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06:11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男女
交接,复而自病,谓之房劳复。男女交接,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谓男传不病之女
,女传不病之男,有如交易也。盖因其人新差,余邪伏于藏府,未经悉解,故犯之辄
复也。学者于临证时,审其脉证而详辨之,则施治自无误矣。
01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
【注】
大病差后,谓伤寒病新差后也。劳复者,谓起居作劳复病,非房劳复也,宜枳实栀子
豉汤主之。温覆,令微似汗自愈,不取其涌者,以热不在胸而在经也。若因过食复病
者,谓之食复,以有宿食也,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下之。
【集注】
成无己曰: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鼓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
之。
王肯堂曰: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发。
枳实栀子鼓汤方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枚 豉(绵裹)一升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
,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方解】
是方也,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者,是欲水之熟而趋下,不欲上涌作吐也。下豉
煮五、六沸即去滓者,取其清腐之气走表,易于取汗也。太阳用之以作吐,劳复用之
以作汗。仲景用方之妙,药品虽同,煎法各异,故施用不同也,于此可类推矣。
【集解】
方有执曰:大邪初退,血气新虚,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乃用苦寒以发其微汗者,以
劳伤之复热,与初病之实热不同伦也。方中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全是欲水之
熟而趋下,不至上涌作吐,与太阳中篇下后身热取吐之法不同,所以覆令微似汗也。
02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
此承上条详言证脉,以别其治也。伤寒差已,后更复发热者,虽有劳复、食复之别,
然须分或宜和,或宜汗、或宜下之不同。如脉浮有表,当以汗解者,用枳实栀子豉汤
汗之;脉沉有里者,当以下解者,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下之;若无表里证,当和解
之者,用小柴胡汤和之。对证施治,斯为合法。
【集注】
方有执曰:此示病后不谨调理,致复之大法。脉浮,有所重感者也。脉沉、饮食失节
也。
魏荔彤曰:大病后不宜大汗,喻注谓用枳实栀豉汤以微汗是也。大病后不宜大下,喻
注谓枳实栀豉汤加大黄以微下是也。然亦有不能尽该者,凡于汗下之中,留心其为大
病之后,庶治复病,而不碍于大病后也。
03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注】
伤寒病差后,从腰以下肿者,是有水气也,宜牡蛎泽泻散,峻逐水气,恐缓则水盛,
必上犯阳部也。
【集注】
成无己曰:大病差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故腰以下为肿也。
『金匮要略』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可也。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暖水洗去腥)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苦葶苈(熬)各等分
右七分,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方解】
水停于内,外泛作肿,腰以上者,当汗之,小青龙、越婢是也。腰以下者,当利小便
,此方是也。以牡蛎破水之坚,泽泻利水之蓄,海藻散水之泛,栝蒌根消水之肿,又
以蜀漆、苦葶苈、商陆根,辛苦有毒之品,直捣其巢,峻逐水气,使从大、小二便而
出。然此方施之于形气实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
,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04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注】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中虚寒,不能运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日久无已
时也,宜理中丸以温补其胃,自可已也。
【集注】
程知曰:病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内津液,故喜唾不了了。前牡蛎泽泻用散者,
欲其恋肺而下水也;此理中用丸者,欲其温胃而收唾也。
喻昌曰: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泽,故不用汤药
荡涤,而用圆药缓图也。
张璐曰:伤寒差后体虚,每有遗热,故禁温补,即间有素禀虚寒者,祇宜理中圆调理
,未尝轻用桂、附也。
05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
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少气,热伤气也;气逆欲吐,余邪挟饮犯胃也。故宜竹叶
石膏汤,益虚清热,以降逆气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病后虚羸少气,脾胃未强,饮食难化,则痰饮易生,饮停气逆,故欲吐也

