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候思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30 10:3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证候思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之一
黄开泰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中医科,绵阳621900)
概念以学科理论为依据,来自于具体的实践。分析人们的实践,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客体、理论、思维。客体是思维对象,是自然存在的;理论规范思维活动,是先在过去的;思维是能动的,以客体为基础,受理论的制约。通过思维,理论与客体逻辑地联系起来,或者在物质形态的深度和广度上发展认知,或者在自然生命的时空联系规律上动态把握,获得与理论相一致的本质认知。
“证”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实践的结果,以病人及其时空环境因素为客体,病机理论为规范,就诊病人的病机性质为结论,证候标识为临床证据。辨证论治思维在病机理论逻辑规范下,通过对就诊病人是什么症状、有什么时空因素、时空条件下的症状是什么病机等一系列的追问思考,形成证明证候病机的临床证据-证候标识,从而作出证候判断。
追问临床病人的证候病机是什么的思维活动,一般要经历密切相关的前后两个阶段。先是“观其脉证”-运用感官技能,根据中医四诊的脉症等理论,确认和收集疾病现象-临床症状群,了解“实际存在”的病人生活工作状况、性格特征、时空人文因素。这是“辨证求机”思维的准备阶段,要求医生抛弃一切主观因素,客观地认识临床,收集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不仅要四诊合参,而且需要将季节气候、社会人文等时空情况结合一起,既要保证脉症、体征的客观真实,又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
在“观其脉症”完成后,就进入“辨症求机”的逻辑论证思维,分析收集到的临床资料,明确其病位、病性、病邪和病种、病形、病势等具体性质,求之,责之,辨真伪,明联系,再经过综合比较,分清轻重缓急、多少微甚,把握病机关键,最终“知犯何逆”,形成证候病机判断。经过这样的“辨症求机”思维后,“观其脉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便转化为证明证候病机性质的临床证据。辨证论治临床形成证据的逻辑思维,是从疾病现象的临床症状群,到疾病本质的证候病机,不是按照症状标准按图索骥。
辨证论治临床是什么的追问,归结于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性质,临床证据体现为“辨”之后的脉症等,具体的思维活动,以“为什么”的反观追问形成的“阴阳神气”观念和病机理论为逻辑规范,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六淫七情、虚实补泻等等中医概念,在思维中构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推论出就诊病人的疾病本质-证候病机。辨证论治思维过程,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病机原则为准绳,运用的逻辑运算子,是附着于中医理论观念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具有条理性和关联性。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任何思维都必须依据学科观念、遵循学科逻辑,否则杂乱无章、流散无穷,毫无意义。我们的思维,在学科观念、逻辑的规范下,沿着既定的轨道运动,通过客体的外在自然客观,逐步走向内在本真。这是运用证据推论判断的思维过程,通过合逻辑的证据链体现出来,既有起点又有终点。
辨证论治思维的核心在“辨症求机”,“辨症求机”目的,在判断就诊病人是什么样的证候病机,以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及其环境因素等等临床资料为客观基础。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及其环境因素既是“辨症求机”思维的起点,又是激发中医临床思维的外在动因。
思维的能动性是文明进步的源泉,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已知的理论,进行客观实践,二是根据实践结果,发展理论。在中医,可以分为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思维。因为中医的自然时空生命属性,自《内经》后,历史上所有理论发展,都建立在辨证论治实践基础上,理论家首先是临床家。但从目的性上看,中医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思维目的不同,存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区别。
是什么是辨证论治思维的目的,在于把握就诊病人疾病的证候病机。“为什么”是对临床医疗、修身养性等实践后的实际结果,进行生命和疗效的反观思维,追问为什么健康长寿、为什么疾病能够痊愈,从而找寻获得生命最佳结果的途径、方法,形成规律性的认知,上升为理论。中医“为什么”的理性思维,以生命存在为内容,联系时空社会环境。
中医在生命事实的基础上思维“为什么”,没有将生命和万事万物分隔开,也不为万事万物所迷惑,把动态变化的万千现象,联系生命,把自然事物的规律,联系生命,生命成为理性认知的归属和出发点。
《内经》作者多次指出,外部世界的阴阳联系变化,不可胜数,如果不以生命为归属,就会流散无穷。明代张景岳认为:“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唯赖乎此。”清代徐灵胎《内经诠释.上古天真论》:“天之阴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人之阴阳,法阴阳以养身,法阴阳以治病。”
