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之警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1 19:1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之警悟作者:张功 王刚 陈琳琳等  
【摘要】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授医模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中医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危机形势,必须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作为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只有努力克服一系列制约中医发展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中医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关键词】传承;发展;制约因素
当前,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受到授医模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传统中医的授医模式基本消亡,造成中医医术的大量遗失。中医技术的传承远比西医技术的推行复杂得多,古人授医多以口传心授方式进行,无法像西医那样,在文字、图像、数字上进行把握。古代学医者通常是“七岁入药铺,十二尝百草,冠帽事药匣,而立始操方,不惑立门户,杖家方称医”,学习周期长,学习过程枯燥、抽象,成才难度大。这种建立在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的授医模式,除了家族中还有存影,在社会医学教育中已基本消亡。我祖母马素贞出身中医世家,五岁学医,十六开方,行医几十年,尤善配制药酒。她常讲:“浸药依方,浸液以机”等。祖母去世后,我照传方配酒,但疗效较前略差,原因不明。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中医行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宝贵经验亟待抢救保留[1]。不然,老中医一旦故去,他一生的行医感受便会随之而灭,再难实现。
二是现有的中医理论难懂,医图多示意,传承多半要靠天赋,人的悟性和知识差别会造成不同的理解。中医理论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本草经》中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文辞,传统哲学思想,道德观,辩证法、朴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书中代语又多和神学、儒学、道家、佛学等术语相互交融,为自己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与现行的语言习惯和事物称谓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原因和社会形态造成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巨大隔阂,把“自然的原理”人为的复杂化。特别是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中医理论虚无缥缈,不着边际,无法验证,是伪科学。由于对中医理论认识不足,现在的中医师能够熟记、背诵中医典章的人和几十年如一日痴迷于中医药研究的人已经非常少见了,这成为当前中医传承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三是中医治疗对个体化诊疗要求高,加大了治疗的随机性和难度。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167例,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2]。这就要求中医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比西医一味打抗生素,要复杂的多。现在,名老中医相继离退休后,中青年医师逐步淡化了“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的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热衷于借助仪器化验应对病人,纯中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已很少见。
四是在诊断方式和药理上,直观性、实验性比西医差。望、闻、问、切,全凭人的感觉,尤如“日初如盖、日中而盘”,不如分析透视仪器具体精确。中药成分复杂,现有的微观分析技术和生命科学水平还无法破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中医酒药方法。人们对药酒的认识,受西医成份论的影响,往往只注重乙醇的溶媒作用和防腐作用,而对酒中其他微量成份对疗效影响等因素抛弃了。在药酒方法中:“用曲霉酿造的酒含有非常丰富的成分,性温、味辛而苦甘[3],能对酒的药性和疗效发生作用。浸制药酒时,陶瓷缸发酵的大曲酒适于肌肉、骨骼、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泥窖发酵的大曲酒适于循环系统、神经性疾病,石窖发酵的回沙酒适于脏器疾病。黄酒佐药对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有促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加饭说’。相对于酿造酒,用化学合成的勾兑白酒泡制酒药,效果就差了许多”。佐药用酒的多靶性和药酒的成分作用,在当前还无法通过化学分析、生物学、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研究进一步确认。这就形成了现代科学无法解读中药成分多靶点系统治疗机理的盲区。“中药的疗效用西医的指标反映不出来,真正有效的东西没有疗效评价标准,这个矛盾是个关键问题” [4] 。
五是患者基于急于解除病痛的心理,普遍倾向于西医治疗趋势。中药不仅对人体疾病有广泛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调节和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的双重作用[5]。中医讲辨证论治,复方用药,注重系统整体兼顾,疗效相对缓慢。西医是针对性治疗,药效单一,直达病所,药效明显,能快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多数急症情况下,西药能快速有效地减缓病痛,治标的要求大于治本的愿望,患者的自体免疫保护因素被隐藏和忽略,即时疗效成为首选。这主要是中医的作用和优势宣传不够,进展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医的普及。
