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皂角杂辑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0:15:56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凤凰读书 > 藏书馆 > 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
皂角山庄(1)字体 [大 中 小] 五、 皂角山庄
  当我赠与世界的力量渐渐减弱,我已把它唤回并集中在自己身上。“世界上最大的事莫过于知道怎样将自己给自己。”(蒙田)我及时在南京与社会告别,收拾行李,扔掉俗务的纠缠和内心的羁绊再次回到了重庆,住进南岸,黄桷垭一个朋友的“乡间别墅”。由于园内有一株绿荫如盖的大皂角树,被另一位热爱林语堂生活方式的朋友取名为皂角山庄。
  山庄的生活淡泊、闲散、宁静,即不辛苦也不紧张,远离了尘世的纷争与焦虑。早晨起来打扫庭园、为一些幼稚的花木培土洒水,然后去对面一片香樟树林散步,山后面有一住着几个道士的老君洞,中午与同住山庄的友人去那里吃素食、饮茶,坐望起伏轰立的山城风景;下午慢慢走回一条清冷的街面(典型川东小镇的路面),在一家常去的小酒店吃酒,酒店里闲坐着几位每日下午必至的老人,听他们谈镇上旧事令人心里愉快。风流潇洒的张大千曾在这里住过,那时常与朋友们坐滑竿出发,去十里开外的地方吃鱼、饮酒,如此打发春天时光,从酒后老人的嘴里听来十分令我羡慕。
  这一带广大风景中,旧洋楼点缀,隐没在森林之间,我自由漫步出入其中,颇生怀旧之情,似乎让我重临幼时的“鲜宅”,或中学时代的山洞,深有返回之感。这里充满了秘密的重庆之美,这美虽稍嫌荒凉,却有一颗环绕它自身的上世纪40年代的灵魂,让我感到阵阵激流勇退的惆怅和身体自身的悄然安逸。我在外多年,历经多少城市、多少人物、多少事件、今日在此隐逸令人不胜唏歔,在一首诗中我歌咏了这里的生活:日暮,灯火初上
  二人在园里谈论春色
  一片黑暗,淙淙水响
  呵,几点星光
  生活开始了……
  暮春,我们聚首的日子
  家有春椅、春桌、春酒
  呵,纸,纸,纸啊
  你沦入写作
  并暂时忘记了……那时费声已着手写一部有关知青运动史的书。我却从1990年起诗就越写越少了,只偶尔写一些短诗,最多不超过15行。而一直萦怀我心的一部长诗的构思已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被搁置在一旁(我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史诗,从1900—2000年,其间写许多人物与事件,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甚至陈去病、杜月笙、杨度……,处理这一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报纸、杂志、奇闻、逸事,尽量用当时的话语处理历史,可惜材料和语言还未涌上笔尖,需要等待),我当然知道,“纯文学的实质就是短诗,像苍蝇那么小,在某种程度上,诗歌正是把希望寄托于此。对于诗人,写作长篇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念头:有序言,第一部,第二部,所有这些描写,连篇累牍的段落……”(布罗茨基),但“诗人最难应付的是有长度的形式。这不因为我们是短呼吸的人,而在于诗歌的事业有着浓缩的原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布罗茨基)
  在山庄,我常同庄主讨论他认为“古怪的”人生。他是学生物学出身的,所以对人的生理疾病很关注;他也想写一本大书,重点阐释人类的心灵疾病,根据他的理论这病来源于生理。他年纪虽轻,精神也不见得好,脸色很黄,又好哭。一天夕暮时分,他突然在园内举起纤弱的双臂高呼:“我要拯救人类,人类有许多坏人。”在悄然沉沉的绿意中他的声音异常令我吃惊。“想医治坏人……”一个离奇的决定,使我想起《枕草子》第269段所说:“不能疏忽大意的是:被说为坏人的人,但看起来,他却比那世间说为好人的,还似乎更坦率,因此不可疏忽大意。”我将这一段说给他听,并提醒他人生的主流是险恶:“你长居山林,涉世甚少,这一点要多多体会。”《传道书》中也说过:“一千人中难有一个良善的。”他会心地频频点头,说要把这些话也写入他的笔记中。为了解剖人类的病症,他为自己专门布置了一间书房(山庄共五间宽敞的平房,可供起居,外加大厨房与大卫生间),那用于写字的书桌尤其奇特,是按照人类的肾脏形状制成的,桌子很大,一个木制大肾占了房间的一半,后面一排扎实的书架,医书、生物书、流行的哲学书、甚至还有几本畅销杂志和“文革”时期听厌了的旧唱片(唱片的颜色不是红色、就是蓝色),书桌旁边,有一个阴凉的花瓶,里面插了几枝深色闪光的山鸡的羽毛;书桌对面是一大堆看上去又重又黑的音响设备。可以想象,庄主是怎样伏在这巨大的木头肾脏上思考着人类的日益坏死的肾,或在革命歌曲的音乐声中满含热泪解剖着寻求着医治人类“忧郁、愤怒、怪癖、不良的”肾脏……春天的夕阳透过简陋的玻璃窗户在他孱弱、憔悴、绷紧的外表上投下一道阴影,有时我会听到他正义的叹息声……
