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解读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06:19:30 | 只看该作者
2.《五藏六府痺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瘲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上)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32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06:23:28 | 只看该作者
【词解】

痺(痹):颜师古注:“痺,风湿之病。”现代指风湿免疫病。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张云:‘痹者闭也。观《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至真要大论》曰:食痹而吐。是皆闭塞之义可知也。故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血气不行,而病为痹,即痛风不仁之属。华佗《中藏经》云: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藏府之为也。痹者闭也,五藏六府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郑玄注《易通卦验》云:‘痹者,气不达为病。’简按:《经》中,痹有四义,有为病在于阴之总称者,见于《寿夭刚柔》篇;有专为闭塞之义者,如食痹、喉痹是也;有为麻痹之痹,王注云痹者是也;有为痛风历节之痹,如本篇行痹、痛痹、著痹之类是也;此他总不离乎闭塞之义,学者宜细玩焉。《一切经音义》引《仓颉篇》云:‘痹,手足不仁也。’”

33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06:25:22 | 只看该作者
:心腹气积作痛之病(疑民间谓之“攻心胀”是也;或疑肠梗阻者)。颜师古注:“疝,心腹气病。”颜师古《急就篇》注:“疝,腹中气疾上下引也。”

《说文》:“疝,腹痛也。”

《释名·释疾病》:“心痛曰疝。”

34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06:27:37 | 只看该作者
癉(瘅):通“疸”,黄疸病。颜师古注:“癉,黄病。”

35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17:23:11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为何是“五藏六府”之“痹、疝、瘅病方”而不是“五藏五府”或“六藏六府”呢?

点评

藏府之数取“藏五府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所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藏五府六盖本于此。亦即天人相应体系的具体体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3 14:39
36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4:39:1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7-2 17:23
金栋按:为何是“五藏六府”之“痹、疝、瘅病方”而不是“五藏五府”或“六藏六府”呢?

藏府之数取“藏五府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所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藏五府六盖本于此。亦即天人相应体系的具体体现。

点评

藏者有五,肝心脾肺肾也,皆实质器官, 但藏精气,“藏精神魂魄者也”,皆藏阴象地,其气象地,“所谓藏精气而不泻也”。府者有六,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空腔器官,但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皆藏阳象天,其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3 15:17
37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4:52:36 | 只看该作者
五藏六府四字连用者,今本《内经》全书共52见,其中《素问》14见,《灵枢》38见。东汉官典《白虎通·性情篇·五藏六府主性情》说:“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谓五藏宫府也。”很可惜,《内经》并无这样明确的表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5:17:1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7-3 14:39
藏府之数取“藏五府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所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藏五府六盖本于 ...

藏者有五,肝心脾肺肾也,皆实质器官, 但藏精气,“藏精神魂魄者也”,皆藏阴象地,其气象地,“所谓藏精气而不泻也”。府者有六,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空腔器官,但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皆藏阳象天,其气象天,“所谓传化物而不藏”也。
39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21:0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3 21:11 编辑

俞拊(yu fu):即俞跗,又写作俞柎、踰跗、榆柎、臾跗、俞夫等不同的假借字。黄帝时期的名医。应劭曰:“黄帝时医也。”关于俞跗的医术记载,见于西汉典籍如韩婴《韩诗外传·卷十》、司马迁《史记·扁鹊传》及刘向《说苑·辨物》等。

《韩诗外传·卷十》记载如下:
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踰跗。踰跗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区九窍,定脑脱,死者复生。

《史记·扁鹊传》记载如下:
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挢引,按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

刘向《说苑·辨物》记载如下:
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医大辞典》对“俞跗”的解释如下:
俞跗,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一作俞柎。据《韩诗外传》记载,他治病多采用外科手术,除一般表皮切割手术外,还能做开腹手术。另传俞跗可以巫术治病,使死者复生,系后人所加牵强附会之说。

经与上述三书《韩诗外传》、《史记》及《说苑》比对发现,《中医大辞典》对“俞跗”的解释是张冠李戴,将《史记·扁鹊传》中关于“俞跗”的医术记载硬塞给了《韩诗外传》。如果不查阅原书记载,怎么会发现其中的错误呢?是否有被蒙蔽的感觉!

后世对俞跗医术的描述,多引用《史记》中的记载。这是因为《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之故。殊不知,首先对俞跗医术的记载应是韩婴《韩诗外传》不是《史记》。韩婴是汉文帝时博士,司马迁是汉武帝时史官。以时间而言,《韩诗外传》要早于《史记》,但二者可能出自同一出处。只不过《韩诗外传》更原始,《史记》经过司马迁的加工润色后使“俞跗”的医术显得更加丰满,技术非常成熟老练,甚至连目前西医的外科手术都不及于此,可谓神乎其神。古人信之不疑,今人疑之不信。因为古人在论述医术之高时,总举俞跗之为例。

俞跗之医术,汉代典籍多有提及。如

《淮南子·人间训》说:
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高诱注:“俞跗,黄帝时医。”)

《盐铁论·申韩第五十六》说:
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

金栋按: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史记·仓公传》所说“《黄帝扁鹊之脉书》”是扁鹊学派之著作,《汉志·方技略》经方家记载“《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是扁鹊学派之经方,并认为“‘经方总论’是依据扁鹊学派的理论进行概括的”。

在战国秦汉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之标题或题名“扁鹊”或题名“黄帝扁鹊”——扁鹊二字绝不可少;而黄帝学派的著作均单独题名“黄帝”——绝不连称或出现扁鹊这个名字,这就是两个学派在“形式上”、“旗帜上”的区别。扁鹊学派虽也试图借助黄帝的名声,但这个学派实质上和实际上乃是推崇和颂扬扁鹊;而黄帝学派则推尊岐伯和黄帝,在早期根本不提扁鹊的地位和贡献。这就是提示“黄帝扁鹊之脉书”不是黄帝学派著作,而是扁鹊学派著作。……《汉志》“经方”著录《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书名凡有“扁鹊”二字者无论其是否附加“黄帝”二字,都很有可能是扁鹊学派的著作。因此,我们推测此《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也应是扁鹊学派的著作。(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

金栋按:李教授虽考证严谨,资料详实,然《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中除去黄帝外,还有传说中黄帝时名医俞拊之名字,又当何论?存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9 03:53 , Processed in 0.1111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