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十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3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黄帝问道:西北方阳气不足,北方寒冷而西方凉爽;东南方地势低,南方热而东方温,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道:天地的阴阳之气有地势高低,多少的不同。东南方属阳,阳的精气自上往下降,所以右手边热而左手边温暖。西北方属阴,阴的精气自下而往上奉,所以北方寒冷而西方凉爽。(这里的左右方位为:面南背北,自西北往东南方向。天空为阳,大地为阴。大地往外辐射能量,即阴的精气自下而往上奉;天空接受太阳的辐射,转而辐射到地面,即阳的精气自上而下降)所以,地势有高低,气候有温凉。地势高气温就地,地势低气温就高。所以感受了寒气多发生腹部胀满的病症;感受了热气多发生疮疡之类的疾病。腹部胀满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治疗,疮疡之类的疾病可以用汗法治疗。地域不同,气候不同,人体肌肤毛孔是经常处于开的状态还是经常处于闭合的状态是有常规的,这是由于地域不同阴阳之气有差别造成的。
这里及下面叙述的是地势不同,对人体的影响。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黄帝问道: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对人们的寿命有影响吗?岐伯回答道:阴精上奉的地方(西北,气温低),阳气固密不易外泄,所以这些地方的人们多长寿;阳精下降的地方,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容易外邪,所以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寿命不长。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黄帝说道:有道理。由于地域不同而发生的疾病要如何治疗呢?岐伯回答道:岐伯回答道:西北方气候寒冷,发生的疾病多属于外寒里热证,所以治疗时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东南方气候温热,人们多患内寒性质的疾病,所以治疗时应该收敛其阳气,而温其内寒。即使是同样的病症表现,由于地域的差异,治疗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所以说,在天气寒冷的地方,病多属外寒而里热,所以可以用寒凉的药物清其内热,而用汤药洗浴散其外寒。(直接用散热的药物,散其外寒不可以吗?)在天气温热的地方,病多内寒,所以要用温热的药物治疗,使阳气固守体内而不外泄。治疗的方法,必须和该地区的气候协调一致起来,才能使人体的正气恢复。这是一般情况,临床上还必须注意到一些特别的情况,例如:西北方的病人,有的虽然有外寒但是无内热,东南方的病人,有的虽然外有温热,但是并无内寒的症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治疗的方法就和上面所说的方法正好相反。
火神派,产生于四川成都,但是他们发现温热的方法在深圳、上海等东南方也适合用温热的方法?外寒内热用强大的热性药物把寒气逼出体外?
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黄帝说道到:好,但是在同一个地方,人们的寿命并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道:地理环境不同,地势高低不一样。地势高的地方多寒,阴寒之气主治这些地方;地势低的地方,气温高,主要是阳气在主治这些地方。阳气偏盛的地方,气温高,万物的生化比时令气候提前来到的,阴寒之气偏盛的地方,气温低,万物的生化比时令延后到达,这是地势高低不一样而影响万物生化的一般规律。
“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说明阴气和阳气是实实在在的与气温高低有关的概念,如果我们仔细通读《黄帝内经》则可以发现祖先是如何阐明自然规律,解释气候,万物生长,人体的工作原理以及疾病产生和治疗的机理。
帝曰:其有寿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黄帝问道:地势的高低对人们的寿命有影响吗?岐伯回答道:生活在地势高的地方一般人们的寿命会长一些,生活在地势低的地方的人们一般寿命会低一些。地势高低的程度对人们的寿命也产生影响,一般地势高度差别大,寿命影响的差别也大;地势高低的差别小,对寿命的影响也小。所以治疗疾病的时候,既要识天文气候又要懂得地理,知道气候的变化规律,气候与时令的先来后到;人们的寿命以及生长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知道人体形态和外界的环境是否一致。
一句话:就是外部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人体要和这些环境相适应。
帝曰:善。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黄帝说道:有道理。有些年份,根据岁运推算应当发生某种疾病而不发生;脏气应当与岁运相应却不相应;应当发生作用却不发生作用,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司天之气的制约作用,人体的五脏之气顺从了司天之气的原因。(人体的调节与气候相适应了,气候的变化正好人体可以轻松地调整过来。)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焠,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日疡,寒热胕肿。
黄帝说道:请您详细说说。岐伯回答道:逢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火气下临大地,火能克金,所以人体的肺气受制约,肺气顺从了司天的金气,金被火气使用,火气、金气联合发力,首先是发挥金气的作用,进而克制木气,于是草木受损。大地炎热如火烤,清凉的金气被消耗,暑热大面积流行,火盛伤肺,所以人们多发生咳嗽、喷嚏、流鼻血、鼻塞不利、口疮、寒热往来、浮肿等症状。
如何理解肺气上从呢?火气司天说明,天气较正常的年份炎热,所谓的肺气,也就是人体正常的一种调节方式,这一调节方式是和气候对应的,人体的血液从肌肤往体内转移,人体按照人体的生物钟到了该进行这一动作的时候,指挥人体进入这一状态,可是火气当令,天气较热,这就要求人体的血液继续滞留于体表,于是人体的生物钟的调节力度加大,从而形成金太过的局面,于是木受伤;可是由于外界的火气较重,温度较高,外界温度的主导作用也进一步加强,类似一个较劲的过程,最后是外界的温度起了主导作用,压制了生物钟的金的调节,所以就是“肺气上从”火气,于是血液向体表进一步倾斜,即火气更旺,结果是对内血液的分配进一步减少,即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其余的肝气上从燥气等都是类似的理。这里叙述的是一种调整过程,是否人体的调整也是如此?
