,图强。而不是象吵架一样,更不是互相攻击,或互相贬低。其实,贬低别人,实际是贬低自己。最后,感谢你参与,如仍有兴趣,可邮件联系。再见!
23
发表于 2006-5-12 09:44: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一千多年以来,这是首次找到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
  这是什么话,一看即有哗众取宠之嫌,难道说之前的所有医家都没有研究过《灵枢经》吗?
24
发表于 2006-5-12 19:58: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下面引用由陈鑫剑2006/04/05 03:29pm 发表的内容:
原来是搞广告的流辈。罢了罢了。
〈最新实用诊脉法〉这本书挺不错的 值得一看,尤其最后的是28脉像的历代医书汇编 部分


许先生接着发后面的
25
发表于 2006-5-12 20:04: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我发点相关的研究

经络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是全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棵明珠。它以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效验确定而受到国内外患者的欢迎。中医理论是由脏腑、经络、津液气血┄┄为核心的。其中的经络学说产生最早。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距今2000年以前的《内经》更十分具体地,系统地,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还提出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据。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针灸在世界发展很快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一百二十余国家均有针灸医师工作。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前景。


 
  1 肯定现象
  1956年中国即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有曲折和干扰。进入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解放军309医院,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000例循经感传出现率的调查。对8名感传显著者进行经脉感传的观测。1973年由卫生部组织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20余省市进行了二十万例的人群普查。然后观察出现感传的情况。以后中国学者又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203例)、尼日利亚人(182例)、塞内加尔人(193人)、英美德法等白种人(110例)的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证明循经感传在人类当中,无人种和地域的差别。
  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连接起来即是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这条线同样具有电、声等特性。实验证明这种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的95%左右。这一结果是可重复验证的。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证实了明代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察之”。国内外的学者还对循经皮肤病进行了观察,总结了346例478条循经皮肤变化,包括有贫血痣、神经皮炎,皮肤色素沉着等25个病种。有些疾患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十四经脉及带脉都有。有的见于经脉的一部分,有的波及经脉的全程,十分醒目。还有的单位和笔者,均发现针刺时出现循经的红线、白线、红疹及皮下出血等血管神经反应。常可保持数小时以上。在病人身上我们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按照“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我国的经络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 为阐明本质进行现象的客观观察
  从现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必由之路。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把古人赖以建立经络学说的经络现象和由此涉及的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本质搞清楚。1985年经络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990年被列为国家十二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之一;1998年又被列入国家攀登项目,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经络的现代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我国学者已有大量的资料说明:
  (一)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二)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
  (三)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我国学者在经络的研究方面采用了电、声、光、核、气等多种理化方法,神经生物形态学方法,如CB-HRP(辣根酶),萤光双标法等手段,从细胞水平进行研究。
  2.1 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四十多年 来中外学者用电学方法,采用皮肤电阻抗为指标进行研究,50年代初,日本发现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皮肤低电阻点的检测方法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过对14经脉的测试结果,证明皮肤低电阻点的循经性.低电阻点密集分布,沿经排列,但不连续,其结果稳定可以重复。当对机体施加外加电流时,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电位差较明显,并且反映出经络脏腑功能方面的活动。有人认为皮肤电位测定较皮肤电阻测定更有意义。
  2.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照相机记录。观察到
  ①四肢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下;
  ②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淤积;
  ③在活体观察与淋巴和神经干无直接关系,但与血管关系密切;
  ④在四肢部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基本循古典记载走完全程。仅大肠经和心包经有一定变异。专家鉴定认为此法直观、客观、重复性均较强。
  2.3 循经声信息检测
  学者们观察到刺激穴位的声信号(低频振动)可沿经络的路线传导,其轨迹与古典记载相吻合,信号的频率在8-97赫之间,高峰集中于30-40赫。结果稳定,可重复。
  2.4 光检测法①体表超弱冷光检测:以体表超冷光信号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某些患者在不同经穴发光有不对称变化,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②红外成象法检测:一切物体温度高于-273co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间放射红外线。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和淋巴。CO2和O2分压的测定,H+、Ca+的测定近年来有些学者还进行了人体经络体表循行线二氧化碳呼出量特性的研究,发现经线上二氧化碳呼出量(RCO2)高于经线外。并且从井穴向合穴不断增大。还有人测查了经穴非经穴H+、Ca+ 变化。针效阻滞定位检测利用针刺时出现的循经感传经压迫可以出现阻滞的特性,测出一系列的阳性阻滞点,将这些阳性阻滞点连接起来即绘成一条轨迹,此轨迹基本与古典记载相吻合。这是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检测。
  3 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络脏腑相关。如《素问﹒藏气法时论》即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将脏腑与肢节联系起来。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郄门、曲泽、天泉四穴和心包经上的两个非穴点,及四穴旁2cm的8个对照点,对80名受试者心功能(包括LVET、P/L、SV等8项指标)及心电图进行测试。发现针刺心包经上四穴和非穴点与对照8穴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内关等经穴又优于非穴位点。这表明心包经与心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又有人相继对胃经和胆经进行实验观察。结果相同。还有人观察到针刺“足三里”、“小海”、“曲池”分别对胃、小肠和结肠运动有相对特异性。1984年有报道在内关、足三里、孔最和太溪注射的示踪剂Na1125均能迅速到达各脏器,但到达的速度,强度则因穴位不同而不同。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经脉??脏腑关系必将成为重点之一。对于阐明经络实质,提高疗效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 透过现象看本质
