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论-10 怎样认识现代科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28 07:5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论-10  怎样认识现代科学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一  人类对整个物质世界认识的宏观过程处于什么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观点是认识过程是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我认为应该在这两个阶段中间加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名称为:“分析还原阶段”。
毛泽东说:“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里没有说感性认识是怎样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可能会给人一种“自然”上升的印象。
毛泽东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里,说得比较清楚一些,原来这个上升是要对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但是,这个整理和改造不知道是否复杂和困难。
毛泽东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这里毛泽东明确地说,这个整理和改造就是将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这样就进一步表明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中间有一个对感性认识改造制作的阶段。传统上人们把这个阶段放在理性认识阶段,其实,这个工作只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还没有到对理性认识的制造阶段。所谓理性认识是在这个基础上制造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对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指导的。总结前一个阶段的工作和指导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对感性认识的加工阶段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独立阶段提出来。这样一方面符合认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这些人认为对感性认识的加工就是理性认识,如果这些工作不是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理性认识呢?这样就有助于对理性认识的研究。
总之:
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感性阶段,第二是分析还原阶段,第三是理论研究阶段。我们一般所说的正确认识就是指理性认识。这个三段论式的认识过程随时发生在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现在要问:全人类对整个物质世界认识的宏观过程处于什么阶段?
全人类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这个宏观过程也是上面所说的三个阶段。人类历史表明这个认识过程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或者说走过了一个阶段,现在正处在第二个阶段。人类的文明史大概有四、五千年,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的认识基本是感性认识。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认识水平就进入分析还原的第二个阶段。在感性认识阶段,人类对物质的具体认识和对世界的哲学认识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把这种认识称为:“自然哲学”。主要有中国和希腊的古代哲学。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后,人类的认识也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认识的名称是:“机械论”。机械论是人类以数学为工具对机械运动的认识。机械运动是人们周围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大多数运动形式中都具有的组成成分,因此也就必然成为人们进行分析研究时首先遇到的运动形式。第三个阶段是理论科学阶段,按照现在已经表现的事实来看,这个理论科学的内容或名称是“系统论”科学。总结如下:
1 感性认识阶段——自然哲学
2 分析还原阶段——机械论现代科学
3 理论研究阶段——系统论后现代科学
机械论现代科学只承认自己是科学,把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都认为是伪科学,这就包括把感性认识阶段的自然哲学和理论研究阶段的系统论后现代科学也认为是伪科学。现在,在中国发生的就是这个事情。
如现在世界公认的概念认为:哲学是社会科学,中医学是传统经验科学,总之,也是属于科学范畴。
二  判断是否科学的标准——“可重复性原理”和“实证科学”
“可重复性原理”是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科学的标准。但是,这只是机械论科学识别自身的一个标准而已。后现代科学中的量子理论早已经证明,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系统中运动质点的速度和位置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这就是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后来的系统理论更是明确指出,对于复杂系统来讲,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测不准原理”已经有100年历史了,“不可重复性原理”也已经有50年历史了。现许多人仍旧用“可重复性原理”来作为是否科学的标准只能有两个作用:
1 说明自己无知。
2 表明自己是机械论科学。
<可重复”和“不可重复”都可能是科学的”>。但是要明确:
1 "可重复"是机械论水平,
2 “不可重复”是系统论水平,
