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告别科学主义”的文章,被《求是》杂志的网站转载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8-8 22:12:51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7-28 14:01
说明这篇文章有重要价值,共产党讲实事求是。不能让科学主义危害中医!

报社领导、编辑很照顾,让这样的声音能发出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3:25:04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 发表于 2013-8-8 14:12
报社领导、编辑很照顾,让这样的声音能发出来。

自从这篇文章发出来后,那些鼓吹科学主义的,那些中医掘墓人就没有了市场。尽管论坛有的人不服气。
13
发表于 2013-8-11 14:53: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精辟
14
发表于 2013-8-11 16:15:44 | 只看该作者
对此我不得不说话了,中医如果没有了科学了,那中医是何了?中靠什么取得了疗效?对中医的所承载的科学原理,自已没有能力解读,就不作声就算了,也不至于与反中医人一道埋葬中医!

点评

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更不是中医,情分清楚。  发表于 2013-9-20 22:14
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更不是中医,情分清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20 22:13
15
发表于 2013-8-11 23:3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3-8-11 15:40 编辑

中医从来都是从人体外到人体内,从人体外在信息关联到人体内部变化以认识人体的.也就是从因果关联形式,即因果逻辑形式认识人体的.所以中医总体上是人体自然必然形式的表达,是人体客观必然形式的认识表达.尽管它表达形式与现代科学表达形式存在着差异,也没能达到直白的表达的程度,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中不科学或不是科学!
是中医理论在引导着人们的主观形式与人体客观实际相符而呈效的,而不是靠,也不能指望良好愿望/意愿,如所谓仁心祈求,就能呈效的.
对这基本点,我们必须清记之.
不能唯人定正确;也不能以报刊发表定正确!
16
发表于 2013-8-11 23:46:19 | 只看该作者
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不管其主观出发点居于何,但都在起着摧残中医的恶果!

点评

[转贴]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 2947 次点击 10 个回复了了鱼 于 2007/1/31 11:24:5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健康社会 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 ——《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发展报告》在京定稿v ©中国中医药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20 22:19
几年前我发表的文章: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  发表于 2013-9-20 22:18
17
发表于 2013-9-20 22:13:43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3-8-11 08:15
对此我不得不说话了,中医如果没有了科学了,那中医是何了?中靠什么取得了疗效?对中医的所承载的科学原理,自 ...

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更不是中医,情分清楚。
18
发表于 2013-9-20 22:19:26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3-8-11 15:46
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不管其主观出发点居于何,但都在起着摧残中医的恶果!