  古籍上所说的经络究竟是指机体的哪些组织结构?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行血气、营阴阳。这是最基本的属性。实践证明在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之外寻找独立的新的经络的一切尝试都归于失败,但大量的实验为阐释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实质奠定了基础。目前对经络实质的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4.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体液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提出:经络与中枢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相关说中医认为经络具有行血气、通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要作用。现代生理学则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系和调节及其与外环境的平衡统一,主要是由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理实现的。有的学者根据循经感传的一些特征,认为在体表发生的感传线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发生的过程。经络是大脑皮层各部位之间特有的功能联系。经上的穴位在大脑皮层上各有相应的点(最近庄鼎已通过功能MRI核磁共震从图象中反映出来,张栋用红外摄影也反映了变化)。
  针刺一个穴位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点兴奋后,这一兴奋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联系,有规律地扩散在同一经上有关穴位的相应点,引起该系统的兴奋,大脑皮层某一经系统发生兴奋后,在体表的投影,在主观上即形成了循经感传的感觉。即“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其基本根据是截肢者的幻肢感传感;气功入静可引出循经感传;感传可以扩散又可回流;作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感传能穿过麻醉区至足趾端。另外入静诱导可提高感传诱发率,脑部病变可以增加循经感传出现率等,都支持中枢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此说由张锡钧等于1959年提出。根据经穴与皮质,皮质与内脏之间存在肯定的联系。实验针刺狗的“足三里”可以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针刺人的内关穴同样可以建立血管收缩反应的条件反射,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皮层诱发电位晚成分,实验说明了三者的联系。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直观解剖发现大多数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经干或较大分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324个穴位,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有323穴占99.6%,用HRP(辣根酶)或荧光双标法均发现穴位与周围神经相关;而循经出汗,汗毛竖立、循经皮丘带等均与植物神经有关;用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遍及全身,可以说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及营与卫,气与血的关系。认为这些神经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动脉分布,在小血管上位于中外膜之间在脉外。总之认为交感神经系统神经节后纤维及阻力血管密不可分。这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仲朴1987年即把此系统命名为“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二重反射与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经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外由于局部组织刺激产生的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短反射。一个局部短反射就成为下一个局部短反射的诱因。如此向前推进。在一系列短反射的激发过程中,每一环节引起的兴奋,通过神经传入中枢,上升为意识,从而形成循经感传。在经络循行线,以神经和血管为基础的局部短反射,可以认为是比较古老、低级的外周整合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种比较原始的机能。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比较解剖学法和体针传统记录研究小鼠经脉线的行程定位与古典记载相一致。辨认出躯干段的足六经是以血管主干的行程为依据。足三阳的血管主干线在皮下和皮内;足三阴的血管主干均在胸腹壁的深层组织中,从而认为古人是根据鲜明的血管定名为经脉,但传递信息的则是血管壁上的神经。交会穴常有不同的血管吻合分枝,管壁上的神经纤维与之伴行。血管是经脉的方向导引者,组织支持者和可能有的活动参与者。而神经纤维则是经脉信息传递的本体。采用光镜下和电镜下的组织学,组织化学特别是免疫组织学提示: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结成不同程度,不同距离的形态和机能联系,它分化出来的介质和其它物质(组胺、激肽、P物质、ATP和前列腺素等)调节局部的生化环境有利于经脉信息的传导。这些神经纤维是P物质(一种激肽大量存于脑组织和脊髓后根,是逆向扩张血管的介质。)免疫反应阳性的属于无髓的细纤维。发现P物质能的神经纤维在外周来自初级神经元,来自脊神经节。实验观察它们是经脉信息的传递者。
  例如:足三里穴部的动脉是胫前动脉,它来自股动脉,血管壁上都分布着P能神经纤维,其外周的P物质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后根神经节内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这种胞体是小型的约占节内胞体的20%,后根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其外周突直接或给出侧枝,间接投射到脊前神经节中,由脊前神经节胞体发出的长突进入肠肌丛和粘膜丛。两丛中有P物质能神经但无胞体和突起,P物质是强有力的刺激剂,它作用到肠肌促进蠕动。总体看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认为,穴位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各种形式的刺激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即传导到该轴索分支的分岔处,然后返转逆向,沿其另一分支传向皮肤,在分支的终末处释放出扩张血管的或其他效应的物质,使皮肤小动脉扩张,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使接近此分支终末的肥大细胞活跃,形成皮肤潮红和风团。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轴索反射引起的肥大细胞活动改变了中间物质的成份和含量(包括P物质等)进而通过下一神经元的轴索终末,再传递给下一各神经元的轴索终末,如此接力联动形成循经感觉。由于轴索终末释放出的递质--分泌P物质阳性的肥大细胞与P物质免疫反应的神经纤维构成联接。多次电镜下证明膨大的终末与肥大细胞之间仅隔20nm。在经脉线上神经与肥大细胞密切相随。“经脉线的结构成份--血管、神经、肥大细胞。它们合起来代表经脉线。”
  小鼠躯干部六条经脉均是依据带有神经、肥大细胞的六条血管为主干组成的.应用微量组胺或P物质沿经注射。经百多例长,幼小鼠实验,均产生了循经红线,或皮丘带出现。阳经中阳明经、少阳经红线出现率高,太阳经次之。而阴经因较深则不易发现。此说解释了经络行血气调阴阳的部分作用。适用于经脉外行线,适用于循经的皮肤反应的解释,也适用循经的浅部感传。笔者认为二重反射和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是在现有解剖生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了神经生理学,并较好地解释了许多经络问题,可能有良好的前景。经络与肌肉相关说此说从脊髓水平对经络现象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对猫、大鼠和猴观察的结果表明: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对来自外围传入刺激的反应,具有某种循经的特点。沿着胃经、胆经、和膀胱经等穴位分别注射CB-HRP,则每一条经脉在脊髓的前角都可以显示出一条纵向排列的柱状运动神经元链,从而认为经络活动可能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协同的肌肉群、具有特异空间联系的运动神经所固有的反射活动的功能表现。全身横纹肌大致以纵向排列,经络的走向与此一致,在肌纤维交错排列之处,如面颊、肩臂经络走向也呈曲折回绕。在经络研究方面:还有第三平衡论,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感传传导速度约0.1-0.2m/m,比神经传导速度慢,比内分泌快。它的核心以在苍白球。是人体当中最原始的反应系统。其他还有细胞间隙说,低流阻通道说:“波导管论”等。也有人从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4.2经络研究展望