3 机械论水平的科学不能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现代医学是机械论的实证科学,它研究的是具体事件,这些事件是线性因果关系.所以,现代医学要根据实验检查得出与疾病相关的因果关系,这是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也就是说,现代医学诊断的是具体的微观的事件.而后现代理论医学所研究的是生命这个复杂事物的宏观发展方向,它根据现代医学的微观具体检查结果并不得出一个具体的线性结论,而是得出一个疾病发展方向的预测.当然,后现代理论医学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系统论这个理论工具,比如,一个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和轻度贫血,你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可能会诊断为病毒性感冒.但是,按照后现代理论医学的方法,我们除了诊断感冒以外,还可能预测可能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因为我们会想到,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抑制免疫系统,特别是单核巨噬系统,这样,肺,肝和肠免疫屏障受损,肺的受损引起咳嗽,但是肝和肠的受损先是看不到临床表现.但是,这会使肠道内毒素入血,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进而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这不只是"多想了几个问题"关键是你为什么会想,为什么你相信这些"想象"的东西可以存在,这就需要一个思想方法,这个思想方法就是系统论.治疗也是一样.后现代理论医学不追求具体的立杆见影的治疗方法,而是用支持干细胞再生,用体内原位的干细胞来修补组织的损伤.这不只是一个具体方法问题,这需要我们相信体内的干细胞在得到我们所给予的物质和能量以后会去完成这个任务.这需要知道系统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2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07:55:44 | 只看该作者

散论-10 怎样认识现代科学

三  决定论
   
机械论认为现在搞不清的事情,只要坚持搞下去,就一定能够搞清楚。这就是机械论中的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叫做:“决定论”,桔梗不理解还有不能被人预先决定的复杂系统存在, 在他表述只有“实证的量化的科学”概念的同时,已经确定无疑地表明自己是一个决定论的机械论者。下面把“决定论”概念做一个介绍:
决定论
牛顿经典力学是近代科学成就的顶峰,他采用机械观的视角,运用一套严谨的数学理论来描述世界。牛顿把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的,归纳的方法,与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的、演绎的方法结合起来,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经验公式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结合起来,总结出一切天体都有效的物体运动一般规律,这就使牛顿的宇宙成为一个庞大的按精确的数学规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因此,机械观同严格的决定论紧密相关,巨大的宇宙机器完全具有因果性和决定性;一切发生的事情均有原因,并导致确定的结果。换言之,一切东西都可以精确地解释和预言。
牛顿力学体系,以它的严密逻辑性和精美定量性,反映了它的正确和完善。对天体和地球上物质的力学运动给出了完整一致的解释,为建立统一的物质运动的宇宙观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西方科学的伟大奠基者们都强调自然定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他们寻求包罗万象的图式,普适的统一框架。在这些框架中,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表明是系统地,即逻辑地或因果地相联系着的。他们寻求广泛的结构,这些结构中不应为“自然发生”或“自动发展”留下空隙。在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应至少在原则上完全可以用不变的普遍定律来解释。牛顿科学的雄心就是提供一幅自然图景,该图景是普适的,决定论的,并且是客观的、完备的,似乎已经达到了应有尽有无所不知的地步了。近代经典科学以为已经发现了自然界变化的核心处的永恒规律。
决定论是同非决定论对立的理论。它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牛顿力学体系把这种唯物主义决定伦机械化绝对化、凝固化,只承认因果必然性,否认任何例外偶然性。按照机械决定论者的观点,给定一个微分议程,给定一个初始条件,就能决定过去或今后发生的一切。排除了任何偶然性、特殊性、复杂性的可能。这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学派,19世纪初把牛顿的纲领,即把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归结为力的作用,变成了自己的正式纲领。当拿破仑统治欧洲的时候,这个学派统治了科学界。拉普拉斯把机械决定伦推向了极端:他能在任意给定的瞬间观察组成宇宙各部分的每一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并能推断出该物体的所有变化,无论是向着过去的,还是向着未来的变化。拉普拉斯认为世界的面貌是由它一开始就决定了的,现在的物质状态是由过去的机械状态所决定,以后的状态又是由现在的状态所决定。自然界的全部发展过程是一条决定性的因果链。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示那就是:自然界没有飞跃,没有偏向,没有波折,永远按同一轨道平铺来去。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这样评论说:“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而且只有刚体(天空和地上的)力学。简言之,即重量的力学。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是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人们知道自然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但是根据当时的想法,这种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是停留在同一地点:总是产生同一的结果。”由于当时太阳系发生说刚刚提出,地球发展史即地质学还完全无人知晓,而关于现今的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长期进化的结果,还根本不可能科学地产生出来。“因此,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是不可避免的。”
经典的理论构成了确定论的描述框架,整个宇宙是一架硕大无比的钟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按照确定的方式稳定地有序地运行。相对论的创立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在我们生活的宏观低速世界里,爱因斯坦并未向牛顿的钟表模式提出挑战。但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性,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遵循着另一种规律——统计规律。描述统计规律的概论论方法从此获得了独立的科学地位,世界又获得了另一幅随机性的科学图象。确定性联系着有序性,可逆性和可预见性。随机性联系着无序性、不可逆性和不可预见性。确定论(即决定论)和随机论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相互对立的两套不同的描述体系。这两大体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在各自的领域里“成功地”描述过世界,但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到底是确定的还是随机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是否将世界分成两半?这是一个长期争论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在混沌发现之前,科学已认识到,随机性可以起源于大数现象和群体效应。