程知曰:伤寒解后,津液不足,则虚羸;余热不尽,则伤气,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
而去虚热。盖前条是治病后虚寒,此条是治病后虚热也。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觔 半夏(洗)半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麦
冬(去心)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
服。
【方解】
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
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
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
,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06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
,损谷则愈。
【注】
病人脉已解,谓病脉悉解也。惟日西微烦者,以病新差,强食谷蚤,胃气尚弱,不能
消谷,故令微烦,不须药也,损谷自愈。
【集注】
方有执曰:强与谷,谓强其进食也。损者,言当节减之也。
喻昌曰:注家牵引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不知此论差后之证,非论
六轻转阳明之证也。日暮,即『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不可
引前条宿食,轻用大黄,重伤脾胃也。
王鹤田曰:此言差后强食,而为虚中之实证也。病后起居坐卧,俱宜听其自然,不可
勉强,强则非其所欲,反逆其性而不安矣,不特一食也。
07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
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
【注】
伤寒新愈之后,男女不谨,偶犯余事,发热复病者,谓之房劳复。男以六味地黄汤主
之,女以四物汤主之,随证加减治之可也。若犯余事,男病传女,女病传男,相易为
病,谓之阴阳易。其证身重少气,少腹急痛,牵引阴中,膝胫拘急,或热气冲胸,头
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证,皆余毒乘虚传易也,当以烧?散主之。
【集注】
王肯堂曰:房劳复病,谓新差之后,或尚未愈,而男妇相交接复病者,若同阴阳易证
,则从阴阳易治。亦有寒热多汗,头重目眩,腹中拘急,百节解离,经脉缓弱,筋骨
痿软,不能动移,精髓空虚,心神恍惚,迁延岁月方死者,宜当归四逆汤。厥者加附
子,寒者加吴茱萸、生姜,以治之。按:差后男女交合而病者,若无阴阳易证,而有
表证,则不可从阴阳易治,当从房事后犯风寒治,汗、吐、下法,皆不可轻用。即有
应汗、应吐之证,汗则以补中益气汤加麻、桂微汗之,厥者加炮附子。吐则以补中益
气汤加淡豆豉探吐之。适可即止,总当识此为新病之后也。
方有执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差,血气未复,强
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
急,或引阴中拘挛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生
热而上蒸也。膝胫拘急者,脉乱而筋伤也。?裆近阴处,阴阳二气之所聚也。男女易
用,物各归本也。
喻昌曰:病伤寒之人,热毒藏于气血中者,渐从表里解散,惟热毒藏于骨髓之中者,
无繇发泄。故差后与不病之体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所以名为阴
阳易,即交易之义也。
烧?散方
妇人中?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
烧服。
【方解】
男女?裆,浊败之物也。烧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气相求之义耳。服后或汗出,或
小便利则愈。阴头微肿者,是所易之毒从阴窍而出,故肿也。
音切
垢音苟 沸音佛 郁音熨 挛力全切 胫胡定切 ?音昆、同裤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07:20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
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
,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
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
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其论散见诸篇,今合为一集
,以便后学。其中或有挂漏,是在能三反者。
01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注】
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病仍不
解者,此为坏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证,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
误犯者何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成法拘也。
【集注】
方有执曰:既不可定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一以
贯之,斯言尽之矣。
程知曰:病在太阳,治之不当,即成坏病,故初治不可不慎。桂枝不可与,以桂枝证
罢也,若桂枝证仍在,则不谓之坏病矣。
程应旄曰: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
针后吐衄惊狂之类,纷纭错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得执成法以救逆。所以
前证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盖欲反逆
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随证用法,非头痛医头之为随
证治之也。
吴人驹曰:不得拘三日为表病,而与桂枝,当依现在之变坏者,而为救治。
02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下?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
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
逆,以法治之。
【按】
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证也。惟「脉沉弦」,始
与上文之义相属,故可与小柴胡汤。
【注】
本太阳病不解,而见?下?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脉沉弦,是邪转入少阳
也,若未经吐下者,当与小柴胡汤,解其半表半里之邪可也。其已经吐下,发汗,温
针者,则表里俱虚,更加?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即小柴胡汤亦不中与也,当审
其所犯何逆,随证以法治之可也。
【集注】
成无己曰:转入少阳,柴胡证也。若已吐、下,发汗、温针,不惟犯少阳三禁,更加
温针以迫劫之,损耗津液,胃中干燥,必发?语。柴胡证罢者,谓无?下?满,干呕
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也,此为坏病。
沈明宗曰:太阳不解而传少阳,当与小柴胡和解,乃为定法。反以吐下、发汗、温针
,以犯少阳之戒,而邪热陷入阳明,故发?语,已为坏证。要知?语乃阳明受病,即
当知犯阳明之逆而治之,若无?语,而见他经坏证,须凭证凭脉,另以活法治之也。
03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
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
利者,其人可治。
【注】
太阳病中风,不以桂枝汤汗之,而以火劫发汗,故致生诸逆也。风属阳邪,被火益热
,故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也。以风火俱阳,故曰两阳熏灼;热蒸血瘀达于肌表,故其
身发黄也。血为热迫,故上逆欲衄;阴虚液竭,故小便难;阴阳虚竭,故身体枯燥;
阳热熏灼,阴液上越,故头汗出剂颈而还也。热传太阴,故腹满口燥;热传少阴,故
口干咽烂;热壅于胸,故肺燥微喘;热结于胃,故不大便。愈久则热益深,故哕逆?
语,神明昏乱,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之证见矣。凡此诸坏证,推求其源,皆由邪火逆
乱,真阴立亡,多不可治。然或小便利者,则阴气尚在,故犹为可治也,可不慎之于
始哉!
【集注】
成无己曰:『内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经云:火
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则大便不?,若热气下入胃
中,消耗津液,则大便?,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语。经云:病深
者,其声哕,火气太甚,正气逆乱,故哕。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动,
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小便利者,是阴未竭,犹可治也。
喻昌曰:此证阳邪挟火,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二条亡阳证,天渊悬绝。观阳盛
欲衄,身体枯燥诸句,则知此证宜急驱其阳,以存一线之阴,不得泥「阴阳俱虚竭」
一语,而补其阳、劫其阴也。且头汗为阳邪上壅,不下通于阴,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
汗。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邪从汗解,又不衄矣。后条
火邪深入,必圊血,亦身体枯燥而不得汗,设有汗,便不圊血矣。读古人书,全要会
意,岂有得汗仍衄血、圊血之理哉!又曰:仲景以小便利一端,办真阴之亡与未亡最
细。盖水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绝可知也;肾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
胱之气化行,肾水未绝可知也。
程应旄曰:以上诸证,莫非邪火逆乱,真阴立亡之象,推求其原,一皆血气流溢,失
其常度,至于如此,邪风被火热之害,可胜言哉!此际,欲治风而火势沸腾,欲治火
而风邪壅遏,何从治之?惟利小便一法。如猪苓汤类,可以导热滋干,使小便得利,
则太阳之邪亦从膀胱为去路,尚可治也。倘利之而不利,火无从出,危矣。
04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
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
太阳表病,医过发汗,已虚其表,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虽有未尽之表邪,陷里成痞
,但表里俱虚,阴阳并竭,已成坏证矣。况无阳则阴不生,阴独则阳不化,而复加烧
针,火气内攻,阴阳皆病,故胸满而烦,面色青黄,肌肤?动也。见证如此错杂,故
为难治。若面色微黄不青,手足不厥而温,则为阴阳之气未竭,故曰易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表以误汗言,里以误下言,故曰俱虚。阴指里,阳指表,无阳谓阳竭也,
阴独谓痞也。青黄,脾受克贼之色。微黄,土见回生之色。手足温,阳气回于四末也
。言既经反复之误,又见克贼之色,肌肤?动而不宁,则脾家之真阴败,为难治也。
今则土见回生之色,四末得温,胃家之阳复,故为易愈也。
05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
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
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
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
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
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干者,阴因汗竭也;
烦燥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则是阳已复,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其阴,而和其阳,则脚即
伸也。若胃不和而?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微溏,胃和
自可愈也。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黄汤也。或复加烧针劫取其
汗,以致亡阳证具。则又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浮自汗,虽似桂枝证,而头项不痛,知阳神自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
知阴邪更袭于下焦。阳虚阴盛,而里气上逆,故有心烦证,里阴攻及表阳,差讹只在
「烦」字上。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阴证不必真直中也,
治之一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06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语。师言夜半手足
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
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
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语
,故知病可愈。
【注】
此设问答,申明上条之义也。桂枝证当用桂枝,值时令温热,或其人有热,用阳旦汤
,即桂枝汤加黄芩也。值时令寒冷,或其人有寒,用阴旦汤,即桂枝汤加干姜也。证
象阳旦,谓心烦似乎有热也。按法治之,谓按法用阳旦汤也。盖心烦小便数,咽中干
,似乎阳旦,而不审脚挛急,微恶寒之证,是阴寒也,即以阳旦汤攻其表误也。所以
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语等坏证作也。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如
其言者何也?答曰:诊脉浮大,则为风虚,非寒虚也,故此知用桂枝不足以治其寒,
而加附子温经。即有阳明内结,?语烦乱等证,浑不为意。且更与甘草干姜汤,至夜
半阳回足热,胫尚微拘急,即与芍药甘草汤以和其阴,尔乃胫伸,继以承气治其阳明
内结,故微溏而?语止,其病可愈矣。是皆由于救之得法耳!
阳旦汤方(补)
桂枝三钱 芍药(酒焙)二钱 甘草(炙)二钱 黄芩(酒炒)三钱 生姜三片 大
枣(擘)二枚
右水煎,去滓温服,无时,日二、三服。本方加干姜,名阴旦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炙)四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07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下痛,气上冲咽喉,眩
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按】
「八、九日心下痞?,?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注
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证,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
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也。
【注】
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气阴液两虚也。阴液虚,故虚烦;阳气
虚,故脉微;阳气微而不升,故目眩冒;阴液虚而不濡,故经脉动惕也。阳气阴液亏
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故力乏筋软而成痿矣。
08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注】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审阴阳,而大下之,致变中寒下竭
之坏证。中寒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竭故尺脉不至,泄利不止也。盖未下之前,
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
故咽喉不利,唾脓血也。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若温其下,恐助上热,欲清
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
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
,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误下致变者也。凡伤寒热炽者,其阴必虚,六、七日虽当传里
之时,设表证仍在而大下之,则阴伤而阳亦陷。寸脉沉迟,手足厥冷,下利不止,伤
其阳而气内陷也;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伤其阴而热内逼也。一下之误,既
伤其阳,复伤其阴,故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升阳调下,清热滋阴。盖传经热邪,
从外入于内者,仍当从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喻昌曰: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冷,下部脉
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抟阴上逆之
征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矣。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
蕤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六铢 白朮六铢 干姜六铢 芍药六铢 天冬(去心)六
铢 桂枝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炙)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
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方解】
下寒上热若无表证,当以黄连汤为法,今有表证,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证消息之始也
。升麻、萎蕤、黄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
滋上也;麻黄、桂枝、干姜、当归、白芍、白朮、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
,用以远上热,且以和内也。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不伤,彻邪而尽
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证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
兼咽喉痛,唾脓血之证,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
汤,以去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也。
09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
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
伤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邪乘虚内陷。在上者,轻则
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热入于胸,气壅塞也。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烦
惊?语者,热乘于心,神不宁也。在下者,轻则小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小便不利
者,热客下焦,水道阻也。邪壅三焦,则荣卫不行,水无去路,则外渗肌体,故一身
尽重,不可转侧也。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其大意在和解镇固,攻补兼施也。
【按】
此条乃阳经湿热之身重,若以为津亡血濇,阳气不能宣布,阴经湿寒之身重则误矣。
寒湿身重,用真武汤、桂枝附子汤,以不渴里无热也;热湿身重,用白虎汤、柴胡加
龙骨牡蛎汤,以?烦胃有热也。其风湿、风温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故此汤中用
苓、半、大黄为佐也。
【集注】
方有执曰: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上抟于膈,所以烦也。惊伤心,心藏
神而居膈,正虚邪胜所以不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一身疼痛,亡津液而
血濇不利,故变为沉滞而重甚也。
程知曰:下而心烦腹满,治以栀、朴,为邪入腹也。下而胸满烦惊,治以龙、牡,为
邪入心也。因火劫而致烦惊,治以桂枝龙牡,挽心阳之外越也。因下而致烦惊,治以
柴胡龙骨牡蛎,解心阳之内塞也。大、小陷胸,以高下缓急别之;诸泻心汤,以寒热
虚实辨之。半、苓治痰,芩、连降逆,栀、豉涌虚烦,参、附回阳虚,下后大法,备
于斯矣。
喻昌曰:八、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未尽,乘虚而陷,邪方在表里,
其患已及于神明,于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
张璐曰:此系少阳之里证,诸家注作心经病误也。盖少阳有三禁,不可妄犯。虽八、
九日过经,下之尚且邪气内犯,胃土受伤,胆木失荣,痰聚膈上,有如是之变,故主
以小柴胡和解内外,逐饮通津,加龙骨、牡蛎,以镇肝胆之惊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半夏(洗)二合 龙骨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茯
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擘)二枚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
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
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
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10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按】
禹余粮丸为濇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
【注】
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
,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
,阴茎疼也。
【集注】
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
宗筋也。痛者,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
失所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
,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11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
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
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
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
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集注】
喻昌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
,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不
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
以重虚其虚故也。
12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注】
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
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
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
衄血之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
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栗而振也。
程应旄曰:亡血阴虚,阳已失依,若发其汗,阳从外脱,故寒栗而振,是为阴阳两竭
。凡遇当汗证,便当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1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注】
咽喉干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戒。人虽有可汗之证,亦不可发
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咽喉干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
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又有如此者。
张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
血也。
1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注】
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汗,湿随汗去,热必独留,水府告
匮,迫其本经之血,从小便而出矣。
【集注】
程知曰:膀胱里热则淋,更发其汗则膀胱愈燥,而小便血矣。
1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证,亦不可发
汗。恐汗出荣卫俞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失液养,亦必致项强反张,而成痉
病也。
【集注】
喻昌曰:身疼痛为寒伤荣之证,本当发汗,疮疡之人,肌表素虚,荣血暗耗,更发其
汗,则外风袭虚,内血不荣,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痉亦膀胱之病也。
16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
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注】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
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
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
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
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
,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者,内伐肾邪也。
桂枝加桂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成五两,余依桂枝汤法。
【集解】
徐彬曰:此乃太阳风邪,因烧针令汗,复感于寒,邪从太阳之府膀胱袭入相合之肾藏
,而作奔豚,故仍从太阳之例,用桂枝全方。倍加桂者,以内泻阴气,兼驱外邪也。
17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注】
火熏,古劫汗法也,即今火炕温覆取汗之法。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内热
躁甚,阴液愈伤,阳不得阴,无从化汗,故反致不解也。其火袭入阴中,伤其阴络,
迫血下行,故必圊血也。命名火邪,示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
【集注】
方有执曰:躁,手足疾动也;到,犹言反也,谓徒躁扰而反不得解也。汗为血之液,
血得热则行,火性大热,既不得汗,则血必横溢,所以必圊血也。
程应旄曰:太阳病以火熏之,取汗竟不得汗,其液之素少可知,盖阳不得阴,则无从
化汗也。阴虚被火,热无从出,故其人躁扰不宁也。
18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而吐血。
【注】
脉浮热甚,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而反灸之,此为实,实谓其误以实为虚也。故
热因火动,其势炎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盖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行,故令圊血;
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
【集注】
程应旄曰: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
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汪琥曰: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
19
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
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注】
微数之脉,乃阴虚血少之诊,断不可灸,若误灸之,艾火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
为阳扰也。逆者,追虚逐实也。阴本虚,而加以火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实,而加
以火则愈实,是为逐实。然血已耗散,脉中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有力矣。故致焦骨
伤筋,血难复也。
【集注】
喻昌曰: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灸之,则虚者愈虚,热者愈热,不致伤残
不止矣。
程应旄曰: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以血主濡之,主润筋骨也。若失
其所濡,则火之所至,其骨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
20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
荣气微者,荣血虚微也。荣血既已虚微,若误加烧针,则荣血涸留而无所行也。岂止
焦骨伤筋而已哉!所以更发热而躁烦也。
【集注】
程知曰:言荣微忌烧针也。阴虚则内热,若加烧针以助阳,则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
,必更外发热而内烦躁也。
唐不岩曰:其始也虽微流,烧针以逼之也:其既也留而不行,烧针以竭之也。
张璐曰:火为阳邪,必伤阴血,治此者,当以救阴为主。
21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
也。
【注】
脉浮表邪,宜以汗解,误用火灸,伤其血液,不能作汗,反令表邪无所从出,以致邪
因火盛,外不焦骨伤筋,内不吐衄、圊血,而病腰以下重痹者,必其人素有湿邪在下
,故从湿化也。重者、着也,重着不移也。然不以痹名者,以非风寒湿之痹,乃因火
逆不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
而水不得泄,故湿着下体而重痹也。
程应旄曰:脉浮在表,汗解为宜矣。因火灸之,不能得汗,则邪无出路,因火而盛,
即不焦骨伤筋,而火阻其邪,阴气渐竭,下焦乃荣血所治,荣气竭而不运,必重?而
为痹,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痹,宜先治其火也。
22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
出愈。
【按】
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
无此说。
【注】
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弦紧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
,太阳证也;沉数热在里,阳明证也。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渴。若被火劫,
其热更甚,故必?语。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无别焉。若脉浮数,发热,
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汤。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
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证,惟发热而渴?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
清之可也。
23
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救逆汤主之。
【注】
伤寒脉浮,医不用麻、桂之药,而以火劫取汗,汗过亡阳,故见惊狂,起卧不安之证
,盖由火劫之误,热气从心,且大脱津液,神明失倚也。然不用附子四逆辈者,以其
为火劫亡阳也。宜以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去芍药者,恐其阴性
迟滞,兼制桂枝不能迅走其外,反失救急之旨。况既加龙、蛎之固脱,亦不须芍药之
酸收也。蜀漆气寒味苦,寒能胜热,苦能降逆,火邪错逆,在所必需也。
【集注】
喻昌曰:篇中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而亡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
救之。此以火迫劫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乱,故惊狂起卧不
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挽矣,故以此汤救之。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
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敛,始得疾趋以达于阳位。更加蜀漆者,缘蜀漆之性
最急,又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返其宅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牡蛎(熬)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
擘)十二枚 蜀漆(洗去脚)三两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24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
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
,虽因下减,而烦躁一证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
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而烦躁自愈也。
【集注】
喻昌曰: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针,自致亡阳。但见烦躁证,而
不尽如前条之惊狂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稍异,总不容烦躁
之以假乱真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熬)二两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
汪琥曰: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
,则生烦躁,虽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经下之,则阴血受伤
,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音切
灼音酌 摸未各切 痿乌魁切 唾汤卧切 炊音吹 ?音讦 眴与旬同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08:47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内经』言,热病皆伤寒之类也,非谓类乎伤寒,乃谓与伤寒同乎一类之病也。盖伤
寒因伤时令之寒而得名也,温病、热病,亦随时而易其名耳!经曰:冬伤于寒,则为
病热,此实时而病者也。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过时而病者也。经曰:凡病
寒伤而成温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暑即热之谓也,此随时而病者也。是
则秋分以前,皆得以热病名之;秋分以后,皆得以伤寒名之矣。此轩岐、仲景立伤寒
、温病、热病之名义也。经又云: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明过时不病之原也。经曰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明过时必病之故也。于此可知伤寒为病,不在精之藏与不
藏,而但有触犯即得为病。非若温病、热病、藏精则不病,不藏精则必病也。但能藏
精者,纵偶感于邪,或温或暑,其病自轻;不藏精者,虽微感其邪,或温或暑,其病
必重,差为稍异耳!若专以冬不藏精,毫无外感,为少阴本病,热从内生,则悖仲景
温病之旨矣。仲景论中,但言太阳初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辨其非伤寒,
非谓太阳之寒,不由表入,竟从少阴之热内生为病也。经又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
浮。是明指温病之发,因感春风辄动内热而始发,所以阴阳脉俱浮也。盖以温病、风
温与热病论,互发其义。但热病一论,经已昭然,若复立论,未免赘疣,非仲景详于
伤寒,而略于温证也。今将伏气、温病、风温合为一篇,其温热治法,同于六经,读
者再细玩『素问?热病论』,及『刺热』、『评热』诸论,与是论互相参考,自有得
焉。
01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
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注】
四时令气,正气也;非时之气,邪气也。正气之中人也浅,感之甚者即病,微者藏在
肌肤,不即为病,壮实之人可以自已。邪气之中人也深,感之虽微,亦即为病,甚则
直入于藏不能自已,虚者死焉。此篇所谓伏气之病,即四时令气正病,非四时不正之
邪,与非常异气之疫邪也。所为伏气者,如感冬令之风寒,其重者,伤于荣卫,实时
而发者,名为中风、伤寒是也;其感之轻者,伏藏于肌肤,过时而发,名为温病是也
。故时气、伏气之为病,二者不可不辨焉。春三月名曰发陈,是伏气欲发之月也。假
令旧有伏气之人,乘冬不藏精之隙,而病者,当须以脉识之。今月之内,初病伤寒、
温病者,脉若微弱,是少阴脉也;若喉中痛,是少阴证也。然其痛必缓,非若外感时
气之喉痹肿伤暴痛也。今既云实咽中痛,而脉又微弱,故知为少阴伏气内发之阴火也
。虽尔咽痛,恐复欲下利,不可以时气外感阳火之喉痹治之也。
【集注】
张锡驹曰:此条言伏气之病,由内而出,非若时行卒病,由外而至也。
02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
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
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
命期。
【注】
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今太阳病始得之,
不俟寒邪变热,转属阳明,而即热渴不恶寒者,知非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由于
膏梁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伤于寒,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身经络,早成
温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无汗,名曰温病,当以河间法用
水解散,审其表里以解之。水解散,即天水六一散,防风通圣之合剂也。感风邪者,
则有汗,名曰风温,当以水解散减麻黄,加桂枝,倍石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大发
其汗,则益助蕴热,必令身热如火灼也。盖风温为病,乃风邪外盛于表,故阴阳六脉
俱浮;热邪内壅于胸,故多眠睡,鼻息鼾也。风邪伤卫,表气不固,故自汗出;壮热
伤气,故身重倦,声微语难出也。若被下者,则愈夺阴液,故水泉竭而小便不利也。
太阳府气将绝,故目直视也。少阴藏气不固,故遗失溲也。若被火者,则以火益火而
阳气熏灼,将欲发黄,故微发黄也;剧者热极生风,故如惊痫时瘈瘲也。微黄,病深
色渐加黑,故若火熏之也。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热也。口渴引饮者,里热也。表
热无寒,故不宜汗;里热无实,故不宜下。表里俱热,尤不宜火。曰一逆者,若汗、
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复下,下而复火也。一逆已令阴竭,尚可延引时日;再
逆则阴立亡,故曰促命期也。伤寒者,伤冬月之正寒也。温病、热病者,伤三时之暴
寒也。非时暴寒乃异气也,以其兼令气而为病也,故春兼风温,即以风温名之;夏兼
暑热,即以暑热名之。世人通名曰伤寒,又名曰时气,医工见其传变六经,表里情状
皆同,故同乎一治也。其温病、热病无汗者,宜大青龙汤;时无汗、时有汗者,宜桂
枝二越婢一汤;有汗者,宜桂枝合白虎汤。内热者,防风通圣散。表实者,倍麻黄;
里实者,倍大黄。量其病之轻重,药之多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其有外
感邪重,内早伤阴,已经汗下而不愈者,则当审其表里,随其传变所见之证,治之可
也。此法惟西、北二方四时皆可行之,无不随手取效。若江淮间地偏暖处,冬月初春
乃可用之。若春末秋前,即脉证允合,当用麻、桂、青龙等汤者,亦必轻而减之,随
证消息,适可即止,慎不可过,过则反致变逆。经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之谓也。
【集注】
程知曰:温病热自内出,故发热而渴不恶寒。风温内外交热,加之自汗,故有身重多
眠诸证,有轻重死生之分。医者当以有汗、无汗为辨别之大要,亦即可汗、不可汗为
救治之微权。又曰:仲景之青龙、白虎神矣!得此意而推广之,可以应用于不穷。盖
温病宜于发散中重加清凉,风温不可于清凉中重加发散也。
程应旄曰:太阳初得之一日,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因邪气早已内蓄,其外感于太阳
,特其发端耳。其内蓄之热,固非一朝一夕矣。盖自冬不藏精而伤于寒时,肾阴已亏
,一交春阳发热,即病未发,而周身经络已莫非阳盛阴虚之气所布濩。所云至春发为
温病者,盖自其胚胎受之也。
音切
鼾音旱 痫音闲 瘈音炽 瘲音踪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09:47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论曰:太阳病,发汗太多
,因成痉。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
盖身以后,属太阳,凡头项强急,项背几几,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
结,皆太阳痉也。身以前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齘,缺盆纽痛,脚挛急,皆阳明
痉也。身之侧属少阳,口眼喎邪,手足牵引,两?拘急,半身不遂,皆少阳痉也。至
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
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睪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
,膝胫拘急者,未尝非厥阴痉也。大抵痉以状名,而痉因筋急,故凡六经筋病,皆得
以痉称之。其因于风寒者,必发热恶寒而无汗,其脉浮紧,其状身强直口噤,即经所
云:诸病强直,皆属于风者也。其势劲急,故名曰刚痉。其因于风湿者,发热汗出,
不恶寒,其脉浮缓,其状项强几几,而身不强直,即经所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者
也。其势濡弱,故名曰柔痉。若夫因误汗亡阳,津竭无以养筋而致痉者,即本论所云
:太阳病,发汗太多而成痉,又非因湿因风,而却因燥者也。盖痉之始,本非正病,
多杂于他病之中,如妇人之脱血,跌扑之破伤,俱能致痉。今见患此者,悉指为风,
殊非确论。学者当于证中审察风、寒、湿、燥、内外、虚实之因,分别施治,庶不致
误,慎勿概指为风也。
01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按】
「伤寒所致」四字,甚无所谓,衍文也。
【注】
伤寒,太阳经中之一病,非谓太阳经惟病伤寒也。盖以六气外感之邪,人中伤之者,
未有不由太阳之表而入者也。痉,风邪也。湿,湿邪也。暍,暑邪也。夫风寒暑湿之
病,固皆统属太阳,然痉、湿、暍三种,虽与伤寒形证相似,但其为病传变不同,故
曰:宜应别论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痉、湿、暍三者,皆风寒之变证。既成变证,则当别为立论。然自风寒变
来,本属太阳,犹有风寒涉似之疑,须当并为辨论。
02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
【注】
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
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
、口噤、反张、拘强之证,故名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痉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阴邪逆
于阴也。独头面摇,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闭也,言忽然唇口
?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阳之脉挟背,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
纵弛也。然刚、柔二痉,则各见证之一偏,惟风寒俱有而致证者,则具见也。
郑重光曰:此总论痉之经俞皆病,气血并伤,而为强急反张之证也。风湿俱有,故为
痉之具证也。
03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注】
太阳病发热,脉当浮大,脉若沉细,兼少阴也。今发热脉沉细,而名曰痉者,何也?
以其已病痉证,而得沉细脉,不可名太阳、少阴伤寒之脉,当名太阳风湿痉病之脉也
。因风邪郁于阳,故病发热也。湿邪凝于阴,故脉沉细也。此承上条痉病得沉细脉之
义,非谓太阳病发热,脉沉细,即名之曰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太阳未除也。沉,寒也。细,湿也。
程知曰:脉沉细,法宜救里,而痉又为燥热之病,故『金匮』谓难治。谓未可轻同于
太阳发热脉反沉之例也。
张璐曰:发热脉当浮数,而反沉细,知邪风为湿气所着,所以身虽发热,而脉不能浮
数,是阳证见阴脉,故『金匮』指为难治也。
程应旄曰:痉病有同有独,固以其独者名之矣。然脉在太阳,更有独而无同,以头面
摇,口噤背反张之证,合沉细之脉,虽有太阳发热等证,不致为伤寒所溷,乃可定其
名曰痉也。
04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
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刚痉证应恶寒,非反也。
【注】
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
;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此详申上二条痉病虚实,非谓太阳病,发
热无汗,恶寒;汗出不恶寒,即名之曰刚、柔痉病之证也。
【集注】
程知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为伤风;发热,
汗出,不恶寒,为温热。以证有颈项强急,甚则反张,故不谓之风寒、温热病,而谓
之痉也。
张璐曰:『金匮』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即是申明此条之义,而补其治法也。无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阳、阳明
二经之热,聚于胸中,延伤肺金清肃之气,内外不能宣通故也。又云:太阳病,其证
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即是申明此条之义,而补
其治法也。其证备,则发热汗出等证,『金匮』已详,不必赘矣。
0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注】
此略其证脉,单举痉之颈项强急者,以明其治也。太阳脉,下项循肩挟背;阳明脉循
喉咙,入缺盆,贯膈、下乳内廉。太阳主后,前合阳明;阳明主前,后合太阳。今邪
壅于二经之中,故有几几拘强之貌也。太阳之强,不过颈项强;此痉之强,则不能俯
仰,项连胸背而俱强,故曰:项背强几几也。无汗恶风,实邪也,宜葛根汤发之。即
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两解太阳、阳明之邪也。
【集注】
方有执曰:几几,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几几然。形容病人之颈项俱病者,俛仰不能
自如之貌。
06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实邪也。今反汗出恶风者,虚邪也,宜桂枝加葛
根汤 ,解太阳之风,发阳明之汗也。
【集注】
江琥曰:太阳病项背强矣,复几几然,颈不得舒,颈之经属阳明,项背与颈几几然,
其状当无汗,今反汗出、恶风,仲景法:太阳病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今因其几
几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汤中,以兼祛阳明经之风也。
桂枝加葛根汤方
于桂枝汤内,加葛根三两,余依桂枝汤法。
07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
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若太阳病发汗太多,津液大亡,表气不固,
邪风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之所致也,不可以柔痉刚痉例之,宜以桂枝加附子
汤,以固表祛风为主治。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亡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
皆类此也。
【集注】
程应旄曰:即此一端推之,则知此病得之亡津亡血,而因虚致寒,因虚致燥者不少。
盖阳气者,柔则养筋,发汗太多,则亡其阳,而损其经脉之血液故也。
08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注】
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
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熏黄者,湿盛之发黄,属脾之
瘀湿,故其色暗如烟熏也。不似伤寒热盛之发黄,属阳明之郁热,故其色明如橘子色
也。
【集注】
张璐曰:湿证发黄,须分阴阳表里。阳湿,在里茵陈蒿汤;在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阴湿,在里白朮附子汤,在表麻黄白朮汤,此阴湿在表而发黄也。『金匮』有云:湿
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朮汤,盖寒与湿合,不宜大汗,故加白朮。以麻黄得朮,则汗
不致于骤发,白朮得麻黄,则湿滞得以宣通也。
09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
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注】
此申上条,详其证出其脉,以别其治也。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
外受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内宜茵陈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头痛鼻塞而
烦,其脉大,证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伤寒,不可发汗,乃湿邪之病在头,
故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自可愈也。所纳之药,即瓜蒂散类也。
【集注】
郑重光曰: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则寒湿之邪客于上焦。经曰:因于
湿首如裹是也。用瓜蒂散吹鼻,此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10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
快,但当利其小便。
【注】
湿家脉浮细,湿在外也,当汗之。今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脉不浮细而沉细,是湿邪内盛而为湿痹不通之候也。故但当利其小便,使湿从小便而
去,乃湿淫于内之正治也。
【集注】
成无己曰:湿盛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流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
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方有执曰:此以湿之入里者言也。关节疼痛者,寒湿之气,走注内渗,所以脉沉而细
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即水,水不外渗,则横流不遵故道。利
其小便者,导其遵故道而行也。
张志聪曰:关节者,腰背肘膝之大关,大筋之所统属,不同于骨节也。湿流关节,大
筋不和,故疼痛痹闭也。湿伤太阳,筋脉涩滞,故名湿痹,利其小便,则水道行而决
渎无愆,湿邪去而筋脉调和矣。
11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
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注】
湿家但头汗出,乃湿气上淫之汗,非阳明之热不得越也。湿家背强,乃湿气涩滞之重
强,非痉病之拘强也。欲得覆被向火,非外恶寒,乃湿盛生内寒也。若误以湿淫之头
汗,为阳明瘀热之头汗而下之,寒湿之气,乘虚入胸则胸满,入胃则哕矣。寒湿不化
,故小便不利;胸中有寒,故舌上滑白如胎;丹田有热,故口燥渴,欲得水而不能饮
,由胸中有寒湿故也。
【集注】
成无己曰:伤寒则无汗,湿家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
程应旄曰:虽渴欲得水似热,而不能饮可辨,则只是口燥烦,而实非胸中燥烦可知,
证同病别也。
12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
此承上条湿家误下之逆也。湿家误下,胸满而哕,小便不利,舌上如胎,口燥渴不能
饮,已属逆矣,尚在可治。此误下后,额汗不已,微喘不止,是阳脱于上也;小便反
利,下利不止,是阴脱于下也,阴阳相离,故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治湿当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误治而阴阳散亡也。
程知曰:湿之中人,阴先受之,故本经湿证,多从助阳温散为治,若妄下,则阳虚阴
盛而不可救矣。额上汗出微喘,虚阳欲上脱也;二便不禁,盛阴欲下脱也,阴阳离决
,死矣!
13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也。
【注】
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人也。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之痛,则重着
不能转侧;风湿之痛,则轻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至于发热,湿家之热,早
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则日晡必剧。此得之于汗出当风,或久伤湿,复受风冷所致
也。
【集注】
张志聪曰:汗出当风,则为风湿;久伤取冷,则为寒湿。
张锡驹曰:发热日晡所剧者,日晡而阳气衰,阴气盛,湿为阴邪,故主旺时而甚也。
14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
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
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注】
此详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不惟不可下,即发汗亦不可失其宜也。风阳邪,湿阴邪,
风湿相搏,阴阳受邪,故一身尽痛也。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则湿气盛,虽
发其汗,汗大出而病不愈者,但以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以其值湿盛之时,
发其汗,大汗出,此汗之不如法,所以不解也。若治风湿者,必俟天气睛明发其汗,
但令其汗微微似欲出状,则风与湿俱去,而病自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阴雨不止,则湿不除,所以益当发汗也。然风湿本由汗出当风而得,则汗
之大出者,必反湿转加甚,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见出,则湿消而风散矣。此发汗之微
机,后之人动辄以大汗为言者,去道远矣。
张璐曰:风湿相搏,法当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朮,使微微蒸发,表里气和,风湿皆
去。正如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汤加朮同义。
程应旄曰:湿家不惟不可误下,即汗亦不可误汗。风湿相搏一证,一身尽疼痛,虽是
微挟表邪,然其脉不浮,终是汗难大汗,治风兼治湿,但使微微似欲汗出者,是其法
也。
15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
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伤寒八、九日,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
;脉浮虚濇,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主在表,虚风也;濇者,主在经,寒湿
也。身体疼烦属风也,不能转侧属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证,非伤寒也,与桂枝附子汤
温散其风湿,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朮汤,大发其风湿也。如
其人有是证,虽大便?,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乃风燥湿去
之?,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以大便?,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
加白朮,以身重着,湿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湿气于肌也。
【集注】
成无己曰:烦者,风也。身疼不能自转侧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脉经』曰:
脉来濇者,为病寒湿也。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汤方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白朮四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
(炙)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
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肉,逐水气未得除,故
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
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6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重着不能转侧,湿胜风也。掣痛不可屈伸,风胜湿也。今掣痛
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皆风邪壅盛,伤肌表也。小便
不利,湿内蓄也。身微肿者,湿外薄也。以甘草附子汤微汗之,祛风为主,除湿次之
也。以上二条,皆详风湿之义,以明风湿之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抟,掜聚也。言风与湿掜合抟聚,共为一家之病也。烦,风也。痛、湿也
。风淫则掣,湿淫则痛,风湿之邪注经络,流关节,渗骨髓,身体所以烦痛、掣痛而
不利也。近之则痛剧者,外邪客于内,迕之则逆也。短气者,汗多亡阳而气伤也。恶
风不欲去衣者,以重伤,故恶甚也,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湿,朮能胜湿燥脾,
桂枝祛风固卫,此四物者,所以为风湿相抟之的药也。
吴人驹曰:必脉之沉而细者,若浮大而盛,则风多而湿少,附子须在审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桂枝四两 白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方解】
风湿之治,用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朮也。去姜、枣者,畏助汗
也。加白朮者,燥中湿也。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解,则仍服一升。若微得汗则
解,解则能食,是解已彻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末彻也,仍当服之,
但不可更服一升,恐已经汗,多服而过汗也,服五合可也。如不解,再服六、七合为
妙。似此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学者于理有未解处,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17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也。
【注】
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表入,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颇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内发,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中暍恶寒者,
以暑由外入,故汗出而恶寒也。究之于脉,温热之浮,必浮而实;中暍之浮,必浮而
虚,以暑热伤气也。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水;中暍之渴,一病即大渴
引饮也。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也。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
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主治之。
【集注】
方有执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
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
程知曰:此辨暑热脉证也。太阳中热者,谓是太阳表证而属中热也。均是太阳表病,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为中风;汗出身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今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则是中暍。暍者、暑热之气也。不言暍而言热,以其胃热为独重也。里
有热,故身热而渴,暑伤气,故汗出恶寒。
吴人驹曰:不可因恶寒而用辛温,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
18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
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
则淋甚。
【注】
此申上条,详出证脉,戒人不可妄行汗、下、温针也。太阳中暍,无汗身重疼痛者,
似伤寒也,但脉弦细芤迟,非伤寒脉也。且有小便已,而洒洒然恶寒毛耸之证,乃太
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然也。手足逆冷者,乃暑伤气,气伤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
有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乃劳则动热,暑热益烈,伤阴液也,此皆中暍危证
。若以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则表气愈虚,恶寒更甚也。
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邪愈盛,发热更炽也。若以壮热齿干,误
为胃火而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凡此之证,皆中暍妄行汗、下、温针致
变,惟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喘喝不止,故前板齿燥。
程知曰: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竭。故暍证禁用汗、下、温针
,谓汗则伤阳,下则伤阴,温针则引火内入也。
张钖驹曰:洒洒者,恶寒之像也。毛耸者,毫毛竖起也。
19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
太阳中暍之证,身热疼重者,暑伤形也;脉微弱者,暑伤气也。以此证脉揆之,亦其
人夏月盛暑喜贪风凉,过饮冷水,水气输行于皮中,表为邪束,不得汗泄所致也。此
时即以香薷饮、大顺散汗之,可立愈也。若因循不治,则水气即不得外泄于表而作肿
,势必内攻于里而喘胀矣,是又当以葶苈大枣汤或瓜蒂一物散下之也。上条戒人不可
汗下,此条示人宜当汗下,仲景之法,多是如此,盖恐人固执失宜也。
【集注】
方有执曰:身热疼重,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恶湿,水渗土
而蒸发也。脉微弱者,热则血干而气耗也。然夏月饮水,人之常事,而曰伤何哉?良
由暑迫饮之过多,或得之冷水澡洗,暑反内入也。
张璐曰:按论暍三条,首言动而得之之病,谓中暍,属外因;次言静而得之之病,虽
曰中暍,实暑病也,属内因;末言因热伤冷之病,乃中暍之变证,属不内外因,不得
以三者混称也。
程应旄曰:可见中暍之病,大都阳气在表,而胃中虚冷,所以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夏月饮冷水,里阴郁住表阳,水气不得宣泄,而行于皮中,多有此证。此则开郁宣阳
,又为暍证中增一义也。
音切
几音殊 搏音团 掣音彻 暍音谒 洒所下切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10:37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霍乱者,因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揉交病于中,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撩乱
,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表甚,则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里
甚,则有呕吐泻利,腹中大痛之证;寒甚,则转筋厥逆冷汗;暑甚,则大渴引饮不已
。病既不同,治亦各异,惟在详审其因,分而疗之,庶卒然之顷,不致有误矣。
01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
问曰:病有霍乱者,其状何似?答曰:卒然呕吐、泻利者,是名霍乱也。
【集注】
成无己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在下焦,则利而不吐;在
中焦,必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而成霍乱。轻者
只曰吐泻,重者挥霍撩乱,故曰霍乱。
02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
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注】
此承上条,以详出其证也。头痛身疼,发热恶寒,在表之风、寒、暑、热为病也;呕
吐泻利,在里之饮食、生冷为病也,具此证者,名曰霍乱。若自呕吐已,又泻利止,
仍有头痛身疼恶寒,更复发热,是里解而表不解也,宜用藿香正气汤或香薷饮,散而
和之可也。若不头痛身疼,恶寒吐泻,汗出发热,渴而引饮,是表解而里未解也,宜
辰砂六一散或白虎加人参汤,补而清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外感也。吐利,内伤也。上以病名求病证,此
以病证实病名,反复详明之意。
程应旄曰:霍乱之证,仅见呕吐而利,谁不知责重中焦者!若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
寒,夹此吐利而来,表里之间,仓卒难辨,故从属定名,破去伤寒之称,名曰霍乱,
不欲人以表惑里也。
沈明宗曰:吐利已止,复更发热,乃里气和而表邪未解,当从解表之法。或无表证,
但有腹痛吐利,此为里邪未解,当以和里为主。
03
伤寒,其脉微濇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
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十三日愈
,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注】
此承上条辨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等证,为类伤寒之义也。若有前证而脉浮
紧,是伤寒也。今脉微濇,本是霍乱也。然霍乱初病,即有吐利,伤寒吐利,却在四
、五日后邪传入阴经之时,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乱之即呕吐,即下利,故不可作伤寒
治之,俟之自止也。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气,仍不大便,此属阳明也。然属阳明
者,大便必?,虽大便?,乃伤津液之?,未可下也,当俟至十三日经尽,胃和津回
,便利自可愈矣。若过十三日大便不利,为之过经不解,下之可也。
【集注】
魏荔彤曰:此申解霍乱病,似乎伤寒,应为辨明孰为伤寒之吐利,孰为霍乱之吐利,
以定治法无误也。伤寒中之吐利,有六经形证;而霍乱中之吐利,有表里阴阳,俱应
一一辨明,方有确见,而不摇惑也。
04
下利后,当便?,?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
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注】
此申上条下利后便必?之义也。凡下利后,肠胃空虚,津液匮乏,当大便?,?则能
食者,是为胃气复至,十三日津回,便利自当愈也。今反不能食,是为胃气未复,俟
到十三日后,过经之日,若颇能食,亦当愈也。如其不愈,是为当愈不愈也。当愈不
愈者,则可知不属十三日过经便?之阳明,当属吐利后胃中虚寒不食之阳明,或属吐
利后胃中虚燥之阳明也。此则非药不可,俟之终不能自愈也,理中、脾约,择而用之
可矣。
【集注】
张璐曰:若利止而不能食,邪热去而胃气空虚也,俟过一经,胃气渐复,自能食矣。
05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
霍乱者,水饮内发,故吐泻交作也。风寒外袭,故头痛发热,身疼痛也。热多欲饮水
者,是饮热也,主五苓散以两解其饮热。若不欲饮水者,是中寒也,主理中丸以独温
其中。理中丸,即理中汤和剂作丸也。
【集注】
方有执曰: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盛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盛也。五苓散者,
水行则热泻,是亦两解之谓也。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朮
之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
沈明宗曰:此言霍乱须分寒热而治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风寒伤于表也,外风
而挟内热,饮食以致吐利,必欲饮水,当以五苓散两解表里,使邪从汗出,里邪即从
小便而去。不欲饮水者,寒多无热,胃阳气虚,当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为主,此以表里
寒热辨证治病也。
0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
霍乱吐利已止,而身痛不休者,此里和而表未和,当消息轻重以治之,故宜桂枝汤,
小汗以和其外也。
【集注】
方有执曰: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虚也。消息,犹言斟酌也。桂枝汤固卫
以和表也。小和,言少少与服,不令过度之意也。
程应旄曰:吐利俱止,毫无霍乱证矣,仅是身痛不休,方可从桂枝例。一和解其外,
以其中有芍药之寒,故犹当消息,犹曰小和。况吐利未止,敢恣意于寒凉也哉!
张锡驹曰:本经凡言小和、微和者,谓微邪而毌庸大攻也。
07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注】
霍乱之为病,即吐且利,津液内亡,小便当少,而无汗。今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
利清谷,脉微欲绝者,是外之阳虚,不能固护;内之阴寒,独盛于中,内真寒而外假
热也。故不用理中,而以四逆主之也。
【集注】
成无已曰:吐利亡津液,则小便当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
脉微为亡阳,若无外热,但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证。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四
逆汤救之。
吴人驹曰:既吐且利,而大汗出,则泄路尽开,而小便又复利,云复利者,反不欲其
利,而为收藏之地也。下利清谷,内寒外热,且脉微欲绝,一线之微阳,挽回诚为不
易,四逆之施,讵可缓乎?
08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
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乃中外皆寒之证也,宜四逆汤
助阳以胜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阴盛也;汗出,发热,恶寒,表阳虚也,
宜四逆汤中外合救之剂也。
程知曰:吐利而复汗出,阳气几于走失矣。发热、恶寒、为阳未尽亡,四肢拘急,手
足厥冷,不得不用四逆以助阳退阴也。又按少阴证云;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
治。又云:下利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此之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
冷,而用四逆治之者,以有发热一证也。发热为阳未尽亡,犹是病人生机。故经又曰
: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09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注】
霍乱吐、下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乃中寒盛极,阻格阳气不达于
四肢也,宜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从阴以通阳也。
【集注】
成无己曰:吐已下断,津液内竭,则不当汗出而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
微欲绝者,阳气大虚,阴气独盛也。若纯与阳药,恐阴为格拒,或呕或躁,不得复入
也。与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胆苦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阳药使不被格拒
。『内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方有执曰:已,止也。下,即利也。断,绝也。言吐、利两皆止绝,而又以其余证之
不解者,更出其治也。
10
恶寒脉微而腹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按】
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当是「利不止」。亡血,当是「亡阳」。
【注】
霍乱吐、下已止,若恶寒、脉微而复利,利不止者,是阳气虚也,宜四逆加人参,益
其阳补其气也。
【集注】
林澜曰:霍乱要在审察寒热而治。若果夏月中暑霍乱,脉虚小便赤少,不可用附子、
干姜,须仔细辨之,利止脉微而恶寒,乃可用耳。又曰:中暑霍乱,只宜五苓散,加
香薷、萹荳、葛根、姜汁、炒黄连之类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方
11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注】
霍乱,吐已利断,汗出已止,脉平和者,内外俱解也,法当食,食之小烦者,以吐下
后新虚,不胜谷气故也,节其饮食,自可愈矣。
【集注】
郑重光曰:吐、利、发汗、脉平,阴退阳回,乃有此象,犹以新虚不胜谷气,而致小
烦。盖霍乱吐、利,晬时不可便与饮食,以胃气逆反,仓廪未固,不可便置米耳!
张锡驹曰:霍乱一病,夏秋最多,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皆能病霍乱,非止一寒邪也
。若吐、利过甚,损伤中焦之气,以致阴阳间隔,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不多饮水者
,无分寒暑,皆宜四逆理中治之。盖邪盛而正实者,当泻其邪;邪盛而正衰者,宜扶
其正。况夏月之时,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复以冷风寒其形,冷水寒其胃,内外
皆寒,风暑之邪,未有不乘虚入于阴经者。所以夏月只有阴证,而无伤寒,今人患暑
证死,而手足指甲皆青者,阴证也。古人以大顺治暑,良有以也。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11:31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可汗病脉证篇
 