[转贴]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
2947 次点击
10 个回复了了鱼 于 2007/1/31 11:24:5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健康社会
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
——《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发展报告》在京定稿v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T]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大科学里有一个大写的中医
学科不平衡反映了历史发展问题
学科不平衡也反映了中医学术发展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具体科学的分支。因此,学科既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又是科学发展的标志。多年以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先进单位,因此,国家决定发布2006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学科进展报告的时候,中华中医药学会就从近百个学会里边脱颖而出,成为将要发布学科进展的少数学会之一。
在众多学科里如何展现中医药的特色,如何评价中医药学的学科发展,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事情,引起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从2006年6月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就积极筹备这项工作,并且成立了由院士牵头、学科带头人及学会管理干部参加的综合研究课题组。经过几上几下的动员、起草、修改,2007年1月5日,在京东宾馆,经过20多位专家的讨论修改,三易其稿的《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进展报告》,做出了最后的定稿。
大科学里有一个大写的中医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方针,为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2006年7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标志着中医药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
2006年8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确立了重点发展的10个项目,为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2006年9月25日,国家科技部将“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等五个项目列为“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并委托相关单位组织正式启动实施。
2006年10月在曰本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地区会议,审查《经穴定位国际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相关的挂图与模型。这项针灸经穴国际标准化研究工作,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组织领导,已先后召开了5次中日韩三国协商会,2次工作组会议,经过中日韩三国专家的1年多共同努力,目前对于361个经穴中已有345穴的定位达成共识,并完成了标准草案中文稿的撰写。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减少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度。中医药学是原创于我国的独特学术体系,是理论、技术与经验三位一体的学科,近年来世界100多个国家已经引进了针灸与中医药,既说明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医药的信任,也为中医药学带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提供了机遇。
中医药在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很高的欧美,与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都受到欢迎和引进,充分说明了其学术特色是很鲜明的。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中医药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医与西医构成了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并且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学科不平衡反映了历史发展问题
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分会里,既有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骨伤、耳鼻喉等二级学科分会,也有中医心病、肾病、脾胃病、风湿病、糖尿病、艾滋病等三级科目的分会,平列在一起,都是总会下边的二级分会,还有新近成立的络病、体质、整脊分会,乍看起来,颇有些纲目混乱的感觉,但是,这种状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反映了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学科的发展,有其历史延续的不可分割性,也是有关专家、学者不断奋进,不断创新的结果。但是,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学术环境的支撑,不是一两个学者主观努力就能决定的。
中医骨伤科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现在很多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都开设了中医骨伤科系,有很多骨伤科研究所,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其独特的理论技术,深受患者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中医特色浓厚的专业,在教育部审定学科标准代码的时候,竟然被拿掉了,有些学院的骨伤系被迫取消名称,并入其他学科之中,为学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来小夹板固定骨折,在经受不规范医疗市场考验的时候,就已经难以自持了,解剖学骨折对位标准在医疗事故评定的时候,已经很不利于中医小夹板的生存,市场导向避着中医骨伤难以姓中,再加上学科分类代码的挤压,中医骨伤学的发展的确如学科带头人担忧的那样,会进一步步入低谷,走向衰落。/s
对于中医特色的认同,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人民大众的认同尤其重要。目前的就医选择上,中医药在很多时候已经被排在了补充与替补的位置上了,说明我们在中医药特色的保持与优势的发挥上,的确出现了问题。在中医药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时候,中医药在她的祖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有人提出取消中医药的错误主张,别有用心地把中医药称为“问题医学”,这都说明了我们需要做的振兴工作,需要开展的科普宣传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甚至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中医药接上地气,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起复兴。
学科不平衡也反映了中医学术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导致科技创新向系统化、整体化方向发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思维不谋而合。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也积极倡导:“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形体、精神和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 。这就表明,人的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医疗进步的技术问题,不是局部病灶的有无决定是否健康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问题,这正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可以认为,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21世纪医学发展研究的主体之一,符合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医体质学说、络病理念的提出,就是中医药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进步。当然,中医学的理论进步,一向被人们以为“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其实,辨证地看问题,只有量变的中医学,是一个理论成熟的学术体系,而不是变化不定,不断刷新,正在走向成熟的“半生半熟”的学术体系。中医学重视经典著作,是因为经典著作已经把中医药学的学术规范建立起来,成为了自成系统,能够成功应对一切复杂局面、复杂病情变化的成熟医学,她不属于只有经验的简单医学技术,而是集理论、技术、经验于一体,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反复验证了几千年的成熟医学。她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
在现代西医学产生了免疫学说之后,人们就从中医药找到了调节免疫的有效方法;人类从来没有见过SARS病毒,中医药辨证治疗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也就是说在现代西医一个抗SARS病毒的西药还没有的时候,中医药就有一个“武器库(邓铁涛语录)”,她怎么能仅仅是一个经验医学呢?神州六号飞船太空旅行,我们的王绵之教授虽然没有上过天,但是,就能开出增强体质,减少太空病的中医药方剂,杨立伟、聂海胜、费俊龙在天上就体会到了中医药的神奇功力,难道中医不是未来医学吗?中医药清除氧自由基、补充微量元素,难道不是改变微观领域的变化吗,怎么能只属于宏观?
艾滋病的治疗,中医药也有不俗的表现,不仅“国家队的专家”发挥良好,而且“土八路的民间中医”,没有医师资格的八个民间中医,也都有不亚于“鸡尾酒疗法”的效果。可是,我们的政策应该符合国情,应该符合中医药学的特点,不能人为限制民间中医,不能为中医药的创新设立太多的障碍。目前按管理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就是一种严重的限制,丸散膏丹灵活创制的机制不存在了,中医药如何积累经验?如何创新?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如何让中医药在新世纪焕发活力,如何再现“奇峰突起,学派纷呈”的大好局面,需要在政策、资金、舆论方面大力扶持,也需要中医界“扬旗击鼓,张显个性,奋进于振兴之旅”。^
我们期待着邓铁涛先生大声呼唤的“中医药第三个春天”,早日到来,百花烂漫,春光无限。G"i
2007、1、8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1 17:07 , Processed in 0.1116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