但人们长期认为,随机性只是某些复杂系统的属性。经典科学不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追求精确和清晰地描述物质运动的确定性规律。一旦发现了复杂的非线性的不确定的现象,就加以忽略或无力解释。极小误差、四舍五入、满于近似值。经典科学一遇到非线性,就把它们当作“例外”,“小项”、“误差”、“噪声”,舍弃。然而,混沌研究表明:一些完全确定性的系统,不外加任何随机因素,初始条件也是确定的,但系统自身会内在地产生随机行为,而且,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确定性系统,同样具有内在随机性。内在随机性的根源出自于系统自身的非线性作用。即系统内无穷多样的伸缩折叠变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绝大部分的系统都具有这种非线性特性。因此,随机性是客观世界的普遍属性。世界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他们都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有序的。有序等于有规律。无序就是无规律。系统的有序有律和无序无律是截然对立的。这个单纯由有序构成的图象,有序排斥无序的观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同。但是,混沌的出现向这个单一图象提出了挑战。经典理论所描述的纯粹的有序实际上是只是一个数学的抽象。现实世界中被认为有序的事物都包含着无序的因素。混沌学研究表明,自然界虽然存在一类确定性动力系统,它们只有周期运动,但它们只是测度为零的罕见情况。绝大多数非线性动力系统,即有周期运动,又有混沌运动。虽然并非所有的非线性系统都有混沌运动,但事实表明,混沌是非线性系统的普遍行为。混沌即包含无序,又包含有序。回顾历史,量子力学创立前,人们长期认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两个截然对立的物质属性。后来,爱因斯坦等人提出了著名的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观点,认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微观粒子统一的基本属性。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此惊人地相似,混沌学的创立,正在缩小确定论和随机论这两大体系之间的鸿沟,世界既不能分成两半,也不是非此即彼。混沌学研究揭示,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的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现实世界就是确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现代科学的机械论思想方法,是要发现事物之间的每一个相互作用机制,然后按照这个机制控制事物。这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肯定没有错误,肯定会有结果。但是,世界上的事物的数量太多,这个方法肯定是需要好多时间,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的。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发现,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只要发动起这个能力,我们不用直接处理事物之间的每一个相互作用,复杂系统自己会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说一个通俗的话,机械论不是不对,而是太笨。当然,如果只是时间慢一点,最终能够解决问题也好。但是,实际上,对于复杂系统问题,用机械论的思想方法根本无法解决。可以用量的概念通俗地说明,如上面网友所说的“人类有3万多个基因,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把每一个基因与它相关的基因的关系研究作为一个研究点话,那么这样的研究点是海量的。”这些基因所对应的蛋白质数量更大。以这样的基本数量为基础的排列组合是天文数字,我们不可能愚蠢到按这个方法去寻找事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就是机械论与系统论的区别。我在这里说自然科学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只是用历史的观点说明机械论的进步意义。但是,同样用历史的观点,我们现在要说机械论已经是错误的思想,落后的思想,系统论是先进的思想,正确的思想。
我们许多人对现代科学的分工与线性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制度和方法。至于说在这样好的方法面前还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大家是不以为然的,认为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我要说的是,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思想,是否可以怀疑方法的正确性?系统论思想正是这样,它告诉我们分工和线性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永远也不能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前面网友所说的,在系统论来讲,叫做“决定论思想”,这个问题我已经在第22篇文章中说过了,网友们可以再回头看一看。我现在所宣传的正是要大家放弃分工的思想,而用综合的系统思想研究问题。目的是为了解决那些我们现在还不能解决的复杂系统问题。20世纪这100年里,自然科学有很多新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还原论的东西,另一类是系统论的东西。还原论的东西是机械论自然科学的一贯思想产物,具体成果是新的,但是,方向是旧的,是落后的东西。系统论是新的,真正先进的东西,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东西。我现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大家知道,自然科学还有这样的两种,我们要放弃旧的机械论还原论的科学,要学习新的系统论的科学。

3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07:56:30 | 只看该作者

散论-10 怎样认识现代科学

四  怎样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怎样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确实是从实证科学的出发点开始研究的。可是,研究的结果却得出两个否定实证论的结论:
1 牛顿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宏观宇宙和微观高速运动。
2 量子力学还得出“测不准原理“,明确否定了机械论的决定论。
