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151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7: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4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肝心痛的源流与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肾心痛证治精要”。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肝心痛的源流与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肾心痛证治精要”的有关内容。
        路老说,肝心痛作为心痛的一个类证,首载于《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原文系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影响于心所致的心痛,称为“厥心痛”;其中因肝(胆)功能失调所致者,名以“肝心痛”。该原文不仅对本病病机、证候做了精要描述,并且明确了从肝论治的原则。《内经》对肝心痛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已有初步的认识,为后世肝心痛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难经》在《内经》基础上,对厥心痛及肝心痛部分内容进行了阐释和发挥。如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行《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肝心痛虽无专述,但对一些情志疾病及心肝(胆)病变,已提供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如少阳失和,“胸满烦惊”,可与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镇惊安神;肝经气滞、络脉瘀阻的“肝着”,胸胁满闷或胀痛,主以旋覆花汤疏肝通络;虚烦懊恼,胸中窒,甚或心中结痛者,与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畅达气机。仲景还创制了疏肝解郁的四逆散、养血缓急的芍药甘草汤、补肝安魂的酸枣仁汤等。
      “肾心痛”是中医病名,始见于《灵枢·厥病》篇,提出:“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本病的发生与心肾阴阳虚衰、精血失于资生、手足少阴经脉失调、水火不能相济有关。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152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19: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5年4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作者曹东义,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该书于2004年由中医古籍出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外感热病(包括伤寒,温病及瘟疫)的医学史著作,依据大量翔实的资料,系统全面地论述热病的学术渊源,祥辩其异同几各具特色的诊治大法,并在病因病机,辩证体系及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从史学发展的角度加以阐析。尤其是对明清以降有关伤寒,温病,和瘟疫名著中的学术临床建树予以充分表述。从中可以了解历代寒温名家的独到的见解和丰富临证经验。



                今天晚上有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第一章,第三节,《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在正定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第一章,第三节,《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伤寒例》是《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的热病学说走向《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桥梁,既体现了仲景学说与“古训”在学术上的继承关系,又反映了其辨证论治的突出成就。

          《伤寒例》说:“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伤寒例》 论多种热病均属伤寒: 仲景六经病篇,惟以辨证论治为本,多不再分属何种外感病之证。论病之处往往冠以“太阳病(约71条)”、“阳明病(61条)”、“少阳病(12条)”等词(约近200条)而较少提及伤寒、中风、温病等病名。其云“伤寒”之处最多(约98条), 但也未必是狭义伤寒。.因在《伤寒例》中已经阐明多种外感热病均与外感寒邪有关,可隶属于广义伤寒。

         感谢黄胜昔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153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21:5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5年4月17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八十九讲“收涩药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等药味”,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八十九讲“收涩药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等药味”,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柯子,是使君子科榄仁树属的植物。性味苦、酸、涩,归肺、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功效。藏医体系中称其为“阿如拉”(Arura),是“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之一,广泛用于调和药性。

        石榴皮,性温,味酸、涩,归大肠经。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如《本草纲目》载其治“赤白痢”)。驱虫:对绦虫、蛔虫有一定抑制作用(常与槟榔配伍)。止血消炎:外用可治创伤出血或湿疹(研末调敷)。

       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效。温中止泻:主治脾胃虚寒引起的久泻、五更泄泻(如《本草纲目》载其“暖脾胃,固大肠”)。行气止痛:缓解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常与木香、干姜配伍)。外用:研末调敷可治风湿关节痛(需配伍其他活血药)。

       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为补益肝肾、固精缩尿的代表药。补益肝肾:主治肝肾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如六味地黄丸中配伍)。固精止遗:用于遗精滑精、夜尿频多(常与覆盆子、桑螵蛸同用)。敛汗固脱:大汗虚脱时急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覆盆子,甘、酸,微温,归肝、肾、膀胱经,以“固精缩尿”为核心功效。益肾固精:主治肾虚遗精滑精、阳痿早泄(如五子衍宗丸)。缩尿止遗:改善夜尿频多、小儿遗尿(常配桑螵蛸、益智仁)。明目:肝肾不足导致的视物昏花(《本草备要》载其“补肝虚明目”)。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154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5年4月18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名老中医之路中的《从师和交友厚积而薄发》记原《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董德懋先生

董德懋(1912年生),北京房山人。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杂志编辑工作,对于中医内科、儿科和针灸有较高的造诣。主要著作有《中医基础学》、《中药学》、《针灸经穴概要》、《针灸铜人图》、《中医对痢疾的治疗》等。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儿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名老中医之路中的《从师和交友厚积而薄发》关于《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董德懋先生的事迹。

