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童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学习总结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8-7-27 12:46:44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7 04:35
那么,下面的内容,是否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

您的学风不大好,总是正面的回避问题,然后东拉西扯,或重复纠缠……然而,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莫非经您这样一折腾,诡辩就会成为真理?没用的,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无需诡辩,诡辩替代不了真理。真理就存在在那儿,您承认它,它也在那儿。您回避它,它也在那儿。
162
发表于 2018-7-27 12:5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27 08:54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7 08:46
您的学风不大好,总是正面的回避问题,然后东拉西扯,或重复纠缠……然而,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莫非经您这样一折腾,诡辩就会成为真理?没用的,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无需诡辩,诡辩替代不了真理。真理就存在在那儿,您承认它,它也在那儿。您回避它,它也在那儿。

       原来你的学风好啊?太好了。
       那么,请正面回答:五行学说能否直接或间接被中医生用于诊治疾病?

点评

咱们谈谈天气吧……  发表于 2018-7-27 12:54
163
发表于 2018-7-27 12:5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27 04:56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7 04:43
难道下面这些内容都只存在心里,而不是客观事实?、、、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http://www.zysj.com.cn/lilun ...

百度资料:

学说

学说是指对自己所学到的某方面知识加以总结,而得出的最终结果。参见:国家学说、分权学说、锁钥学说、板块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老庄学说、种质学说、取代学说、包围学说、 达尔文学说、巴甫洛夫学说、基因学说、染色体学说、原子学说、氧化学说、燃素学说、摆动学说、归还学说、占领学说、信号学说等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如此不厌其烦地讲,陈总版真的太善良了!要知道:一个装睡的人,是唤不醒的。  发表于 2018-7-27 13:27
164
发表于 2018-7-27 12:5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27 08:57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7 08:53
百度资料:

学说是指对自己所学到的某方面知识加以总结,而得出的最终结果。参见:国家学说、分权学说、锁钥学说、板块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老庄学说、种质学说、取代学说、包围学说、 达尔文学说、巴甫洛夫学说、基因学说、染色体学说、原子学说、氧化学说、燃素学说、摆动学说、归还学说、占领学说、信号学说等等。


        请正面回答:五行学说能否直接或间接被中医生用于诊治疾病?
165
发表于 2018-7-27 13:09:31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7 04:55
请正面回答:五行学说能否直接或间接被中医生用于诊治疾病?

肝乘脾的腹泻、脾虚兼水肿的“土不制水”、阳虚腹泻的“火不生土”、治肺虚咳嗽的“土生金”法等,这些是不是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内容,这些是不是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直接用于诊治疾病的?

一一诊治疾病的是肝乘脾,阳虚腹泻,肺虚咳嗽等中医药生理病理理论,不是直接的土不制水,火不生土,土生金。土不制水,火不生土,土生金并不能直接的用来诊治疾病,必须具体化为肝乘脾,阳虚腹泻,肺虚咳嗽等中医药具体生理病理理论,具有特定的生理与病理学内涵后,才可以用来诊治疾病。

关于五行应用于中医的研究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8
166
发表于 2018-7-27 13:10:36 | 只看该作者
请先生说说你怎么用阴阳指导诊断急性腹膜炎?怎么样运用阴阳指导治疗急性腹膜炎?或者指导手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一一仁海先生再次偷换概念,或者说,其实是概念不清。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这些并不是阴阳五行学说中阴阳的概念或内容,哲学层面的阴阳,其内容只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描述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具有普适性。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是中医(医学领域内)的范畴与内容,是在阴阳五行观点指导下形成的某种具体科学(医学领域)的理论。用来诊治疾病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是医学领域的理论或范畴,不是阴阳五行(哲学层面)本身。阴阳五行(哲学层面)本身并不能直接用来诊治疾病。
167
发表于 2018-7-27 13:11:4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辨证论治,是临床具体操作,使用四诊的材料进行辨证,得出证的诊断,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直接使用的是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诸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等,而不是直接使用阴阳五行。经验丰富的中医,直接凭经验,直接开方。

直接运用阴阳五行看病,没有人能够拿出具体的病例。
    直接看病的是各种辨证论治理论,这些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是由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用阴阳五行直接看病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476
168
发表于 2018-7-27 13:14:38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7 04:55
请正面回答:五行学说能否直接或间接被中医生用于诊治疾病?