学科思维的追问是无限的,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但具体思维的目的是一定的,达到目的,一个实践活动结束,一个具体的思维就完成使命。从思维的无限性来看,不同的思维模式,因为客观性取向区别,无限追问的走向迥然不同。如以物质形态结构为客观性取向,走向“是什么”的无限,是外向物质的无限;如以生命及其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动态变化为客观性取向,走向“为什么”的无限,是生命延续的无限。
“是什么”的无限,以物的形态为根本,因为物质在微观无限可分,在宏观无边无际,这样的思维难免陷入无止境的无限之中,可能远离人类生命存在的实际需要。“为什么”的无限,以生命联系为根本,无限的联系思维,着眼于生命存在,回归于自然生命,以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准绳,受生命存在实际需要的约束。因为生命之核的不可分解、不可孤立的特性,“为什么”无论在物质形态的宏观和微观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样的无限,因生命的呼唤而具有相对性,一般不会迷失自己。
地域分东、西,思维模式总体上有东方和西方的不同,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许可以用“是什么”和“为什么”来概括和区别。
西方思维模式习惯于探求外部世界的物质本原,沿着“是什么”的不断追问而逐渐深入,从泰勒斯的“水”、毕达哥拉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等本原自然,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粒子、质子越来越精细,宏观世界的地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越来越广大,形成了以物质之形及其构成为主轴的思维活动路线,但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发现夸克,夸克里面又有些什么,里面的里面还有些什么……,看见了河外星系,河外星系的外边又有什么,外面的外面还有些什么……,虽然彰显了人类的能力,但也反映出人类的轻狂,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上天入地,当生活家园千疮百孔、生命形体因为饮食伤害的时候,我们还是不知道回头(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签字),任随物欲的张狂抹杀人的自然属性。
因为生命物质化了,“为了增强体质,专家建议多喝牛奶;最新研究发现牛奶中某些激素会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专家建议多吃西红柿;为消除西红柿残留农药的危害,专家建议口服阿托品;阿托品有生物碱中毒可能,专家建议用扁豆缓解;为稀释及中和扁豆的毒性,专家建议多喝牛奶……”(转引自《读者》2008年23期17页“言论”)。我们已经陷入了与自然整体生命时空联系相分离的物质怪圈。
西方哲学历史上关注世界本源的追问,“水”、“数”、“火”等等,虽然我们可以赋予它们规则、尺度或理性公式,但如果仅仅时空世界的物质形态和构成,这个世界是不是太过于简单了。哲学语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义”,是“意”,是我们的认知本身,物质的本源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实际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物质没有那么至高无上,不给它戴上生命的笼头,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站在生命立场,在认知世界思维方面,西方哲学远不如中华哲学:从世界本原上,它远不如中华文化的阴阳,阴阳从宇宙的根本上去思考,生命是宇宙“无中生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逐步演化生成,但不把生命分解为物质;从世界关系上,它远不如中华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其义不在五种物质的属性,而在世界万物类属联系的动态自稳的复杂关系。阴阳动态,五行联系,衍生万物,此自然世界、社会状态之根本。
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一开始就以生命自然为归属,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提出了阴阳五行,确立了“我”之外的世界的基本位序,肯定了生命存在的核心理念“和”,形成了人类行为、群体行为、个人行为的德行规范,包含了宇宙自然、社会秩序、个体存在等等,因此,既便在以找寻物质本原的西方哲学思维统治我们头脑的时代,它的真理之光仍然不时闪烁。在“是什么”思维主导下的人类行为,已经导致生活家园千疮百孔的情况下,反思中华民族的“为什么”确立的行为道德的生命合理性,是生命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的。
生命存在,是哲学之思的本原所在;理论存在,是学科实践思维的本体存在。生命有形但不等于形,不止于形。哲学与医学的基本任务,具有内在相似性,它把凡是能够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外在地从运动联系的时空整体存在高度,来思考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医学则将这样的思考落实到具体的生命存在,研究生命行为对于生命存在的时空合理性,这就是中华文化理念的核心。
为什么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西方唱主角?为什么环境问题发端于西方世界,而且伴随经济的发展日益严重?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反而下降了?这与思维模式-“是什么”的追问有没有关系?
