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脾胃湿热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4 21:3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6-24 21:41 编辑

研究目的 脾胃湿热作为湿热证的一个常见证型,同时也是中医脾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实证,尤其在南方地区尤为多见,涉及的病种广泛,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最为密切,尤以慢性胃炎占首位。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健旺,是保证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显示脾胃湿热证患者机体内出现免疫异常,部分细胞因子如IL-2、IL-10、TNF-a等介导了机体内的炎症反应,局部胃粘膜免疫及体液免疫增强。脾胃湿热证中的局部组织炎症改变及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导致的免疫反应有关,Hp感染可能启动了胃粘膜局部免疫反应,激活IFN-γ等细胞因子,诱使周围上皮细胞表达HLA-Ⅱ类分子,导致辅助性T淋巴(Th)细胞亚群平衡失调,出现Th1细胞反应占优。在一定程度上,免疫系统可以认为是阴阳平衡的调节系统,免疫调节也相当于是对阴阳平衡的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包括其功能性的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机体内阴阳相互对立制约、相互作用。Th1/Th2细胞平衡与脾胃湿热证的阴阳合邪、正邪相争、阴阳的动态平衡存在着一定的联系。HLA-Ⅱ类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Th细胞亚群的分化方向和Th细胞亚群活性及增殖。目前研究显示脾胃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且认为中医证型和体质与HLA基因有关,脾虚证可能有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素体脾胃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及转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通过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脾胃湿热证患者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的情况,以及脾胃湿热证与HLA-Ⅱ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了解脾胃湿热证机体内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状态,寻找脾胃湿热证形成的易感基因,进一步揭示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基础及发生机理,探讨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实质,从而指导临床脾胃湿热证的诊断和治疗。 研究方法 病例组及对照组均为同时期广东地区籍贯的汉族人,病例组为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共57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病房住院和门诊病人,经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33例)及脾气虚证(24例)两组;对照组15例,为同时期健康人。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病例组的Hp感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三组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10和IFN-γ值,并比较三组细胞因子水平和IFN-γ/IL-4比值;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型方法检测三组人全血的HLA-Ⅱ类基因中的HLA-DRB1和-DQA1的等位基因。 结果 脾胃湿热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脾气虚组(P<0.05),OR=3.733,显示脾胃湿热证与Hp感染相关。脾胃湿热组和脾气虚组IL-2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但脾胃湿热组和脾气虚组IL-2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脾胃湿热组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较脾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脾胃湿热组IL-4水平均较脾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IL-10水平仅较脾气虚组显著降低(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脾气虚组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另外,Hp(+)组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较Hp(-)显著升高(P<0.05),但是IL-2、IL-4及IL-10水平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DQA1*0103基因型在脾胃湿热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OR=4.48,提示DQA1*0103与脾胃湿热证相关,但与脾气虚组比较无明显差异;DQA1*0601基因型在脾胃湿热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脾气虚组(P<0.05),但OR=0.156,提示DQA1*0601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度较强。但HLA-DRB1各基因型在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脾胃湿热证患者和Hp感染相关,机体出现了Th1/Th2细胞免疫失衡,以Th1细胞反应占优势,表现为IL-2、IFN-γ水平的升高,IL-4水平的降低,IL-10水平的异常,细胞因子网络紊乱。脾胃湿热证中Th1/Th2平衡偏倚,免疫调节失衡,正是机体内阴阳失调、邪正相争、互相消长的体现。脾胃湿热证中IL-2、IFN-γ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4降低,引起持续的免疫应答,造成炎症病理损害,这与湿热证中热邪致病之性相似;但同时通过IL-10的抗炎作用,从而抑制免疫免疫反应,减缓炎症反应,导致脾胃湿热证病变缓慢。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相互制约,导致脾胃湿热证起病缓慢,病势缠绵,这可能是湿热证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之一。而Hp感染导致Th1/Th2免疫平衡偏移,也可能造成脾胃湿热证机体内Th1细胞反应占优的原因之一。脾胃湿热证与HLA-DQA1*0103基因型呈正相关,与HLA-DQA1*0601呈负相关,脾胃湿热证存在着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DQA1*0103基因型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易感基因,DQA1*0601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保护性基因。正是HLA-Ⅱ类易感基因通过编码的HLA-Ⅱ类分子识别和结合导致脾胃湿热证的感染因子或抗原刺激物,递呈给Th细胞,调控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免疫应答,从而形成脾胃湿热证。这提示脾胃湿热证可能存在着免疫遗传易感因素和病原体等感染的病因,故容易导致“脾土衰弱,失健运之堤防,湿气停聚不化”,再加遭受湿热外邪的入侵,内外合邪,从而诱发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平衡失调,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紊乱,正是这种免疫异常导致湿热证阴阳失调的病理改变及缠绵难愈的病程变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02:3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6-25 02:45 编辑

