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溪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颠覆西医的宣言(转自中华网)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7:26: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要顺天应人,调和阴阳,中医亦如此。西医反之,甚至要取上帝而代之。所以西医惯于纯化与分离,不用天然物,而高纯度的物质对人体不只是负担,而且有害。所以,中医会直接煮金鸡纳树树皮熬汤喝,西医则是提炼奎宁。中医直接用青蒿,西医提炼青蒿素。
  不同于西药的单一成分,中药多是复方,由多味中药组成。复方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生相克”,或增强药效,或制约毒性,达到最好、最安全的疗效。有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味药配伍,保证复方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同时,其中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也降到最低,这在体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如果以西药的标准静止地做检测,毒性必定超标,而事实上这样的中药是安全的。当然,它在中药配方内的量是有限定的,而且不能长期服用,有自身严格的规范。
  
许多安全性极高的中药,如黄芪、山药、扁豆、银耳等等,虽使用范围很广,但一般只能作为辅助用药;而毒性中药只针对某些具体疾病,但力有专功,可解决临床上的难题,雄黄治疗白血病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就是突出的实例。西药的毒副作用更为普遍,关键是掌握好合理应用的问题,如因中药也有毒性而不让使用,那中医只能后退到仅能当保健医生的地步了。
  有水平的中医治病是不会伤身体的。因为中医可以祛邪扶正同时进行。
  
那些否定中医、抬举西医的人,谁又敢断言,今天你们吃的西药,明天不会被列为禁药?!中药大多都经过了上千年的检验!而能够使用超过一百年的西药有几种?为何没几年就因副作用太大而淘汰?为何西药淘汰率那么高?所谓西医科学,就是不断地淘汰毒药;用另一批毒药来替代罢了!正如郗磊峰先生译作“生物医学”一书上说:杀死了一批病毒,却引来另外一批病毒;杀菌是成功了,病人也死了!
 
 西药害人啊!把几只实验室老鼠的用药成果用在百万人的身上!等一段时间不行了,又宣布停止,这无异是也把人作实验。西医应该更名为“兽医”!中医治人无功,西医害人无罪!这才是当今医学界亟需改正的地方!
  中医是数千年下来的实验科学,对像是人,把人当人。西医是近百年的新兴科技,对像是鼠,把人当物。现在中医大学里的老师们把数千年在人身上用之有效的方子放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以此来获得一些数据,说明这方子确实有效。这是一群多么滑稽可笑的医生啊。
  今日许多的绝症都是因感冒被用抗生素、点滴液等消炎,将病毒从表症被送到身体内部而成里症,今日医学(西医)不明此理而任意动用唯一的方法手术、化疗、电疗、移植........等对病患产生致命的医疗伤害而造成今日的绝症,并不是疾病的问题,更不是天地间有什么绝症,是(西医)医疗的错误。按照中医理论,炎症只是一个结果,是人体内外部环境发生某种失衡的结果。只要调节好平衡,即调节好阴阳、寒热、虚实等平衡,炎症自然就消失了。问题表现在局部,但原因可能在整体。问题表现在结肠,但原因可能在脾胃。这是对病情因果关系的一种整体论观点。但是按照西医的原子论观点,结肠发炎肯定是由于某种细菌引起的,只要找到能够专门杀死这种细菌的某种抗生素,炎症就会消失。正是按照这种理论,西医在20世纪发明了无数种抗生素、消炎药。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7:27:09 | 只看该作者
中草药与人在千万年进化中,都具备了不同的生存信息,是有一定的和谐性的,其温度,湿度,产地都有所不同。而西医只搞提炼某些有效成分,绝对地忽悠了与人的和谐性。我们大家都知道,电脑的应用程序必须与操作系统兼容。即使有小问题也会运行不正常,严重的话会使系统崩溃!这样,西药就好象是病毒一样,他没有兼容性,要么就是没作用,要么就具有毒性!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很多西药对胃粘膜、肝、肾、心血管等等有损害作用
今天西医治癌,新出了各种各样设备,外行人看是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到了无病不可治的地步了,可是实际上医治水平30年来却没有任何进步。如今的西医变成了没有医学只有卖药的本领了,制造医疗危机,美国为健康付出了20%国内生产总值代价(中国如果没有中医,医疗费用也如此高企,则中国必将永远是个穷国,医学亡国不是危言耸听了),而且还有4000万人没有医保。如此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根源在于西医的医学模式和不知医学目的在于治病而非解释疾病。所以现在国际上14个国家提出了《医学的目的再审查》,指出医学的目的不是在解释疾病而是在治疗疾病。现代的西医解释疾病方法,已经变成了世界上不存在健康的人了(见《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
  4、中医药没有耐药性
  中医药没有耐药性,几千年来用药没有太大变化,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传统中医学强在以简驭繁,辨证论治,根本不在乎病名,端在医者运用存乎一心。当学者以为中医药典越厚即是进步,病理论述推陈出新即是进步,则陷于西医窠臼而不自知。孰不知中国文化强在归纳法,故万变不离其宗,而西学重在演绎,所以书本越来越厚。病人越来越多。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好的中医看病是在用归纳法,而西医看病却在用排除法,西医的病名已经太多了,今后将更多。
  三、现在的中医大多只能调理身体不能治病
  在一般人印象中,诊断和治疗疾病还是要靠西医,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可以考虑去看中医,但中医最多也只能辅助西医进行调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急性病如感冒、肠炎等,还是西医治疗快,中医疗效慢;急救靠西医,中医不会急救;外伤、骨折、肿瘤等疾病,几乎不会有人想到中医可以治疗。
  