西方确实十分厉害,曾经独霸世界,中华大地被他们四分五裂,中华民族被他们蹂躏践踏,这其实反应了西方的文化落后,反应了尚未开化的野蛮掠夺。利欲熏心,“物”梗塞在西方大脑里,使他们看不到生命存在的真正需求,看不到生命发展的根本要义,“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因此,工业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能力越来越发达,生活家园却越来越糟糕;微观越来越深入,宏观越来越广袤,离生命真实却越来越远。
“证”概念既然发生于中医学,是在中华文化的摇篮里成长形成的,研究理路当然应当遵循东方思维模式,寻求实现最佳生命状态和最佳生命结局的有效途径。我思则我在,但思在我在,无我在,我思何在?中医思维,说明中医存在,没有中医自然时空的生命理论,中医思维怎能存在?
东方思维模式的路标是什么呢?是人,是人的生命存在。个体生命在自然时空的最佳生存状态和最佳生命结局,是思维“为什么”的事实基础,根据最佳生存状态和最佳生命结局,去寻求医疗行为,乃至人类整体行为的最佳方式。沿着“为什么”的追问逆流而上,中医不断反思生命的“实际存在”,不仅把生活家园看成是自然存在,而且把生命形体也看成是自然存在,要求在遵从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前人“实际存在”的最佳生存状态和最佳生命结局,分析生命自身的具体作为,以获得实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最佳途径。“形与神俱”是最佳生存状态,“尽终其天年”是最佳生命结局,只有具备最佳生存状态,才可能获得最佳生命结局。
中医经过历史的思考,认为实现健康长寿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好生命形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免外界因素损伤机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防止内在过激情志损伤机体,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九气》:“善摄生者,内除喜怒,外避寒暑,故无道夭,遂得长生久视者也。”
二是不破坏生活家园,生活家园外在于生命形体,人们无为才能有为,无为则生活家园得以保持自然状态,生物链、生态环境能够在自我更替中,维持动态平衡,为生命有为-顺应自然、生命活动与外在自然保持同步提供客观的基础。
在“为什么”的理性认知基础上,中医没有将自身的有为,张狂到无所不能的地步,面对自然是顺之应之,面对疾病是因势利导,不仅承认疾病有“难治”、“不治”(多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厥阴病篇,中医发展的临床目的在于不断减少“难治”、“不治”)的客观存在,而且提倡人们行为,维护顺应自然的生命规律。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谓时当温,必将理以凉;时当暑,必将理以冷。凉冷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阴气以养阳气也。时当凉,必得理以温;时当寒,必得理以热。温热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阳气以养阴气也。阴阳俱养,则人气和平。”
在维护生命形体与生活家园方面,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中医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而且具有极大的普适性,不仅适宜于未病先防的养生实践,而且适宜于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
《内经》第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生命“为什么”如此不同?是生命自身行为的价值取向所然。违背自然规律,放纵、满足自身物质欲望,则“年半百而动作皆衰”;顺应自然规律,克制不当的欲望,则“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内经》作者认为,生命结果取决于人自身的行为,正确的态度,应该在无为中有为,以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为基本准则,而不是改造自然,满足物欲的无度需求。质朴天真的道德是“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理性基础。
这里,需要对上古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然,有人会以为中医的观点,是今不如昔。“上古”不只是时间概念,只去考证具体的时间段,更主要的是一个德行概念,可以把“上古”看成是“质朴”,与“天真”近义,意在强调人在自然中生存,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不能放任自我物欲的无度膨胀,只有在自然无为中,生命才能可持续,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这里,不是要大家回到“居禽兽之间”的蛮荒时代,而是借以说明,因为物质的匮乏,生命的物欲在无意识间,得到制约,形成了一种自然德行,这就是“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所以称之为“恬憺之世”。物质需要发展,但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自然德行不能抛弃,否则,计较得失,放纵享乐,怎么能不“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呢。
工业化走到今天,已经告诉我们,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维护自然中才能实现,保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才能健康,过分地掠夺自然,暴沴天物(国外盛行的水果节、吃热狗比赛等等)式娱悦快感,把财富作为衡量成就的标准,客观上破坏着生命形体和生活家园。人类现今的所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文明,无一不是生命存在的结果,生命形体内的微生态体系破坏了,生活家园的环境问题不能解决,生命就可能丧失健康基础,物质的、非物质的文明发展从何谈起?三聚氰胺、次贷危机等等,使我们看到,生命健康成了工业化追求经济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肉,饮食毒化,精神压力,真气不能从之,藏气无法清净!
