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吃完酸枣留种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9 00:1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时青皮皮,老来红皮皮,果在刺中央,秋来满山岗。你来尝,我来尝,酸得口水往外淌。

  这说的是什么呢?从它那酸,你一定想到了,是它——酸枣!

  而我,正是因为在大枣上市之前就吃到了济南南部山区的酸枣,那酸甜的滋味引出了这酸枣仁的话题。

  “棘”,古指酸枣树,《诗经》、《尔雅》称之。因茎上多刺,故生果在刺中央。“棘”字后用来泛指有刺的苗木,如荆棘、棘刺、棘针,而“棘手”一词用以比喻事情难办。

  酸枣是野生的棘,大枣是人类栽培酸枣后优化选育后形成的。古籍中对植物的记述,本草文献又是重要的农学资料。

  “山枣树如棘,子如生枣,里有核如骨,其肉酸滑好食,山人以当果。”——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酸枣……此乃棘实,更非它物。若谓是大枣味酸者,全非也。酸枣小而圆,其核中仁微扁;大枣仁大而长,不类也。”——唐·刘翰、马志等《开宝本草》

  “酸枣,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其实一本。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

  采摘酸枣虽然棘手,但却人人爱摘,这是一种来自山野的乐趣。采摘之后,酸酸的果肉吃得口中酸水直淌之后,你切莫要把它的核丢弃了,因为砸开酸枣的果核,取得的种仁就是药用的酸枣仁。

  酸枣入药,一开始用的是它的果还是它的仁,似乎不明确。因为首载它的《神农本草经》中只有“酸枣”的名字,虽将其列为上品,然而却不著其药用部位。

  酸枣: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藏,轻身,延年。生川泽。

  《名医》曰,生河东,八月采实,阴干,四十日成。——清·孙星衍、孙冯翼辑本《神农本草经》

  看得出,至少在《名医别录》中,亦未能说明酸枣采实后是否要取仁。后世医家对此有争议,入药有用果实者,也有单用种仁者。但至隋唐前后,已渐统一至用种仁入药。

  至于所述“酸枣仁”的功效则大致与《本经》“酸枣”药性相符。如《药性论》:“酸枣仁主筋骨风,炒末作汤服之”。《新修本草》:“《本经》用实疗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皆用仁,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阳气,皆酸枣仁之功。 ”

  将酸枣仁拿来药用,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发现酸枣仁,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竟有着不可言传的神奇。(丁兆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4 09:22 , Processed in 0.1970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