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葛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19:51:3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治肝心悟
  肝经实火,须用泻肝法,首选龙胆草为主药,可收苦寒直折之效。由于肝火为患有部位上的不同,因而还需适当地选择配伍药物。在上,发生目赤、耳疳、聍耳等疾病时,可与性升的柴胡同用;在下,出现囊痈、梦遗等症时,又应与性降的黄柏配合。总之,选择有不同升降性能的药物为伍,目的在于能恰到好处地发挥药效。
  肝胃不和患者,常表现为“肝强胃弱”,“强”乃肝气有余。对这一类型的病例,如其见证为胸痞、少纳、苔白腻时,应采取“疏肝不忘和胃”的针对性措施,方药除疏肝外,还应在玫瑰花、淮山药、砂仁壳、橘白等药中选择一、二味以和胃。如在上述症状的同时,又有易怒、舌红等火热见证者,则应用疏肝药加丹皮、山栀之属以凉肝,不必治胃,一俟肝气条达,肝火得平,则不治胃而胃自和。
  对肝气化火生风,横窜经络的治疗,除疏理肝气、清火熄风外,尤要采用“治风先治血”的法则。因为血得行则阻滞之邪难以继续留着,即所谓“血行风自灭”。另一方面,这类证型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经阴血亏虚,其标为阳气独亢,化风窜络,可见此风乃由气所化。血虽随气行,然气必丽于血,血亏则气难依附而致气滞、气逆、气乱等,此时治血养血,乃安气之宅,使有所归。即《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治则。
  下虚上盛的肝风眩晕,伴有自汗、神情倦怠、四肢乏力等气虚症状的患者,用气阴两顾法施治,论理固无可非议,但药物应加以选择。实例证明,阴虚肝风上扰的眩晕,虽有气虚见证,也只宜用党参而不宜用黄芪。盖黄芪升补,有升阳之能,阴虚者用此,将因阳升之故而眩晕益甚。这样的事例,临床并非罕见。此外,血崩后因阴血耗伤过多,采取“终用补血以复其旧”的治法,用当归补血汤时,方中黄芪不能按原方用量而宜小其制,如一日量用10g左右,可免发生眩晕。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19:09:5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胃病之用药
  饮食后脘腹胀满,绵滞不解,辨证属寒,投消导、温中之剂,初效而终不效者,多为火不生土,应温运中州兼以温暖下焦,用小茴香、瑶桂等,此法尤适用于先天不足患者及老年患者。
  脘腹胀满之属实者,可用温阳、理气、消导之方药,然而因湿重致胀者,用前法未必见效。湿重致胀有似因寒致胀,常见便溏。所不同者,湿重致胀,多见小便不利,治须利湿,用五苓或四苓加大腹皮、草果之属;如湿邪化热,可选《温病条辨》半苓汤,方中黄连可与厚朴等量。
  胃痛多由肝胃不和所致,故医家习用辛香理气之品,然此等药品久用易伤胃阴。为纠偏计,我常于方中掺入一味麦冬,甘寒毓阴。虚寒胃痛,长期服黄芪建中汤等温补方药,也可掺入此品。黄芪建中汤温补力峻,有少数不耐温药者服后反觉脘腹胀满,可改用异功散。服黄芪建中汤舌质鲜红,脘热口干者可用四君子汤略加黄连,白芍仍需重用。待上述不良反应消除,可将黄芪建中与四君间服,亦可开始即用此法。
  瘀血胃痛之用药,虚证选赤芍、当归,实证用手拈散或地鳖虫,寒证用降香、乳香,热证用丹参、生蒲黄。其他刺猬皮、延胡索二药缓痛作用明显,各型均可选入。
  “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通为补”,这是先贤治胃病的经验之谈。因为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发病后每多实证,这一点不仅体现于“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杂病,即时病亦有“实则阳明”之说,所以治胃时辄“以通为补”。即便为虚证胃痛,其病机固属以“不荣则痛”为主,但同时也夹有“不通则痛”的病机,因而在采用“虚则补之”的手法时,也宜通补而忌填补,所以叶天士云“阳明胃腑,通补为宜”。运用通补法,在选方用药时,要求所选药物的性能要有走有守,动静结合;功效上要有补有通,邪正兼顾,最终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的目的。若一味填补,往往见效未几,又生痞满腹胀,继之胃痛再作。治中阳不振的黄芪建中汤,以有流通性能的桂枝、生姜,与具有滋补功效的黄芪、白芍、甘草、饴糖配伍,就很有代表性。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20:00:5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细说咳嗽
王少华
  “咳嗽咳嗽,医家对头。”这一俗语,说明咳嗽这个证候不好治。原因是“肺为娇脏”,既不耐寒,也不耐热。根据此一特性,对肺有寒者,用药不宜过温;肺有热者,用药不宜过凉。
  咳嗽须分外感内伤。外感咳嗽,由于邪从外来,通过口鼻或皮毛袭入,使肺失宣肃之职,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乃实证,治法贵在祛邪,用药宜动忌静。动则邪气外出,静则邪气内伏而不得散;内伤咳嗽,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法当扶正或标本兼顾,用药宜静忌动,静则气还阴生,动则辛散而耗气伤阴。其或虚实并见者,可酌情采用动静结合,标本兼顾的治法,务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
  程钟龄止咳散中,既有桔梗之升,又有白前之降;既有荆芥之辛散,又有紫苑、百部之润收。本方适应范围有二:风寒已解而咳嗽未除;久咳未止,新感后咳增。