六是现有的一些医疗制度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如:2003年非典防治,广州中医治SARS疗效明显,应该可以在北京推广。但是,由于SARS后来被定为传染病,按规定病人只能由传染病院收治,这样西医就包揽了病号。按照西医理论,治疗SARS,需要研制出特效抗生素。但是在无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就应该尽快调整方案。以后的治疗结果证实了中医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SARS病人,无一例死亡[6]。再如:我国中医院数量上相对较少,在选择上处于劣势,这对中医病号的递减有很大影响。
七是受经济效益的影响。中医药服用麻烦且利润低,远不如西药的工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丰厚,据统计,现在医院的收入中抗生素的销售额占40%~50%以上,加上门诊挂号、输液、手术器材等,中药比例已经占的很小。巨大的利润诱惑,驱使许多中医院摆起“西药摊”。目前,全国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尽管中医院也一直在强调提高中药使用率,但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中医院普遍大量使用西药与西医医疗设备,这些都致使中医医术退化萎缩[2]。
八是社会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中医学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和阻碍。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决议废弃中医”,1929年,南京政府出现了“废止旧医案”,80年代后全盘西医化再度甚嚣尘上,连学者、院士都要骂中医理论为“伪科学”,“中医是伪科学”、“告别中医药”喧嚣尘上,这对中医学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致使部分中医师转行西医,许多中医良术烟消云散。
九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理念限制了中医学的传播。西方人对中医即用又贬。一方面,中药的自然属性对崇尚自然的西方人具有诱惑力。英国人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并得到英国皇室的信赖,中医针灸在美国受到青睐,欧洲还成立了中国医学联盟。目前,中药材及中成药的海外交易量已达上百亿美元。1985年法国的针灸师达7 000~9 000人,澳大利亚中医执业医师超过2 500名[7]。另一方面,中医所反映的东方文化不符合西方社会的思维模式,一些怀疑中医的人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之名,用西方的文化术语试图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试图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医。西方国家的中医师常不遵循中医理论,真正使用中医方法行医的仍然是少数。全世界每年从中国购买大量的中药材和中成药用于疾病防治,并且接受针灸、按摩等中医技术,却从无听到西方那个国家公开崇尚中医,我想根本原因是中医文化的中国属性吧。可见,西方社会的文化理念对中医文化的曲解,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传播。
十是中医核心理论的空白和无知者的妄言。过去,人们一直围绕现有中医理论研究,走入了实用主义的单边误区,没有确定“自然性选择的系统医学”这一核心立足点,无法有力回击中医废止论。中医学是一种自然性选择的系统医学科学,它通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基本治疗措施,主动增强人体的原态免疫能力,改善人体系统机能状况和自体修复能力,提高人类对自然变化的适应性和病源侵害的抵抗力,实现生存健康延续和生命进化的目的。如:中药“板蓝根”本身并不具备杀灭病毒的作用,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效,可以激发人体潜能,促进病愈[8],这种作用已被科学试验证明。“主动增强人体的原态免疫能力和对生命进化的良性影响”是判断中医性质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中医的核心出发点。中医的核心原理确立了,对理论、方法、途径、效果、研究方向和标准的检验自然就容易了。对此,个别学者只看表象,不究根源和实质,妄言“伪科学”,某学者说:“我现在批评中医,为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将来退出历史舞台创造条件。现在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历史的必然。”[10]这种言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我看,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应当拿出些时间来,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古典文学、国学、传统哲学、历史及现代经济学、物理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分析化学、细胞学等知识,博用知识的系统性再看中医的科学性,或将改变想法。也希望这类学者,在弄懂中医的核心立足点后,尊重劳动人民的实践和创造性,勇于承认错误,维护真理的权威性,为国学、国医做些贡献,造福子孙后代,用以弥补自己的无知,这样他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学者”。
近百年来,由于受到西医学的冲击、中医现状的制约以及东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医与西医医的发展形成了极不对等的现实。我国传统中医科学的传承发展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危机形势,必须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努力克服一系列制约中医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中医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要传承和发展中医科学,当务之急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三个含金量”的问题。一是中医典籍的含金量,要在实践、试验、监测、微观分析等基础上,尽快编制一套系统的中医科学综合文献资料,为中医医学的普及推广提供依据。二是中药的含金量,要严格规范中药材、中成药的等级、质量和方法标准,提高中医药效果,坚决禁止伪劣的药材、成药进入医疗领域。三是中医技术人员的含金量,对中医师、中药师要严格考核标准和加强资格管理,努力提高中医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和执业效果;其次,要根据中医教育特点,坚持“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思想,参照现代竞技体育的选材培养方式,立即着手建立阶梯式中医药人才培育体系,利用当前众多老中医专家尚在的有利条件,争取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医后备人才;再次,要尊重中医特有的行医、授医模式,按照贴近百姓、药美价廉、防治并重、中西互补、严格监管的原则,允许具备行医资格的中医药师开设药铺、坐堂问诊、传医授徒。从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到建立共享机制与方法,促进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发扬[1],为中医药技术的传承保留最后一块民间沃土。最后,特别要警惕一些中医悖逆人士,在中医科学面前遇难而退,反击中医,妄言中医伪科学。
