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eng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2:30:33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谢谢先生光顾!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2:27:12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2007年1月26日星期五
疾病      做病        发病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调经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阴阳应象大论》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疾。
从以上可以看出,〈内经〉理论是以经气亏损称“病”,以穴俞关闭后的生气积聚称“疾”。
〈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候邪不慎,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病益蓄”。
这一段是教学针法,从另一方思考,人生病是经气不足?病重是经气绝,即《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公认“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没有人说不通不一定痛。从生小孩,老人关照“禁寒凉,禁劳筋动骨,月子里最容易做病,老来会发病”,思考做病与发病,联想到久病无力、体质差、亚健康等人是经气不通,只是没有积气而不痛?不发病?
发现《上古天真论》一段论述可以证明:“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少女在此阶段常有痛经,而且痛得厉害,是因为脉气盛而道不通则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 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在此阶段,经典明言道不通,从未听说有人每月一次痛经?是气衰没有形成伤痛?
以上可以说明,虽然没有发生实质病变,但是体质差、功能弱说明人体已经出现经气虚,道不通,当血管失去神经调节,因为年轻,血管充盈度尚可维持“生气通天”,到年老血虚,血管外周充盈不足,生气内伐,就是发病之时?
治疗也有明言是以恢复经气为“上工”。《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刺法),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汤液醪醴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也,神不使也。
《内经》是将理论与针经合论,按《内经》黄帝语气,在针经之前,民间用药?应该在各门派传承有用药之法,只怕年代久远,理论有所失传,从古方中尚能略见一二。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0:05:28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细菌        抵抗力       药理理论完整吗?
病人发热生病,看病用药总离不开抗生素类药品,西医认为生病就是抵抗力差,细菌病毒入侵人体
在显微镜下确实能观察到细菌病毒,但现实中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如尤其非典时期,以年轻人感染为多,难道年轻人的体质不如老人小孩?老人小孩的抵抗力强过年轻人?不可能!那种久病无力,长期病怏怏的人反而长寿,而平时劳动力很好,突然就一病不起,又如过去农村插秧季节,田里蚯蚓、蜗牛尸体遍地,腐烂,猪粪、草塘泥臭气熏人,插秧时手足划破是常事,尤其是四、五十岁的半老人,体质有所衰退,却罕见细菌感染伤害,
按《内经》理论就可以解释;阳气虚,经气不足,当外邪、细菌入侵,阻断经气俞穴,生气内伐,内脏功能越强邪气越盛,发病越急、重。
西医炫耀科学的是有大量试验,而大家没有想过,试验必定选健壮的动物做实验体,充沛的气血能迅速代尝药物损害,而病人劳伤亏损、年老血虚,则不能代尝药物产生的伤害,所以药物到临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0:11:11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为中医之“神”正名,     为华夏祖先正名
《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刺法),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汤液醪醴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也,神不使也。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医之神是可以治疗,可以用的实体,并不是迷信传说中的神,谁说中医是迷信,是他自家心中有迷信。
认真想一想,凡是能造字传世之人必是道德威信高尚之人,绝不会造两个子虚呜有的字愚弄后代子孙,特别是在希望殁世不殆的医学经典里。抱着这样的信念再用现代科学知识认领,因为古、今、中、西医学都是治疗人体,人体的自然规例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不同时代、门户派别而改变,再去经典寻找,果然有发现。
内经里有“东方生风、、、其在天为玄、、、玄生神”;“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者,水谷之精气”;“本呼天者,天之气,本乎地者,地之气,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查康熙字典,神字条下见气之伸谓神,气之曲谓鬼。
引用一段生理学,可能学者们对此熟之又熟,但不一样的角度有不一样的解读。
静息电位非常接近钾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峰值非常接近钠平衡电位;钠、钾平衡电位是在生电性泵的作用下,形成各离子的浓度梯度与电梯度基础上产生的;钾平衡电位是在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时的膜电位,而钠平衡电位则是发生在膜对Na+通透性最大的基础上;可以说兴奋性的基础就是膜对Na+的通透性和在正常膜内外钠浓度梯度的前题下导致Na+内流的能力。膜电位是兴奋的基础,而兴奋以及其恢复又取决于膜对Na+、K+的通透性或钠、通道的状态。