  肺痨咳嗽的常用治法有三:其一,肺居上焦,五脏中其位最高,一般应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法则,采用清轻上浮之品,如款冬花、紫菀茸之属;其二,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木火刑金,木叩金鸣而咳嗽者,宜用地黄、天冬等以滋水涵木,使木火得敛而不再刑金,从而达到治咳的目的;其三,迭进肃肺、润肺、祛痰,甚至敛肺等治疗常法而不效者,可据《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及《理虚元鉴》“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的观点,以治脾胃为主。此举亦寓“培土生金”之意。可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此法对于晚期的肺痨患者,有减轻咳嗽的近期疗效。由于咳嗽减轻,相应地因咳剧而失血的咳血见症也将随之少发。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2:22:1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调经琐谈
王少华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
  凡月经期前及经期前后或经行期出现呕吐、便泻等,其病位在中州,病机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治宜安抚中土,予六君或香砂六君,加苦降辛开之黄连、半夏,于经前3~5日始服药,务使清升浊降,则吐泻可愈。
  月经来潮期间,除有热象经行量多外,其一般用药宜温而不宜凉,以免血得寒则凝,导致行经不畅,易成痛经或月经后期等疾患。
  月经“先期属热”,“后期属寒”的说法,有其普遍意义。但也有因重病、久病、劳倦过度、思虑太过等因素,损耗脾气,致使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而致月经先期,应从虚寒论治,可用归脾之属以温补之。又如因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瘀阻胞宫而致月经后期者,丹溪有“气有余,便是火”的认识,就不能视为“后期属寒”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二七”月经初潮,几为常规。目前城市女孩青春发育期已逐渐提前,十二、三岁行经的已不乏其人,其中有一部分女孩,每次经潮量多若崩,自述无所苦,无证可辨,投归脾之类疗效不佳。根据刘河间关于“少年时期,肾气未充,冲任未盛”的立论,治疗上当以补肾为第一要务。在辨证的前提下,方用左归、右归、知柏地黄、二至、龟鹿二仙胶、大黄等,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关于大黄的运用,在经行如涌时可炒炭用,若经量中等或月经后期量虽减而淋漓不断时则生用。
  痛经属实者多而属虚者少。虚证痛经的诊断难于实证痛经,尤其在经潮时用以辨证的期、量、色、质等方面并不典型时更难判断。面临着这样的病例,应询问其初潮时的年龄。凡首次月经较之常人推迟4~8年,到18周岁成年以后始来潮者多属虚证,此其一。其二,有较长时期的中虚病史,并常出现脾胃病的症状。具备上述情况者,虽腹痛不分经期经后,以及喜按与否,均应从虚或虚中夹实论治。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18:58:4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闲话妇科病
王少华
  崩漏虽然是血崩和经漏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常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临床上由崩而漏,由漏而崩的并非罕见。我们认为,崩易治而漏难疗。辨证方面,崩漏虽各有虚实,但一般崩多属虚,漏多属实。“塞流”、“澄源”、“复归”为女科治崩的主要三法。然“塞流”法并不尽适用或不适用于经漏,否则,不仅边塞边漏,甚至会留瘀而增加腹中胀痛,因而经漏应以“引流、洁源、复归”为治疗大法。所谓“引流”,是指活血祛瘀,瘀去则血得归经,虽不止血而血常自止。 “洁源”是指从本论治,“复归”仍是补血之意。以上三法,要有机地配合运用,如“引流”与“洁源”同用,“洁源”与“复归”并行。在有机配合使用过程中,应有主次之分。等量齐观的做法,往往是不全符合实际的。关于“复归”一法,尤其对阴虚火旺者,在经漏基本控制时,应及早使用,使阴血能早日“复归”,则虚火必尽快敛藏,而血络亦早日得固。
  崩与漏之间,在病机、辨证和施治方面,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常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所以有“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以及崩多属虚,漏多属实的认识,由此而产生“暴崩宜补,久漏宜通”的原则治法。治崩漏时,师古而不泥古,重在辨证论治。就某种意义而言,虽云崩多属虚,但虚中未尝无实,漏多属实,而实中亦未尝无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治崩应寓通于补,通剂以小量大黄或大黄炭为优;治漏要寓补于通,补剂以党参、龟甲为佳。如此则补不留淤,通不伤正。
