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0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9-25 10:4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系统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以系统论的原则方法作指导形成的医学理论模式,这种模式以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为基础
所谓"以系统论的原则方法为指导",就是在研究中自觉的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联系观等基本原则方法看问题,时刻注意克服西医学过分重"分析"\"实验"\"实证"的割裂整体的还原论倾向,不只重视局部,更要重视整体;不只重分析,更要重视分析的另一极——整合,就是说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统一到一起的;不只重要素,更要重视研究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不但要重视切面,更要重视整个过程,注意研究事物的动态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实验,更要注意临床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理性演绎;不但要重视生物致病因素,更要从影响人体系统的一切层面去考虑问题;不但要重视细菌等病因的作用,但对这些病因要有恰当的认识,这些不过是外因而已,疾病归根结底是人体自己发动、自己运动的过程,内因是主要的。等等等等……
理想的完美的系统医学还没有诞生,还存在许多前进上的困难,离临床的实际应用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也可以说现在只是个架子,许多还只是构想,但是,实际的系统医学却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正在悄悄的萌芽、成长着,并在越来越凸显它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学虽然目前前进遭遇了困难,但是它的本质就是朴素的倾向于整体的系统医学,只有用系统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它、更好的发展它,所以说: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2
发表于 2003-9-25 20:46:4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位王先生,你连走都不会,还想跑,跳?小心摔死你!
3
发表于 2003-9-25 22:09:3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系统医学在思想上更接近西医,而不是中医
4
发表于 2003-9-26 06:41:5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用投票的办法,来“检验”对他的“理论”支持率。这是王不留行先生的一大创举。

理论来源于实践。它的形成规律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继续如此下去,与先生,与先生的理论,有多大的益处?
望先生三思。
我的话,也许有点逆耳。
5
发表于 2003-9-26 06:49:3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支持桂枝先生.
6
发表于 2003-9-27 10:38:2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3/09/25 10:49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虽然目前前进遭遇了困难,但是它的本质就是朴素的倾向于整体的系统医学,只有用系统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它、更好的发展它,所以说: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不辞!
前文既言——“在研究中自觉的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联系观等基本原则方法看问题,时刻注意克服西医学过分重"分析"\"实验"\"实证"的割裂整体的还原论倾向,不只重视局部,更要重视整体......”
则可见系统医学是在现代西医基础上,为补其之不足发展而来。又何谓“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更有“中医学......它的本质就是朴素的倾向于整体的系统医学。”不曾闻父随子姓者!
7
发表于 2003-9-30 11:55:5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王不留行同道:今直接在您的文稿上修改或提出参考意见。这对我们双方都最方便。按说,初交是不宜这样做的。相信花了几个小时会对您有帮助,但愿不会事与愿违。请记住,即便再修改一两遍,也不一定能达到在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水平。您可以很有见地,但必须有条理地写出来,文句最好也流畅。