  1) 近40年来对经络现象和循经感传的情况进行了普查、并且掌握了一些规律,从普及经络知识和肯定古典记载上取得重大成果。
  2) 从方法学由简单到周密、由电、声、光、核、气诸方面进行检测的手段日益成熟和完善。
  3) 对经脉??脏腑相关和人体功能调节过程中的循经特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经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已被研究者公认。
  5) 现代科学技术在经络研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二十多年来神经生物学在阐述来自外周结构的传入信息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但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人认为目前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只有10%,甚至更少。有鉴于以上各种情况,在“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这样完整的思路指引下。坚持功能与结构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一方面从细胞分子水平,乃至更深的层次弄清经络的物质基础,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阐明经脉--内脏相关的机理。另一方面更要重视临床和人体上的研究以求疗效,利于针灸的传播和提高。还应该在研究中创造更新的方法,测试和治疗仪器.虽然经络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距完全阐明其本质还任重道远,相信中外研究者的努力必将解决这一重大生命课题。
26
发表于 2006-5-12 20:10: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
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
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
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
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
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
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
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
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
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
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
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
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
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
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
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
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
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
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
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
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
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
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
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
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
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
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
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发现循经低流阻通道
人体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一部分是血
液和淋巴液,流动于脉管之中,另一部分存在于组织间隙之中,称为
组织液或脉管外体液。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
可能是脉管外体液的流动路径,但这一假说一直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九十年代,笔者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对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形成
定向流动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循经路线上组织对体液流动
的阻力(流阻)较小是形成组织液定向流动的重要条件。在这一思想
的引导下,我们寻找各种测量组织流阻的方法,终于建立了一套能够
连续扫描测量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使用这一装置,我们分别在小型
猪、小家猪和人身上发现了循经低流阻点。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测量组
织液压波传播的方法,用于测量低流阻点之间的连通性,结合γ照相
机观察同位素迁移的方法,终于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下存在着具有低
流阻特性的组织液通道,简称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并且首次在循经路
线上发现了具有功能意义的体液通道结构。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
下完成的,这一课题延续到“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中,并受到评
审专家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正电子照相机发
现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运输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证明它与《黄帝
内经》所说的经脉有濡养组织、滑利关节的功能相吻合。其次,我们
在猪身上测量到7~8条与人体经脉分布非常接近的低流阻通道,证明
它与古典经脉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于通常的血管和淋巴管,
是一种新的结构分布。形态学研究发现,低流阻通道位于《黄帝内经》
所说“分肉之间”的组织间隙之处,符合古典经脉的解剖定位。综合
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古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可能就
是经脉的实质或其实质的一部分。具体讲,它可能是卫气在经脉路线
上运行的通道。
27
发表于 2006-5-18 09:16:3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6/05/12 08:04pm 发表的内容:
我发点相关的研究
经络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是全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棵明珠。它以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效验确定而受到国内外患者的欢迎。中医理论是由脏腑、经 ...

下面引用由医哲2006/04/01 11:48am 发表的内容:
这是近作《新经络学说》总论部分。 ...所谓“经络”,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经”和“络”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顺序、以及与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

医哲先生《新经络学说》总论所表达的经络观点,并没得到薄涛先生《发点相关的研究》中的经络观点的支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5:34 , Processed in 0.1163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