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
少阳相火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于是风起于大地,尘土飞扬,在人体多发生心痛、胃脘痛、厥逆、胸膈不通等疾病。发病急,变化快而与风类似。上面是火而下面是风。
…。
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黄帝问道:在同样的年份里,有的动物就可以受孕而繁殖成功,有的动物则不可以受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道:六气和五行化生了五种不同的动物,但是六气和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如果六气和五行相同,那么相应的虫类就会繁衍昌盛,如果不一致,那么该类动物的繁衍就会受损,这是自然规则,万物生化的正常规律。
可能按照生活在地上和生活在树上来区分五虫,生活在树上的由司天主管;生活在地上的由在泉主管;否则无法说明司天和在泉是一对,为什么静、育、不成、耗会不一致。比如:厥阴司天和少阳相火在泉是同一个年份,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可是厥阴司天为“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而少阳在泉则为:“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是明显矛盾。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依什么标准来区分属木的毛虫、属火的羽虫、属土的倮虫、属金的介虫、属水的鳞虫,这在《内经》中没有说明。这些都可以归于气象生物学,但是现在的科学不是这样研究的。
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
逢巳、亥年厥阴司天,毛虫不受影响,羽虫可以生育,介虫很少生育;厥阴在泉,若逢寅、申年厥阴风木在泉,毛虫可以生育,倮虫遭受损失,羽虫不能生育。
不成,之所以翻译成很少生育,是由于真的都不能存活的话,那么就会不存在了该虫,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合理的情况是这种虫类很少生育才对。
按照厥阴司天,君火在泉,羽虫与在泉同气,而发育旺盛,火克金,故介虫很受抑制,在泉时则按木气在泉来推算,毛虫与在泉之气相同,故生育旺盛,木克土,故倮虫受到抑制,羽虫不育。
原文的这一段叙述的是五类动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动物的繁育和气候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昆虫类动物。从这里的叙述来看,是不是祖先在: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中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就是在考察天象﹑气候﹑地理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黄帝内经》很大部分内容叙述的是祖先的科普知识,而且后面还有这样的对话:“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说明经络等对于祖先而言是常识。
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
如果遇到不能孕育生成的五运,再遇到不能孕育生成的六气,那么情况就会更加严重。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对动物的盛衰都有一定的影响,各年的岁运,对某些虫类是不利的,每年岁首所确立的气机对某些虫类是有利的。(前面说主客加临的时候,说到每一年的气候都不相同,所以在年初的时候通过观察可以确立一年的气候特点,当然气候是会对万物尤其是昆虫类动物有影响的。)在泉之气不利于在五行关系中它所胜的虫类,司天之气不利于在五行关系中克己的虫类。司天之气影响万物的颜色,在泉之气影响万物的形态。五类动物的繁衍和衰退,各自随着运气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在一年中有的动物可以受孕而繁殖,有的就繁殖受制约,(主要应该是昆虫类)这是由于司天、在泉之气不可能对所有的动物都是适合的,这是气候的一般规律,是否能够繁衍主要有五类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和结构来决定。
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五类动物的是否受孕也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因而影响生化的因素就有五气、五味、五色、和五类的不同。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道:万物体内的自我调节机制,称为神机,如果万物的内部主管调节机制的神不工作了,那么万物也死亡了,即“神去则机息”。外部的影响因素称为气立(因为气立决定了一年的气候状态),如果外部的气候等因素不变化了,那么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也没有了。因此,五运六气对于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制约、有压制、有支持、有大力支持等不同的情况。