脾胃湿热证中的局部组织炎症改变及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导致的免疫反应有关,Hp感染可能启动了胃粘膜局部免疫反应,激活IFN-γ等细胞因子,诱使周围上皮细胞表达HLA-Ⅱ类分子,导致辅助性T淋巴(Th)细胞亚群平衡失调,出现Th1细胞反应占优。在一定程度上,免疫系统可以认为是阴阳平衡的调节系统,免疫调节也相当于是对阴阳平衡的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包括其功能性的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机体内阴阳相互对立制约、相互作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04:27:47 | 只看该作者
免疫信号系统的病理联级各级反应及物质组成

预备级
第一级
由于巨噬与抗原结合较频,受体构象暂时性失活或休息。抗原结合酶不能被吸收清除,在间质液中密度分子数增加,而产生向各生理系信号联级系的扩散,增加了各系的结合酶的分子数。
其中有的联级系受体构象有非生理性变化不能结合它们的上级信号物质,也不能对于它的结合酶有吸收清除的作用。
如在唾液合成反应联级反应中,就有口干的减少的功能表现或症状,同时相关结酶分子数增大,而产生第二轮的酶的向各联级系的扩散。
以形成二级流体结合酶密度。
但在巨噬产生的密度变化要大于除唾液联级的密度值。
这些酶之间会产生离子并与IL-1合成及抗原结合相关的负反馈受体结合而拮抗了IL-1合成拮抗素的合成反应。
IL-1合成及抗原与巨噬结合频率的非生理性增加。

从而将正常的生理性免疫联级改变成了生理病理的混级反应了。
就是其中部分有了非生理性合成反应的部分了。
而这种变化是从第一级开始演变的。

在巨噬细胞受体形成的流体酶二级密度产生的离子不仅拮抗了IL-1合成拮抗素的合成反应。
IL-1合成及抗原与巨噬结合频率的非生理性增加。
也很有可能与受体的其它部分结合,非生理性的将其中的蛋白酶的门打开,这些酶在细胞外就将一些组织细胞分解改变结构了,就是炎症反应了。
当然这种二级密度也有可能在另一抗原递呈细胞中性粒细胞受体形成,将蛋白酶转移到细胞外而产生炎症反应。



第0级是初始级与炎症反应相关但是免疫系统以外系统的症状产生的相关病理联级。

1口渴联级
2心烦联级。
3食少联级。
----------------------------
第一级
抗原物质变化和抗原与巨噬细胞结合频率增大
1有系统外来的非细菌病毒抗原与Th结合,以增加IL-1的合成分子数。
2同时也增加了抗原肽的加工分子数。

第二级
由于IL-1合成增加部分与Th产生了结合,从而也增多了IL-2合成的分子数。
第三级
增多的抗原肽和IL-2与B细胞结合增加浆细胞的分化增殖数

第四级
病理性增多的浆细胞合成抗体分子数增加

第五级
增多的抗体与外源性抗原结合成免复合物的数增多

第六级
增多的复合物与补体结合数增加

第七级
补体C1被激活酶化反应增加

第八级
1由酶化的C1产生的补体C3.增加
2由酶化的C1产生的补体C5增加

第九级
1增加的补体C3与肥大细胞结合而释放组胺增加
2或增加的补体C5直接与内皮细胞结合

第十级
组胺与内皮细胞结合以产生通透功能增强,而产生炎性水肿。

第十一级
增加的补体C5直接与内皮细胞结合,而产生炎性水肿。

第十二级
有酶离子与巨噬或中性粒细胞非生理性结合

第十三级
巨噬或中性粒细胞的门非生理性开放,将蛋白酶释放到细胞外,而对各种组织有分解结构的作用,如炎症。

实际上除第十三级外,其它各级都是系统内生理病理混合级或变级或级变反应,是由其中有生理性部分和非生理性部分共同组成的,主要区别是分子数的不同,纯生理级物质分子数要少于混级中的物质分子数,也可称是内混级病理生理联级反应。
第十三级是纯病理功能级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08:14 , Processed in 0.0988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