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00:02:2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6/28 00:06am 第 1 次编辑]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通草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请教孙老师:桂枝汤方中大枣是12枚,此方为何变为25枚了呢?为何方中要重用大枣?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00:03:5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
【注】
此详申厥阴藏厥之轻证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厥阴阴邪寒化之脉证也。然不通
身肤冷,亦不躁无暂安时者。则非阳虚阴盛之比,故不用姜、附等辈,而用当归四逆
汤,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荣卫以通阳气也。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
茱萸、生姜,以直走厥阴,温而散之也。
【集注】
程知曰:不用姜、附者,以证无下利,不属纯阴也。盖脉细欲绝之人,姜、附亦足以
劫其阴,故不惟不轻用下,且亦不轻用温也。
郑重光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
也。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通草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
)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于前方内,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方解】
凡厥阴病,必脉细而厥,以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
接,故脉细而厥也。然相火寄居于厥阴之藏,经虽寒而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也
。故伤寒初起,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皆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
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
藏;通草性极通,能利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
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举,则志遂而神悦,
未有厥阴神志遂悦,而脉细不出,手足不温者也。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
者,厥阴、厥逆与太阴、少阴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甘缓之品所能兼治
,则加吴茱萸、生姜之辛热,更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
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00:09:2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27 11:45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7五积散引用:“沉细数散,前面第一个字,老师忘记解释了”。
回复:沉者里也。这里的“沉”字,是形容词,即先生所引用的第3条“3: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句中的“沉者”,不应作一种脉象来解释。
“沉者”,不应作一种脉象来解释。???无语。
那如果:“沉细数散”当中的沉,变为浮,是否也能解释的通?
14
发表于 2007-7-5 21:40:1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7/07/05 09:48pm 第 1 次编辑]

引用#13:“沉者”,不应作一种脉象来解释。???无语。
那如果:“沉细数散”当中的沉,变为浮,是否也能解释的通?
    回复:
    我引用一条《金匮要略》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欶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淤血”。
  
    这里的“微”与“大”同时存在,如何理解?显然,此“微”只是“稍微”的意思,而不能作为一种脉象来解释,因为,微脉与大脉无法并存,我们讨论的“沉”也是如此。另外,即使按照五先生的解释,把“沉”作为一种脉象,也是意义相通的,实际上与我的理解并无二致,但仍然无助于“细脉主要是血虚”这个论断的证明,这才是问题的焦点!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00:53:3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7/05 09:40pm 发表的内容:
这里的“微”与“大”同时存在,如何理解?显然,此“微”只是“稍微”的意思,
孙老师说,此处微当稍微讲,这确实是能成一家之言,确实是受教,还真第一次听说有这种说法,呵呵。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00:56:5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7/05 09:40pm 发表的内容:
因为,微脉与大脉无法并存,我们讨论的“沉”也是如此。
既然微脉无法与大脉相存,那么更不能与尺脉并体,但是仲景为何三脉并提?难道又是错简?我认为不是。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01:11:4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迟脉,有主脏寒一说,但是大承气非要用脉沉迟来定,大承气,阳明腑实证也。
迟脉,又有主脏腑虚弱一说,但仲景《金匮要略》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欶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淤血”。又是典型的淤血实证.......
究脉者,必穷研脉理,脉理一通,脉法自然全通。
如果不明脉理,只穷究脉法,无异于逐本求末,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脉象的组合是千千万万,是不可以数来推举,不能以法开示。
如同认人,只要记得此人之长相,此为最根本,至于穿何种衣服,留何种发型,无谓矣。
18
发表于 2007-7-6 08:29:1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回复五积散:
     
     那么,“微”与“大”并列又是怎么回事?尚请先生明示。
19
发表于 2007-7-6 10:21:2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断脉首分阴阳.
20
发表于 2007-7-7 16:39:0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五积散先生的头像很有意思,莫非先生本人在琢磨"我拿的是鱼网的绳,和钓鱼的绳怎么会一样呢?我一网打尽!小鱼小虾我不要!老婆!回家给我炖鱼吃!我在转转圈!嘿嘿嘿... ..."
看~连笑都捂着嘴,还怕别人看见?哈哈
如觉本文不对题可以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07:28 , Processed in 0.06002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