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修12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8-2 22:32:33 | 只看该作者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楼主看来是博文强志的好手,但在学习方法上有失于机械,当然这样说对于你们初学中医者是要求过高了些,而且中医教材的编写思想上也是有些机械的问题的。不过,在下的一点小经验还是愿意与大家特别是中医的新生代们分享的。那就是整体观----不但诊病治病要这样,学习药物和方剂也是这样!
                  ~~~~~~~~~~~~~~~~~~~~~~~
在下倒是有个以毒攻毒的小窍门,用机械对机械,就是在初学经典时,存疑要尽量少甚至有些盲从也不要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嘛!当然有人会说这是笨法,但我认为初学者是有效的。
12
发表于 2006-8-4 21:46:12 | 只看该作者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為什麼胸陽不展不用芍葯,
而腹滿時痛一條郤用芍葯呢?
一方面可以從後條之“設當行大黃芍葯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分析,
另一方面腹滿時痛除了是脾陽不運外,
尚有什麼其他的因素的參與而導致的呢?
可以想一下。
13
发表于 2006-8-4 22:22:15 | 只看该作者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学海无涯在 2006/08/04 10:2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修12062006/07/23 08:49am 发表的内容:
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脾肝经。功能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和营。另能利小便而行水气。此药酸苦阴柔却能通脉,利尿实在另人费解!
   读伤寒对此药也有很多疑惑请各位前辈指教。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条应为表证误下,邪陷胸中,致胸阳不振,阳气郁而不伸之证,故去其酸苦阴柔之性有碍胸满,似合情合理。在看这一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此证应为表征误下,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宜通阳和中,同样有阳气郁而不伸在这为何不减反增?难道就因其有腹痛取其柔肝止痛之用而不故其酸苦阴柔有碍腹满?而且在桂枝加大黄汤这条上更能说明腐秽壅滞极甚也为何却增加起用量?另有真武汤为脾肾阳虚水乏之证用有白芍其用有三,一者利小便而行水气,一者柔肝止痛,一者敛阴舒筋。但脾阳虚水乏之苓桂术甘汤中却又为何不用其利小便而行水气呢?望各位前辈指教!

关键在于药物的理解与方证产生偏差,
第一条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color=#DC143C]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条应为表证误下,邪陷胸中,致胸阳不振,阳气郁而不伸之证,故去其酸苦阴柔之性有碍胸满,似合情合理。可以如此理解,
第二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 [color=#DC143C]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此证应为表征误下,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宜通阳和中,同样有阳气郁而不伸在这为何不减反增?
^^^^^^^^^^^^^^^^^^
请看两者病位不同,当然用药有差别,另外一为太阳不振,一为太阴不和,本经谓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可以为证。
^^^^^^^^^^^^^^^^^^^^^^^^^^^^^^^^^^^^^^^^^^^^^^
另有真武汤为脾肾阳虚水乏之证用有白芍其用有三,一者利小便而行水气,一者柔肝止痛,一者敛阴舒筋。但脾阳虚水乏之苓桂术甘汤中却又为何不用其利小便而行水气呢?望各位前辈指教!
请问楼主真武汤主何证?仲景书中好像并没有说真武汤是什么脾肾阳虚之类,能否用伤寒论本身的语言探讨方证,如此问题自然解决,您自己试一下?
14
发表于 2006-8-4 22:35:31 | 只看该作者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医源在 2006/08/04 11:21pm 第 5 次编辑]

-=-=-=-=-=>
   

   太阳病 误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条应为表证误下,邪陷胸中,致胸阳不振,阳气郁而不伸之证,故去其酸苦阴柔之性有碍胸满,似合情合理。在看这一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此证应为表征误下,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宜通阳和中,同样有阳气郁而不伸在这为何不减反增?难道就因其有腹痛取其柔肝止痛之用而不故其酸苦阴柔有碍腹满?而且在桂枝加大黄汤这条上更能说明腐秽壅滞极甚也为何却增加起用量?另有真武汤为脾肾阳虚水乏之证用有白芍其用有三,一者利小便而行水气,一者柔肝止痛,一者敛阴舒筋。但脾阳虚水乏之苓桂术甘汤中却又为何不用其利小便而行水气呢?望各位前辈指教!