  晚间是亲切的,皂角树下是我们吃酒的佳景,一边借酒谈天,一边任春风拂面,时光和着山风吹动巨大的皂角树来到我们身边,哗哗的夜声从此传出又飘了回来……还伴着一群近邻的老妇人的念经声,有时还可凭着星光见一条疾如闪电的黄狗英俊地叫着向山上奔去,有时会有一个学习抽烟的少年在暗夜中向我伸手要钱,我看不清他的脸,只觉脸尖,戴一副近视眼镜,两眼闪亮、细小如豆。这一切都使我心安理得,感到满足,仿佛一时真的成了古人,居于绿水青山之间,一杯茶、一壶酒、一间茅屋足矣……不学今人非得要占有一大堆外物(如:电视、电话、电脑、电冰箱、电唱机之类)才能安慰心灵,做到气静神凝。相比之下,我也并非“高人”,只是量力而行,以求身体舒适、并不求精神的纯粹。山乡生活恰好适宜于我的性情脾胃,明天我可能是“一堆灰、一个影、几句谰言”,而今天我却是这个春夜的享乐者,酒约黄昏、纳着夜凉、闲话好时光……庄主也离开了他工作的肾型桌面加入我们和平的晚间春谈,这时他会忘掉“坏人、疾病或肾……”。我会不禁朗诵一首我自己最喜欢的诗《夏天还很远》(一首以我父亲为原型的诗),这诗伴着昆虫的夜鸣让我追忆年华,继续深深地凉爽下来而不像我永怀青春的母亲热烈起来……“一日逝去又一日”它安慰了我,也安慰了我们以及这个偶然的夜晚。《夏天还很远》是我系列夏天主题(母亲是夏天的绝对主角)中,唯一一首与父亲有关的诗,尽管其中有两行我那熟悉的神秘的忧愁:“左手也疲倦/暗地里一直往左边”,但全诗却夜凉如水,舒缓婉约,气氛弥漫着一种过去的(20世纪40年代或更早)光辉。我在这光辉中看见了父亲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他爱穿清洁的白衬衫和干净的布鞋;他对人与事充满了习惯的文雅及亲切的专注;他是十月诞生的,自然而然,“所有的善在十月的夜晚进来”。在诗中,我想象了一座20世纪40年代重庆风景里的小竹楼(那是父亲偏爱的环境):很可能就是在皂角山庄这一带,某个夏末初秋的时节,父亲携友慢慢前往,在安静的友情中悄然登临。“太美,全不察觉”,我只有在幻想中追忆,往事依稀,年复一年,“如一只旧盒子/一个褪色的书笺”,如这很远很远的夏天。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0:17:12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专家会诊千年“古皂角”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16:39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讯 位于淮河第一峡———凤台县硖山口的一株千年古皂角树,如今因腐朽中空正濒临死亡。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对其进行会诊。
  硖山口位于凤台县城西南3公里处,东、西硖石各高60米,两岸相距500多米,临淮处壁如斧削,十分险峻,淮水由东南缓缓而来,在此急转向北,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在西硖石顶上,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慰农亭”,亭西侧的古皂角树是淮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据省考古专家考证,这株皂角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树龄,树干三人合围,老干虬枝,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它与“慰农亭”一起被列为“州来八景”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及旅游价值。1991年淮河拓宽时,当地政府为保护起见,将淮河分洪道西移,保留了“慰农亭”和古皂角树,形成了二水中分、淮河水倒流的壮观场景。但由于年代久远,古皂角树的树干已腐朽中空,断裂达三分之二,加之西侧山体坡陡,树旁基地水土流失严重,古皂角树随时都有断倒枯死的危险。
  千年古皂角树岌岌可危的状况,引起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淮南市和凤台县有关专家,对古皂角树进行了现场勘测,提出了一套虚实结合的抢救维护方案,该方案得到了省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组的初步认定,千年古皂角树抢救维护方案可望于近日付诸实施。(孙友虎常开胜张安浩)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2007年06月01日 星期五   