欢迎使用您的收件箱,肖红
       
消息来自王不留行,发送给您的时间:2003/09/29 08:43pm
消息标题:营卫学说
中医营卫学说的现代研究思路(是您的初步见解而不是思路,作为文章标题,不是开题报告,一般地说不用思路二字)
营卫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散见于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的各篇中,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对!)历代医家对此众说纷纭,营卫学说成为最有争议的中医学说之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难点。本文结合有关现代医学知识(您实际上是在结合,若不愿意用这个词,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对营卫学说的初步见解,以求正于同道。
1营卫范畴
中医概念的模糊性一直是让中医现代化研究者头疼的事情,所以必须首先明确营卫概念的范畴。以意义言,营是营养的意思,卫是防卫的意思。(这里太简单。营卫的概念不很模糊,至少没有互相矛盾或矛盾处不多。您应该先弄清经典中的概念)笔者认为:所谓营卫即是古人对人体体液中两大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的功能调节系统的高度概括性的说法,营卫学说就是研究生命过程中整体层面上防御和营养物质矛盾斗争的规律,以阐释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中医预防保健和临床治疗的基础性学说。(直接提出西医理解,太突然)依据现代医学的知识,人体的营养过程包括糖、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代谢和核酸、水、各种无机盐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水、吸收等也是代谢)。人的防卫体系(这已经是西医的说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白细胞,红细胞,以及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各种体液免疫成分等,但又不尽相同。其实人体的防御过程还需要出凝血系统、激肽系统以及其他各种炎症活性因子共同参与。所以说,卫的概念要比现代医学的免疫概念大得多。西医割裂了免疫系统和出凝血系统、炎症系统的密切联系,从而导致现代免疫概念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在营卫学说的研究中应该得到纠正。也就是说,各种成分的归属于营还是卫,将依据其在营养代谢和防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划分,而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分类。(即借用营卫学说深化对西医代谢和防御生理、病理的认识。)
2营卫循行
营卫循行研究的主要是营养和防御物质分布部位变化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布的变化规律。考察现代医学知识,可以发现蛋白质和糖是经过门静脉入血循环,脂肪大部分是经过淋巴管运输的,水和无机盐也是通过由血循环和淋巴管组成的脉管系统输布的,而各种免疫炎症细胞、分子也是通过此系统循环全身,所以可以说营卫同流,“营中有卫,卫中有营”;然而仔细考察,营卫各种物质的吸收、运输和代谢过程又不尽相同。大略来说,血液循环主要以营养运输的功能为主,兼顾防御;淋巴管系统主要以防御功能为主,兼顾营养物质的运输,所以古人又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将,谐行出入,外内相贯,如环无端”。即使单以淋巴细胞来说,它的再循环就初步揭示了淋巴细胞从骨髓、胸腺中枢免疫器官产生并分布到外周的过程、淋巴细胞在淋巴和血液中循环或者在淋巴结中定居的过程等,而且T淋巴细胞有T淋巴细胞的循行规律,B淋巴细胞有B淋巴细胞的循行规律,粘膜淋巴细胞定向向粘膜定位,淋巴细胞受到激活后定向向感染部位聚集。(这句话太长,可分为1、2、3)所以说营卫循行的研究非常复杂,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拟结合(终于要提结合--所以,回避不该回避的思路,就会出现思路混乱)现代免疫学等学科的进展,重新考察和厘定营卫(各种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循行路线和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分布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中医的经络就是营卫运行的通路,不从营卫循行入手,不可能深刻理解经络学说的内容。掌握了营卫循行的规律,经络学说的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营卫节律
营卫节律研究的是营养代谢和防御免疫随昼夜、月相、四时人体环境周期性改变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按《黄帝内经》中的说法称作“与天地同纪”。《内经》中对营卫节律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具体可以概括为:(1)昼夜日节律:《灵枢·邪客》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2)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日节律:《灵枢·营卫生会》云:“日中为阳隆,日西为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3)五十度日节律:《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4)百刻日节律:《灵枢·卫气行》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5)月圆缺节律:《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其余还有月节律、双月节律、季节律、冬至夏至节律、七年八年节律等,这些生命节律的形成都是以营卫气血的周期性变化为基础的,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营养代谢和防御免疫的功能状态具有时间节律的特点,但是对其探讨还是很不深入。营卫节律的继承和发展将有助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4营卫生理和病理
《黄帝内经》认为:营卫和谐、循行正常是一切生命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不过是营卫调节状态的外在表现而已(不贴切、容易误解。生命活动,有许多必备条件。说基础,就近于唯一条件)例如,从生理上说,《内经》论述人的生成:“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灵枢·天年》);论述人的长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引文就提到生命活动的好几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倒是营卫正常运行的基础)论述人的睡眠:《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类经·疾病类·八十三》更明确指出:“卫气昼行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则寤寐亦失常矣”;等等。从病因病机上说,《灵枢·禁服篇》上有句话:“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这是《内经》作为“约方”提出的,所谓约方,即是指一切医学知识的纲领、最关键之处,《素问·疟论》则进一步详细论述了疟邪致病与卫气的关系:“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于邪气相合,则病作……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进一步说明了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并不仅仅是致病邪气的种类,更重要的是机体防御系统对它的反应(西医也基本上这样看)。因此分析一切疾病都要从免疫紊乱着手(太绝对),治疗疾病时也要重视调节免疫紊乱(西医不重视?),这与重视抗菌消炎的西医是大不相同的。《内经》还以营卫学说分析了积、痈疽、痹等病证的发病过程,阐释了胀、痛、痒、麻木、失眠、嗜睡、遗忘、梦、发热、喷嚏、呵欠等症状产生的原因,这些都将结合现代营养代谢和免疫研究进展给予更圆满的解释。
5营卫与治疗
中医治疗的基本点在于调节营卫,这可以在古代贤哲的多处论述中找到答案。《素问·痹论》就明确提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引文不支持您的提法),治疗必须着眼于调整恢复营卫的正常(西医难道要弄的不正常?)功能,而不是相反。所以《素问·四时逆从论篇》说:“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祛邪是依靠调动人身固有的防御免疫能力实现的。因此,必须根据营卫循行和节律变化的规律,拟定治疗方案,争取发挥人体最大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使病痊愈。例如《内经·卫气行》篇就提出针刺时机的选择必须以卫气的盛衰为依据,“病在三阳,必候其气在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并反复强调这一点:“谨候其时,病可与期”;“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这是依据卫气运行的日节律而确立的时间针灸法,选择卫气最盛的时间和部位针刺,使针灸的刺激能够激发出最大的防御免疫能力,从而获得最大治疗效果,这就是子午流注等时间针灸法的原理。而如果不遵从这个规律盲目施治,则会产生不良后果。《黄帝内经》对此不吝笔墨,反复告诫,如《灵枢·终始》曰:“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粗工不察,是谓伐身,形体淫烁,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素问·离合真邪论》曰:“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而如果营卫紊乱到了崩溃的程度时,疾病也就无法救治了,如《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痹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就具体治法而言,《内经》认为针灸是通过调节营卫治疗疾病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何去之”, 说明针灸砭石刺激穴位所以能治疗疾病是通过调整卫气功能实现的,因为穴位就是卫气所停留灌注之处。《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遂,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卫气得复,邪气乃索”《难经·七十六难》则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进一步明确阐述了针灸是通过调节营卫功能发挥作用的观点。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八法其实也都是调整营卫的方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就用“陈痤去而肠胃洁,徵瘕尽而营卫昌”十四个字精炼概括了下法的作用。调节营卫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着眼点(需要进一步说明--比如说八纲、八法或某一名方,是怎样首先调节营卫的),可是这一点现在却被忽略了。因此注意从免疫和营养调节角度认识解释针灸和中药作用机制无疑是营卫学说对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启示。
6营卫与阴阳、气血等中医基础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阴阳本属于哲学概念,可是在《黄帝内经》中,在哲学与医学实践知识结合的过程中,阴阳却越来越多的被赋予具体的涵义,“阴阳者,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人之阴阳具体是指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曾对人之阴阳从功能上做了界定:“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并进一步指出:“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明确提出阳气主要指的就是卫气(外属阳,故卫气属于阳气之类,但不等于卫气就是阳气。如我属于人类,但人类不等于我。)从营卫来说,营属阴,卫属阳,营卫与阴阳在经文的许多地方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当然营卫阴阳具体的意义尚须根据上下文推断。
气血也是如此,《难经》就曾说:“血为荣,气为卫”,营卫血气在许多经文中也是可以互换的,笔者以为:以功能言则为营为卫,以属性言则曰阴曰阳,以形质言则为血为气,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上次回复已经提到过--气血不等于阴阳)
然而由于中医概念意义的多歧性,这三者之间又有所不同。阴阳意义除营卫血气之阴阳外,尚有部位之阴阳,天地之阴阳,哲学意义上的阴阳(这是最高意义上的阴阳),再者,血有恶血,气有邪气,等等,这些又怎么能以营卫概括得了呢?
不过阴阳气血都是难以理解的东西(至少血不难理解--在中医,血与营倒是几乎等价),营卫却容易把握,那么在两者含义基本相同的地方就可以换用“营卫”,从免疫和营养调节的角度认识,无疑有助于中医理论的理解,事实上这样做确实也是卓有成效的。
7结语
总之,《黄帝内经》营卫学说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丰富,但不是极其丰富。与西医的代谢、免疫内容相比之下,她显得单薄得多,否则您就不必用有关知识来解释或补充了),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笔者认为,营和卫是古人对体液中营养代谢和防御免疫两大调节系统的概括性的说法,中医的营卫学说其实就是阐述的古人总结的体液调节的规律,《内经》以营卫学说为根本,建构了与重视神经调节和细菌、病毒等外在致病因素的西医理论几乎完全不同的独特理论体系。
(此说多数人不会承认,至少要承认营卫是来自阴阳,因而比阴阳至少低一个层次的理论)随着现代免疫学、生物化学及病理生理学(注意!免疫学本属于病理生理学,他不能与其并列,也不能与生物化学并列)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营卫学说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现在包括免疫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在内的现代医学虽然发展日新月异,可是却由于长期形而上学的不变性(同意语反复!)思想和单纯重解剖、分析、还原和实验的方法而缺乏一种整体上的综合能力,使许许多多的知识看上去似乎是自成系统实际上却是支离破碎,难以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同时,中医营卫学说提出了许多正邪斗争、营卫矛盾过程中整体的、动态的规律,这些规律历经了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的检验,却因为缺乏微观的解释而至今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继承高度综合的中医营卫学说,同时借鉴现代免疫学、营养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从而在更高的高度上发展中医营卫学说,并最终实现中医现代化,就成了目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这么长而逻辑松散的句子,反映了思维主体的认识混乱。又,重视营卫过头了。)