动作电位是体能动作的起源,是生命力的象征,源于钠离子?中医对钠盐的害处是怎么说的:“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是坏府三因(简略)之一,毒药无治,短针无取”。这种说法符合日常生活中对盐的观察,
那么动作电位是怎么回事?设想是电磁反应?看文帖见研究用阴阳,细胞里比外热,因此认为里为阴不对,其实对于细胞里外阴阳的区分,应该用形气与病气为标准,即细胞里面之气是形气,产生体能,属阳,属天气;细胞外之气是待运、待消化之气,积则为病,属阴,是地气;
肝主天气,在天为玄,这个“玄”应该就是现在称为“磁场?脾主地气,主中土傍溉四脏,水谷之气中携带的导体作用的物质,天、地之气作相对运动,产生“神”即是今天称为“生物电”。
也就是“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
生理学称:电位产生于离子的运动,主要是钠离子、钾离子的扩散和主动转运,对于主动转运耗能的来源不明;对于离子通道闸门开启原理尚未定论,观察现象是:如钠通道当膜电位从负电位向正电位方向变动时开放;那麽开通道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如何,开通道电位的变动来源?诸多不明;
如果加入体内“气”的压力、谷气是能源,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心脏自动起搏原理相同,诸多不明也就迎刃而解。
有人说:内经》、《易经》都没有说神就是生物电。
回答:《内经》、《易经》、神三者是古代东方文化的结晶,生物电是近代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比如蚕豆有的地方叫胡豆,只有当叫蚕豆的人遇到叫胡豆的人,共同面对豆子,才能肯定蚕豆就是胡豆;古中医人那个时代西方人还没有发现电,更别说生物电,所以那两本书不会有这样的记载;古中医人发现神是从气之伸,也就是说,是从下向上;近代西方人发明电是从天上打雷取得理论根据,是从上向下,您看电字就是从上向下,余在下,起一钩;我受启发于上海教育电视台以前一个栏目说文解字:头的繁体字具体忘了,记得说肩上一个大大的图形,还有两个图形代表两个眼睛,简化字也保留了两点代表两眼这个意思;囚字代表人犯法圈起来,读到《内经》里神、鬼、魂、魄暗思都有一田字,依附丹田之气上下伸展就是神?鬼字上面一撇代表气不能上伸,头长得很小,气留在下,故在鬼字两腿之间设一囚室?好玩去求证,下班后赶二十多里路到新华书店,见康熙字典神字条下果然有“气之伸谓神,气之曲为鬼。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7:41:31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气              高科技为何难以寻觅“气”
因为生命之密未解,《内经》之谜未解,“气也因此成为神奇之物,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为何难以证实人体经脉和气?
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历等级提高,造就高贵的身份。所以能达到高贵的身份,依靠一分执着的追求,孜孜不倦的苦读。科学技术为人们开拓了平常世界以外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又发挥了优越的功效,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工作方法,而这些高科技又只有那些聪明又勤奋好学、身份高贵的人所创造,所以人人皆视其高贵,向往高贵。
可是生命属于血肉之躯,仍然是五千年前那个结构,并没有随时代科学进化为金刚不坏之身或原子弹式的结构,而身份高贵的学者又有谁真正俯首寻觅呢?古人有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思想认为不对,应该是邪不胜正,将之改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谁又曾理解,此魔乃佛家所说心中之魔障。
其实目前以孤子、熵、状态波、远红光或基因等研究经脉、气都是一种错误,既是错误的,怎么会有结果。
说其错误的理由:孤子、熵、状态波是依靠外来动力产生,源于无机能源;远红光是气功师长期训练神经,控制气的聚集和运动速度而产生的,有练功不循序渐进、心存杂念会走火入魔之说,走火入魔会瘫痪。可见气功师发气并不是平常之气。而病人是平常之人,平常之气,此三者就象平常煮饭之火‘炼钢熔炉之火、原子能之热三者的区别一样。
基因是源于父母之气生成的已成之物,依赖后天之气的养育,才能存活,气质的改变可以导至基因改变,不然就不会有mtDNA的缺失突变或mtDNA的点突变,正如印东杰先生所说那样,[实际上是体内新陈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即物质的转化与能量转化的过程],是饮食物质转化成生命物质的中间物质,以气体态存在。
建议大家去跑步,跑到身热停下,就能体会到肌肉百骸间丝丝的动感,那就是气,是耗能满堂生气,而《内经》理论是医者从阴阳两途,顺经调理生气以解穴。气是体温与体液的合成产物,含有营养成分,故称谷气,气在体内产生压力,推动着营养物质的前进;气在不同的层次间产生气用和火用,理论其实并不复杂,难的是五味入五脏的准确位置,经脉的衔接走向,层次间的循环运转次序,后者在《内经》能找到,前者因为近代传统以背方——囫囵吞枣式的传授,对药性不明确,需要依靠成功医师的经验猜详、核对。
有学者权威指责中医不能将经络展现给世界,此乃傻瓜之举思,想美国人将导弹降落中国大使馆,将先进原理向中国人展示吗?美元与人民币比值8:1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向中国人展示家底吗?在美国,去医院生小孩,一天费用二千六百美元,美金象国际贸易比价这么值钱吗?外国生活水平高,国人受父母养育,栽培,稍有学成,纷纷出国,抛下年迈双亲。为什么不思让国人拥有世人羡慕的秘密?中医应该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医特有理论产生的神奇效果。
中医是祖先留下的遗产。教给子孙后辈如何收取成效,外国人不懂,从查经络始,中国人也相跟效仿,就好象祖先留下一片杏林,教给了如何修剪、收获,而人家种子下土不结实,将你的果树拔起来,剖开树干研究那根纤维有果子的味,能查的出来吗?三、四十年查出骨膜一层,只是在肾气着骨一层,中医说人体有十二经,能查到何时,就是查出来,相互关系是如何转变的,能查吗?各部位用药又是一大难题;
看西医发展多快,可一生致力于生命科学的专家却死于不治之症,难道中医要放下祖先的传承,去接在人家尾巴后面来个前仆后继吗?西医药建立在生物控制论的基础上,等于建立在空中阁楼上,由此西药如同无缰之野马,收效快,伤人也快,药效介绍与实用不相符,出现不良反应时,统统以子虚乌有的生物控制论掩饰,什么精神因素、体质因素推诿责任,前者可恶,后者废话,人体质好谁要看病,体质不好就该受那药物伤害?