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从实证科学的出发点开始研究的,所以,应该称它们为实证科学。可是,因为它们又否定了实证科学,开创了非确定性的系统科学,所以,又可以称它们是系统科学。其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既不是实证科学,也不是系统科学。它们是介于实证科学和系统科学之间的过渡性科学。正因为如此,后现代科学把爱因斯坦称为“经典力学的最后一人,也是后现代科学的第一人”。爱因斯坦打开了物质世界一扇新的大门,发现物质世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可是,作为机械论教育出来的研究者,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此,他用自己的后半生研究如何将二者统一的“统一场论”。当然,这是不能成功的,因为这两种物质是根本不同的。现在,我们中国的实证论者仍然希望用机械论来处理包括复杂系统在内的所有物质。可想而知,他们也不会成功的。但是,爱因斯坦的失败具有神秘和悲壮的色彩,而我们的机械论者却不会得到爱因斯坦那样的光环了。虽然是同样的事情,但是其间相距了整整100年。100年的时间都不能让我们觉醒吗?这样的麻木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特别是这其间已经有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问世。

五  怎样理解“不懂数学就不懂科学”
人类对事物的理性抽象不单是数学一门知识,另外还有一个更高级、更本质的抽象,就是哲学。所谓哲学,就是事物相互作用的最本质关系的抽象,而且,因此,哲学抽象高于数学抽象,特别是在研究复杂事物时,哲学抽象比数学抽象更真实可靠。这样,使我们知道,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用数学或哲学理论指导,形成假说,然后再寻找机会,创造条件证明。为什么要补充这一点呢?一个是为了论述问题的全面,同时也是为不懂数学的人寻找一条出路。现在,人们熟知一条格言,不懂数学就不懂科学,或者说你这门学问如果不能应用数学,那么你这门学问就还算不上是一门科学。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说,不懂数学时,如果懂哲学也可以研究科学,特别是在研究复杂事物时,懂哲学可能比只懂数学更重要。数学研究的是量变,哲学研究的是质变。所以数学只适用于研究以量变为主的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只能用哲学来指导研究。
六  应该怎么样对待新生事物
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是上层建筑,是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历史性的,是有时间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会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实证科学与后现代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都是不同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科学。对于实证科学者来说,不是如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说明后现代科学,而是应该让这些实证科学者放弃自己的实证科学,转而接受新的后现代科学。实证科学是机械论科学,后现代科学是系统论科学,是辩证法科学;机械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简单物质的简单机械运动,系统论研究的对象是由简单物质按照等级差别原理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物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科学。
几乎每一门新科学出现的时候都会受到旧科学的阻挠和反抗,这已经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常识。用“推销不出去”作为是否科学的标准是站不住脚的。这里也表现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局限性。
麦克林托克的转座子基因理论经过科学界40年的检验,终于承认是正确的,并给予诺贝尔奖。你可以说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好证明。但是,在这以前的39年中你会怎样说呢?你只能说:“实践证明麦克林托克的转座子基因理论是错误的”。同样是实践,既是“错误”的证明,又是“正确”的证明。这说明单纯一个实践因素是不能证明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是正确的。还必须有另外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判断者的理论水平。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任何一次实践都不可能是盲目的实践,而是在自己现有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的实践。人类的第一次实践肯定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纯实践,可是,第二次实践的时候,人类就有了由第一次实践所产生的简单理论做指导了。从此人类不再会有“没有理论指导的纯粹的”实践。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人类第一次实践的时间了,但是,总是几十万年的时间了吧。几十万年来我们人类已经积累了多少理论来影响和指导自己的实践?即使有些人不承认这是理论,但是,起码承认是“习惯势力”吧。难道可以认为在“习惯势力”限制下的实践是科学和公正的吗?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都是这样的过程。反对者最有力的证明是新生事物没有实践资料,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这就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这些反对者往往忽略了一条:实践是需要时间的。你今天说它是错的,也许它明天被证明是正确的了。科学的历史,就是正确不断变成错误,错误又不断变成正确的历史。几十年被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几十年后被证明是正确的事情太多了。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事情。我只是为这些反对者担心,有朝一日真的证明他们的反对是错误的时候,他们又怎么说?不过,这也用不着担心,因为,历史上记录下来的都是他们批判别人的说法,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些人的自我批评。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被批评是错误的事情将来都会证明是正确的。那样一来,我真的成了伪科学的代表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许多新生事物,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创新内容的科学知识,是经常被批判为“伪科学”的。不知道批判伪科学的人是怎么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的。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新思想的引进,在我国肯定会出现一个科学发展和创新的高潮。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解决如何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竟然把这个时间称为:“在20世纪80年代,伪科学在中国极为吃香”的时期。因为伪科学太多,也就造就出一大批反伪英雄。时间总是要过去的。当有朝一日国家真的会思考我国总是不能出现创新成果的原因时,这些反伪英雄会不会为阻碍科学创新负责?