01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
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注】
夫以疾病至急,仓卒寻求,治法难得,其要者,汗、吐、下也。故重集汗、吐、下诸
可与、不可与之法,比之三阴三阳篇中,则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篇中者,
亦出在诸可与、不可与中也。
02
大法,春夏宜发汗。
【注】
春夏阳气舒畅,故宜发汗,医治常道,此大法也。
【集注】
程应旄曰:春夏宜发汗者,发汗有助宣阳气之功,等于春夏发生长育之义。今人多以
麻、桂二汤,作春夏之禁药,其轻于畔经者,由其未明天道也。
03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病不
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注】
凡发汗,令手足俱周时出,是欲汗缓出周遍,则邪气悉去,正气不伤也。以??然,
不得令如水淋漓为度,不欲汗急出过多也。若急出过多,则邪气不尽,正气反伤矣,
倘若病不解,当重发汗,但前汗已多,更汗必亡其阳,阳虚即病不解,故不敢再发其
汗也。
【集注】
成无己曰: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
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方有执曰:此叮咛发汗之节度也。
张锡驹曰:汗乃津液,汗多则亡津液,何以又谓亡阳也?经云:上焦开发腠理,熏肤
、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盖汗虽津液,必借阳气之熏蒸宣发而后出,故汗多亡津
液,而阳亦随之俱亡也。
04
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注】
服汤发汗,汗出病解,便可止再服,不必定然尽剂。
【集注】
程应旄曰:中病即止,亦麻黄、桂枝互举之词,示撙节于「中」字,所以严不中之禁
也。
05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注】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一时仓卒无汤,以丸散代之亦可,要不过以汗出为解耳。然丸散
乃定剂,不如汤可随证而进,其验甚准,故曰良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丸散仅可从权,随证则不如汤。
06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耳,设利者为大逆,?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
浮当以汗解。
【注】
脉浮大,属表未解,虽有便?里实,亦不可利下,何以故?因脉浮也。当先解其外,
表解热除,内外和谐,而大便自通矣。设用利药,是为大逆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结胸虽急,脉浮大尤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乎?论中有云:本发汗
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01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濇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濇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注】
浮而无力,濡脉也。沉而无力,弱脉也。浮中沉俱无力,似有似无,微脉也。滞而不
流利,濇脉也。巅谓浮也,上谓寸也,下谓尺也。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
微反在上,濇反在下,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濇,阳虚则寸脉微,血少则尺
脉濇,此阳虚血少,不可汗之脉也。阳虚当汗出恶寒,血少当心烦发热,此阳虚血少
,不可汗之证也。若误认为太阳中风而发其汗,必致阴阳相失而两亡,则反烦躁不眠
,厥而且寒矣。
02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注】
此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弦,尺脉微也。弦为少阳热邪之诊,微为少阴寒邪之诊,故
曰上实下虚也。然微弦同见,虚实未审,惟察其人意欲得温,则非恶寒在表,而是畏
寒在里也,故不可发汗。若误发其汗,则阴愈盛而生寒栗,阳愈衰而不能自还矣。
03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像,根本
异源。
【注】
凡诸病得数动脉者,有余诊也,可发汗。若按之微弱者,是外假实而内真虚也。不可
发汗。若误发其汗,伤其津液,则腹中干,大便难,胃燥而烦,其形似胃实热结之阳
明,究其根本,实由发虚家汗,致成津枯虚燥之阳明也。故曰:其形相像,根本异源
也。
【集注】
程知曰:动数为热,微弱为虚,发汗动津液,则便难腹干,胃燥而烦。此与阳明里热
之证,虽曰其形相似,而根本则有虚 实之不同也。
张志聪曰:数动阳脉也,微弱阴脉也。诸脉得动数微弱者,犹言左右三部,或得动数
之脉而按之微弱者,皆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竭,故大便难;水气外泄,故腹中干
;火热上蒸,故胃燥而烦。其形相像者,汗后而燥证相同也。根本异源者,动数之脉
属乎阳,微弱之脉属乎阴,有阴、有阳、有虚、有实也。
04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注】
可发汗之脉,必阴阳俱紧,今厥而脉紧,乃少阴之紧,非太阳之紧也。若发其汗,则
伤少阴之气,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之证作矣。
【集注】
成无己曰: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其脉不
能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声乱咽嘶,舌萎声微,言语不得高也。
魏荔彤曰:此段就厥证论脉,知阳虚禁汗,因明诸逆发汗之贻误也。厥者,凡厥有冷
厥、热厥、蚘厥、寒热相胜之厥。但见紧脉,无论何厥,病皆在阴。若发汗反攻其阳
,则气散血竭,夫舌根于肾,声出于肺,声乱咽嘶,肺气欲绝也。舌萎,即萎不为用
也。声不得前,本气不振也。皆由于发汗,散亡其肾、肺二藏真气也。
05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
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内?。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动
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
得前。
【注】
动气者,筑筑然气跳动也。脐之上下左右,四藏之位也,四藏之气,不安其位故动也
。缘素为客邪所据,本藏之气,已失其守,尚赖中州胃气为主,即有表邪,不可发汗
,恐胃中之气液两伤,本藏失养,则所不胜之邪,因而同病也。动气在右,肺气不治
,心不恒德。若误汗之,则心气愈热,血脉沸腾,故衄而渴苦烦也;肺失治节,不能
通调水道,故饮即吐水也。动气在左,肝气不治,肺不恒德。若误汗之,则肝虚失升
,故头眩也;若汗出不止,津液失养筋肉,故惕?也。动气在上,心气不治,肾不恒
德。若误汗之,则心气虚,故肾气上冲,正在心端也。动气在下,肾气不治,脾不恒
德。若误汗之,肾水虚竭,故骨痛恶寒无汗,心烦目晕也;脾土过燥,不守常化,故
食则反吐,谷不得近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动气不可发汗也。盖正气内虚,藏气不治,故气筑筑然动。动气为里虚
,故不可发汗。
程应旄曰:藏气不安其位,故动。因素有邪据,本藏之气,反在依附之间,最易离经
,所恃奠定之者,全赖胃气为之主。发汗虚其胃气,则四藏失所养,反被邪攻,各见
离经之象,病虽左右上下之不同,要其失于建中之义则一也。
06
咽中闭寒,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注】
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咽中闭塞,少阴之气不能上通也。若强发少阴汗,阳微不
能作汗,必动其血,故吐血,气微绝,蜷卧厥冷,不能自温也。
【集注】
程知曰:咽中闭塞,不可发汗,盖阴邪盛也,强发其汗,必动其血。至于吐血气欲绝
,则并肾中之微阳不能自存,故遂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夫下厥上竭,蜷
卧厥冷,在少阴皆危证也。
程应旄曰:汗剂为阳,施于阴经则逆。咽中闭塞,由少阴液少,肾气不能上通也。发
少阴汗,则下厥上竭,故见证如此。
07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
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注】
咳者则剧,咳之甚也,数吐涎沫,肺伤液耗矣。故咽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也。晬时
,周时也,谓周时一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中虚而生寒栗也。若误以为形寒之咳
而发其汗,则肺气既虚而卫阳又亡,阳气两伤,不能温及中下,阴气凝于内外,自蜷
而苦满,腹中复坚矣。
【集注】
程知曰:此承上言濡弱弦微之脉,其有咳者,则病剧,而不可汗也。咳则数吐涎沫,
其咽中必干,小便必不利;膈中阳虚,必心中饥而烦,卫气一日夜五十度周于身,阳
虚不能自卫,故晬时寒栗如疟,但有寒无热。此而发汗,则阳气愈虚,阴寒益盛,必
蜷而苦满,腹中转坚也。
08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而逆。
【注】
咳多饮病,小便应不利,若小便利,知无饮也。今咳而遗失小便,是不但无饮,且系
下焦阳虚,膀胱不固之咳也,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阳气愈衰,四肢逆冷矣。
【集注】
程知曰:『内经』谓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故咳而小便利,若
失小便者,是肾中阳虚也,发汗则阳气益亡,故厥冷。
09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注】
不当汗而汗,当汗而过汗,皆致逆,故曰:诸逆也。发汗致逆之病,病微者难差,病
剧者则死。剧者,谓阳脱见鬼则言乱,阴脱目盲则目眩也。
【集注】
程应旄曰:诸逆属少阴居多,阴寒极矣。发汗是重夺其阳,虽有微剧不同,皆关于死
,明乎阳为人命之根也。
10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
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注】
头痛翕翕发热,汗出则呕,形象中风者,当以桂枝汤解肌。若下之,重则变结胸痞?
,轻则为心中益烦。懊?如饥。不以桂枝汤解饥,而以麻黄汤发汗,表虚风入则致痉
,故身强难以屈伸也。或以火熏蒸劫汗,则不得小便,热从湿化而发黄也。灸则火邪
伤肺,故发咳唾不已也。
【集注】
成无己曰:若反下之,邪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中懊?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
归经络,热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痉。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
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嗽而咳唾也。
高士宗曰:汗下火熏,施治各异,损正则一,故举下之、熏之,与发汗而并论之也。
魏荔彤曰:此申明虽有表证宜汗,亦当详察知禁也。似中风头痛,翕翕发热,桂枝证
也,呕则仍是水饮内蓄矣。误下益烦,懊?如饥,则未下时已烦可知,此特更甚耳。
若再误汗,表虚风入,故身强难以屈伸。火熏逼汗,热入于里,故小便不得。盖小便
利者不成黄证,发黄则小便为湿邪所阻,热邪所耗可知。灸则热上冲,故咳唾脓血也