        董德懋(1912-2002),满族,出生于北京房山县曹章村135。因幼年家贫,早年辍学,后受姑母资助考入华北国医学院,师从名医施今墨,1937年毕业。职业生涯:1936年起在施今墨诊所工作,后独立行医,擅长内科、儿科及针灸。1950年创办《北京中医》杂志(后更名《中医杂志》),并担任主编,推动中医药学术交流。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的医学贡献与学术思想,擅长脾胃学说研究,提出“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结合东垣补脾与叶天士养胃理论,发展出“调理脾胃十法”(如益气、温中、祛湿等)。他的临床实践特色,对外感病主张“清解外邪”,融合伤寒与温病学说,善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流感、丹毒等热症。对于内伤病,重视气血辨证,创制“宁胃止痛胶囊”(含枳实、高良姜等),用于胃脘胀痛、呃逆等症。他的著作与传承主要是撰写《中医基础学讲义》《董德懋医话》等专著,培养徐凌云、董志华等弟子,形成独特学术流派。

      社会影响与评价与行业地位很高,被誉为“金针董德懋”,与魏龙骧等并称“北京四小名医”,在京津地区享有盛誉。他是中西医结合倡导者,主张中医药为中国特色医学优势,强调“勿伐天和”的治疗理念,反对过度使用苦寒药物。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3155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2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4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章:没料到章次公徒弟因废五行受牵连。

       周总理参加召开的病例讨论会,语重心长的说:“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

      毛主席在考虑中医问题时让周总理介绍一位有学识的中医人士,前来叙谈叙谈,周总理就推荐了章次公先生,此后不久,谈兴未尽的毛泽东,又邀请章次公谈了一个晚上。

       章次公先生通过反思与毛主席的谈话,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应该把中医的研究推向深入,写了一篇《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的文章,发表在《新中医药》1956年第7卷,第10期上。还引用了华北名医富雪厂的著作《华北国医学院四诊要决讲义》。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 第二十章:章次公救治林伯渠的事情。

       周总理听过汇报,指定章次公为抢救小组组长,负责救治。一滴一滴的参汤进到林老的嘴里,呃逆逐渐减轻。林老逐渐睡着了,等他醒来之后,长出了一口气,说了一声:“好饿啊!”章次公让人赶紧把新米粥拿来,一小勺、一小勺地给他喂了新米汤。参汤,米汤交替着喂下去,林伯渠又渐渐地睡着了,呃逆停止了。

“简直是奇迹!”人们小声地议论着。但是,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治疗开始不久,章次公竟然可以断定林伯渠将会产生饥饿感,竟然那么早就准备下了新米汤!消息传导了周总理的耳朵里,他认为这样的医术的确不一般,指示要召开一个病例讨论会,总结一下经验。会议如期进行,会议的结论却难得出,中医的专家按着中医的道理,什么元气、胃气,先天、后天,正气、邪气地讲了一统;西医的专家表示不服,他们说如果没有西医输液,怎么会支持那么久?不过是一个偶然病例,算不得什么经验,更难说是普遍规律。双方争执不下。

    请周总理参加病例讨论会,他语重心长的说:“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156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24:12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5年4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谈中药功效来源以及对现在中药功效的准确把握,并详细谈述更多中医大家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了自己的著作《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有关内容。
        姬领会院长说,乌梅、味道极酸、作用于人体后,发挥的是味道的作用、也就是酸主收敛的作用,在外收敛可以止汗,在上收敛可以止咳、止喘、止“头油”过多外出(治疗西医上的脂溢性皮炎),在下收敛可以止带、止精、止泻、止遗、止月经过多等。作用于局部,收敛以使局部之津液增多。酸能固脱,陈士锋老先生在《本草新编》中就说“乃止脱之药,备之以敛滑脱可也”,所以,药房中必备真品以救急用。这里,我再多说一下有关积聚的治疗。很多本草书,都没有谈到乌梅治疗癥痕积聚,其实,乌梅是可以治疗癥瘕积聚的。西医上谈的肿瘤,就属于中医上癥瘕积聚范畴,比如,有资料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教授用乌梅丸治疗胰腺体尾部位肿瘤或晚期胰腺癌或胰腺癌疼痛者,或根据脉,或根据部位”,虽然,乌梅丸是一个复合方,但是,乌梅是主药。还有人用乌梅治疗子宫肌瘤、直肠癌等病证也取得较好疗效。这里,我用肿瘤这个词代替“癥痕积聚”来简单说说有关治法问题。肿瘤,属于中医上的癥痕积聚范畴,其中医治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治疗(治标),另一种就是改变肿瘤生存条件的间接治疗(治本)。直接治疗,中医的方法很多,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可以实现,这就看治病的这个人采取什么办法了。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30 17:59 , Processed in 0.0485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