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锡纯用山萸肉的几个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0 19:5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锡纯用山萸肉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有一个少年人,“素伤烟色”,当时的中国抽大烟的很多,就是鸦片,这个少年不但吸鸦片,还沉溺于女色,所以身体很是不好,这次是患了感冒,医生给开了解表的方子,服用了几副以后,本来已经好了,但是,隔了一天,突然浑身开始出冷汗,心里面怔忡异常,自己说,这个气息马上就像是要断了似的。这下可把家人吓坏了,于是赶快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来了以后,照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双手浮弱,无根,诊完了脉,张锡纯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虚证啊,这是大病之后,身体没有复原,气虚欲脱,怎么办?必须要使用收敛之药,同时补气。
此时,张锡纯对患者家属说:“这个病确实很难治,但是如果能够买到一味药,则我可以保证转危为安。”大家一听,您就说吧,什么药我们都能买来。
于是,张锡纯就告诉他们说:你们去买山萸肉四两,然后再稍微买一点人参(五钱)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外面正下着雨,而且药铺在五里之外的地方,但是这家人救人心切,立刻派人骑快马冒雨前去买药。等这四两山萸肉买来了,张锡纯急忙用二两煎汤,然后给患者服用,这个汤服下去以后,这个患者的心气就定了,汗也止住了,气也能上来了。
然后,张锡纯又用剩下的二两山萸肉煎汤,把人参切成小块,用汤药送服人参块(这是清代徐灵胎的论述过的做法)这个药服完以后,这个患者的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山萸肉就是山茱萸这种植物的果实的肉,是一味补肝的药物,酸酸的甜甜的,过去认为除了酸收补肝,滋补肝肾,在六味地黄丸里面有它。但是,张锡纯却从《神农本草经》里面看到此药可以治疗“寒热”,从而悟出这是肝经虚极的寒热现象(所以他特别的推重《神农本草经》),所以凡是遇到患者阳气欲脱的时候,张锡纯往往用大剂量的山萸肉收敛阳气,起死回生,这是人家张锡纯对中医的贡献。张锡纯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

故事二:有一个孕妇,患了霍乱,吐泻了一个昼夜,然后,病虽然好些了,但是却流产了。此时患者的情况非常的不好,是“神气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人确实虚了。这个时候,就马上派人去请张锡纯。
等张锡纯到了患者的家里,这个妇女的状态是已经濒危了,“殓服在身”,家里已经按照死亡处理了,连殓服都给穿上了,已经从床上给抬下来了。患者的家属,此时已经觉得不用治疗了,反正也快死了,再等等就入棺材了。
张锡纯急了,说:“一息犹存,即可挽回。”你们找什么急啊,我还没治疗呢怎么就装棺材了?诊脉,是“若有若无,气息奄奄,呼之不应”。这个时候,买药已经来不及了,正好,这家的邻居是张锡纯的表兄,叫刘玉珍,张锡纯曾经给他也开过方子,里面有山萸肉,张锡纯就问,药还有没服用的吗?正好剩了一些,于是从那些药里面,检出了大约六钱的山萸肉,于是,熬汤,给患者服用了下去,马上,患者就有了反应,呼唤她能回答了,呼吸也开始明显了一点。
于是,张锡纯马上让患者家属去买山萸肉二两,生山药二两。
患者家属飞奔而去,不久,把药买了回来。
张锡纯又把药全部放入锅里,熬了一大碗,然后一点点给患者灌下去。
结果,这个患者的神气马上就恢复了。
此时,张锡纯又告诉患者,每天用生山药一两,熬粥喝,来善后。就这样,这个妇女就救过来了。

      张锡纯此处用的就是山萸肉可以收敛元气的功能,在病危的时候,人的元气欲脱,大汗淋漓,尤其是心肝之气极虚,这个时候,用山萸肉,可以固脱救逆,是张锡纯通过实践得来的经验,但是现代注意的人也少了,大家都把精力放在附子和人参上了,实际山萸肉是很有作用的,李可老中医在治疗危急重症的时候,就常用它。李可对张锡纯也是推崇备至的。如果仔细区分,附子振奋肾中阳气,人参振奋心肺的阳气,山萸肉的作用主要在肝肾二经,兼入心经,它收敛的作用更强一些。山萸肉和山药,都是平常之药,都是药食同源之品,但是,在人家张锡纯手里,就愣是给变成了治疗危重病症的大药,这正是:药都是平常之物,但是用药之手,确实在是不平凡

故事三:张锡纯邻居村子的周某,三十多岁,大怒之后,开始渐渐觉得腿疼,一天比一天厉害,两个月后,卧床不起,不能转动,医生们用了很多疏肝理气的药物,病却越来越重了,张锡纯来看后,诊得脉左部微弱异常,自己说疼的地方觉得热,张锡纯分析这是怒则伤肝,肝经气血受伤,所以脉弱,气血郁则热,于是用山萸肉一两,加入一些通经活络的药物,结果十副药以后,痊愈。步履如常。
张锡纯的心得:山萸肉可以治疗肝虚引起的肢体疼痛。肝已虚,而用疏肝之品,是犯虚虚实实之戒。

张锡纯应用山萸肉的经验
山萸肉:    张氏盛赞"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
尤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窃,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山萸肉,古今诸医家多注重其补益肝肾之功效,然而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其撰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其更善于“救脱敛汗”,将其用于治疗脱证、血证及痹证等,多有新意,且收效甚佳,颇能启发后学者的思路,故归纳如下。