 
 
辨可吐病脉证篇
01
大法春宜吐
【注】
汗、吐、下,治病之大法。谓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气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当
吐者则吐之,又不可一概而论也。
【集注】
程应旄曰:吐法从升,有发陈之义,故曰:春宜吐。
02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
凡用吐汤,原以去上焦之邪,中病即止,若病去而过用之,反伤中气,所以不必尽剂
也。
【集注】
程应旄曰:吐以去上焦之邪。上焦为清阳之分,吐之过剂则邪去,而所伤者膻中之阳
,阳固不可不宝惜也。
03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
脉反迟,寸口脉惟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注】
胸上诸实,谓或痰、或热、或寒之类也。诸实为病,故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也。欲
使人按之,不但痛不能减,而反有涎唾,知邪在胸中盛满,得按而上溢也。经曰:下
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惟滑,知寒实在上,水不
下输膀胱而走大肠也,故但吐之利自止也。
【集注】
张璐曰: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脉迟,寸口惟滑者,
为膈上实,故吐之则利自止也。
04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
之。
【注】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者,以寒邪结气,结在胸中,阳气不能四达也。心下满而烦者
,实结则满,阳郁则烦也。欲食不能食者,是客气病在胸中,故当吐之也。
【集注】
成无己曰:此与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乍紧
则邪在胸中,实而未深也;结为结实,乍结则邪在胸中,结而未深也。虽所治俱同,
但轻之、重之不无别也。
程知曰: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结者痰气结滞之名,此与瓜蒂散证同。但彼云脉
乍紧则为寒邪盛 ,此云脉乍结则为痰气实也。
张锡驹曰:病人手足厥冷者,气机内结,不能外达于四肢也。心下满而烦者,邪实则
满,正伤则烦也。
魏荔彤曰:脉乍结,非脉之本然,乃有形之邪,阻碍其胸中宗气,故荣卫之气不能畅
行,非同于气血虚微,不能流布之结也。
05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注】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痛在胸膈,痛则欲吐,可吐不可下也。宿食在中脘者,痛
在心口,痛欲吐或吐不吐,可吐可下也。宿食在下脘者,痛在脐上,痛不欲吐,不可
吐可下也。故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此详凡在上者,皆可吐也。
【集注】
成无己曰:宿食在中下脘,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
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方有执曰:上脘,谓胃府之口也。
张志聪曰:胃为水谷之海,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上主纳,中主化,今食在上脘
,不得腐化,故为宿食,当吐之。
程应旄曰:宗气聚于胸中,升降呼吸出焉。清阳之分,岂容浊物留滞,吐以宣之,使
无障碍也。若属表邪传入无形而有形,则痞满结胸,另有治法,均非宜矣。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具见六经中。
 
 
辨可下病脉证篇
01
大法秋宜下。
【注】
天至秋则气降,物至秋则成实,实则宜下。凡邪在下者,俱宜取法乎此义也。
02
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下药贵速,故凡服下药用汤,所以胜丸也。中病即止,不必尽
剂者,恐尽剂反伤其正气也。
【集注】
程应旄曰:用汤胜丸,贵活法也。中病即止,示节制也。
03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心下?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平实有力,虽下利仍宜攻其?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三部脉皆平,血气和可知矣。心下?实也,所以急下之也。
张锡驹曰:本经云: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宜下之。
04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
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仍当下之,使积去则利自止,宜大
承气汤。
【集注】
程应旄曰:迟而滑,滑在下而迟在上,知为物阻之迟,非寒阴之迟,故但下其所阻,
则内实去而利自止矣!
05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
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
尺中「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当下之理。
【注】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濇,谓按之且大、且濇、且有力也,关上尺中亦然。大濇有力
,为实而不利之诊,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知曰:滑为有食,结滞经宿,则脉濇矣。尺以候内,沉以候里,故宿食之脉,按之
反濇,尺中亦大而濇也。
06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也。若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食后饱胀
不欲食也。今初下利即不欲食,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也。
【集注】
程应旄曰: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与不能食者自别。下利有此,更无别样虚证,知非
三阴之下利,而为宿食之下利也,故当下之。
07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人形气不衰
,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矣,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其期也,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程应旄曰:下利差后,而余邪之栖于肠胃回折处者未尽,是为伏邪。凡得其候而伏者
,仍应其候而伸下,则搜而尽之矣。
08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脉也。下利脉反滑,是证虚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
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应旄曰:滑为实,故可行通因通用之法。
09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腹中不满而痛者,病或属虚,若满而痛,则为实矣,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张璐曰:腹中既满且痛,为实结无疑,急须下之。
程应旄曰:病腹中满痛,虽在阴经,亦可下,不必其为阳明矣。
10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注】
伤寒后不解脉沉,沉而有力者,内实也,宜以下解。然其人必午后小有潮热,故取大
柴胡两解之也。
11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双弦,谓左关、右关,皆见弦脉也。左关脉弦,肝本脉也;右关脉弦,本刑土也。弦
者,饮也;迟者,寒也。心下?者,是肝邪挟寒饮而伤胃,故不可下,乃生姜泻心汤
证也。若脉大按之紧,是阳有余而阴亦实也,乃有余之?,非胃伤者比,故可下之,
宜大承气汤也。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01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濇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濇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
痞?。
【注】
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濇,阳虚血少之诊也。汗既
不可,下亦不可,均为阳虚故也。若误下之,则寒虚内竭,心下痞?,必成太阴误下
下利之痞?矣。
【集注】
程应旄曰:误汗亡阳分之阳,误下亡阴分之阳,无阳则阴独,而地气得以上居,故心
下痞?。
02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注】
此亦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弦,尺脉微,上实下虚之诊也。微弦
为虚,既不可汗,亦不可下,下虚故也。
【集注】
成无己曰:虚家下之,是为重虚。
03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
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
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振寒相抟,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
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 ,少腹甚?,小便则尿血也。
【注】
此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浮,尺脉数也。关濡弱为中气虚乏,寸浮无力为阳虚,尺数
无力为血虚。阳虚故汗自出而恶寒,血虚故身痛振寒而栗,中气虚乏故胸膈气急,喘
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引于?也。振寒相抟,形如疟状,里邪不实,表邪未解
,医反下之,虚阳未罢之表尽陷于里,故令脉虚数无伦,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
少腹甚?,小便淋漓尿血也。
【集注】
张璐曰:寸口浮濡而关弱尺数者,以其人阳气本虚,虚阳陷于阴分也,若误下伤血,
必致狂走痞满尿血也。
魏荔彤曰:前虚寒之忌下易知,此虚而兼热之忌下难知,故两条相映互言,以示禁也