现在医院里的中医医生,懂中医的已经很少了。君不见,中医院挂满了吊瓶,中医生开了一大堆西药,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君不见,医院的中医医生已经没有了望闻问切,最多只是辅助手段,代之以西医的昂贵的检查?这些除了经济利益原因之外,就是不懂中医。君不见,医院的中医医生甚至是名老中医及其家人感冒发烧,也吊瓶?君不见,医院的中医医生甚至是名老中医及其家人因糖尿病而锯腿的吗?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现实中却因为很普遍成为很“正常”的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7:28:04 | 只看该作者
 四、造成中医不能治病的原因
  1、对传统文化没有信心是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积弱,造成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根本没有信心,从而走上了否定和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之路。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无情打击和致命摧毁。如此全盘否定和抛弃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只有中国大陆,没有第二个国家或地区。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当然是首先遭到打击和否定。
  2、洛克菲勒“以华制华”消灭中医的谋略
  中国文化以其无比深厚的内涵,令西方殖民主义者无所适从。1840年之后,西方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进而一步一步,将中国从一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掠夺成一个赤贫的国家。中国人被他们在军事上征服了,但是想征服中国文化谈何容易。而不征服中国文化,就无法征服中国人的心。
于是他们采取了一个从长计议的策略: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在中国建立大学,并大量吸收中国留学生,目的是培养自己的代言人。这实际上是学中国人提出的“以夷治夷”策略,也可以称其为“以华治华”。因为中医是最为实用的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一旦摧毁了中医,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就会受到致命打击。这个策略实施的结果如何呢?事实证明,它是相当成功的。20世纪,否定中医及中国文化最极端而决绝的往往正是中国人自己,这就是一种铁证。
  
在新文化运动经过了近百年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行将灭亡的边缘,其脊梁——中医学,马上就要被消灭了。这里面充满着历史的吊诡:从来未见过一个民族这样起劲地消灭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起劲地消灭本民族医学。这是一个悲剧。要阻止这种悲剧的继续发生,就要了解西方是如何运用“以夷治夷”或是“以华治华”手段,来对付和消灭中国文化的。
 