高高的皂角树



  卓 青
  故乡那株参天的皂角树,是山村古老的肥皂厂。儿时常捡回一把把皂角给妈妈擦洗衣裳。
  于是,江边便时常响起妈妈那很有节奏的捣衣声。
  妈妈用皂角洗着大堆大堆的衣服,洗得很慢很慢,许多美好的岁月便化作那淡淡的泡沫,在那清澈冰凉的河面上悄悄地漂走了,那河水细碎的波纹也悄悄地爬上了妈妈明净的前额。
  如今,妈妈已经走了,静静地安眠在那皂角树下。
  今年秋天,我带着女儿来到皂角树下,这里凌乱地掉满皂角,我捡起一颗向女儿讲述它的故事。我仿佛又闻到了母亲洗过的衣服上那股淡淡的清香。

沈阳日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0:21:01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紫藤缠皂角
                2007年第25期(总第25期)                   字体【大 中 小】


    在石横三村村部(原尹氏西北院),有一株古老的皂角树,胸围1.8米,它是明代天启年间所植,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它的主干直立天空,叶茂如盖。相距3米处一株直径40厘米的紫藤似泰山卧龙槐,蜿蜒缠绕皂角树的每一枝条,两树浑然一体,气势壮观,真好像相依相偎的一对热恋的情侣,被人美其名曰:“攀龙附凤”。
    每到阳春三月,皂角花、紫藤花竞相开放,花团锦簇,芳香四溢,蜂拥蝶舞,蔚为奇观,此时游人络绎不绝。镇委、镇政府为了保护名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以供游客观赏、题咏、留字。

中国石横
15
发表于 2009-5-24 17:41:11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9/05/24 05:43pm 第 2 次编辑]

渔翁忽然对皂角情有独钟,居然编辑了这么多有关皂角的传说和记述。兴致所发,我也来凑合几篇,助其雅兴,并飨读者。
---------------------------------------------------------------------
那一次的皂角洗发经历


母亲一直在乡下教书,住在学校里。我每年都会去看她,并和她一起住上几天。那是一所乡村小学,校园不大,但很美丽温馨。园丁和老师还有学生们一起动手,种了很多花,还有葡萄,甚至还有蔬菜。那些乡下的孩子也非常讨人喜欢,还会有很多轻松愉快的事情,让人难忘。

