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道里的精神赡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1 18: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赡养老人,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在我们现实社会里,能做到这一点的确也算是不错的,但孝决不能只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还应当想到精神赡养,而今社会保障机制和福利事业的不断完善,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精神赡养就更加突出和重要。也就是说要多从亲情、精神方面给老人以安慰,多看望,多谈心,嘘寒问暖,解除他们的孤独感。古人说“气之长也,人亦应之”,意思就是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身体健康,人处世要乐观通达才能寿终天年,荀子讲的“得众动天,美意延年”,孔子说的“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这样的意思。证明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但现实生活里,竟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想不到老年人的处境和感受。他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体味和理解更要命的是时间!

  传统的孝道里,自古以来就重视精神赡养,《二十四孝》这个小册子,是封建社会里,“集虞舜以下”止于两晋的二十四个孝顺老人的典型事例,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影响很广。其中之一的老莱子戏彩娱亲就是专讲精神赡养的。这个故事说的是周朝时代,楚国人老莱子夫妻二人都七十多岁了,父母还健在,他们为了博得老人的欢乐,让父母高兴,就穿着彩色衣服,摇晃拨郎鼓扮成孩子样逗老人高兴喜欢。试想,在3000年前的周朝,文化娱乐生活更为贫乏,精神生活也更单调,老莱子夫妇能想出戏彩娱亲的办法,也算是用心良苦。这个小册子讲了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属于精神赡养的这算个典型,足以证明古代就引起了重视。

  不管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但他证明了精神赡养源远流长,填补了孝文化的空白。孝顺孝顺,要使老人心顺不单纯是温饱问题,也不单是吃饱穿暖的问题。还得让老人有欢悦,亲情、安慰、交流等等,更少不得。古代是这样,现代的人更应该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衣食住行物质条件越好,越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但对于子女来说他们生活节奏快,事情多,任务重,掏钱买物都不在乎,可真的抽不出时间。在许多人的心里认为,说孝就是给老人出养老费,没有别的。你也许还记得《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曾响遍了大江南北,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也正反映了精神赡养不足的孝道缺失,千万老年人的渴求和期望。可这正好是现代人缺少和最容易忘记的。

  当然,现代的文化生活内容要丰富得多,也不再需要像老莱子那样去彩衣娱戏,但抽出时间,腾出工夫多和老人说说话,聊聊天,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关爱,使他们欢欢喜喜安度晚年,也是不可缺少的。(河北 王济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4 09:24 , Processed in 0.08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