 垄断是许多西方财团的资本目的。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垄断了中国的煤油和电力市场,其强大的药品帝国对中国的医药市场同样企图实现其垄断,可是中医的存在妨碍了它垄断之梦的实现。于是一个资本阴谋出现了,他们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说服中国人厌弃中医,而相信西医。用中国人来消灭中医的“以华治华”的谋略在此被应用得天衣无缝,以至于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医已经走到了行将灭亡的境地时,医学界还在争论中医是否科学和现代化的问题。在现今,人们看不到洛克菲勒财团所作所为,因为它的存在已经不是一般财团的规模了,而是运行到了近乎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的状态,不用脑子思考是看不到它的存在的。
  另外,如果中国人全用中医,而不用西药,中国人的身体可能变成最强壮,这也不是西方所愿意见到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7:28:51 | 只看该作者
 3、用西医来管理和打击中医
  虽然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制度、学院制培养西化的中医、西医思维的《中药药典》、中医不得接触危急重症和传染病的规定、中医和中药分家、西医裁判中医的医疗事故等,中医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的打击。
  4、无法真正掌握中医思维
  更有业中医者,不明中医治病之理,却有中医专家之名。他们用的是中药,却开口高血压、糖尿病,闭口胃炎、肾炎;不问患者的寒热虚实,不讲疾病的表里气血,唯热衷于抗菌消炎、降压降糖、消蛋白、抗肿瘤;疗程动辄上月,长者经年,而见效甚微。于是,中医逐渐成了众人眼中的“慢郎中”,成了空中楼阁,看着漂亮,听着神奇,却谁也不会在生病时首先想到它。
  5、中医学院无法培养合格的中医
  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学生1/3时间学西医,1/3时间学外语,1/3时间学中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
。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
  
香港的中医学院的只学一门西医基础就不再学习西医课程,香港中医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七八年就能成为一方名医。台湾的现在招收的第二学士学位的中医也是不学西医课程的。
  88岁的颜德馨是“中医大师传承培养计划”的发起者和项目导师组主任。他说,目前中医专业学生入学后先接触的是西医理论,解剖、细胞等西医的生理学课程甚至占了总课程量的60%。中医大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古文。不少中医要靠化验单、听诊器看病,而不是切脉和看舌苔。一些中医专业人员忙于学理论、做实验、发论文,甚至戴了中医专业的博士帽,仍不通“望闻问切”,开不了方子。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弱化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的困难。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知识做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不能靠演算得出答案,而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
从小通过数理化培养出逻辑化、概念化思维方式的学生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难免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产生“玄学”的念头而排斥中医。一位中医学者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是令人忧虑,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都是实验研究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称外,论文所有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有益影响。
  正如倪海厦所说:“中医界急缺人才,中医的教育有很大问题,我们的中医药大学里,一群唯唯诺诺的庸才正在教授一大群迷迷糊糊的庸才。”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7:29:47 | 只看该作者
6、中医学习的最好最重要途径是师徒传承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口传心授、因材施教,成为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中医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中医人才培养一直靠师徒传承,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经验传授给徒弟。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的方法。
  
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师承制培养的中医虽然水平很高,但由于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医维生。他们沿袭家族传承模式,一些“绝招”往往不愿公开,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验方因此失传。
  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不仅治疗水平高,而且成本很低,但是因为西医知识不足而过不了执业中医师考试关。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近2/5是西医知识。而民间大量的中医无此学历,不懂西医,不懂外语,虽然医术高明,也拿不到行医资格,行医即属非法。这样不是要让真正的中医断了绝孙吗。如果张仲景、华佗再世,也只能望洋兴叹,可能无法考取中医师资格而非法行医或不行医了。
  