04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卫气冷,微呕
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
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
身,客热因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注】
脉濡而紧,谓浮濡而沉紧也。濡则卫表微,紧则荣里寒,外有发热汗出恶寒之表,内
有微呕心烦之里。医为有热,解肌发汗,表阳愈虚,而生烦躁,里寒更急,心下痞?
,表虚里冷,故卒起头眩,怅怏不眠。若徒以客热在肤,不知中寒在里,而以冷水灌
身,虽客热因而时罢,但栗栗振寒,不容不重被而覆之,汗出必眩,惕振厥逆,下利
清谷,烦躁不安而死,以中外之阳两亡,不能复还也。
【集注】
张锡驹曰:汗出而冒巅者,汗出则阳气外亡,头昏冒而目不明,故曰冒巅。小便为微
难,阳亡而气不施化也。清谷不容间,下利清谷无间隙之时也。呕变者,呕出之味变
也。肠出者,下利而广肠脱出也。
05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
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
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
下如污泥而死。
【注】
脉浮而大,谓脉浮取有力,按之大而无力,乃革脉象也。浮为气实外急,大为血虚中
空,血虚甚则亡阴,阴亡则阳无偶也,故曰孤阳独下阴部。谓卫阳下就其阴,小便当
赤而难,以胞中虚竭也。若阳不下就其阴,则小便反利而大汗出,是卫阳表虚,邪阳
内入,无阴以化,故反更实,致津液四射,荣竭血尽,肉消胃干,烦不得眠也。医不
知此,乃以中空暴液之阳明,误为胃实,复以峻药攻之,则为虚虚,胃阳之去可期,
必下污秽如泥而死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气实血虚之脉,小便利而大汗出者,不可下也。
程应旄曰:无阴而孤阳独下阴部,倘得小便赤而难,则胞中不虚,仅为阳搏。阳未离
,则阴得滞而未散,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则卫气更微矣。其反更实者,非卫阳之实
,而客阳之实也。卫阳犹或抱阴,客阳则专于攻阴,故津液四射,而为小便利,为大
汗出。热甚逼阴,所以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暴液云者,点
滴皆火气煎熬而出也。毒药攻胃,则土败而四藏无生,下如污泥而死矣。
06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
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
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
;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注】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太阳表证也。则脉欲厥,谓浮紧之脉,初大渐小,知为
欲厥之脉也。初来,大阳为之也,故发热;渐渐小,阴为之也,故发厥。更大更热,
更小更厥,是其候也。如此者,当以寒热别其厥。恶寒甚,翕翕汗出,咽中痛,是少
阴寒厥也。发热多,目赤脉多,睛不了了,是阳明热厥也。寒甚热多之厥,而误发之
,则咽痛似伤;而误下之,则两目多闭。凡厥者必下利,寒厥之利,下利清谷也。热
厥之利,下利脓血也;此又以利辨厥之寒热也。若以熏蒸取汗,则发身黄,湿热合也
。若以火熨取汗,则咽燥,火甚伤津也。若小便利者,则阴未亡,故可救之;小便难
者,则阴已亡,为危殆也。
【集注】
程知曰:言外伤于寒,为湿热之病,不可汗、下、熏、熨也。
张璐曰:脉来厥者,知厥逆之寒热交胜也。初来大者,为邪气鼓动;渐渐小,为正气
受伤;更来渐渐大,为邪气复进也。盖因其人正气本虚,不能主持,随邪气进退,故
其脉亦随邪气进退,忽大忽小也。小便利者,津液未竭;小便难者,津液已绝,为危
殆也。
07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
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
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
,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
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注】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盛而出,头痛目黄,将欲作衄,衄不可制,以阳邪盛,故衄之
甚也。贪水者,水与热搏,故呕也;恶水者,里阴寒盛,故厥也。伤寒发热,口中出
气盛者,若下之,热邪入浅,咽中生疮;入深,下重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
两目闭,液伤干濇也。贪水者,若下之,热去水停,故肢厥声嘤,咽喉塞也;若发汗
过多亡阳,故战栗,表里俱虚也。恶水者,若下之,里寒更甚,故不嗜食,下利完谷
也;若发汗动其虚阳,故口中疮,舌上白胎,烦躁也。若脉数有力,不大便而恶水,
热在于阴,故六、七日后必便血也。若更发其汗,阴阳俱虚,故小便自利也。
【集注】
程知曰:伤寒发热,热在表也;口中勃勃气出,热在里也。头痛目黄,衄不可制,所
感之寒与所郁之热,共蒸于上也。此当以贪水恶水辨之,贪水者,阴虚而热胜,水入
而热与之拒,故呕也;恶水者,阳虚而寒胜,水入而阳气不任,故厥也。盖热气挟寒
邪上蒸,法当辨寒热多寡而用清解,设不知而妄下之,是强抑之而邪不服,必至咽疮
,若手足温而不厥者,其热为胜,必以下而致便脓血也。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热内陷
而目闭,若贪水者,阴虚为寒下所抑,其脉必厥,其声必如嘤儿餲塞不扬也。此而更
发其汗,则亡阳战栗,阳亦与阴俱虚矣。若恶水者,阳虚,加之寒下,则有里冷不嗜
食,大便完谷出之变也。此而更发其汗,则虚阳外发,必口烂舌白胎而烦躁也。脉数
实不大便者,至六、七日后当便血,此当下之,若更发其汗,则非惟大便不行,并小
便亦为之不利矣。
08
微则为欬,欬则吐涎,下之则欬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囓,粥入则出
,小便不利,两?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
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 ,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注】
阳盛为痰,阳虚为饮,欬而脉微为阳虚之欬,故欬则吐涎饮也。若脉实,下之可也,
今脉微,下之寒虚更甚,故欬虽止,而利因不休也。胸中如虫囓,是胃寒虫动,故粥
入则出也。下利上吐,中寒也;小便不利,停饮也;两?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
,臂则不仁,此皆中外寒饮之证。比之少阴停饮,此无身痛,彼无项背相引,臂则不
仁也。若极寒而甚,则反汗出,身冷如冰,目睛不慧,语言不休而死也。以如是之证
,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短难伸,亦死也。
【集注】
张璐曰:误下之下利不止,胃中空虚,而反暴食,为除中。少阴虚寒而反冷汗,为外
脱,及口虽欲言,舌萎不能前等、死证皆起。误下之害如是。
09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
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注】
脉数者,谓久数不止,有热之人也。若脉数动时一止,热仍不退,是邪气结,正气不
能复,正气结于藏,邪气浮于外故也。脉虽数促,不可下也,若误下之,则邪热乘虚
入里,必烦利不止也。
10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注】
脉浮大,此为表实之脉,应发其汗,若医误以大为里实,而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大与脉浮而大,差别盛实,纯在表也,虽有里证,仍宜从表发汗,下之
则为大逆。
11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
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
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注】
动气在右,肺失治矣。下之则肺先虚,津液内竭,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
左,肝失治矣。下之则肝气益急,故食不下,腹内拘急,动气更剧,表实未减,里虚
益甚,故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也。动气在上,心失治矣。下之则阴液益伤,心火更甚
,故掌心握热,烦热汗出,欲得水浇,即有身上浮冷,亦火盛格阴使然也。动气在下
,肾失治矣。下之则寒虚内甚,而腹胀满,故卒起头眩,心下痞满,食则下利清谷也

【集注】
程应旄曰:动气误下,是为犯藏,左右上下,随其经气而致逆,故禁同汗例。
12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注】
咽中闭塞,燥干肿痛者,少阴阳邪也,宜下之。今不燥干,不肿痛者,少阴阴邪也,
不可下,下之则阳愈衰,阴愈盛,故曰上轻下重也。水浆不入,卧欲蜷,身急痛,下
利日数十行,中外阳虚也。
【集注】
张璐曰:言初病咽干闭塞,以其人少阴之真阳素亏,故汗下俱禁,若下之,则少阴虚
寒,诸证蜂起矣。
程应旄曰:肾邪上逆,故有咽中闭塞之证,下之阳气益虚,阴气益甚,故有上轻下重
等证。
13
诸外实者,不可上,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注】
诸外实者,里必虚,即有不大便,无所苦之里,亦不可下。若下之,外发之热虽微,
内虚之寒则盛。若无脉而厥,当脐握热始暖,亦寒之甚也。
【集注】
方有执曰:诸外实,指一切之邪在表而言也。发微热,邪入里也。无脉,阳内陷也。
程知曰:下之则表邪内陷,外不热而内发微热也。其亡脉而厥者,则寒气内深,惟当
脐一握热耳。
14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注】
此重出,以申叮咛告戒之意。
【集注】
程应旄曰:未解较不解稍异,势虽欲下,仍须俟之。
15
病欲吐者,不可下。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注】
欲吐者,邪在膈上,可吐之证也。呕多者,邪在少阳,可和之证也。虽具里证,戒人
不可先攻下也。
16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
【注】
阳病里热多者,宜乎下;表热多者,宜乎汗。若表里热多,当两解也。若单下之,表
不解则里虚,表热内陷,因作?也。
【集注】
张璐曰:阳热证多,即有阳明证见,亦属经证,不可下也。不当下而误下之,则阳邪
乘虚内陷,不作结胸,则为痞?也。
程应旄曰:阳病,谓表里热俱多,下之则胃中水竭。其?也,非转属阳明之?也。
17
无阳,阴强大,便?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注】
亡阳阴盛,燥而无热,虽大便?者,此乃不大便无所苦之?也,下之则中寒犹盛,故
必利清谷腹满矣。
【集注】
成无己曰: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多者,寒多也。大便?,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
寒内甚,故清谷腹满。
方有执曰:阴,以寒言。强,犹言多也。清谷,阴不能化也。腹满阴寒,凝滞而内胀
也。
18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
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注】
伤寒发热,头痛背强,微汗出,若不恶寒,非温病即邪传阳明也。若误发汗,不成风
温,外热如灼,必成阳明,热甚神昏不识人也。以火熏、温针劫之,火气入里,壅塞
于胸则喘,于腹则满也。火伤卫分津液,则不得小便,火伤荣分血脉,则必作衄也。
若下之,则中气伤,故气短;津液伤,故小便难也。
【集注】
程应旄曰:此证近于温,有热无寒,汗下温针,均在所禁也。
19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注】
下利脉大,里虚也,以其不当下而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谓脉浮大,按之空虚,
表急里虚,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和其表而温其里也。
【集注】
成无己曰:浮为虚,革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与当归四逆汤。
音切
漓林知切 嘶先齐切 萎于危切 怅丑亮切 怏于亮切 勃蒲没切 嘤于更切 囓鱼
结切 握乙角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12:39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平脉法篇
 
平脉者,平人不病之脉也。如四时平脉,五藏平脉,阴阳同等平脉之类是也。人病则
脉不得其平矣。如四时太过不及,阴阳藏府,相乘相侮,及百病相错,生死不平之脉
之类是也。平者又准之谓也。言诊者,诚能以诸平脉准诸不平之脉,则凡太过不及之
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间,而无稍差谬。然后可以伤寒之脉,准诸坏
病;亦可以诸坏病之脉,准之伤寒,诚所谓一以贯之而无余者已。
01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
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
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
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
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
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藏府,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
贤人。
【注】
此总叙平脉之根源,借问答以示其法也。脉者血之府,气血流行之动会也。三部者,
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也。三部既定,阴阳属焉,上部为阳,下部为阴,阴
阳平则相易,阴阳偏则相乘。相易则和,相乘则病。人之体躬,卫统气而行脉,外荣
统血而行脉中,故凡呼吸出入,上下于中,莫不因息以游布于四体,随津液而流通于
周身,故随时动作,而效像夫脉之形容也。察色,察五藏之色也。肝青、心赤,肺白
,肾黑,脾黄,各以其色合乎藏。然四藏又皆以黄色为主,他色为兼,以土寄旺于四
季也。观脉,观五藏之脉也。肝弦,心洪,肺浮,肾沉,脾缓,各以其脉主乎藏。然
四藏又皆以缓脉为本,盖人以胃气为本也。其间,色或参差相错,脉或大小相乖,一
时之间,变无常经,病辄改易,或存或亡,无定象也。师曰:子之所问,脉为医道之
根源,当以平旦复会于寸口之时诊之,而虚实见焉。寸口脉浮无力,为虚为风,牢坚
有力,为实为寒。脉沉为水滀,脉弦为支饮,脉动为痛,脉数为热,设或病脉不应,
则于其三部太过不及,阴阳变化相乘之理,消息诊看。料度藏府,则顺逆吉凶,自然
独见若神也。
02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注】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四动,乃平人不病之缓脉也。闰以太息故五
动,亦为平脉,非呼吸不能定其至数,持脉时必从此始,故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呼者,气之出,脉之来也;吸者,气之入,脉之去也。头,头绪也,脉随
气之出入来去,名状虽多,呼吸则其源头也。然脉有二,此以尺寸之脉言,若以周身
言之,则循环无端,浑然不断,无头尾之可言,学者当识之也。
03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
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
此初持脉,以来去疾迟,而诊表里虚实法也。来,脉出来阳也,故以候表;去,脉入
去阴也,故以候里;疾,脉数疾有余也,故以候实;迟,脉徐迟不足也,故以候虚。
言脉若出来疾,入去迟,为表实里虚,故名曰:内虚外实也。脉若出来迟,入去疾,
为表虚里实,故名曰:内实外虚也。
【集注】
方有执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
还于骨肉之间,气之降而下也。出呼而来也,入吸而去也。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
阴。疾为阳太过也,迟为阴不及也。内虚外实者,阴不及而阳太过也;内实外虚者,
阴太过而阳不及也。故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内外虚实者,病之大纲领也。知
内外之阴阳,而辨其孰为虚孰为实者,诊家之切要也。
04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
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
脉来头小本大者,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
微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
【注】
上以脉之来去疾迟,候内外虚实之诊,此以脉之来去大小,诊表里盛衰之病。脉上来
微小,下去反大,反之像也,故名曰:反脉。上来益大,下去微小,覆之像也,故名
曰:覆。反者病在里为阴盛,覆者病在表为阳盛,阳盛则病格,阴盛则病关,阴阳盛
极不相交通,则病关格。头无汗者,阳未离阴,故可治,有汗则阳已上脱,故曰:死
也。
05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
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按】
名曰沉之「沉」字,当是「强」字,玩下文自知。
【注】
此详上条,脉之来去盛衰之状也。寸口,通指寸、关、尺而言也。卫主气为阳以候表
,荣主血为阴以候里。脉随指有力上来,卫气盛也,谓之高;脉随指有力下去,荣气
盛也,谓之章。高者长盛也,章者分明也。高章相合,名曰纲,纲者以荣卫俱有余,
有总揽之意也。脉随指无力上来,卫气弱也,谓之惵;脉随指无力下去,荣气弱也,
谓之卑,惵者恍惚也,卑者缩下也。惵卑相合,名曰损;损者,以荣卫俱不足,有消
缩之意也。若高章、惵卑之脉,与不疾、不徐缓迟之脉同见,则为盛者不过,弱者不
衰,皆名和脉。强者,即下文所着是也。
06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
生,血脉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
「薄鲜?」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注】
此承上条,以释「强」字之义。言凡人禀阳气盛,则得高章之盛;禀阴气盛,则得惵
卑之弱,此平人之常。若能兼见缓迟平脉,斯为阴阳相抱,荣卫相和,始名曰强。强
者即色鲜颜光,血满肉紧之谓也。
【集注】
方有执曰: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有余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
。鲜,丽也。光,辉也。商,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之有余也。阴气盛者,言脾
气充足也。骨髓生,血脉满,肌肉紧,骨髓血肉皆阴也,形容脾阴之充足也。相抱,
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一也。极言二气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
之所致,必如此,则其人之健王而强壮可知,故曰:强也。
07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
上条以脉之盛衰,候人之强弱,此条以脉之浮中沉,分人之皮、脉、肉、筋、骨,以
候五藏之诊法也。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以皮之浮、脉之浮而别心肺之浮也;以筋之
沉、骨之沉而别肝肾之沉也。脾主肌肉,在浮沉之间,故候中也。肥人肌肤厚,脉当
沉;瘦人肌肤薄,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故当责其病在何藏也。
【集注】
方有执曰:责,求也。肥人当沉者,饥肤厚,其脉深也,故求其病于浮。瘦人当浮者
,肌肤薄,其脉浅也,故求其病于沉。
08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可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
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
;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
,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注】
此承上条详言皮、脉、肉、筋、骨,各有所主,以候五藏之病也。菽,豆也,约略轻
重言之,非谓有其形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六菽之
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九菽之重,与肌肉相等者,脾部也;十二菽之重,与筋
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部,以候藏气也。至于
寸口、关上、尺中,亦各有所主之位,以候藏气。左寸心也,右寸肺也,左关肝也,
右关脾也,尺中肾也,今特举肾藏之部例之,以概其余也。假令下利而甚,元气暴夺
于中,寸口、关上、尺中全不见脉,法当死;其不死者,必是尺中时有一小见之脉也
。再举头者,谓一呼再起头,一吸再起头,合为四至也。夫尺中时一小见之脉四至,
则是肾间生气之源未绝,即下利未止,尚为易治。若一息二至,名曰损脉,是气衰无
胃,故为难治也。
【集注】
程知曰:『难经』三菽、六菽之说,盖言下指轻重有差等,以候五藏之气也。又云:
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者,是胃之阳气已绝也。『难经』以损脉为阳气下
脱之脉,故曰损脉,至为难治也。
09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注】
寸口,通指三部言也。此以浮、沉、迟、数,候人表、里、藏、府之诊法也。浮者,
皮肤取而得之脉也,浮主表,故曰:浮为在表。沉者,筋骨取而得之脉也,沉主里,
故曰:沉为在里。数者,一息六至之脉也,数主阳,府属阳,故曰:数为在府。迟者
,一息三至之脉,迟主阴,藏属阴,故曰:迟为在藏。假令诊其人脉迟,此为病在藏
,举一迟脉以例其余也。
【集注】
程知曰:躯壳之外,荣卫为表,躯壳之内,藏府为里,故以浮沉别之。诸阳虽皆属府
,诸阴虽皆属藏,当以迟数别之,然伤寒中之传变,亦有数而入藏,迟而入府者,熟
读经文自知也。
张璐曰:此以浮、沉、迟、数,定表、里、藏、府,而全重于「迟为在藏」句,故重
申以明之。设脉见浮迟,虽有表证,祇以小建中和之,终非麻黄、青龙所宜,以藏气
本虚也。
1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注】
此以阴阳同等,发明平人和缓之脉也。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谓浮、中、沉
,阴阳同等也。名曰缓者,谓和缓之脉也。然缓脉有二义,和缓之缓,脉有力濡柔,
不大不小,以形状之缓,验二气之和也。至数之缓,脉来四至从容,不徐不疾,以至
数之缓,验胃气之和也。
【集注】
方有执曰: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和平也。
程知曰:缓有和缓之义,宽缓之义,与浮大相类,不与迟相类。故经谓之浮大而濡,
不曰浮大而迟也。盖脉之迟数,以至数言,缓急以形状言耳!
张璐曰:脉虽浮大而濡,按之仍不绝者为缓,若按之即无,是虚脉非缓脉也。
11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
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
藏伤,故知死也。
【注】
此以下四时五藏平脉、病脉、死脉之诊法也。东方属木,主春令风,在天为风,在地
为木,在人为肝,故曰肝者木也,名足厥阴经,其脉当弦。若得微弦濡弱而长,此弦
而有胃,是肝平脉也,病自易愈也;若得微弦而长,而少濡弱和缓,为弦多胃少,肝
病脉也;若得纯弦而直,无濡弱和缓,为但弦无胃,是肝死脉也。下三藏虽无纯洪、
纯浮、纯沉之文,省文也,当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微非脉名,盖微微之弦,有胃气之谓也。
魏荔彤曰:微弦不甚弦,且带濡弱,如短促,亦非木之本性,又必兼长脉,是象木之
柔和而修长,此肝之本脉。肝脉见此,肝藏平脉,如有微疾,亦易愈也。假令纯弦,
如树木将枯,枝干干硬,故知死也。
12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
,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
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注】
二月春令也,毛浮秋脉也,春得秋脉,何以断言至秋当死?盖春肝木旺,秋肺金旺,
二月肝旺之时,尚得毛浮肺脉,其衰可知,至秋金气愈旺,金乘木,木愈受克则绝,
故知至秋当死也。余藏皆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四时脉气属五行生?应病,以主吉凶生死之理,揭一以例其余,所以
示人持诊之要法也。
13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
得洪大者愈也。
【注】
南方属火,主夏令热,在天为火,在地为热,在人为心,故曰:心者火也,名手少阴
经,其脉当洪。若得洪大和缓,此洪而有胃,是心平脉也,虽有心病,自易愈也。若
得洪大而少和缓,此洪多胃少,是心病脉也,若得洪大而无和缓,此但洪无胃,是心
死脉也。
【集注】
方有执曰:其脉洪大而长,应万物盛长之象也。
14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
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
然也,四时仿此。
【注】
凡四时之病,当以四时之脉期之,期之者期其愈不愈也。立夏之日,得洪大脉,是其
本位应得之脉。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虽脉仍洪大,
必非邪脉,乃时脉也,不须再汗,谓已解也。设若本日汗濈濈然自出者,此解兆已见
,虽脉洪大,不须发汗,明日便自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得其时脉故也
,四时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此言脉得应时而王,则病有当解之时,举夏以例其余,示人推仿之意。
程知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当其时得之,则为平脉,虽外感寒邪,但微汗出
自愈耳!重则治之,轻则不必治也。『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此也。
程应旄曰:洪大为夏令之脉,亦为邪盛之脉,有病则从邪,无病则从令,解不解不须
另辨。
15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
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
治也。
【注】
西方属金,主秋令燥,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故曰:肺者金也。名手太阴
经,其脉当浮。若得毛浮缓迟,此浮而有胃,是肺平脉也,虽有肺病,自易愈也。若
得毛浮而少缓迟,此浮多胃少,是肺病脉也,若得毛浮而无缓迟,此但浮无胃,是肺
死脉也。若得毛浮而数,则为病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发
痈肿而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肺主皮毛,上为华盖,故脉毛浮。缓迟者,脾土之脉也。兼得缓迟为愈者
,肺金得土为逢生也,法当痈脓者,金逢火化也。
16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
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
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
【注】
北方属水,主冬令寒,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故曰肾者水也,名足少阴经
,其脉当沉。若得沉滑而濡,此沉而有胃,是肾平脉也,虽有肾病,自易愈也。若得
沉滑而少濡和,此为沉多胃少,是肾病脉也。若得沉而无滑濡,此但沉无胃,是肾死
脉也。
17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
,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
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
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之义不属,当是错简。
【注】
此冬月之平脉也。若阳明关脉微沉而不滑,是失正阳,为胃不和,故其人食饮仅自可
也。若少阴尺脉微滑而不濡,是失纯阴,为肾不和,故其人汗出,阴下湿也。
18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
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
乘火,名曰顺也。
【注】
此以人之五脉,候人五藏不平之诊法也。人之五藏,法天五行,肝木,心火,脾土,
肺金,肾水,此相属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相生也。木
?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此相?也。相生者生,相?者死。人之藏
气亦然,故其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也。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胜,是相
?也,名曰纵。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胜,是反侮也,名曰横。水乘金,火乘木,
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名曰顺。五
藏之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五藏各见本脉,自无病也,若见他脉,以
此推之,纵者病甚,横者病微,逆者病虚,顺者病实也。
【集注】
方有执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程知曰:非其时而得之,则为相乘,纵横为患最重,顺逆犹无大害也。
19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濇为乘藏也。
【注】
上条发明五藏相乘,纵横顺逆之脉,此条发明阴阳相乘,各从其类之诊。府,阳也;
浮数,阳也。藏,阴也;迟濇,阴也。阳乘阳,阴乘阴,各从其类而相乘也。其阴邪
乘阳,阳邪乘阴;府邪乘藏,藏邪乘府,各以脉证错综参之,可类推矣。
【集注】
方有执曰: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府也。迟濇阴也,以阴部而见阴脉,
故知乘藏也。
20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注】
此承上条,发明五藏六府不平相乘之脉也。适者至也,头者数也,凡人若见濡弱之脉
而相乘者,是因我虚而彼乘及之也。越人祇曰:一脉辄为十变,何以至十一数也?越
人遗包络、三焦,故十也,今五藏六府相乘,故十一也。然阴乘阳,阳乘阴,府乘藏
,藏乘府,错而综之,岂止十一耶!
【集注】
程知曰:此总揭脉之大要,言脉得濡弱,则可以和适五藏六府也。经曰:呼吸者,脉
之头,濡弱者,软和以滑,『内经』谓之有胃气也。五藏六府之邪,不能不相乘,如
金邪乘木,木邪乘火之类,惟诸相乘中,有软和以滑之意,则为易愈,故濡弱可以和
适十一藏脉气也。
21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
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
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