后现代理论医学是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的一个新的医学理论。而我们原来所在的现代医学是以机械论为指导思想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指导思想。所谓接受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要我们在思想中完成从机械论向系统论的转变。所以,后现代理论医学问题的实质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思想方法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在真正说明医学问题以前,首先是说明一系列思想方法问题。关于现代医学的机械论性质不是一个新问题,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问题。所以,有时说起来不会引起人们的激动。但是我们一般人有谁能够说出医学机械论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变呢?基本没有。所以从这个角度,我现在所做的是一个重要而实在的工作。
接受一个新思想不可能是短时间的事情,但是,只要没有特别的偏见,也是容易接受的。真正新颖的观点还在后面,现在只是绪论部分,请大家继续看来。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学习新知识是主要的,首先看一个知识自己是否知道,如果不知道时会有两种反应,一个是先学习学习再说如果学习后认为是对的,当然接受,如果认为不对,再反对不迟.另一个是见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立刻反对,这实际是他认为自己是真理,凡是与自己不同的.包括自己不知道的知识都是不对的.我认为面对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应该采取第一个态度
现在,社会上最出名的大科学家,一般都是自己的学说一出来就立刻得到社会承认的人。这也是社会民主的一种表现吧。但是,出名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因为,按着民主的模式,是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的。而谁都知道,所谓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最一般人的意见,最没有创意的意见,这个意见肯定不是最坏的意见,但是,同样肯定的是,这个意见也不是最好的意见。因为最好和最坏一样,是少数人的意见。历史的事实也是这样,凡是好的超过了时代人们的一般水平的东西,总是要等几十年,上百年后才能够被人们接受。我们本来可以做一个名利双收的现代人,可是,命运把我们推向后现代的未来。当然,后现代实现的那一天,我们肯定已经不是活人而是灵魂了。但是,我想,那时,我们的灵魂也会快乐的。因为,历史将证明,我们在我们的那个时代曾经应该是最好的。
1905年是值得纪念的,因为从爱因斯坦开始产生了非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但是,非机械论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与机械论自然科学结束应该是两件事情。两种自然科学还有一个交替过程。20世纪的100年就是这样一个交替过程。在这100年里,虽然非机械论自然科学在生长,而机械论自然科学也没有停止,也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领域,机械还原论更是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果,基因理论的发展使生物医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科学界许多学科已经开始进行机械还原论批判的背景下,生物医学领域机械还原论的发展显得特别突出。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评论,说生物医学领域可能是机械还原论最后的一个堡垒。现在。20世纪已经结束,21世纪已经开始。人们预测,21世纪可能是非机械论自然科学大发展并最后战胜机械论自然科学的世纪。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许多科学家做许多工作。因为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虽然非机械论自然科学有了许多发展,但是,现在仍旧是机械论自然科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说明我们现在宣传非机械论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习惯是客观存在不能忽视的。习惯是既往真理的继续,不能说是不正确的。但是,新生事物的出现也总是不可能阻挡的,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够要求人们在新生事物一出现的时候就出来支持新生事物,但是,在新生事物与习惯的斗争中开始占优势的时候,人们都会“急不可待”地“迫切”地“热烈”地表态支持新生事物。这是人类历史的常见现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丁香园>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cypress1975:有道理,有时间讨论一下
《生命网论坛 →  生命科学基础理论 》
七色草:老大,文章不错。只是能不能把字写大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22:38 , Processed in 0.0528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