西医药源于西方海洋文化,那是一群敢于反叛、勇于开拓的人种,不安分的思维逻辑代代相传;而中医根于本土文化,是安分守旧的人种,尤其中医学院现在招生,只能是名校落榜生,更是智力稍逊。如果中医不走自己的路,不被西医灭了才怪!
中医自己的路应该是熟读四大经典,以蒸汽扩容原理+五味入五脏的正确位置+经脉衔接,开经解穴,集各门派之大成,乃可解生命之奥秘!
从以无机能源产物(窥视生命转向收集人体有机能源产生的磁、电、光、热、汽等外散数据,整理出规律,以及药物作用后相关部位、相关物质的变化。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23:22:39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高血压久治不愈是一个错误!
我在2002年曾患一次高血压,因引经药难求,历时一年,血压在160/96mmNg
2006年上半年又一次血压升高,血压在180/110mmHg
从自身两次血压升高并治愈,真正体会到《内经》理论谓“无问其病,气平则愈,”此气不是指胃肠、血脉之气,乃神经之气,阴阳和合而生气,引经开穴,通经要有可守之气,法在于阴阳、来去、左右调和之中。
以举例说明,2002年首次感觉头晕,有点胀,去医院一量血压有点高,老医生配珍菊降压片,常规药。其时亲家母因高血压脑溢血刚过世,得病仅半年,身体一向很好,故有点怀疑,经一查,怎么会治疗药物与生理完全不相符?生理学说,血液在微循环中经血管壁与组织间液相交换,而组织间液经细胞膜与细胞内液相交换,,而细胞则是浸浴于细胞外液之中,并不断与细胞外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而珍菊降压片中五种成分,珍珠层粉,——小儿惊热药中多用,病不由大热者勿用。
菊花——主治疏风、清热、心胸烦苦,疔疮肿毒,利血脉,治四肢游风,有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还又三个成分大概有扩张外周血管的功能吧,
第一,思想怀疑就是有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组织细胞依赖什么维持其正常功能?
第二,毛细血管通透性受制,如果由于血容量不能满足需要,此举不能增加肺通气,血管中压力岂不更高?
第三,小儿惊、热,属实,而高血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劳,动阳,劳损血虚,内脏功能也有所下降,属虚,此等控内扩外,岂不犯了《内经》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是为重竭”,只是方法、位置不同,危害程度不同而已,绝不可能修复自身功能而彻底根除高血压,虽然可以防止高血压爆发,但是生命功能却时刻在削减之中。
因此毅然不服药,按照《内经》原理养气开经解穴,只是作用于神经的药属于处方药,是冷辟药,对经销商来说,利润小,风险大,所以没有货,忍受高血压一年,到03年初托朋友从东北买到药,尊从毒药量从稷黍始,那效果真是如决闭,如解结,关键是《内经》说“临深决水不用功力”,反之,无水决堤空做劲,气,不是血管之中病气,而是肾主藏的先天真气。
只有不停的拉动经气增长,才能真的康复,是没有病而且有力。
有了这一次经验,在体力恢复以后还想恢复脑力,继续拉动经气增长,06年2月再一次经气受到阻碍,血压升到180/110mmHg,有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先生替我担忧,劝我服降压药,因为有了第一次经验,自己一点也不担心,婉言谢绝劝阻,只是托付买药,还托付熟悉的药房老板,可是一直没有买到药,到9月分,先后到盐城、南京、亳州,往还车费、杂用八百多,药费5元钱,解决了终身吃药的困苦,真是不胜感慨。
从我的经验,高血压发病不外乎《内经》“阴病发于骨、阴病发于肉,冬病发于夏,”前二者在骨、肉经(卫)气受阻,后者夏季虚阳浮越,阳随汗出,阴中之阳无续,使肾家真阴亏损,肾阳随肾阴同亏。肾气不足以制肝阳,即行话“水不涵木”。
从函授教材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误区:
中风:病因:摘金元时期张元素:“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但也不脱离“热”的看法,认为“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李东恒认为属“正气自虚”,指出“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多有此疾”。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说是痰生日,热生风也”。其后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内伤积损”。
虽然各家说法各有不同,归纳起来,——内伤积损。肾水不能制火,身之虚逢天之虚,病成。
叶天士从“内风”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可惜教材没有方案。
本篇着重讨论风自内生的中风,即类中风。
病因:1,情志失调,2,饮食不节,3,精气亏虚,上述诸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了风、火、痰、瘀等内在的病理因素。——将发病的因素完全归与病家自身?