有人说“学医难,学中医更难,学好中医更是难上加难”,这话不错。中国古代名医无不知识渊博,具有很强的感知和思维能力,他们在几千年的社会文明史中,用中医良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和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现代人学中医,除了具备自身基本素质外,还要掌握西医原理、西药学、现代生物学、生命科学、解剖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地理学等系统知识,能够运用微观分析化学、光电磁机等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医基本原理,刻苦钻研中医理论及技术方法,辨证施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就一定能成为国医大师,就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和中医学的普及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人类医学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受到后代子孙的敬仰。
参考文献
[1]王映辉,张润顺,吴洁,等.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模式探索[J].环球中医药,2008,1(2):13?14.
[2]贾谦.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R].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2005?09?27.
[3]朱君波.中国药酒大典[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15.
[4]张磊.2009年全国中医内科新进展高峰论坛会议纪要[J],环球中医药,2009,2(3):173?175.
[5]邓家驹.论中医免疫医学思想及其物质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1(11):61?63.
[6]陈永杰,贾谦.重建中医药中大战略地位[N].中国经济时报,2004?06?04.
[7]张京红.澳大利亚的中医药市场与法规概览[J].环球中医药,2009,2(1):.80.
[8]刘云海.板蓝根康内毒素作用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5,26(5):297.
[9]吕翠霞.未病学导论[C].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讲义,2001.
[10]路琰.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J].环球人物,2006?10?31.
2
发表于 2009-12-21 19:35: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之警悟

中医《内径》等经典没有受神学、佛学等外来思想的影响,是中国自产的。
楼主要求中医人“中西”并学,是不现实的。一辈子只学习中医,学好也不容易。
楼主说学中医难。我看比学习外语不难。现今中国处处都考外语,很少考古语。如果政府重视国学象西学一样,学中医不太难。古代的文化人几乎都懂中医。
3
发表于 2009-12-21 19:36: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之警悟

“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授医模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中医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危机形势,必须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作为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只有努力克服一系列制约中医发展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中医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认同!谢谢王先生转发此帖!
4
发表于 2009-12-21 19:49:5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之警悟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2/21 07:10pm 发表的内容:
二是现有的中医理论难懂,医图多示意,传承多半要靠天赋,人的悟性和知识差别会造成不同的理解。中医理论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本草经》中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文辞,传统哲学思想,道德观,辩证法、朴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书中代语又多和神学、儒学、道家、佛学等术语相互交融,为自己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与现行的语言习惯和事物称谓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原因和社会形态造成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巨大隔阂,把“自然的原理”人为的复杂化。特别是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中医理论虚无缥缈,不着边际,无法验证,是伪科学。由于对中医理论认识不足,现在的中医师能够熟记、背诵中医典章的人和几十年如一日痴迷于中医药研究的人已经非常少见了,这成为当前中医传承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原创]中医需要有现代版的经典理论
    中医需要有现代版的经典理论,现代版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个现代版的经典理论,首先是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其次是现代中医药语言的,因而不仅是中医的,而且是或者基本上是通俗易懂的。经典理论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任何中医都要用,而且能经得起数千万次甚至数千年的检验和重复。这个现代版的经典理论,应当符合这个要求。古人讲大道至简、大道不繁,中医应当是很简单、很通俗的,中医应当是大众的、世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09:21 , Processed in 0.0513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