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艾叶如旗招百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0 18:3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这里的“苹”,即陆生皤蒿,俗呼艾草。艾草,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它直立的茎有一米多高,白色,叶似菊,长卵形,叶面越来越绿的时候,背面的茸毛越来越白,绿的绕茎生一圈碧绿,白的给叶铺一片柔滑。三月采嫩叶,可做艾叶饺子、艾叶水糕、艾叶蒜汤等美食,糍粑是流行南方的美食,安妮宝贝说,艾草青团、金团散发着一股清凉糯实的气息,并无烟火气。清凉糯实,艾叶糯米如金风玉露,自有一种充沛踏实的人间情意。在我们那里,两个小孩子打架,一方被打破了头,另一方的母亲知情后会送来一把鸡蛋,一把是十个,受伤孩子的母亲会扯几把鲜艾叶,加水,和鸡蛋同煮,熟后去壳,再煮沸,让孩子服食,艾叶鸡蛋和乡村情意的复方,疗效甚佳。

  李时珍对艾草有着格外细腻热烈的情意,五月艾草最盛,气味最浓,他提议: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曝干收叶。孟子用陈艾喻“仁”之于治国的必需:“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鲜艾攻毒,陈艾理病。科学研究发现,地球上植物的叶子,惟有艾叶脉络最为均匀。取陈艾叶,晒杵,令其软细如棉绒,即成艾绒,燃炙经穴,药力匀柔,灸治百病。捣艾叶,木杵如溜冰,难着力,南宋人洪迈有一个小绝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细艾绒若是放大了看,那就是一堆土黄色的毛毛虫,模样甚为可爱。

  艾草的香气很耐闻,有苦味,细嗅,有高洁清凉之气,明目聪耳,活络通筋。“载谋载惟,取萧祭脂”(《诗经·大雅》),在诗经时代,艾草作为祭祀专用香草,被敬奉于庙堂之上。那时南方瘴疠茂密,而艾草与之构成一种抵制一种消解,后来,流放的屈原采艾草编佩饰织花环以为衣裳,以捍卫诗人清洁的精神。古人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是恶日。禳解灾异,祈求平顺,端午是一个身体的节日。屈原的投江殉国,让端午成为一个诗人的节日。我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戴香包,建立身体与自然世界的联系,让自然的气息节律深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生成新的勇气,以及代代遗传的永恒基因。艾草,在古代的图腾中代表剑,旧俗端午节扎艾草为虎形,挂于门上,驱百毒辟千邪,“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端午节挂艾草,是一种仪式一般的世俗生活,是中国文化;缅怀诗人,感悟现存,体察的都是民族精神。艾草的香息萦绕着我们的呼吸,灵魂的苦香强大着我们的内心。这是双重的花园,植物世界的馨香催生着人文精神的芬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喜气洋洋的儿歌,香气满满的门堂。端午挂艾草招百福。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插着许多艾草的旗。这些艾旗在那里召唤着清新的空气,驱赶着不洁的蚊蝇,浓郁的香息构成一个巨大的场。处于季节、阳光和温暖明亮的中心,艾草们就像一群扎堆南墙根晒太阳的老人,晒着晒着,当年的青艾已是陈艾,披一身金灿灿的阳光,既成金艾。

  儿时的夏天,蚊虫猖獗,我的母亲就点燃艾草,驱蚊。满屋的青烟呛得她不停地咳嗽,犹如灶屋的旧风箱,“呱嗒呱嗒”直响。让她燃着了就出来,她不放心屋里的家什,非要一个人拖着艾绳熏来熏去,把眼睛熏红了,把头发呛土了,把她整个人累瘦了。想想这些,直叫人眼睛发潮。艾草,又名医草。取艾叶烧水,口服,一口药汤向下走,理气血,逐湿寒;泡脚,一股热流往上冲,祛虚火,愈牙痛。艾草治百病,它就在自家屋檐下,一伸手就请来一位神医。至于端午插艾,让植物的青绿和芳香装饰家家门楣户户厅堂,这是一场来自民间的盛大的清洁运动。那时候,没有艾滋病、非典、禽流感;那时候,一年一度的卫生日,流行一种叫艾草的植物。(刘学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22:03 , Processed in 0.0487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