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3 21:11 编辑
俞拊(yu fu):即俞跗,又写作俞柎、踰跗、榆柎、臾跗、俞夫等不同的假借字。黄帝时期的名医。应劭曰:“黄帝时医也。”关于俞跗的医术记载,见于西汉典籍如韩婴《韩诗外传·卷十》、司马迁《史记·扁鹊传》及刘向《说苑·辨物》等。
《韩诗外传·卷十》记载如下: 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踰跗。踰跗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区九窍,定脑脱,死者复生。
《史记·扁鹊传》记载如下: 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挢引,按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
刘向《说苑·辨物》记载如下: 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医大辞典》对“俞跗”的解释如下: 俞跗,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一作俞柎。据《韩诗外传》记载,他治病多采用外科手术,除一般表皮切割手术外,还能做开腹手术。另传俞跗可以巫术治病,使死者复生,系后人所加牵强附会之说。
经与上述三书《韩诗外传》、《史记》及《说苑》比对发现,《中医大辞典》对“俞跗”的解释是张冠李戴,将《史记·扁鹊传》中关于“俞跗”的医术记载硬塞给了《韩诗外传》。如果不查阅原书记载,怎么会发现其中的错误呢?是否有被蒙蔽的感觉!
后世对俞跗医术的描述,多引用《史记》中的记载。这是因为《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之故。殊不知,首先对俞跗医术的记载应是韩婴《韩诗外传》不是《史记》。韩婴是汉文帝时博士,司马迁是汉武帝时史官。以时间而言,《韩诗外传》要早于《史记》,但二者可能出自同一出处。只不过《韩诗外传》更原始,《史记》经过司马迁的加工润色后使“俞跗”的医术显得更加丰满,技术非常成熟老练,甚至连目前西医的外科手术都不及于此,可谓神乎其神。古人信之不疑,今人疑之不信。因为古人在论述医术之高时,总举俞跗之为例。
俞跗之医术,汉代典籍多有提及。如
《淮南子·人间训》说: 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高诱注:“俞跗,黄帝时医。”)
《盐铁论·申韩第五十六》说: 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
金栋按: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史记·仓公传》所说“《黄帝扁鹊之脉书》”是扁鹊学派之著作,《汉志·方技略》经方家记载“《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是扁鹊学派之经方,并认为“‘经方总论’是依据扁鹊学派的理论进行概括的”。
在战国秦汉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之标题或题名“扁鹊”或题名“黄帝扁鹊”——扁鹊二字绝不可少;而黄帝学派的著作均单独题名“黄帝”——绝不连称或出现扁鹊这个名字,这就是两个学派在“形式上”、“旗帜上”的区别。扁鹊学派虽也试图借助黄帝的名声,但这个学派实质上和实际上乃是推崇和颂扬扁鹊;而黄帝学派则推尊岐伯和黄帝,在早期根本不提扁鹊的地位和贡献。这就是提示“黄帝扁鹊之脉书”不是黄帝学派著作,而是扁鹊学派著作。……《汉志》“经方”著录《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书名凡有“扁鹊”二字者无论其是否附加“黄帝”二字,都很有可能是扁鹊学派的著作。因此,我们推测此《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也应是扁鹊学派的著作。(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
金栋按:李教授虽考证严谨,资料详实,然《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中除去黄帝外,还有传说中黄帝时名医俞拊之名字,又当何论?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