五行学说不能直接用来被中医生用于诊治疾病。

如果没有新的证据,这个问题就请不要再重复了,没有意义。诡辩重复一百遍,仍然只是诡辩,不会成为真理。
169
发表于 2018-7-27 13:2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27 11:39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7 09:09
肝乘脾的腹泻、脾虚兼水肿的“土不制水”、阳虚腹泻的“火不生土”、治肺虚咳嗽的“土生金”法等,这些是 ...

请问,下面的内容是否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44-2-3.html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对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与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日趋分离,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1.五行的哲学含义: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作是静态的,而应看作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而且又不再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说文解字》:“五”作"”,“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舞也”。五行的“行”宇、五运的“运”字都是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代表五种功能属性,“是五种强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状态的抽象,属于抽象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
2.五行的医学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五行范畴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学对五行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之风、热、温、燥、湿、寒六气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来。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
中医学的五行概念,一是标示着物质世界,不论自然还是生命都是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统一;二是标示着一种中国整体思想中的一种多元结构联系的思维形态.多元结构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古代相关性思维的典型形态之——-这种思维形态在中医学中获得了更典型、更充分的表达。中医学的五行概念,旨在说明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属医学科学中的哲学概念,与纯粹哲学概念不同,
(二)五行与气、阴阳的关系
1.五行与气:气与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范畴。气范畴说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五行范畴则说明物质世界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气与五行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和“多”的辩证统一,万物本原于一气,一气分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2,五行与阴阳: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五行的特性
(1)“木日曲直”:、、、
(2)“火日炎上”:、、、
(3)“土爱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2.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性,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最终分成五大类。其具体推理方法是:
(1)类比:、、、
(2)推衍:、、、
平行式推衍:、、、
包含式推衍:、、、

五行属性归类表
────────────────────┬───┬────────────────────
      自 然 界         │ 五 │       人    体 
──┬──┬──┬──┬──┬──┬──┤   ├──┬──┬──┬──┬──┬──┬──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 行 │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
──┼──┼──┼──┼──┼──┼──┼───┼──┼──┼──┼──┼──┼──┼──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 │笑 │忧
──┼──┼──┼──┼──┼──┼──┼───┼──┼──┼──┼──┼──┼──┼──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 金 │肺 │大肠│鼻 │皮毛│悲 │哭 │咳
──┼──┼──┼──┼──┼──┼──┼───┼──┼──┼──┼──┼──┼──┼──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 │呻 │栗
──┴──┴──┴──┴──┴──┴──┴───┴──┴──┴──┴──┴──┴──┴──
、、、
(二)五行的调节机制
1.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2)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


、、、
(3)制化规律:、、、
2.五行的异常调节机制:
(1)子母相及:、、、
(2)相乘相侮:、、、
相乘规律:、、、
相乘现象可分两个方面:、、、

(3)胜复规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3.、、、
4.说明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
2.传变:
(1)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①母病及子:、、、
②子病犯母:、、、
(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
①相乘:、、、
②相侮:、、、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1.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
3.推断病变的预后:、、、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传变:、、、
2.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补母:、、、
泻子:、、、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证。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卷之四》)。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抑强:、、、
扶弱:、、、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临床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
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所谓培土制水法,是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如以脾虚为主,则重在温运脾阳;若以肾虚为主,则重在温阳利水,实际上是脾肾同治法。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3.指导脏腑用药: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如青色、酸味人肝;赤色、苦味人心;黄色、甘味人脾;白色、辛味人肺;黑色、咸味入肾。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药的参考依据。
4.指导针灸取穴: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隋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所谓以情胜情。
由此可见,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换言之,在临床上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点评

五行学说并不难懂,难懂的是你那颗故意颠倒是非的心!  发表于 2018-7-27 13:45
170
发表于 2018-7-27 13:31:39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7 09:14
五行学说不能直接用来被中医生用于诊治疾病。

如果没有新的证据,这个问题就请不要再重复了,没有意义 ...

那么,请问:五行学说能否被中医生用于指导诊治疾病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05:45 , Processed in 0.0615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