-=-=-=-=-=>

     


     此条是在太阳病误下之后形成的几种变证,形成的原因病者的体质和医者用药的量所致。其阳气从外到里的变化逐次如下:
     胸满脉促者,证虽现于上位,但胸中为肺之位,肺为太阴之性,白芍性阴,故当减去;
     腹满时痛,为胃肠之病变,胃肠为阳,阴固则阳胜,为阳明之病。何所定也?时痛可定。此种疼痛如同春之雷鸣,阴固于外,阳气胜于内则发。但其有间隔的时间。因此种腹满疼痛乃气所致,为虚;
     大实痛者,乃阴固阳于太阳小肠,疼痛剧烈。阳极则拘,故痛甚矣。此乃有腐秽壅滞,用大黄太阴之药,清其内固多余之阳,病自愈矣!
     有人会问:本为伤寒,用阴药岂不是引阴寒入内?其实,此为双解之法。阴性药物平多余之阳,桂枝之类的阳性药物散外在阴寒。关键在于药物的归经认识,但此种归经理论不是现代中医运用的归于十二经络之经。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医源2006年08月04日 10:59pm 时添加 -=-=-=-=-
白芍利水止痛之理,即“色白为金,酸味收敛。阴气合而为液。如同秋天多雨。微寒为凉,与秋气相同; 柔肝止痛,肝为春,春多雷,秋则少矣。雷为动,雷少则静。动少则痛止。”
15
发表于 2006-8-6 08:34:07 | 只看该作者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6/08/06 08:3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修12062006/07/23 08:49am 发表的内容: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条应为表证误下,邪陷胸中,致胸阳不振,阳气郁而不伸之证,故去其酸苦阴柔之性有碍胸满,似合情合理。在看这一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此证应为表征误下,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宜通阳和中,同样有阳气郁而不伸在这为何不减反增?
本为表证,误下之后,应该根据病位的深浅而决定治法: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本条脉促胸满是辨证的眼目,其一,说明正邪相争,正气未显衰败之象。其二,邪气也入里不甚。二者综合起来看,其病位还是偏上。给邪气以出路,当顺其势而扬之,推之。病位偏于上,自然要用汗法,故用桂枝去芍药汤。
病位偏于中,用和法,偏于下,用下法(下法包括通大便和利小便)桂枝加大黄汤是太阴表证,太阴阳明位居于中,故用和法(和法也有偏上和偏下的不同,小柴胡属于偏上,大柴胡属于偏下,桂枝加大黄汤,太阴为阴经,故治疗阴经表证,没有完全偏上(偏表)之理。还是要先侧重于里。
16
发表于 2006-8-6 08:39:54 | 只看该作者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下面引用由修12062006/07/23 08:49am 发表的内容:
另有真武汤为脾肾阳虚水乏之证用有白芍其用有三,一者利小便而行水气,一者柔肝止痛,一者敛阴舒筋。但脾阳虚水乏之苓桂术甘汤中却又为何不用其利小便而行水气呢?望各位前辈指教!
苓桂术甘汤不是脾阳虚水泛。
因为阴逆,故用芍药。
因为阳陷,故用桂枝。
17
发表于 2006-8-6 11:06:54 | 只看该作者

读伤寒之疑惑,白芍的用法!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6/08/06 08:34am 发表的内容:
本为表证,误下之后,应该根据病位的深浅而决定治法: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本条脉促胸满是辨证的眼目,其一,说明正邪相争,正气未显衰败之象。其二,邪气也入里不甚。二者综合起来看 ...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6:59 , Processed in 0.05608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