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gonma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牢记住中、西医不相同的对人体视角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0-22 19:1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悉尼张有和 于 2013-10-22 11:56 编辑

        1)西医从现代病因病理学角度诊治病痛,
           中医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基点对整体状态分辨,同时兼顾局部病痛进行诊治,
        2)西医从始至终病因病理不变,故治疗原则不变,是为纵向诊治,
           中医整体和局部立体诊治,相对西医是横向动态诊治,治疗原则因证的变化而不同,
        3)纵向与横向之间有部分交叉,但绝不等同,即用西医病因病理学只能部分解释,不可能100%完整准确解释/替代中医证候。
           众所周知,西医的病因病理学是相对精准,而中医证候是多因素多器官和动态变化的,这就是人类临床医学的"无底洞",也是中西医永久並立的原因。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9:33:07 | 只看该作者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3-10-22 11:19
西医从现代病因病理学角度诊治病痛,

确是这样的。而中医则是以人体所出现状态如何以断病因的。如只要能使人体出现了口淡、苔白、恶风、发热或不发热,如此,则为风因、寒因,而不究何态的病因——以人体出现了何态就是何因。
13
发表于 2013-10-23 09:33:49 | 只看该作者
       李兄,不能说是“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的。
     中医的“切脉”切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西医则无论如何是得不出这些概念的。所以,操作形式的不同,所形成的对人体视角的不同,所认识到的人体层面不同,如此致成理论形式的差异。

      回复:
      理论可以不同,但是具体到一个病人身上,两个诊断必然只是一个病理变化!例如:脉浮、头项强痛、恶风、发热、白细胞降低、发病1~2日这一组临床表现(象),纳入中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纳入西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证态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感冒证态。

     其中的脉浮,就是西医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一个临床表现(象),白细胞降低就是太阳表证的一个“象”。

    不知先生是否认可?
14
发表于 2013-10-23 09:5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0-23 02:00 编辑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3-10-22 11:19
1)西医从现代病因病理学角度诊治病痛,
           中医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基点对整 ...


         如果我们把纵横交错的所有交叉点集中起来,并且系统化,这不正是中西医融合的理论体系吗!中西医融合观就是这么做的。
     “西医的病因病理学是精准的,中医证侯是多因素多器官和动态变化的”这只是相对而言,现在的西医也非常强调疾病的多因素多器官和动态变化。通过中西医融合证态理论体系,也可以把中医的“证”精确化、形态化、数据化、具体化。例如:太阳表证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证态,该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侵犯上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炎症,上呼吸道感染时常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病情加重。另外,血常规白细胞降低,体温波动在38度左右,太阳表证必须要与传染病前驱期鉴别等等。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3:16:4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0-23 01:33
李兄,不能说是“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的。
     中医的“切脉”切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西医则无 ...

两个诊断在实质上和在处理手法上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两者是难以等同的。
“太阳表证”是不能等同于“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的太阳表证,有表寒与表实之分;“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就不存在表“寒”、“实”“热”之分了,而都是不问个体反应的实态如何并加以区分,而统统以一而既之的一闷棍。此外,中医是证态加以区分处理;而西医则不问青红皂白的抗毒、对症处理。

中医总是以人体的脉症说健康、疾病。
请先生想想,中医的脉态,不就是现实中的血管、血液、内环境?内环是不是在关联着细胞?细胞的信息,能不能释放于内环境、血液,引发脉态变化?
如果从脉、血循上看人体时,人体是不是一由血循所联系,即横向所联系着的的、无所不至、无所不关联与包容着的整体?
中医的脉态形式,是在引导着人们在横向即血循形式的观察、认识人体。由此,人体的所有细胞都关联于血液、血循、机体内环境的横轴平面上,此时的人体就是横向联系着的整体了。而不是解剖学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了。
所以,中西医的视角与认识的人体是本质上的不同与差异。
16
发表于 2013-10-23 16:4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5楼:
   太阳表证-感冒证态只是举一个例子,以下是《中西医融合观》书中相关部分的目录,表虚、表实均有相应的西医感冒的病理状态,供先生参考。
    第一章  卫分表证-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三、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17
发表于 2013-10-23 17:0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0-23 09:05 编辑

      回复15楼:
    中医的脉象,他反映的是人体的整体状况,是人体所有解剖结构、组织细胞、器官、内环境功能活动的整体状况。例如:太阳表虚证,脉缓,体温不太高,出汗;太阳表实证,脉紧,高热,无汗。太阳表实证因为无汗高热,才引起脉紧,出汗之后,体温下降,所以脉缓,就是太阳表虚证了,解释到这个程度,就和西医的理论相通了。详细情况可以参考《中西医融合观》书中的相关部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解释的更清楚。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8:1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3-10-23 10:1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  
回复15楼:
   太阳表证-感冒证态只是举一个例子,以下是《中西医融合观》书中相关部分的目录,表虚、表实均有相应的西医感冒的病理状态,供先生参考。
    第一章  卫分表证-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三、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
综观先生,对上感的探究深深。但以“重感 ”、“感冒”、“前驱期证态” 、。。。等以分没有体现病理本质上的差异特征,也就是说没有能在病理本质的层面展现出它间的不同,似是在以换一种说法而已。
但感冒的不同证型,是存有着病理本质的不同的。
如: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病理本质是(为本人的认识)各种外界病因侵入机体致使机体内环境发生了改变,或直接侵犯细胞膜,细胞为应对内环境的这种改变或外因的直接侵犯,细胞膜反应性的收缩、细胞膜通道关闭以及内、外交换终止或减弱。这是一种异常的病理变化态。机体为应对这种状况,在整体层面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的表达。
为改变机体细胞的这种异常状态形态,中医施以麻黄汤,以发汗——通过发汗以改变机体内环境,并宣开细胞膜,使异常的细胞膜的功能实现恢复而呈现治病即治证。
而西医对感冒的病理变化的实质形式还没有实现了如上述认识,因而没有能实现到病理层面的治疗,只是泛泛的对症治疗。

太阳表,是指的细胞膜。
19
发表于 2013-10-24 09:27: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表”可以与西医相衔接。根据太阳表证、温病卫分证的临床表现以及中医对于卫分、表的论述,大致可以这样说:皮肤及口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与中医的“表”是一致的。详细情况可以阅读《伤寒论现代解读》,在本论坛《中西医融合观专栏》中,已经把《伤寒论现代解读》的全文发表了,可以去看看。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9:16:0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0-24 01:27
中医的“表”可以与西医相衔接。根据太阳表证、温病卫分证的临床表现以及中医对于卫分、表的论述,大 ...

谢谢。届时拜访。
中医的表、里、半表半里的概念是发生于脉诊。它不是可视到的表里,而是出现于对脉态形式的认识。如果以可视的体表与体内以对应入坐,显然是错的。
没有脉诊就没有中医的表、里概念的产生与存在。
但就目前而言,更多的人是没有认真的校究中医“表”、“里”概念的产生与形成的根源,而误把可视物表与物里当成了中医理论的表、里形式,致使中医的表、里概念可视化,此是极其严重的歪曲与误导。
中医的“脉”或“脉症”的表里形式与目光可视的表、里形式是根本的不同的。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此点,否则,则误向由此而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10:01 , Processed in 0.0641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