因为忽视自然生命“神气”,把人当成金钱名利的附属品,把物质享受当成潇洒的标准,别人开豪车就骂娘,股市有涨跌就心慌,以酒为浆-半斤八两不醉,以妄为常-天天熬夜麻将;因为忽视生命自身的抗病力,病人打个喷嚏就吃药,医生不管寒热虚实,无论外感内伤,忘记了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忘记了因势利导,抗生素、激素加点滴,千人一统,过度医疗,导致我们在病菌、病毒面前,身体不堪一击,只好尾随其后,穷于应付。禽流感的研究尚未完成,猪流感又来了,下一个又是什么?我们能够事先知道,能够事先加以防范吗?
不少幼儿园、小学里的娃娃,生病之后,大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娃娃的生命健康,不是怎样维护娃娃的生命自和力,而是不影响学习,不耽误功课,学照上,培训班照读,把各种各样的治疗都用上,以为在药物的包围下,病就会好。有的娃娃,感冒发高烧,白天上学,晚上医院打吊针,十一二点过后才能休息。当我面对那些反反复复生病不断的少年儿童时,当我看到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医药、保健品广告时,不禁要问,我们的民族怎么了?累啊!苦啊!夸张点讲,东亚病夫,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民族的忧患!
“是什么”催生物质文化,“为什么”形成生命文化,物质文化以“物”为本,生命变成了附属;生命文化以“神”为本,物质为健康服务。追求物质的发展,本身没有问题,生命需要物质的支撑,但我们的经济是为生命存在服务的,而生命的物质需求是有限度的,如果不给物质文化戴上生命文化的笼头,任随物欲张狂,掠夺野性就会吞噬掉生命文化,把经济的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唯一,把功名利禄当成个人奋斗的方向。
为了钱,我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为了生命,我们就必须检点自己的行为。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是“前四十年拼命挣钱,后四十年拿钱买命”了,生命就挣脱了经济的羁绊,健康就回归了自然。
“是什么”强调有为,干预自然解剖自然,体现出“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为什么”空灵无为,融入自然维护自然,体现出“恬淡虚无”的随遇而安-“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不过,该如何从本质上概括东西方思维模式的目的性,中医的“为什么”追问能不能代表东方思维模式,是哲学家们研究的内容,哲学界的结论才具有权威性。
反思“证”概念研究给中医带来的生存危机,我觉得根源在思维,是我们自己思维的主观性太强了,“物”的“是什么”左右了我们的研究思维,把形态结构当成衡量中医科学性的标准,当成证候本质。进入现代社会,面对西方的盛气凌人态势和实验室方法对物质世界的直白证明,东方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自卑感,对遵循自己文化的思维缺乏自信心,对西方文化及其思维顶礼膜拜,受如持虚。
“是什么”会衍生出强盗式的掠夺心态,让原始野性脱离文化改造的笼头,披上一件文明外衣,使弱肉强食成为大家公认的合理行径。中华民族发明火药,制作鞭炮,是生命智慧,西方拿去制造枪炮,是野性张狂。东方在经过西方强权的侵略和掠夺后,对自身文化大肆批判,模仿西方,力图把自己训练成强盗,于是有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打倒孔家店,西方思维模式在东方大地把东方文明扫地出门,一统天下,历史上的日本也因此而成为侵略别国的强盗。
现在,“是什么”的掠夺,转向了自然界,大海里、沙漠中、地壳下、森林里,只要能够发财赚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统统拿来为我所用,鲸鱼之大,微生物之小,都难逃我手。经济是多么实在的东西,国家的发达强盛与落后衰弱,在大多数人那里,一票肯定或否定。如今的教育,让人们从小就接受“是什么”的熏陶,形成了物质实证才是科学的、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医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西方思维模式的窠臼,走上了“看得见、模得着、拿得出”的理路。因此,在“证”概念问题上,有必要对思维模式进行一些剖析。当然,用“是什么”和“为什么”来概括东西方思维模式,作为一个临床中医,缺乏必备的学识基础,这样的表达和论述也可能存在问题,但为了分析“证”概念研究方向发生错误的思维根源,这样的探讨可能有所裨益。
“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思维目的,在总体上体现了思维的不同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客体内容和逻辑方向。
