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6~8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7 08: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3 03:03 编辑

第六条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  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  短气;
第七条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  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  作水。
第八条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  ,热潜相搏,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  ,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  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  络虚,伏则小便难,虚趺阳脉当伏,难相搏,水走  皮肤,即为水矣。


       趺阳脉伏,是指脾胃虚弱。脉紧畏寒;脉数为热。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08:50:04 | 只看该作者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6~8条

趺阳脉,在临床上,今日有几个中医使用?为什么废弃不用呢?!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08:54:05 | 只看该作者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6~8条

趺阳脉
  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扩展阅读:
     1.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 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 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 脉(冲阳); 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 、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08:55:28 | 只看该作者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6~8条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0:33:53 | 只看该作者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 、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此三条,难解。
     脉象,有时候代表典型症状、证、病机等。一定要小心注意。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0:41:13 | 只看该作者
          复制一段别人的解释: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即为阳盛而上热,迟脉即为阴盛而下潜,上热与下潜相抟,是阴气不升,其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为阴虚而上热,数脉即为阳盛而上止,上热与上止相抟,是阳气不降,其名曰伏。阴之下沉与阳之上伏相抟,则阴中无阳而水不化气,其名曰水。阴升于上,是谓清阳,水升而化阳气,故络脉充满,阴沉而不升,则络脉虚。阳降于下,是谓浊阴,气降而化阴水,故小便通利,阳伏而不降,则小便难。络脉之虚与小便之难相抟,则水不渗于膀胱而逆走于皮肤,即为水矣。抟者,合也。
水病原于下寒,今阳气伏止于上而不下交,阴气沉潜于下而不上交,则水不能化气而水道瘀塞,络脉空虚。积水无下泄之路,盛满莫容,则避实而走虚,游溢于经络而浸淫于皮肤,必然之势也。


         网上另一种解释:
        “寸口脉浮而迟”,寸口脉主上焦,脉浮为卫阳外张,故“浮脉则热”为卫强外热;迟脉为营阴不足,故“迟脉则潜”为营虚内敛。卫阳为什么会外张?乃因卫强,强则张扬,这是自然之性。营阴为什么会内敛?乃是营弱,弱则内敛,这亦是自然之性。故阳强而张者其外为热,阴弱而敛者热必内潜。“热潜相搏”,是强卫与弱营相搏,则上焦卫阳之外热即潜沉于营阴之里,故此种病理变化,“名曰沉”。故“寸口脉浮而迟”与“趺阳脉浮而数”应是论述其疾病的发展过程。因浮为卫热,迟为营虚,营虚则敛卫,卫热潜沉于营后,理当发生热而脉数的病理变化,才能出现由病之初“寸口脉浮而迟”而发展到病之变“趺阳脉浮而数”的情况。
由于“热潜相搏”,外热潜沉于里,乃至出现了“趺阳脉浮而数”的病理变化。趺阳脉主中焦。趺阳脉浮,主胃气盛。胃气盛则热,故“浮脉即热”。胃气盛者为热气有余,热气有余则为状火食气,状火食气,不化水谷,水谷乃留滞于中,郁而化为客热,客热鼓脉则脉数,故脉数即为水谷运化停止,故“数脉即止”。“热止相搏”,是胃气与客气相搏,胃气主降,胃气与客气相搏,则中焦之客热即沉伏于里,故此种病理变化,“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为营阴内敛卫热,“伏”为胃气降伏客热,“沉伏相搏”,为潜沉于里之热与沉伏于里之热相搏,二热相抟,则结为水气,故“名曰水”。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0:5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3 02:52 编辑

         趺阳、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
         跌阳脉,乃阳明胃脉。仲景立跌阳诊法,候脾胃盛衰,测病邪轻重,其特色,爰为后世宗本。
8
发表于 2019-12-23 15:51: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30 18:03 , Processed in 0.2412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