所以不懂得各年五运和六气的相互加临的情况,以及六气对万物的不同作用,就没有资格谈论万物生化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玉版要论•第十五》有句话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争论比较大。这里的神其实就是指生物体内的生物钟调节机制,也就是这里的神机。生物钟只能指挥身体往与气候变化相顺的方向走,不能倒过来运行,就是只能转,不能回,回就会出问题。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黄帝问道:万物受到气(能量)的变化的影响而开始在内部产生变化,有了气(能量)的变化才开始有了生化(生命的产生能力),(能量)气分散开来,而后就有了生命体,(能量)气敷布生命体于是生命可以繁衍,气(能量)的变化到达一定的极点就会发生状态的改变,万物虽然各异但是这一点是一致的。然而,虽然万物都由五味来滋生,但是生化方面却有厚薄的不同,在成熟的程度上也有多少的不同,生长化收藏的开始时间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道:这是受在泉之气的制约的结果。所以说万物不是天气不让生,是地气抑制了万物的生长。
这部分是对万物形成和形体盛衰的解释。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道:这是寒、暑、燥、湿的气化作用各不相同的原因。所以,少阳相火在泉的年份,寒毒之物不能很好地生长(需要寒冷环境的药物),草木中辛味的物质生成受抑制(火能克金),相应的五味为苦味和酸味,在谷类属于青色和红色一类。
可以理解为相应的有效成分比较少,得到地气的相助,相应的滋味物质的生成就会大增。比如:西瓜越是炎热的夏天越是长的好,说明西瓜内有寒性的成分,使西瓜不惧怕炎热。天气越是炎热,西瓜内合成的寒性物质越多,所以越是炎热的夏天长出来的西瓜,它的寒性越强。
其治应该理解为,治疗由于在泉之气亢盛而引起的疾病?按照现在的理解显然矛盾,比如:太阴在泉,其味咸,其治甘咸。《黄帝内经素问探源》811页的理解较切合实际但与上面的意思不合而与下面的意思连贯:以少阳在泉为例:少阳在泉之年,不用辛味药,要用苦味和酸味药,食用青色和红色的谷类。
余下类似理解,略。
…。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所以说:要调补因为司天、在泉之气不足而造成的虚症;应该用顺从其气的方法治疗,如用辛味补肺、甘味补脾之类;要治疗因为司天、在泉太过引起的实证,应该用逆其气的方法治疗,如用苦味治肺、酸味治脾之类。治疗要以疾病所在的部位以气候的寒暑盛衰的为根据而调治。
细细思量,中医高手说:开药方就是开时间,从《黄帝内经》是不是就是这样,中医的原理就是气候的变化人体必须相应调整,如果气候急剧变化而人体没有调整过来从而产生了疾病,就要用不同性质的药物来帮助人体来调整,以和自然相适应。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所以说:虽然有从上治、从下治、从内治、从外治等各种方法,但使用时首先要明确气的太过和不及,根据疾病的部位,才能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对于身体素质好,能够耐受剧烈药物的人,就要给与味厚而作用猛峻的药物;对于身体素质差,不能耐受剧烈药物的人就要用气味薄而作用缓和的药物来治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病。
假如疾病不能靠饮食调养祛除的,可以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用药。在治疗时必须首先明确当年的运气,是太过还是不及,治疗是不要违背天人合一的规律,而与老天爷作对。不要犯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那么会使人遭到自然的惩罚,用补法时候不要招致邪气的侵害,用泻法的时候不要损伤病人的正气,这样会使病人折寿。
这里是在说:岁气对人体有补泻作用,不要在人需要补,天在补的时候,却用药物来泻,或者相反。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善。
黄帝问道:有久病的病人,虽然正气已经调顺了,却不能完全恢复健康,病邪虽然已经祛除,可是病人身体仍然很虚弱,这时要怎么办?岐伯回答道:问的真高明啊,唯有圣人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天地运气对万物的影响,是人力所不能替代的,四时阴阳的变迁也是人们不可违背的。如果经脉已经畅通了,气血已经和顺了,要使病人的正气程度恢复到和常人一样,就要静养精神,调和五脏,耐心调养等待时日,谨慎地保护正气,使其脏腑之气保持平衡,这样病人就会慢慢恢复,身体就会日渐充实,生气也会一天一天地增长起来,这就叫圣人调养之法。(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同步,即人体的生物钟与自然同步)所以《大要》上说:不要试图用人力来代替自然对人体的作用,不要违背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必须静养精神、调和血脉,安心等待正气的恢复,说的就是这些道理。黄帝说道:讲得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1 21:59 , Processed in 0.0495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