       1、敛汗同脱
       古今诸医家治疗脱证多选用人参,而张锡钝认为“人参之性补而兼升,以治上脱,转有气高不返之虞”,故张氏救脱,喜用山萸肉,认为“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临症中常以山萸肉单用或配伍龙骨、牡蛎或人参、代赭石等治疗各种脱证和汗出久不愈者,剂量一般为2两一3钱。如来复汤(萸肉、龙骨、牡蛎、杭芍、野台参、甘草)治疗寒热往来,虚汗淋漓不止或喘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参赭镇气汤(野台参、代赭石、芡实、山药、萸肉、龙骨、牡蛎、杭芍、苏子)治疗阴阳两虚,喘促欲脱;薯蓣纳气汤(山药、熟地、萸肉、柿霜饼、杭芍、牛蒡子、苏子、龙骨、甘草)治疗阴虚不纳气之喘逆;敦复汤(野台参、乌附子、山药、补骨脂、核桃仁、萸肉、茯苓、鸡内金)治疗一切虚寒诸症,方中萸肉“与人参、茯苓并用,借其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急救回阳汤(党参、山药、杭芍、山萸肉、代赭石、朱砂、甘草) 治疗霍乱吐泻已极,至危之候,方中以萸肉“敛肝气之固”。纵观上述诸方,可见张锡钝认为萸肉最善救脱敛汗,日其“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用于治疗各种脱证和汗出久不愈者,用之无不随手奏效。析其因,张锡钝日:“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胆为少阳,有病者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山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着服之最效”。在应用山萸肉时,张锡钝强调,必须去净核,“山萸肉之功用,长于救脱,而所以能固脱者,因其味之甚酸”,“用以治险证者,必须尝其味极酸者,然后用之,方能立建奇效”。

       2、开痹止痛
       山萸肉酸敛之性,张氏用以止汗固脱,犹在人意中,用之治疗心腹肢体疼痛,实出乎人之意外。然而张氏认为“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张氏尊<本经>之旨,山萸肉主“逐寒湿痹”,凡人身内外有疼处,皆其气血痹而不通。故常用山萸肉治疗心腹肢体疼痛等症因肝气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服之皆可奏效。如其自拟方曲直汤萸肉、知母、乳香、没药、当归、丹参)。认为“萸肉得木气最厚,酸敛之中大具条畅之性,故善于治脱,尤善于开痹也”。在应用山萸肉时亦强调“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者须加审慎,千万将核去净”。可见,萸肉不但酸敛,而更善开通可知,实值得后人借鉴和发扬。

       3、补络止血
       张锡钝认为山萸肉之性,又善于治疗内部血管破裂或肺络破裂,以致咳血、吐血、衄血久不愈者。临症中常用萸肉配伍龙骨、牡蛎等治疗咳血、吐血、妇女血崩等血症久不愈者。如其自拟方清降汤(山药、清半夏、萸肉、生赭石、牛蒡子、生杭芍、甘草)、补络补管汤(龙骨、牡蛎、山萸肉、三七)、固冲汤(山萸肉、龙骨、牡蛎、白术、黄芪)等。认为“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又不止有遽止之患,致留瘀血为恙也”。此实为经验之谈。
       此外,张氏认为山萸肉之性,又善于宁熄内风,如其自拟方熄风汤(人参、赭石、熟地、萸肉、杭芍、乌附子、龙骨、牡蛎),认为萸肉与杭芍、龙骨、牡蛎为宁熄内风之妙品。另外,张氏亦注重萸肉补益肝肾、涩精缩尿之功效,如其自拟方加减八味地黄汤、资生通脉汤、益瞳丸、滋萃饮等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咽痛、室女月闭血枯、目瞳散大昏耗、消渴及梦遗等症。






2
发表于 2016-4-11 20:15:47 | 只看该作者
张锡纯运用山萸肉经验值得学习!他注重实践 ,讲求疗效 ,并有不少独创见解 ,对后人启发很大。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20:46:08 | 只看该作者
王勇123 发表于 2016-4-11 12:15
张锡纯运用山萸肉经验值得学习!他注重实践 ,讲求疗效 ,并有不少独创见解 ,对后人启发很大。

谢谢王勇123先生惠顾和赏贴。先生所言不虚,张锡纯先生确实是一代大师,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4
发表于 2016-4-12 08:56:14 | 只看该作者
清末民国初中医大师,首推张锡纯。而解放后,应该是蒲辅周吧。
5
发表于 2016-4-12 10:48:03 | 只看该作者
据说伏牛山产的山茱萸最有名,为地道药材。
6
发表于 2016-4-12 20:56:31 | 只看该作者
溪流 发表于 2016-4-12 00:56
清末民国初中医大师,首推张锡纯。而解放后,应该是蒲辅周吧。

的确是解放后,应该是蒲辅周吧。他15岁随祖父习医,寝馈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巨著,融汇诸家,知识渊博,勤于实践,涉足临床各科,每起沉疴大疾,尤以治急性病见长而播誉中华。
7
发表于 2016-4-15 08:44:34 |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对于五行之中的“酸”味的运用!案例很好,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8:00 , Processed in 0.0523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