去年春天,我回去和母亲一起住了两周多。一天中午,母亲吃完饭上学去了。我简单收拾完碗筷,拿着一本书,坐在阳台上。其实我并不怎么看书,我是喜欢乡村清甜的空气,仲春午后的暖暖阳光,还有小学生嬉闹的声音吵着我的耳朵,却并不聒噪我的心灵。我想到了“惬意”这个词。

在阳台上远眺了半个小时,我还没有打开书本。不过我听到了敲门声,原来是是两个孩子,大概七八岁,不用多想,一定是我母亲班上的学生。高一点的男孩,没等我开口就递过两只刀型什么植物的荚果。“这是皂角,洗头用的。”那男孩用的是很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我母亲学生的标志之一。我吃惊地接过来,并请他们进屋,但他们相互看了一眼,转身要下楼。我只好又问怎么用。“用锤子砸!”这句话是从消失了他们身影的楼道传过来的。

哦,天哪,用锤子砸。我想我不明白他们的意思。回到阳台,我仔细端详这两个叫做皂角的奇怪的东西。这东西的大名我是早就知道,但这却是平生第一次见到。它象刀豆荚,整体按比例放大了一点,外皮朽枯,色如干败的秋叶,有些分量,好象里面有液体。用锤子砸液体不就出来了吗?剥开一点外壳,看见里面有很硬的纤维组织,还有膏状的物质,那大概就是洗发起作用的成分吧。我试着剥开壳,很难剥,看来是要用锤子,砸了以后呢?不知道。我想《家庭日用大全》一定没有介绍。上网查询呢?笑话,我摇摇头,打消了这个可笑的念头。电视广告上用皂角洗发的好象是少数民族的女子,古人应该也知道的。但我是一样无处咨询了。

从工具箱里找出锤子,我在学校操场边寻见一块大石头。于是乎,“嘟嘟嘟,嘟嘟嘟”,两只皂角被我砸的稀巴烂。原来里面不光是有纤维组织,膏状物质,还有黑色的籽。我把碎物悉数拿回,放进盆里,加上温水,又是用手搓,又是用刷子刷,还起了一点泡沫。很好,捞去纤维组织,果壳,果籽之后,水中却还残留大量细小的壳屑。我没有找到用来过滤的纱布之类的东西。望着一盆棕色的液体,我相信,这就是真正纯天然的皂角洗发菁华液了。有点迫不及待了。

解开发髻,我将满头乌云一样浓密的秀发,浸入散发着植物果实清涩味道的皂角菁华洗发液。我很小心的搓揉,希望任何一个美发因子都能被头发吸收,令秀发更黑更亮,更加容光焕发。知道只是心理作用,我还是觉得能感到每一根头发都很陶醉于天然植物菁华的浸润爱护。当然,我也顺便有点陶醉,直至时间太长,觉得有些冷,但是麻烦来了。清洗了好几次,无法将那些细小的壳屑从发丝间清除。这些讨厌的壳屑都带有细小的毛刺,即使用手指小心的捏住,想顺着发丝捋下来,它却碎了,分为更多更小,更难对付的屑片。也许我只能向理发师求助了。

我按着包住湿发的毛巾,到了学校外面的美发厅,老板是我小学同学。弄清原委之后,他和他的员工,又是奇怪又是可笑。一并围拢过来看我的头发,并就他们职业生涯中的这一例外事件商讨对策。一位理发师建议,可以将头发吹干,然后仔细抖动,屑片自然会落下,理由是我的发质很好,吹干会很滑。这一方案得到包括我在内的全部在场人员的认可,由老板亲自实施。果不其然,吹干后,将手指插入发间,轻轻一抖,屑片纷纷落下。很快彻底清除,并且秀发仿佛更出众,当然这肯定更是我的心理作用。

以后我仍旧经常洗发,有时自己洗,有时在美发机构洗,但再也没有机会用皂角。尽管那次最麻烦,也是我最愉快的洗发经历。我也难有象那次一样,洗发后,得到干净的头发,爽洁舒适,还有爽洁心情,明朗轻松。很感谢我的母亲,那个五十多岁时,还在夏初带孩子们去河里抓鱼的老太太。