参考文献:
1郑洪新主编.周学海医学全书 ·内经评文,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96
2余传霖,现代医学免疫学,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14


快速回复: Re:营卫学说
  内容:
是否复制一份消息至发件箱?
  
8
 楼主| 发表于 2003-9-30 16:36:4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谢谢回复和修改
这篇文章其实是由一篇一万多字的开题报告压缩改编而成,由一万多字压缩到七千字,又再次压缩到现在的五千字,很多枝节的内容都删掉了
有人批评我,说我的文章只是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大注意怎样能让别人接受,我认为这个意见很中肯。现在您又提了这样的批评,观点提得“太突兀”,没有必要的铺垫和顺承,我接受,以后会认真改正
我认为营卫学说重要,主要是从系统医学的角度,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角度,现在还很少有人能理解,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投入到系统医学和营卫学说的研究中来
9
发表于 2003-9-30 16:38:2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3/09/30 04:36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回复和修改
这篇文章其实是由一篇一万多字的开题报告压缩改编而成,由一万多字压缩到七千字,又再次压缩到现在的五千字,很多枝节的内容都删掉了
有人批评我,说我的文章只是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大注意怎 ...
我是王不留行的坚定支持者!
10
发表于 2003-10-19 18:43:3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系统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是王不留行的坚定支持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3:13 , Processed in 0.0560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