可我那亲家母可以说合家和睦,起居考究,只是素体阳盛,年近六十,精气或有亏虚,发病没有引发因素,唯一怀疑西医疗法,输液用药平稳14小时,于半夜3点小便时发作,是“以汤止沸,沸更甚”?
看教材对此类病前期“眩晕”关于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的论述。
[病因]本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偏嗜,久病体虚,劳欲过度而致肝脾肾功能失调,风阳、痰火上扰清空或阴精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而发生。
[病机]病变主要在肝,涉及肾和心脾:《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于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故情志过激,必致阳升风动,精气阴血不足,不能上注养目,或风火相扇上扰头目,均可致目花发黑,故眩晕病变之主脏在肝。
其实关于病因、病机论述都对,问题出在用药!
肝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主要功能为益肾潜阳,平肝熄风,养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而见眩晕、头痛、善怒,面部烘热,潮红等症。
药用钩藤、天麻、白蒺藜、石决明、珍珠母平肝熄风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牛膝通经利腰膝,引火下行。——构思不错,可药与病反,世代相传,无人怀疑!
钩藤——有降压作用,(原理?)清热平肝,主小儿寒热惊痫,[宜忌]最能盗气,虚者勿用。
天麻——熄风,定惊,主头风、头痛头晕虚眩。所治在头,所用而虚必在下。
白蒺藜——治奔逐肾气,肺气胸隔满,泻肝火,散湿破血。[宜忌]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桑叶、菊花——主治,疏风清热,明目,心胸烦热,疔疮,肿毒利血脉,治四肢游风。
此类疏风发散药本是治肝家实热,故药典多用于小儿,,可中老年人多劳血虚,脏器衰退,再用此类药可谓“予而更夺之”,无一不是夺肝家之气,
石决明、珍珠母——[宜忌]病不由火热者勿用,胃寒者慎用。本思潜阳,可老人虚阳浮越,能潜吗?再侧潜的下吗?
牛膝可引气血下行,疏通壅滞专职,用以治疗脑充血倒是适当,而用于肝风血虚?凡下焦化气不周一切滑脱诸证皆忌之。而培养下元药中往往用之。
此方它药皆发散清热,独牛膝破血下行,在下一线生阳难免厄运,缺少陪护牛膝化气药。象桂枝汤,人只知桂枝是主药,究其实质,太阳中风、汗出,伤血,主药是芍药补血,桂、姜、甘三味陪护温阳化气。
所以不管中医西医皆只能去病气,而不能养形气,故病不愈。
17
发表于 2007-2-11 20:18:46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7/02/10 11:22pm 发表的内容:
             高血压久治不愈是一个错误!
我在2002年曾患一次高血压,因引经药难求,历时一年,血压在160/96mmNg
2006年上半年又一次血压升高,血压在180/110mmHg
从自身两次血压升高并治愈,真正体会到《内经 ...
有一定道理,请继续!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0:15:55 | 只看该作者

邀请红莎草先生以及中医界的先生共同探讨《素问·五脏别论》……天气之所生……

        升降概念与药性
鉴于“降逆止呕”“定惊潜阳”“(治)咳逆上气”此类名词,相关方案中的药物性味功能,往往被人们错误认为是下气,如干姜——《日华子本草》谓“消痰下气;小柴胡汤——王全年,一位小有名气的教授吧,说:“太阴主开,就是升清上达。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顺应腑气以“降”为和”。
其实半夏、生姜,性辛温发散,绝无下气、降之功,误在哪里呢?饮食从口下,消化食糜下行,而“气”却出血管,走气道,“气”的本性升、散,当气道(穴俞以闭)不通,“气”夹食糜返冲食道而出,就是呕,是上逆,止呕的方法是开气道,药非升散之性不足以决闭解结,高血压也是“气”浮燥在血管,所以钩藤、白蒺藜之类能下血管之“气”,却不能引‘气“下行,半夏、生姜能止食糜之上逆,却不能引’气”下行,而是使‘气“更升,因为总是发散之性,以致于阴气越虚,而阳气越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7 02:59 , Processed in 0.0529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