“是什么”追问“形”的物质结构,可以无穷尽、无边界的发展,可以无止境地诘难,在人类狂妄自大的心态没有自我约束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目空一切,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远离生命本来存在的自然和谐,利益高于一切而丧失人文精神。“是什么”的追问,不可避免地将动态、联系从物中剥离,既便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但在分析实证某物时,必须静态地界定描述,才能实现该物的理性把握,如果联系起来,就可能不确定了,如果动态化,就测不准了。
“为什么” 探究的是人们行为的生命时空合理性,生命既是思维的出发点,即以生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为依据,逆向思维之所以如此的行为方式;又是思维的终极目的,即通过自身行为的调节,实现“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外部世界虽然极其丰富,但“其要一也”。“要”在哪里?“要”在一阴一阳,“要”在生命阴阳,“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只有统一到生命,统一到阴阳的生命存在,才能体现阴阳学说的人文价值,如果不统一到生命阴阳,外部世界不可胜数,阴阳流散无穷,无法把握,既缺乏实践意义,又没有人文价值。从这一点来说,“为什么”的思维是有限的思维,这种有限是以生命为根本的有限,没有脱离人类生命之本的自然存在去认识外部世界、改造外部世界。
不管外部世界多么广大无垠,中华文化都将其统一到生命存在,归结到生命活动,把外部世界当成生命牧场,并推广为人类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准绳,顺应自然规律,构建社会关系,并不无穷尽地去追问“形”的物质结构,并不无限度地追求经济的满足。《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等等,都可以看出,以生命为依归的“为什么”思维形成的人们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现在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护,本质上是人们社会行为、道德规范的生命回归。
“证”概念是辨证论治的产物,研究的思维必须以“阴阳神气”观和病机理论为规范,就诊病人及其时空联系为客体,在“为什么”思维模式指导下,追问就诊病人证候病机的是什么。
辨证论治思维的是什么追问,与“是什么”的思维模式不同,它是运用“为什么”思维形成的证据,来探求就诊病人的疾病本质,形成个体确定的证候判断。临床证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以就诊病人及其时空条件和医生辨证论治思维为本体存在,通过病人自身的症状体征,和与病人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等等反应出来。
形成于自然时空、社会人文环境的病机理论,是群体抽象的,是理论相关的,对于就诊病人而言,并不都具有因果性,立足现在,运用病机理论,求证就诊病人的病机因果性,思维形成的证候判断才具有真实性。“辨症求机”的是什么的分析,目的在于把握自然时空、社会人文因素疾病意义的因果性,随机求证个体确定的证候病机性质。就诊病人的生命存在、时空联系存在,是客观前提,脱离对就诊病人的“观其脉症”,临床不可能形成证候判断。实验室里只有标本,没有生命,在实验室找寻“证”本质,逻辑基础都错了。
“辨症求机”求证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性质是什么,体现中医从理论走向临床的基本目的,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是什么的思维,就不能发展“为什么”的病机理论。
“为什么”是中医从临床走向理论必须的思维,是对就诊病人用药后的实际结果的疗效反观-为什么有的仍然能够“形与神俱”而“寿有极时”,为什么有的患病不断,为什么有的不能“十全”,为什么有的用药后反而加快了生命的终结等等的反思。在无数的生命实践基础上积累的“为什么”的疗效反观思维,推动中医理论不断“与时皆行”(与时皆行,见李宗梓《儒门事亲.古今元气不同论》)。“为什么”是数千年的中医理论思维方式,以临床是什么的具体实践为客观基础,使中医有了保持生命时空整体动态联系的理性本质-病机,有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等规范临床思维的逻辑原则,有了“勿虚虚,勿实实”的戒律,……,保证中医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接近个体生命真实。
通讯
邮编:621900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医院中医科  电话:(0816)2485824(门诊部)               
家庭地址:四川绵阳市科学城九区24幢1603号   电话:(0816)2489035(宅)
姓名:黄开泰        E-mail:  huangkaitai@yahoo.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02:42 , Processed in 0.0507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