【注】
此以寸、尺发明阴阳相乘为病之脉也。若脉紧无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伤寒也。脉
缓有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中风也。今寸脉微,洒淅恶寒者,是阳不足,阴气上乘
,入于阳中也。尺脉弱,发热者,是阴不足,阳气下陷入于阴中也。此内伤不足,阴
阳相乘,有休止之恶寒发热,非外感有余,风寒中伤荣卫,无休止之恶寒发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
也。恶寒者,阳不足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发热者,阴不足以胜阳,而从阳之化也

程知曰:此辨阴阳相乘之脉也。往来则阴阳之气,更盛更虚,阴并则寒,阳并则热矣
。凡疟与往来寒热之脉皆然也。
22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名曰阴结
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
上条以脉之寸、尺微弱,辨阴阳不足,此条以脉之浮沉有力,别阴阳结实为病之诊法
也。脉浮大而数,蔼蔼如车盖者,阳结实脉也;脉沉石而迟,累累如循长竿者,阴结
实脉也。夫脉即可以别阴阳之结实,又不可不以阴结、阳结之证,而合阴结、阳结之
脉相参看也。阳结证身轻能食,阳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七日当剧者,阳体终燥,
故迟三日也。阴结证,身重不能食,阴不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四日当剧者,阴体
终濡,故早三日也。剧者谓不大便,里急下重,且满且痛,不可再待时日,宜早图之
也,故或润窍以导之,耎坚以下之,不致临期燥屎巨?,谷道难出,窘苦万状也。凡
病后伤液,多有此证,阅历深者,自知之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不曰病有,而曰脉有,二气所禀,有偏胜也。阳结者,偏于阳而无阴以生
液;阴结者,偏于阴而无阳以化液 ,皆于脉之浮而数,沉而迟辨之也。
23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
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
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衰汗出如流珠
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荣气微之义
不属。
【注】
此以浮沉别阴阳不足为病之诊法也。阳脉濡,浮而无力脉也;阴脉弱,沉而无力脉也
。其脉弱者,荣气微也,荣微则血虚,故不止于发热,而且筋急也。其脉濡者,卫气
衰也,卫衰则表不固,故不止于恶寒,而且汗出如流珠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候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
则表不固,故衰惫可知。
24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注】
蔼蔼如车盖,形容脉之浮大有力,即前阳结浮数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阳
结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形容其浮数中有拥上之象。
25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注】
累累如循长竿者,形容脉之沉石有力,即前阴结沉迟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
:阴结也。
【集注】
程知曰:累累如循长竿,直引强硬之貌,为阴气固结,阳不得而和之。前言阴结、阳
结,盖指便?一证言之,此则专言脉象也。
26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注】
瞥瞥如羹上肥者,形容脉之浮而无力,即前卫气衰之濡脉,故曰:阳气微也。
27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注】
绵绵如泻漆之绝者,形容脉之沉而无力,即前荣气微之弱脉。故曰:亡其血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绵绵者,连绵而?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
28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注】
萦萦如蜘蛛丝者,形容脉之细小,难于寻按,而浮、中、沉似有似无,即前阳不足之
微脉,故曰:阳气衰也。
【集注】
方有执曰:萦萦如蛛丝,牵惹旁旋,微细欲绝之状。
29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
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注】
此以上,发明平脉,以下皆死候之脉也。寸、关、尺三部脉之上下,以候阴阳五藏升
降也。寸位乎上,候心肺之阳,主升,升极而降,降不至关,是为孤阳,故曰:寸脉
下不至关,为阳绝也。尺位乎下,候肝肾之阴主降,降极而升,升不至关,是为独阴
,故曰: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也。关位乎中,以候脾,界乎寸尺,所以升降出入者
也,今上下不至关,是升降出入息矣。故曰:此皆不治,决死也。若阴阳已离,胃气
未绝,尚可计余命之期,期以月节?之,如经曰:阴胜则阳绝,能夏不能冬;阳胜则
阴绝,能冬不能夏。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肾死于长夏之类是
也,推之于日于时亦然。
30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
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注】
经曰: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有两死者,谓阴阳皆可死也;无两生者,谓阴阳不能独
生也。故阳先绝,阴后竭,死则身青而冷;阴先绝,阳后竭,死则身赤而温也。
【集注】
成无己曰: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已,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知
阴气后竭也,身色赤,腋下温,心下热,则阳未离乎体,故知阳气后竭也。
程知曰:阳气前绝,寒病;阴气前绝,热病也。寒热之治法一误,虽死尚有征验,诚
可畏也。
31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
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害。
【注】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人不病者,谓外形不病,而见真藏病脉,其内本已绝,虽生犹
死,不过尸居余气耳!故曰:行尸也。余气者,未尽五藏生旺之余气也。若旺气一退
,即卒然眩仆不识人而死矣。若良工早察于旺气未退之先而图之,未必无所补也。人
病脉不病,谓外形羸瘦似病,其脉自和,以根本尚固,不过谷气不充,名曰:内虚,
非行尸可比,虽困无害,胃气复,谷气充,自然安矣。谷神即谷气也。
【集注】
方有执曰:周氏云: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脉得四时之从,
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紧浮滑
,沉濇不一,残贼?和之气,是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病人不病也。
张锡驹曰:谷神乃水谷所化之神,人赖此以资生也。内虚食少,谷气不充,即无谷神
矣。故曰无害,若无本然之胃神,安得谓之无害耶!
32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注】
此申上条不知何藏先绝,而详言其证也。肺主皮毛,肺绝汗出不流,故发发也。肺主
气,肺绝张口气出,不能复还也,故曰:为肺先绝也 。
【集注】
成无己曰:肺为气之主,为津液之帅。汗出发润者,津脱也;喘不休者,气脱也

33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注】
身汗如油,液外亡也;喘而不休,气上脱也;水浆不下,胃气绝也;形体不仁,荣卫
败也;乍静乍乱,精神散也,此皆命绝之候。由此推之,脉虽浮洪,必然无根,是为
真藏孤阳飞越之诊也。
【集注】
王肯堂曰:火之将灭也必明,脉来浮洪涌盛,此将去人体之兆也,然又必兼下一、二
证,始可断其命绝。
34
阳反独留,形体如?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注】
心绝阴尽,惟阳独留,故身体大热,形如?熏,从火化也。心藏神,直视,神去也。
头属阳,阳无所依,故摇头也。
【集注】
成无己曰:心脉侠咽系,目直视者,心经绝也。头为诸阳之会,摇头者,阴绝而阳无
根也。
35
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
【注】
唇吻之色当赤而黄,反见青色者,木土相?也。四肢汗出??不已,此为肝绝也。
【集注】
成无己曰: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
,肝主筋,肝绝则筋脉引急,发于所胜也。
方有执曰:口唇边曰吻。四肢,手足也。?,汗出貌。习,鸟数飞也。言手足颤摇如
鸟之习飞,奋振而不已也。
36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注】
脾之华在唇四白,环口黧黑,其华萎矣!冷汗阴黄,皆脾绝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口为脾之窍,黧黑者,熏黄黑暗,土败之色也。柔汗,俗谓冷汗是也。
张钖驹曰:脾主四白,环口黧黑,土败而水侮也。柔汗者,柔软而腻,脾之真液,黄
者脾之真色,真液泄而真色见,故为脾绝也。
37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注】
肾司二便,溲便遗失,肾绝也,肾藏精与志,狂言直视,精志俱败也。
【集注】
方有执曰:溲便,遗溺也。肾司阖辟,阖辟废,故二便皆无禁约也。经曰:肾藏志,
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目反直视者,骨之精不上荣
于瞳子,而不能转也。
38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
,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注】
此下皆详望问而知之之类也。望谓观其形之盛衰,色之深浅;问谓询其情之苦欲,病
之根因,脉谓诊其脉之阴阳,合乎形色也。设病家人来请,告以病者苦发热,身体疼
,师到病人自卧,诊其脉沉而迟,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
而无表脉,且无表证,故知愈也。
【集注】
张锡驹曰:有问发热身疼,脉反沉迟,是阳病而见阴脉,何以说得愈也?答曰:是必
望其有恬然嗜卧之状,问其有热除身轻之意,而后合脉以断其愈也。
39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
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注】
病家人来请,告以病者腹内卒痛,医师到,病人自坐无苦容,诊其脉浮而大,知其差
也。何以言之?里有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而无里脉,且无里证,故知愈也。
40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
不和,处言已愈。
【按】
不和当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
【注】
此申上二条之义也。病家人来言病者发热烦极,师未即去,明日到,病人向壁静卧,
此热已去,因知其差。假令脉不和缓,未可言愈,必和缓,而始可断其已愈也,推之
腹痛亦然。此篇首所云:设有不应,消息诊看。消息者,谓今日之望,异于昨日之问
、闻也。
41
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假令脉
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
此设治诈病之法也。盖仲景不欲人售其欺,亦不欲医为其欺而妄治也。医者玩此而揣
摩之,则彼不敢欺,而我不妄治矣。
【集注】
程知曰:彼以诈病,我以诈治,非良工不能具是巧也。
42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
者,心痛也。
【注】
阴阳相引故欠,欠者先引气入而后呵之,故谓之呵欠。阴阳不相引则病,相引则和,
故曰:欠者无病也。诊脉时,有呻吟病苦之声,故曰:呻者病也。言迟者,语言蹇濇
,故曰: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痛极艰于发声,摇头以意示缓,故曰:摇头言者
,里痛也。行迟者,风病筋络不利,故曰: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气不能接,
故曰:坐而伏者短气也。凡腰痛者,皆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依倚不可,故曰:坐而
下一脚者,腰痛也。凡心痛者,皆伛偻护其痛处,故曰: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
痛也。
【集注】
方有执曰: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
风。头属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短气者,里不足也。此条八者,皆望
而知之之事也。
张志聪曰:师持脉者,犹言师但持脉而不问也。八条皆察人之神情,得人之病机,所
谓望而知之者。
43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
人病恐怖者,阳神不足也,阳不足则恐,神不足则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不
润泽也;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而乱也。
【集注】
方有执曰: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络貌。脱色,犹言失
色也。盖内气馁者,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程应旄曰:此示人察色合脉之法,恐则气下神被夺矣,故脉细而且不定,面色白而且
脱也。
44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濇,唇口干燥也。
【注】
津液少则脉濇,唇口因以干燥,此因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不饮如与人别气,至二、三日汤水不沾唇之类。肺失游溢精气,故脉濇而
唇口干燥也。
45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注】
愧者羞也,羞则神色荡而不定,故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察色合脉,以意
消息而知之之类也。
【集注】
程应旄曰:以上数条,不论有病无病,凡人有所负于中,辄复形之色与脉也。于此推
之,以意消息,则诸病之情,无不可即外以征内矣。
46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
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
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注】
脉有灾怪,谓因药而变灾怪也。假令人病太阳病,得太阳脉,脉证相应,因为作太阳
病汤药与服之;比还,如食顷,病人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师问曰:我先来不见此证
,今乃灾变怪异,缘何作此吐利?病者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此灾怪
耳!望、问固医家之事,亦须病人毫无隐讳,方能尽医所长,仲景为病家服药未告于
医,医失问先服何药,故出此条以示戒耳!
【集注】
成无己曰: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张志聪曰: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如太阳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此脉与形证相
应也。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者,言送汤如食顷,所投之药未周于经,必旧时服药
之故也。
 