  妇女绝经期前后,或四旬以上孀妇入房之念炽盛者,为相火内亢,可仿男子阳强例治,投知柏地黄汤有效。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1:45:5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医话小语:杂病心悟
□ 王少华
  目衄,临床较少见。我们治愈三例,一例目衄5日,初从肝经火亢论治,予龙胆泻肝汤不应,后改用《千金翼方》卷十八吐血第四的“神验不传方”,药用生地、大黄二味,不加其他药物,其中大黄用酒炒,取其上升驱热而下,一剂即效。另一例历时月余,有胃痛病史,在生地大黄方中,增入炮姜0.9g,一以防苦寒伤中,一寓反佐摄血之义。亦愈。第三例目衄量虽少,而历经四月不止,诊为肝火上炎,伤络患者,用自拟方丹(皮、青)黛(生)地(大)黄汤,服6剂便愈。
  鼻渊日久,对于因风热上扰,发为鼻渊而用苍耳子散,或因“胆移热于脑,则生鼻渊”而用龙胆草、夏枯草的同时,可加一味生黄芪以益肺气。盖“鼻为肺窍”,“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我们体会,久治不愈的鼻渊,如于原处方中加入生黄芪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喘的近期疗效本来很好,但由于汤剂难喝,往往影响疗效。我们采取了前辈们用药枣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做法是:根据“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论点和混合使用“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而肺肾同治,以贞元饮合三拗汤加沉香、胡桃肉、苏子等,用10日量,清水浸泡l小时,以文武火煮沸,取头、二煎,去渣,加去核红枣2斤再熬,俟药汁干后,取出红枣,分为90等分,入冬后每日3次,1个月服完。其适应症为小儿肺有伏寒、肾不纳气而致喘甚咳微者。
  湿疹,尤其在转为慢性时,治疗颇费周折。我们发现用丝瓜叶捣汁涂敷患处,其效颇捷,胜于一般常用的疏风、祛湿、清热、养血润燥之品。张潞云:“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其叶捣汁生服,解一切蛇伤之毒,即以滓庵伤处,干即易之。”过去江苏地区,有用割断近根二尺的丝瓜藤,将其茎置瓶中取汁。名之曰丝瓜水,亦有称之为西来甘露饮,作妇孺美容之用。看来丝瓜叶汁及丝瓜藤汁对人体皮肤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
  证情重笃的病员,尤其是久病患者,突然出现或于“回光返照”之际骤见声音低微的呃逆,半时方呃一声者,为元阳衰微,肾气上逆,属病危之兆,已至朝不保夕的境地。这时除提高警惕,加强护理外,还应用右归饮为主方。目的在于益火之源,以作孤注一掷。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12:20:0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王少华医话小语

医话小语:说说产后病
□ 王少华
  新产后血虚程度如何,除综合全身症状外,还可以根据其有汗与否而定。如每餐时额上小汗出者,标志着气略虚,血稍损,为新产后应有现象。若产前体弱,产后进餐时无汗.象征着阴血大虚,盖“汗为心之液”,“心主血”,“夺血者无汗”。医者应予重视,一方面要做到认真观察,另一方面予以补血益气之剂。
  妇女产后一般是多虚多瘀。《金匮•妇人产后病》篇中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三者病证虽各别,但“亡血”、“亡津液”的情况则是相同的。此外,分娩时出血所产生的败血或恶露不行而形成的瘀阻,加之女子常因肝气郁滞,肝体失柔而用独亢,因此,血虚、伤津、血瘀、气滞四者是妇女产后的病理机制的特点。由于新产后气血大伤,各种致病因素每易乘虚而入,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产后病多表现为正虚邪实,不能与平昔病情等同视之!妇女产后亡血多虚,而血为气母,气附于血,血亏于先,则气无所附而随之亦虚。所以《丹溪心法•产后》篇云:“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因为扶正即所以祛邪,正胜邪自却。即或邪盛正实,如因寒凝、风冷、气滞、血瘀等而引起的产后诸症,需要“急则治其标”时,于邪去证情稳定后,仍应养血益气以扶正。可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宜生用),此方有补养气血、实表固卫、敛汗防邪内袭之功。
  至于紫河车一类的血肉有情之品亦宜选用。产后常因血虚气弱,气血运行不畅,因虚而致瘀。兼之产程中离经败血,若不及时排出,亦可致瘀,导致腹痛、痛经,甚至干血痨等。对此应消补兼施,寓消于补,使补不留邪而消不伤正。总之,产后多虚与多瘀,交织成产后特定的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诸症,治疗时根据标本缓急,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消补兼施,随证化裁,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新产作会阴切开术后,尤其是旧法接生,或因产程太快而来不及赴医院生产,以致会阴呈Ⅱ~Ⅲ度裂伤,因愈合不好,形成瘢痕后疼痛者,用桃红四物汤加牛膝、香附等活血化瘀之剂颇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1 14:09 , Processed in 0.09272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