同样在教育上,贬低中医师带徒的优越性,取消了师带徒这个中医传承的法宝。为了混淆视听,又以行政手段指派一定学历、一定职称的中医去向有职称的名老中医拜师。这在形式上看似师带徒,本质上已背离了中医自古传承的师带徒内涵。真正的师带徒,带的是从未学过或刚刚入门的弟子。如果已经学成或行医多年,这种拜师或学徒与师带徒的本质有着天壤之别,结果是这种师带徒根本无法将老中医的全部学问和医疗思想继承下来。这种指定或指派的师带徒形式完全是以现今《执业医师法》的框架设计的,而《执业医师法》恰恰把民间的名老中医及民间医师给排除掉了,所以,至少要把“指派”与民间的师带徒并举,才能保证中医得以有效传承。
  2009年04月02日《人民日报》文《半百中医苦撑危局 中国中医下一代在哪里》:“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位老中医的感慨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7:30:42 | 只看该作者
五、幼儿可以以背诵中医经典为主来学习中医
  非读中医经典不足以成大师。中医经典是学习中医最好的老师。如果不学习中医经典,就是遍访名师可能也是枉然,没有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就成为盲目临床而害了病人。一个人在十二三岁以前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过了这时期,要记忆十几万字的中医经典就十分不容易。因此,我们中医学堂是想让小孩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生行医中用的该背诵的中医基本上背诵下来,为学习中医打下坚实基础
为什么不用现在编写的中医教材。因为现在的中医教材,已经相当程度被西医化,被西医污染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汉语无法准确翻译中医经典,包括简化字也是无法准确表达中医经典。因此,要学好中医不但要学习中医经典,最好还是学习繁体字的这样的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中医出徒,是建立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饱读经典医书的基础上。”创立“贺氏针灸三通法”的83岁的国医大师贺普仁如是说。
  2011年3月31月《中国中医药报》的《“名老中医”是如何炼成的?中医人要练童子功》介绍:
  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名老中医之路》共收录100篇文章,涉及97位名医,记录了老一辈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讲中医故事、认中草药、讲解食疗知识,可以让学生对中医学习产生强烈兴趣和动力,小孩就能够在几年内快乐高效地背诵中医经典。在幼儿达到十一二岁之后,用师徒传承的传统学习中医方法带入中医门。这样学习中医,就会有足够的信心,真正掌握中医思维。
 
 幼儿偏重背诵中医经典,是否会营养不良?中医学不但是技术,还是文化和哲学。背诵了中医经典,就是不行医,对人的一生也是非常有益的。“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经典是训练思维的极好的教材。中医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有严密而辩证的思维,又灵活多变。它有数学的严谨而没有其机械和单向,是一个立体性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在哲理和思辨上,《黄帝内经》与《易经》、《道德经》同一层次甚至于比《道德经》更高层次。
 
 学习中医要学习其高尚医德,有利于小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医不但是知识,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中医可以让小孩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饮食习惯、正确的养生和懂得爱惜身体、正确锻炼身体。在如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现代社会,健康生活方式的现实意义就更大了。
 
 中国最具核心竞争力和原创性的技术,一是中医,二是烹饪。我们中国人往往不以自己所长跟别人所短较量,而是用自己所短去跟别人所长竞争。如果小孩掌握了中医,不但一辈子也有一技之长,整个大家庭甚至大家族受益。 “良田千倾,不如一技在身。”而中医技术就不是一般的一技之长了,掌握了它就可以在如此竞争残酷的社会安身立命。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习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懂得中医,才能更好孝敬父母,给予父母身心健康才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有句俗话说得好:“父不学医(指中医)为不慈,子不学医为不孝.
参考网文:

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在道家-------阴阳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57e69301016zps.html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7:32:04 | 只看该作者
转载中华网这篇文章,供大家参阅。
18
发表于 2013-10-7 18:03:0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光看目录就觉着很好。看来西医已经是日薄西山了,中医也气息奄奄了,师傅们可以出山施展拳脚大干一场了。请吧!
19
发表于 2013-10-7 18:04:51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光背经典行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11:17 , Processed in 0.0666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