 
辨脉法篇
辨者,别也。辨脉者,辨别诸脉之名也。法者,诸脉部位至数,形状相类相反,别之
各有其法也。脉名者,如浮、沉、迟、数、滑、濇诸脉之名是也。部位者,如浮、中
、沉、上、下之部位是也。至数者,如迟三至,数六至之至数是也。形状者,如滑流
、濇滞之形状是也。相类者,如弦与紧,滑与动之类是也。相反者,如浮与沉,虚与
实之反是也。皮肤取而得之,谓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谓之沉,此以脉之上下部位而
得名也,是则凡脉因部位而得名,皆统乎浮沉矣。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谓之
弱;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浮中
沉俱无力,按之且大谓之虚;浮中沉极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浮中沉
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
寻始得,谓之伏,此皆以部位兼形状相反,而得名者也。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
至,谓之数,此以脉之至数而得名者也,是则凡脉因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乎迟数矣。
如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数时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此皆以至数兼相类而得名者也。流利如
珠,谓之滑;进退艰难滞濇,谓之濇,此以脉之形状而得名也,是则凡脉因形状而得
名者,皆统乎滑濇矣。如脉形粗大,谓之大;脉形细小,谓之小;来去迢迢,谓之长
;来去缩缩,谓之短;来盛去衰,谓之洪;其形如豆,动摇不移,谓之动;状类弓弦
,按之端直且劲,谓之弦;较弦则粗,按之左右弹指,谓之紧,此皆以形状兼相类相
反而得名者也。此辨脉之大概也。诊者于此能详审而扩充之,则进乎法矣。今以浮、
沉、迟、数、滑、濇,六脉别之以为纲;以大、小、虚、实,诸脉辨之以为目,务使
阴阳标本,虚实寒热,心中有据,指下无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证处方,自无错谬矣

0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濇、
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注】
此以脉之阴阳,辨病之阴阳生死法也。浮、大、数、动、滑,五者,比之诸脉为有余
,阳道有余,故曰阳也。沉、濇、弱、弦、微,五者,比之诸脉为不及,阴道不及,
故曰阴也。阴病,谓阴寒病也。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
、滑类也。以阴病得阴脉证脉相应,死难必也。阴病若得阳脉,犹冬尽春生,万物虽
未即生,然日进生机,故曰生也。阳病,谓阳热病也。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
脉即沉、濇、弱、弦、微类也。以阳病得阳脉,证脉相应,生可卜也;阳病若得阴脉
,如暑去秋来,万物虽未即死,然日趋死候,故曰死也。盖天人无二理,春夏为阳,
秋冬为阴,阳主生,阴主杀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者,通藏府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
程知曰: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
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盛也。故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
02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
则结,此皆病脉。
【注】
缓,四至脉也,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数,六至脉也,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
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阴阳偏胜则病,故曰:此皆病脉也。
03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当是衍
文。
【注】
脉来至数不乖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乃一藏无气,求他藏以代续之
故也。凡病得此代脉者,必为难治,盖以促结之止,如急行而蹶,虽然中止,即能自
还,非代脉之止可比也。
04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
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
『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
「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注】
动者躁动也,谓阴阳互相鼓击而不宁也。动,阳脉也,寸为阳,阳乘击于阳,故阳动
发热也。尺为阴,阴乘击于阴,故阴动汗出也。关界乎阴阳,则阴阳互相乘击,故发
热汗出同见也。此为动而有力,阳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为阳衰之诊,则必形冷而
不发热,汗出而必恶寒,非搏击阳盛之动,乃扰乱阳虚之动也,由三焦之阳气伤,则
不能外温肉分,故有是证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
摇,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
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
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程知曰:阳升阴降,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间,则冲和安静,惟阳欲升,而阴不
足以和之使降,则两相搏击,其脉必数,而厥厥摇动见于关上也。
05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此非谓浮紧即弦脉,乃谓浮而劲紧,弦之状也。弦紧相类,
惟恐人将弦作紧,将紧作弦,故并举相形以别之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
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所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端
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
常,言左右旋转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紧为寒邪方盛,直细中有转动急疾之意,故谓如转索也。张锡驹曰:弦紧之
分,在移与不移耳!
06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
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
空之象也。弦则为劲,减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像
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
虚相搏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弦而虚大之脉也。弦则为减,谓阳气减少而寒也;大则为芤,谓似革中空
而虚也。虚寒相抟,则精血漏失,故有革象也。
07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濇。此六脉名曰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
此下,皆残贼为病之诊也。相乘之脉为正气虚,随我所虚而乘及之之谓也。残贼之脉
为邪气实,恃彼之强而虐及之之谓也。此六脉者名曰残贼,残则明伤,贼则暗袭,脉
中有此当属实邪,不论何部,但本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也。
【集注】
方有执曰: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于其
部生起病端。
张锡驹:残,伤残;贼,贼害也。言此六者之脉,足以暗伤人之经脉血气,如贼之害
人而不觉,故曰能为诸脉作病也。
08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
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
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
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
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
,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入内
,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迫,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
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注】
寸口阴阳俱紧者,谓六脉浮沉俱紧也。浮脉紧,则雾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脉紧,则寒
邪中于下焦,上焦指太阳也,下焦指少阴也。雾露之邪,曰洁、曰清,清邪中上,发
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邪中于太阳表也。寒邪曰浑、曰浊、浊邪中
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里也。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
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盖因其人表气虚,里气不固,清浊之邪,中伤上下,三焦
相溷,表里不通,以致上焦清气不宜,邪气怫郁,与藏相熏,口烂蚀龂。中焦不治,
胃气主下,而反上冲,脾气主运,而反不转,中焦皆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行也。
若正能胜邪,卫气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黄,热伤之经必血凝肉腐,而外发为痈脓也
。若荣气先通,其人必先嚏嗢咽塞,热拥于里之血凝者自下,状如豚肝也。若正不胜
邪,阴阳俱逆,荣卫不通,脾气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里急坠痛,
圊便数窘,命将难全也。
【集注】
沉亮宸曰:伤寒之证,转热即佳,故少阴、厥阴,皆以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
皆非死证。若阴阳俱厥,厥者必利,故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难全也。
方有执曰: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浑,以天地之偏气言也。阴中于邪已下至浊邪
中下一节,是释上文阴即下焦,阳即上焦也。阴气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证。若
卫气前通已下,言变痈脓之故。若阴气前通已下,言变脓血利之故。卫气即阳气,荣
气即阴气,乃承上荣卫不通而言,而清浊之所以为病,在其中矣!阴阳俱厥已下,言
证并于里而加重,故曰:命将难全也。
09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发热者,此为
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戒人临此阴阳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此条之蜷卧足冷,即上条
之浊邪中下也;此条之鼻涕舌胎,即上条之清邪中上也;此条之唇口干燥,即上条之
口烂蚀龂也;此条之反大发热,即上条之痈脓下血也;此条之腹中痛,即上条之下重
湫痛也;此条之恶寒,即上条之必内栗也。脉阴阳俱紧,伤寒脉也;口中气出,唇口
干燥胃经热也;蜷卧足冷,少阴寒也;鼻中涕出,表伤风也;舌上胎滑,里无热也。
似此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杂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则当审其孰轻、孰重、孰
缓、孰急,先后施治可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渐温者,此阴退阳复为欲解
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乃邪盛正衰,此为难治也。设使恶寒知尚在表,若
呕必欲入里也。腹内痛者,知邪已入里,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盛也,恶寒尚在表也,腹内痛已入里也。
10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
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
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是衍文。
【注】
此发明脉阴阳俱紧,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义也。吐利后脉仍紧,为邪未尽
不解也;紧去脉缓,为邪尽人安欲解也。若紧去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则胃未
和为未解也;若欲食者,则胃已和,虽脉迟亦为欲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
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也。
11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注】
平脉以脉内外候关格,此以脉尺寸候关格。于此推之,凡阴阳盛极皆病关格,而不必
定在内外尺、寸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实,在尺则阴邪实,关闭
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
格则吐逆也。
【集注】
张锡驹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脉在于
寸,则为格阳,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12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
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
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行于脉外者,数且疾矣。卫气行疾,荣气行迟,荣
卫不相辅而行,故曰失度。浮、滑、数、疾,有余之脉,见发热无汗有余之证,脉证
相合则为可治 ;若见发热汗出不足之证,脉证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
成无己曰: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解者,邪气退也。若不解者,正气脱也,
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13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当是衍文。风虚相搏之
「虚」字,亦当是「热」字。
【注】
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14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注】
诸脉浮数,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遏郁于表,则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也。若有隐痛之处,饮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诊,乃内痈蓄积有脓之诊
,于此知浮数之脉,不可概为风热也。
【集注】
王肯堂曰:人身有焮肿痛楚处,未有不自觉者,此条所言,必是内痈,故曰:蓄积有
脓也。如胃脘痈,肺痈,肠痈,皆各有辨,而胃痈之脉,人迎反盛,未有不误以为伤
寒者,故宜察之。
程应旄曰:脉证似伤寒,若不于若有痛处,饮食如常之证参酌,而误以辛温发散,助
其阳热,否则误以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曰:若为焮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藏府,随内外而发痈脓也。
15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痂癞。
【注】
六脉俱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强者热也,风热相搏,必成瘾疹也。身体为痒
,痒者肌虚,热气外薄故也,名为泄风,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
癞之类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16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气,脾濇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
【注】
寸口者,指寸、关、尺三部而言也。诸微,谓凡病见微脉,皆亡阳也。诸濡,谓凡病
见濡脉,皆卫虚也。诸弱,谓凡病见弱脉,皆荣虚也。诸紧,谓凡病见紧脉,皆为寒
也。诸乘寒者,谓诸微濡弱脉,亡阳荣卫不足之人,一病即见残贼。紧脉则为寒乘病
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痒;厥于经者,战栗口噤不能言语,以平日胃虚
损谷,脾虚不运,中虚不胜外邪也。
【集注】
程知曰:诸乘寒者,则以阳极虚,而阴寒直乘之也,故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
强直而无觉者,则以胃无谷气,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战内栗而厥也。
17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
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荣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
诊,虚冷亦见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
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
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不便,则为中寒实邪,
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集注】
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
凡脉皆然,不独紧也。
18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注】
上条以浮沉见微紧,此条以寸尺见微紧,皆阴盛阳亡之诊,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
阳也。祇曰:虚损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疾为阴胜,阴胜于内
,阳绝于外,故为虚损多汗。
19
师曰:病人脉微而濇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濇,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脉迟濇,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非有阙文,即是衍文。
【注】
病人脉微而濇,询之为医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辞也
,谓亡其血气也。气亡则阳微,阳微则恶寒;血亡则阴弱,阴弱则发热;阳微阴弱,
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也。轻者邪不留连,遇所不胜时则愈;重者无休止时,即遇所不
胜尤甚也。然恶寒虽遇夏月盛热,欲着复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外,胃中
虚冷,大发其汗,令阳气微,故不胜寒也。发热虽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又数下之,令阴气弱,故不能胜热也。此即论
中所谓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沉痼寒热之病也。
【集注】
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20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则其肤空,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壳入
于胃,脉道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而盛卫愈?,血愈多而气愈
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
也。
【集注】
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
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
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
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则气不循常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曰:?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
化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如山坏之势也。
21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不行,濇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
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藏府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
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
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也。脉微而濇,荣卫不足,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
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身体周痹不仁。荣气不足,故身烦疼,口难言语;卫气不足
,故恶寒数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浊;下焦司升,升者浊中之清;中焦司升降
,清者令其上升,浊者令其下降。今荣卫不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不能各归其
部,而失其职矣。上焦不归,则浊气不降,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则升降相违,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清气不升,故不能约束而遗溲也。
22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衰,濇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
此详申荣卫上焦之证也。面色黄青,荣卫不足之色也。恶寒而栗,欬嗽唾腥,吐痰涎
沫,肺损之证也。肺主皮毛,皮毛者,荣卫之所居,故肺损则皮聚而毛落,荣卫枯槁
也。
【集注】
成无己曰: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衰也。
23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
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
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荣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
「阳气微」;迟者荣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荣为血,血寒则发热,
岂有血寒发热之理乎?卫为气,气微者,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
胃气有余,自知。
【注】
此详申荣卫中焦之证也。缓以候胃,迟以候脾;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
,能化者脾也。今阳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集注】
方有执曰: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24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注】
此又详申中焦之证。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不足则脾失健运
,有余则胃强能食。此胃强脾弱,所以虽能食而不能消化也,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
化,气填胀闷于膈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气以胃中之阳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之谷气言,有余言有
宿食也。有宿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25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
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
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
,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注】
此已下辨趺阳之脉、少阴之脉也。趺阳一名冲阳,在脚背上,去陷骨三寸脉动处,乃
是阳明胃经之动脉也。少阴一名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处,乃足少阴肾经之动
脉也。趺阳、少阴,乃古诊法,越人以十二经虽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者,以
寸口乃脉之大要会也。然此法不行久矣。设有危急之病,寸口脉不见,诊此以决死生
可也。若在平时,总不如以关脉为趺阳,尺脉为少阴,更为愈也。如趺阳胃脉迟而和
缓,是胃气不病,如经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按之无力,浮以候府,浮而无力,则
为伤胃;沉以候藏,数而无力,则为伤脾。询之病者,特为医下之所为,以致荣卫之
气内陷。其先数脉变微,为脾弱也;浮脉仍浮反甚,为胃强也。胃强则邪气独留,故
大便?,潮热发渴也;脾弱则脾气不运,故邪热不能杀谷,虽饥不食,气噫而快也。
医者前后施治如法,而浮数之脉,自当迟缓如经,则饥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
,数脉终始不退,则生恶疮也。
【集注】
方有执曰:恶疮与屎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也。
程知曰:此言趺阳脉迟缓,妄下则有浮数之变也。
26
趺阳脉浮而濇,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
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濇,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纔见,此为调
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按】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当是衍文。少阴脉弦而浮,岂可
谓如经乎?当改,「沉而滑」字。
【注】
脾肾皆病下利,今趺阳胃脉浮濇,少阴肾脉如常,是病在脾不在肾也,何以知之?浮
为阳,以候胃;濇为阴,以候脾,浮与濇合,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见
沉而滑,故称如经也。若沉滑而数者,是阳邪伤阴,故知当屎脓血也。
【集注】
程知曰:水谷之下利属于脾、胃,而脓血之下利属于肾,此可诊趺阳、太溪而辨之也

27
趺阳脉伏而濇,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濇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按】
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
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必是传写之误。
【注】
前论以浮沉、尺寸候关格,此以趺阳候关格之诊法也。趺阳者,胃脉也。脉伏而濇,
伏则尺寸之阴阳停升降也,濇则三焦之元气不流通也。不升降流通,故上则吐逆,下
则不得小便,病名曰关格也。
28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
也。
【注】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脉当和缓,今反滑而紧者,以滑为胃气实。紧为脾气强,滑紧并
见,如持实以击强,故主急痛,痛还自伤脾胃也。以手把刃而成疮者,犹之操刃自割
,而贻其害也。
【集注】
方有执曰:滑为食,故在胃,则主谷气实。紧为寒,故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
,言胃实脾强,两相搏击而为病。譬如以手把刃而自伤,盖谓非由藏府而传变也。
29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注】
胃脉沉而数,沉主里,数主热,沉数为里实热,则能消谷。凡里病得此脉者,皆易治
也。若不沉数而沉紧,沉紧为里寒,则为残伤胃气之诊,故曰: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故在脾、胃为土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
。言趺阳主脾胃,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胜,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
;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谷,故为难治。
程知曰:言趺阳沉数为消谷之病也。沉为实,沉主里也;数消谷,数为热也。紧盛为
邪胜,故为难治也。
30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注】
下利者,不论寒热皆中虚之病,故脉宜小宜缓,为病脉相宜,则易治也。今趺阳脉胃
大而紧,为病虚脉实,则不相宜,故为难治也。
【集注】
成无已曰: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亦微小,今反大紧,邪盛
也,故曰:难治。经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
张璐曰:趺阳脉紧,为寒邪伤胃,故必下利,下利脉大为邪盛,故难治也。
31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注】
脉见浮微而沉紧,虚寒之诊也。趺阳胃脉似有似无为阳虚,重按似紧中寒,胃阳虚寒
则气短矣。紧脉主痛而不痛者,以紧兼微,虽紧不劲,故不痛也。
【集注】
程知曰:言趺阳微紧,则中气虚寒,为短气之证也。
32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
【注】
趺阳脉伏不出,则中焦阳虚,脾胃不能上下输布,卫气不行,故病通身肤冷而?也。
【集注】
程知曰: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者荣血不濡也。
33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
微,四属断绝。
【注】
胃脉浮芤,浮者胃脉衰,芤者荣气伤。卫气衰,故身体瘦也;荣气伤,故肌肉甲错也
。浮芤相抟,日久而宗气衰微,生气少矣。四属断绝,谓皮、肉、脂、髓四者俱竭,
故一身枯瘦失滋养矣。
【集注】
程应旄曰:卫以荣为根,荣以卫为护,而荣卫之统于宗气者,又以趺阳胃为根也。
34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
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按】
阴肿大而虚之「虚」字,当是「痛」字。细玩可知。
【注】
外感,六脉浮紧,寒气在外,故骨节烦痛;内伤,胃脉浮紧,寒气在内,故腹满绞痛
。寒气相抟,肠鸣而转,转则膈中寒气下趋洞泄也。若少阴脉浮不出,则下焦阳虚,
寒气聚于阴器,不得发泄,故病疝阴肿大而痛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35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注】
此少阴负趺阳大旨。盖少阴肾属水,趺阳胃属土,杂病恶土克水,而伤寒少阴病,惟
恐土不能制水,水一泛溢,则呕吐、下利,无所不至。若趺阳脉和,胃土有权,则水
有制,而少阴负则为顺矣。顺者,土不为水侮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平成,物阜人安,非天下之至顺乎
?古今谓趺阳有脉者不死,有以哉!
汪琥曰:趺阳脉,『图经』原名冲阳脉,在足跗中指端,上行五寸,去陷谷穴三寸,
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故一名会原,诊法病重者切之以决死生。伤寒以胃气为本
,趺阳之脉不衰,知胃气尚在,病虽危犹可治也。
36
少阴脉弱而濇,弱者微烦,濇者厥逆。
【注】
少阴脉弱而濇,弱者肾阴虚,故微烦也;濇者脉道滞,故肢冷也。
【集注】
方有执曰:弱为虚损不足脉,阴虚生内热,所以烦,然属虚烦,故虽烦亦微也。濇为
少血而不滑,不能上与阳相顺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程知曰:言肾脉微濇之病也。少阴肾动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也。
37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
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注】
少阴脉不至,是肾气衰微,精血少也。肾者阴中藏阳者也,肾阴虚竭,不能藏阳,阳
气上奔,迫促胸膈,宗气反为所阻,聚而不行,血结心下。阳气既奔于上,极必退下
,退下则阴股间热,与阴相动,所以必然也,虽令知觉冥,身不仁而不死,此为尸厥
也。当刺期门以通结血,刺巨阙以行宗气,庶厥回而复苏也。
音切
辄陟涉切 惵音垤 菽音叔 蔼于盖切 瞥匹灭切 萦于荣切 卵卢管切 溷胡困切
龂鱼斤切 嚏音帝 湫子由切 疹之忍切 痂音加 癞力代切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8:13:50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正误存疑篇
 
