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及老子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8 18:5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9/07/08 07:06pm 第 2 次编辑]

黄帝介绍
--------------------------------------------------------------------------------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1日 发布人:DS 来源:网元网社区
黄帝其人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元祖”、“始祖”、“初祖”。
黄帝的文德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 、弓箭、音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黄帝死后,群民们选择了“桥山之巅”,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 :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
   黄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一统了华夏族,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兴文字,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教蚕桑,种五谷,发明指南车等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那就是——创造、奉献、团结。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黄帝的武功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轩辕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轩辕黄帝,一生共历经52战。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华文明时代由此产生了。
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黄陵寻踪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陵,在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朝圣旅游的胜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
   黄帝陵地处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还,在这里祭黄帝,筑台祈山,故称“汉武仙台”。
历代祭黄陵
  有史记载的黄帝祭祀最早在战国初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汉武帝即位初年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规模最宏大。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臣祭祀,并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祭黄帝祭文,同汉文翻译一并刻在石碑上。1912孙中山自撰并书写了祭陵祠,委派十五人祭黄帝陵代表团祭陵。1937年,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1949年后中央多次派员到黄帝陵祭祖。
黄帝陵祭文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祭黄帝陵文》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 。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 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 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20:20:09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及老子介绍

岐伯  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在《黄帝内经》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回答问题,他就是岐伯。岐伯,相传亦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典主医病。他还与雷公研讨经脉。《黄帝内经》即黄帝与岐伯等讨论医理而作。相传岐伯曾乘由12白鹿拉的绛云车,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奉黄帝之命向仙人求不死之药,十分浪漫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
3
发表于 2009-7-8 22:36:54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及老子介绍

黄帝时代的制度文明
  《尚书大传·略说》云:“黄帝始……礼文法度,兴事创业。”
  《白虎通义》说:“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又说:“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意思一样,都是说黄帝是礼法制度的创制者。
  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依据古史传说和纬书残篇详细论述了五礼产生的时代和经过,其文冗长,今摘录如下:
  案谯周《古史考》云:“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则嫁娶嘉礼始于伏羲也。案《帝王世纪》云:“神农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案《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燔黍捭豚,污尊而饮,蒉桴而土鼓。”既云始诸饮食,致敬于鬼神,则祭祀吉礼起于神农也。又《史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则有军礼也。《易·系辞》“黄帝九事”章云:“古者葬诸中野。”则有凶礼也。又《论语撰考》云:“轩知地利,九牧倡教。”既有九州之牧,当有朝聘,是宾礼也。若然,自伏羲以至黄帝,吉、凶、宾、军、嘉五礼始具。皇氏云:“礼有三起,礼理起于太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223—1224页)。
    孔颖达的说法不尽可信,将礼的起源追溯到伏羲、神农显然过早。他的说法可取之处是,以“五礼”为线索考察文明起源,囊括了婚丧嫁娶、农业生产、宗教祭祀和军事战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研究制度文明起源的意义。同时,“礼有三起”的说法,将礼的起源分为“礼理”、“礼事”、“礼名”三部分,认为黄帝之前已有“礼理”、“礼事”,但没有形成“礼名”,黄帝时代才有了“礼”之名,肯定了黄帝时代是制度文明正式形成的时代,这个看法也是很有价值的。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说:“(黄)帝始制七情,行十义之教。七情者,喜、怒、哀、乐、惧、恶、欲七情也。十义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十义也。黄帝制礼作乐之始也。”还举例说明黄帝和他的大臣通过衣冠制作来推行礼制的情况。这里“七情”、“十义”之说显然是后世附会以儒家的道德之说,不可全信。
  黄帝创嫁娶制。《路史·疏仡纪·黄帝》云:“氏定而系之姓,庶姓别以上,而戚殚于下,婚姻不可以通,所以崇伦类,远禽兽也。”《通鉴外纪》:“嫁娶相媒。”《世本》张注:“黄帝始制嫁娶。”
  黄帝创丧葬制。依据考古发现,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不掩埋死者,没有丧葬礼制。《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已经有了葬制。到黄帝时代丧葬制度已经相当完备。《路史·疏仡纪·黄帝》云:“(黄帝)乃饰棺衾以送死,封崇木以当大事。”《路史·后纪五》云:“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事物纪原》卷九引《黄帝内传》:黄帝“斩蚩尤,因置冢墓”,并进行祭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21:43 , Processed in 0.0918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