-=-=-=-=- 以下内容由 caoxibai2009年05月24日 05:45pm 时添加 -=-=-=-=-
将皂角的壳剥下来,放在水中搓洗,水中就有泡沫出来,这水就可洗头了。这是肥皂供应紧张,每人每月只供应半块的时候用的,效果不好。真想用植物洗头,可用土槿树叶洗,方法一样的,将土槿树叶放在水中搓洗,水会变得很滑柔,用这水洗头,效果比市场上的洗发水好多了。
16
发表于 2009-5-24 17:50:42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

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 臣职 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头用淘米水,称这潘。如《左传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7:54:58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呵呵,曹老不知,近辑《翁同龢日记》医事,案中提及“香肥皂”入药事,,搜索所得,公诸论坛。谢谢补阙!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4日 06:01pm 时添加 -=-=-=-=-
另:陈可冀主编的《清代宫廷医话》中有《谈药物肥皂》一文,言之颇详,有兴趣可一阅。其文较长,打字慢,恕不能录上。
18
发表于 2009-5-24 17:56:14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皂角树的药用价值:

  1、皂角果:主要成份有三萜皂甙、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
  主治: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痛肿便毒、疮癣疥癞。

  2、皂角刺:主要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主治:拔毒、消肿、排脓、治痛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3、皂角叶、根、皮:含少量生物碱三刺皂角碱
  主治: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等。

  4、皂角籽:味辛甘、气温、有小毒、润燥、通便、祛风消肿的药用功能。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8:05:06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曾忆儿时,居所墙外有皂角树,爬玩常为其刺所伤,如今敝地少见了。
20
发表于 2009-5-24 18:05:29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杂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9/05/24 06:06pm 第 1 次编辑]

皂角米 

   俗称皂角米、皂角仁,是调和人体脏腑功能的珍贵纯天然绿色滋补食品。滇皂角仁总能量为3.36千卡/克,总碳水化合物61%,氨基酸总量为3.13%,有16种,维生素7种,营养成分丰富,营养素种类较多,属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食物。具有养心通脉、清肝明目、健脾滋肾、祛痰开窍、疏肠利尿、润肤养颜、提神补气等功效。老少皆宜,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煮粥的时候放进去一点特别香。

紫米八宝饭
原料:紫米200克,薏仁米25克,小枣10个,冬瓜蜜饯25克,水发莲米25克,水发皂角米50克,玫瑰糖10克,元肉25克,白糖150克,熟猪油60克,冰糖蜜汁40克,红绿蜜饯丝、炒芝麻少许。

制做过程
将紫米、薏仁米拣去沙石杂质、淘洗干净,盛在大碗里,加猪排骨汤,上蒸笼蒸熟。用擀面杖将小枣砸扁去核,下锅蒸熟。把冬瓜蜜饯切成小丁,然后连同小枣、水发莲米、水发皂角米、玫瑰糖、元肉、白糖、熟猪油与紫米饭拌匀,扣入碗中,上蒸笼蒸40分钟取出。最后取盘一只,将蒸好的八宝饭翻入盘内,撒上红绿蜜饯丝、炒芝麻,浇上冰糖蜜汁即成。

养颜粥

材料是银耳,莲子,百合,皂角米,薏仁,枸杞。
自己取合适的量熬煮这些材料后等凉了一会后加入蜂蜜(温度高了破坏蜂蜜的营养)和一小点珍珠粉。银耳,莲子和皂角米要先用水泡过,尤其皂角米泡的时间比较长,皂角米泡开了是原来干的时候大小的好几倍,所以不要看它干的时候小小的就狠抓一大把结果泡出一大碗来。我最喜欢吃皂角米了,软糯好吃,而且加了它汤变的胶胶的带果冻的感觉,很好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02:42 , Processed in 0.0515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