仲景『伤寒论』,篇篇可法,但成于汉末,传写多讹,错简亦复不少。如论中下利、
呕逆,用十枣汤峻剂攻之。阳重衄血,以麻黄汤发之。发汗病解反恶寒,病解之中,
多一「不」字。心下痞,按之濡,濡字之上少一「不」字之类。诸家遵经注解,不得
不穿凿附会,致令千古不可多得之书,不能传信于世,良可惜也。今加正误一一列明
,每条凡小字傍右者,原文也;傍左者,改正之文也;居中者,原文所有或移上,或
移下,或他处移入及原文所无而补之者也。字上加〔 〕,删去者也,尤有整节舛谬
者三十五条,证不与脉符,药不与病合,虽有是方,世无其病,即有其病,难用是药
,承讹袭谬,无济实用。然其中尚有可采之句,所以各篇不动经文,强加注释,复录
原文,附于卷末,以志阙疑云。
┌───────────────────────────────────┐
│补注:本文各条置于引号内者为改正正确者,置于中括号内者为应删错误原文。│
└───────────────────────────────────┘
 
太阳上篇正误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

【按】
桂枝汤方,原文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
何有解肌发汗之功耶?当删之,后仿此。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按】
「脸」字当是「睑」字,睑眼弦也。作「脸」字非,当改之。
太阳中风「不」〔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热」〔作〕
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十枣汤主之。
【按】
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呕下利而用十枣汤峻剂攻之
之理乎?惟其大便不利,痞?满痛,始属里病;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始属饮病,乃
可峻攻。发作之「作」字,当是「热」字,始与太阳阳邪热饮之义相合。若无热汗出
,乃少阴阴邪寒饮,真武汤证也。且「作」字与上下句文义皆不相属,当改之。
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浮]者,必结胸,
脉「细数」[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拘急,脉「紧」[细数]者,头痛未止,
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浮]滑者,必下血。
【按】
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
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同论中二经本脉。脉
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血之脉。均当改之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
,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利」[之],此作协热利也。
【按】
四日复下之之「之」字,当是「利」字,上文利未止 ,岂有复下之理乎?当改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
加附子汤主之。
【按】
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
当补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
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
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
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按】
「数则为虚」句,衍文也,当删之。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按】
与三物小陷胸汤,当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汤」四字,当是错简。桔梗、贝母、
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温而能攻,与寒实之理相合。小陷胸汤仍栝
蒌、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耶?「亦可服」三字,亦衍文也,俱
当删之。
 
 
太阳中篇正误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按】
发汗病不解之「不」字,衍文也。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何谓反恶寒,病解恶寒,
始可谓虚,当删之。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按】
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榖」四字,若无此四字,则当温其里之文,竟无?落矣
,未有表病而温里之理也。阅后太阴篇中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
者,急当救里,四逆汤,其义益明,遵经补之。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
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
伤寒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汗较吐下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汗
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汗
,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细玩经文自
知,当补之改之。
发汗已,脉浮数,「小便不利」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
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是白
虎汤证也。惟其小便不利而烦渴,斯为太阳水热瘀结之烦渴,始属五苓散证。若非小
便不利而用五苓散,则犯重竭津液之禁矣。况太阳上篇类此证者数条,惟水入即吐一
条,乃水不下行,故无小便不利之文,余皆有「小便不利」四字。今此四字,必是传
写之遗,当补之。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
汤去「芍药」〔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按】
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痛,发热无汗之表乎?细玩其服此汤,
曰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义自见。服桂枝汤已,温覆令一时许,通身??微似有汗,
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则是白芍、甘草、茯苓、白朮,并无辛甘走荣卫之品,而曰
: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脉促胸满汗出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今证虽稍异,而满则同,其为去芍药可知,当改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豉」〔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干姜」〔豉〕
汤主之。
【按】
栀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当是栀子干姜汤。断无烦热用干姜,结痛用
香豉之理,当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
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按】
张兼善曰:「麻黄汤主之」五字,不应在阳气重之下,岂有衄乃解之后,而用麻黄汤
之理乎?服药已之上,并无所服何药之文,将此五字移于其上,文义始合,当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苦」〔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按】
若头痛之「若」字,当是「苦」字。「苦」头痛方为必衄证,若是「若」字,则凡头
痛皆能致衄矣。当改之。
心下痞,按之「不」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
按之濡,当是「按之不濡」,若按之濡,乃虚痞也,补之不暇,岂有用大黄泻之之理
乎?当补之。
 
 
太阳下篇正误
小青龙汤方加减法内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按】
「加荛花如鸡子大」,此必传写之误。考本草荛花是芫花类也,每用之攻水其力甚峻
,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当改加茯苓四
两。
伤寒心下有水气,欬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按】
「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
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当移之。
 
 
阳明篇正误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盗〕汗出。
【按】
自汗是阳明证,盗汗乃少阳证,盗汗应是自汗,当改之。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发热」,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按】
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表阳虚,桂枝
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当补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热」〔寒〕,白虎汤主之。
【按】
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也,当改之。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
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模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滑」〔弦〕者
生,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按】
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弦为阴负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
始有生理。况滑者通也,濇者塞也,凡物之理,未有不以通为生,而塞为死者,当改
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不更衣十日
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若小便不利」〔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
「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小便不利」五字,方与上文小便数,及下文渴者之义
相属。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文,殊觉无谓。昔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然经
文渴者之下,当有缺文,当改之。
栀子柏皮汤方
【按】
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蒿,必传写之误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
、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五、
六日吐之者」,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按】
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
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
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义也,当补之。
寸口脉浮大,而医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抟,则为肠鸣,医
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抟,其人必?。
【按】
「令汗大出」四字,当是衍文,宜删之。
阳明病,?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若能食者,但?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
「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若但便?即用大承气汤下
之,殊失仲景慎重误下之旨,当移之。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
,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弦」〔浮〕者,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
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按】
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小柴胡汤法之脉相合。若是「浮」字,则上之
浮即宜小柴胡汤,而下之浮又用麻黄汤,不自相矛盾耶?当改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按】
必吐下不止之「下」字,衍文也,当删之。
 
 
少阳篇正误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
中与也。〔食谷者哕〕
【按】
「食谷者哕」四字,衍文也,食谷呕者有之,从无食谷哕者之证,当删之。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脉「沉」细
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
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按】
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当补之。脉虽沉紧
之「紧」字,当是「细」字。观本条上文并无「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此「虽」
字又何所谓耶?当改之 。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而「不」〔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
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犹以大柴胡汤下
之者乎?当改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按】
许叔微曰:大柴胡汤,一方无大黄,一方有大黄。盖大黄荡涤蕴热,伤寒中要药,王
叔和云: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且仲景曰:下之则愈。若无大黄,将何以下
心下之急乎?当从叔和为是,宜补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嗢嗢」〔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
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
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极吐下也。
【按】
王肯堂曰:「温温」当是「嗢嗢」。又云以呕下,疑有阙文,当改之。
 
 
太阴篇正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自利益甚」。
【按】
吴人驹曰:「自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之下,若在吐食不下之下,则是已吐
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复曰:若下之无所谓也,从而移之。
伤寒,本自寒「格」〔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
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
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玩本条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
」字,当是「格」字,文义始属。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与芩、连之
药不合,当改之。
 
 
少阴篇正误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嗢嗢」〔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
之,宜四逆汤。
【按】
「温温」当是「嗢嗢」,嗢嗢者,乃吐饮之状也,当改之。
 
 
厥阴篇正误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以饮水多」,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
,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
厥而心下悸者之下,当有「以饮水多」四字,若无此四字,乃阴盛之厥悸,非停水之
厥悸矣,何以即知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当补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
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非」〔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
,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按】
此为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藏厥,与辨蚘厥之义不属
,当改之。
伤寒五、六日,不「大便」〔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
死。
【按】
「结胸」二字,当是「大便」二字。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皆无可下之理。今曰:不
可下,何所谓也?当改之。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
以索饼,「若」〔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复去也,后三日脉之
,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
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
者,此为热有余,必发痈脓也。
【按】
不发热者之「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热来
出而复去之文耶?当改之。
伤寒脉迟,六、七日,「厥而下利」,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
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
伤寒脉迟六、七日之下,当有「厥而下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非除中证也。况有
此四字,始与下文反与黄芩汤之义相属,当补之。
 
 
合病并病篇正误
三阳合病,脉浮大「弦」〔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按】
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是「上」字,则经论
中从无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当改之。
三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
郁在表,当解之「以汗」〔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
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
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濇故知也。
【按】
「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当改之 。
 
 
坏病篇正误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下?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
「弦」〔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
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
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诊也。惟「脉沉弦」方与上
文之义相属,始可与小柴胡汤,当改之。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下痛,气上冲咽喉〕眩
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按】
「八、九日心下痞?,?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注家皆因有此
三句,不得不支离蔓衍,牵强解释。每见此病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
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愈。此三句必是错简,当删之。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按】
禹余粮丸,为濇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当删之。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数」〔弱〕,「数」〔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语,「数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按】
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论中并无
此说,当改之。
 
 
痉湿暍病篇正误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
【按】
「伤寒所致」四字,甚无所谓,当删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按】
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刚痉证应恶寒,非反也,当删之。
 
 
霍乱篇正误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不止亡阳」〔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
【按】
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应是「利不止」,亡血应是「亡阳」,当改之。
 
 
辨可下篇正误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大」〔微
〕而濇,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
尺中「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可下之理,当改之。
 
 
平脉法正误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大去小」〔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
病在表也。「上微小者为阴盛」〔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小者为阳盛」〔下
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
脉来头小本大,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
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当改之,补之。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抟,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
卑,惵卑相抟,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强」。〔
沉〕
【按】
名曰沉之「沉」字,应是「强」字,玩下文可知,当改之。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
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
「薄鲜?」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
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
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 。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
,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
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
「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之义不属,当是错简。
阳脉「濡」〔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弱」〔沉〕者,荣气
微也;其脉「濡」〔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
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气衰,汗出如
流珠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荣气微
之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
脉「自」〔不〕和,处言已愈。
【按】
不和应是「自和」,若不和 ,如何言愈?当改之。
 
 
辨脉法正误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
则结,此皆病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
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
,衍文也,当删之。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发热」〔汗出〕,阴动则「汗出」〔发热〕,形冷恶寒
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
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遵经移之。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
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
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二
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应是衍文,当改之,删之。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虚风为热虚为寒〕,风「热」〔虚〕相搏,则洒淅
恶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应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应是衍文。风虚相抟
之「虚」字,亦应是「热」字。当改之。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卫虚」〔亡血〕,诸弱「荣虚」〔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
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濇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濡、浮而无力,候阳
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当改之。
师曰:病人脉微而濇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濇,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迟濇,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衍文也,当删之。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阳」〔卫〕气微,迟者「脾」〔荣〕中寒,「阳气微,脾中寒
」〔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
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荣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
「阳气微」;迟者荣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荣为血,岂有血寒发热
之理?卫为气,气微者,皆不成文,今悉易之。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
阅下条言胃气有余自知,当改之。
趺阳脉浮而濇,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
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濇,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沉而滑」〔弦
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尿脓也。
【按】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删之。少阴脉弦而浮,岂可
谓如经乎?当改「沉」、「滑」二字。
趺阳脉伏而濇,伏则吐逆,水谷不「入」〔化〕,濇则「不得小便」〔食不得入〕,
名曰关格。
【按】
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
得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悉改之。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
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痛」〔虚〕也。
【按】
阴肿大而虚之「虚」字,应改「痛」字,细玩自知。
 
 
太阳上篇存疑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
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
自覆者,若水以噀之洗之,益令热被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
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下篇存疑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十余日,振憟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
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
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
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者,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
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阳明篇存疑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
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
协热便脓血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
,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少阴篇存疑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坏病篇存疑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
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
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
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
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
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
语,故知病可愈。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
龙骨牡蛎汤主之。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
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
蛎救逆汤主之。
 
 
痉湿暍病篇存疑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大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辨不可汗病篇存疑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濇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濇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
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辨不可下病篇存疑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濇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濇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
?。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
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
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振寒相抟,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
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小便则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
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饥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
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
身,客热因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
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
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
下如污泥而死。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
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苦;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
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
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
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
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
,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
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
小便不利,两?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
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
,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
,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凡言剉如麻豆大者,与?咀同意。夫?咀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令如麻
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肠中,则易升易散。今人以刀剉如麻豆大,此?咀
之易成也。
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每铢今四分一厘七毫),六铢为一分
(去声),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觔。(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
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觔两多少皆同尔,多是丸散用之。
丸散云刀圭者,十分(平声)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
寸,抄散取不落为度。五匕者,即今五铢钱边;五字者,抄之不落为度;一撮者,四
刀圭也。(匕即匙也)
药以升合分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觔两,则以升平之。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
合,十合为一升。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物,按抑之正尔,微
动令平尔。(李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去心皮柞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
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穰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
三枚。枣大小三枚准一两。干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
子一升,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称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
三两为正。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药二十两用水一斗者,煮取四升
,以此为准。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服汤宜小沸,
热则易下,冷则呕涌。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令相及,并视人之强弱羸瘦,病之轻重,为之进退增减,
不必局于方说,则活泼泼地也。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称尔!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
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
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者准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弹丸及鸡子
黄者,以四十梧子准之。
凡方云蜜一觔者,有七合。猪膏一觔者,有一升二合也。
 
 
附三阳三阴经各图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侠脊,贯臀入腘中;其
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
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图)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
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
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
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其支者,下廉
穴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图)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
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
,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
络肝,属胆,循?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
季?,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
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
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图)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图)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之
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图)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
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布?,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
,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图)
 
 
附伤寒刺灸等穴图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
风池穴在颞?后,颞?脑空穴也。后者,谓侠玉枕傍,骨下发际内,大筋外陷中,按
之引耳中是也。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厚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风
府一穴,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是其穴也。督
脉、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薄者只二分,候病人呼气即出,禁灸。太阳之邪,刺足
少阳督脉者,何也?盖以风府在头部中行,风池在第三行,太阳在第二行,则风池、
风府实侠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谓诸阳之总也。刺之,诸
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邪不去哉。
(图)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
不传则愈。
【按】
仲景云:针足阳明,成注未明指其穴。考之庞氏『总病论』云:补足阳明上三里穴。
推其意,得补则经气实而不传,殊不知仲景之意,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以泄其经之
热,使热邪得泄,不至再传他经,故云愈也。庞氏不明用针之理,以泄为补,恐误矣
。又考张氏缵论云:刺足阳明冲阳穴,冲阳者,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有诊法而不言
刺,张氏之言,实本史氏『伤寒论注』,不足法也。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
外廉两筋间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即止,是其穴也,
可刺五分,留七呼。
(图)
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濇濇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
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下满,如结
胸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
出则愈。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
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按】
『图经』云:期门二穴,在不容傍一寸五分,乳直下,第二肋骨端,近腹处,是其穴
也。第二肋者,从下数至第二肋也。肋骨端者,在软肋骨末之端也。刺四分,肥人量
之。
(图)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
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
『图经』云:督脉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可刺五分,留三呼,泄五吸。肺俞二穴
,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肥人可刺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六呼。仲景太阳少阳
并病,乃合邪也,故刺大椎、肺俞、肝俞,亦合泄之法也。
(图)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
当灸之,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是足太阳鬲关二穴,专灸背恶寒。其穴在第
七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可灸五壮。盖以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外灸
鬲关以温其表,内用附子以温其里也。
(图)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
【按】
灸少阴七壮,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溪二穴。经曰:肾之原出于太
溪,其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图)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按】
可刺,仲景未言可刺何穴。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壅曰:可灸。考幽
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
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
壮。两说皆是。
(图)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按】
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溪。此穴皆不治呕而汗
出,里急下利,惟幽门主治干哕,呕吐,里急,下利,亦当灸幽门为是。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按】
灸厥阴,仲景未言当灸可穴。常器之云:可灸太冲。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之所注,
凡病诊太冲脉,可决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跗间陷者中,动脉应手,
是其穴也,灸三壮。
(图)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 ,可灸之。
【按】
可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太冲穴。前条手足厥逆,灸太冲;此条亦手
足厥逆,亦当灸太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10:15 , Processed in 0.1147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