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60病案赏析之八高血压病15、1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5 17:1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十五案 高血压病

病史:胡生,33岁,初诊节气,冬至。
半年来常因劳累生气眩晕加重,血压升高160~190mmHg/100~110mmHg,胸闷纳呆,口粘便干,有时后背掣痛,曾经中医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有高血压家族史,病友介绍,门诊求治,血压160/100mmHg,苔黄腻,质较红,舌下静脉显露,脉弦滑。
讲解与互动:
先辨证。什么病?
学生:“痰瘀互结。”
哎!痰瘀。这一看就明白了痰。这为什么选这个高血压?因为现在高血压治疗几十年都是平肝熄风,滋水涵木,就是忘了毒损心络。没有看到舌苔和脉搏这个痰和瘀你光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平肝熄风,法不对证,所以高血压治不了。治不了就冤枉了,西医治疗高血压没办法的,要终身服药,终身中毒,主要肾亏,中毒就肾亏呀!最后你中医不辨证,按照西医走,堆积一些降血压的药,最后也得出结论,你中医治疗高血压也不行。其实中医是行的,是搞中医的人不行了。你没有按照辨证论治,受西医的影响,当然就不行了。所以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个实例,就是告诉你,高血压的证候,像这个完全是痰和瘀就是毒损心络。不能平肝潜阳,也不能滋水涵木,就要祛瘀化痰。
开方。什么方?
学生:“温胆汤。”
哎!祛痰第一个蹦出来温胆汤。温胆汤后面就6个药。
瘀怎么办?
学生:“加丹参、莱菔子、水蛭、三七。”
对。水蛭可以用。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那个薤白。”
你还在冠心病!没了,这是高血压,不是冠心病了。
学生:“全瓜蒌、草决明。”
全瓜蒌不加了,他没有痰呀!它是广义的痰,也不痹阻心阳。
学生:“海藻。”
哎!对了。你想到海藻。为什么加海藻呢?
学生:“因为低压高。”
他低压100mmHg,高压。另外海藻是祛痰的好药,降血压祛痰的好药。我讲过高血压还有一个祛痰的好药是什么?
学生:“莱菔子。”
哎!莱菔子。再看看别的症状,还加点什么?
学生:“加点车前草川楝子元胡可以吧?”
哎!可以呀。都可以加。
学生:“还可以加葛根。”
还加什么?
学生:“葛根。”
又能祛痰又能降血压除了海藻之外,还有什么药?
学生:“昆布。”
昆布和海藻都有可以。
学生:“泽泻。”
泽泻也行。泽泻也是降血压的。还有一个药你们印象不深,既能降压又能祛痰,除了莱菔子、海藻、坤草以外还有一个药。
学生:“夏枯草。”
哎!对了。夏枯草。别忘了这个药。但夏枯草有两种,一个就是全草,带底下的把,其实把不起什么作用,夏枯草起作用就是前面的头。所以你假如北京你写夏枯草就给你夏枯头,也叫夏枯球,祛痰又降压。这样高血压是一种新的类型叫“毒损心络”。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了。高血压中医治疗很有优势。但是几十年中医的治疗光守着平肝潜阳,天麻钩藤;滋水涵木,杞菊地黄汤。证候变了,要改成毒损心络,痰瘀同治。实践证明这个方子提高疗效,明显提高疗效。优势病种,毒损心络。从资料翻了,从实践作了,从临床作了,三个都一致,提高疗效,是高血压的新思路,确实提高疗效。当然也是有个前提,至少这个病人苔腻,至于有没有紫斑,这个舌下静脉怒张不怒张,次要的。有苔腻,就有这症状,然后加点活血的药,舌下静脉假如真是紫的,怒张的,你再加虫类透络的药。
按语:
中年胡生,头晕且重已近半载,常因生气劳累发作,胸闷纳呆,口粘便干,苔黄腻,质较红,脉弦滑,血压160/100mmHg。原发性高血压病Ⅱ级,证属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治当祛痰化瘀,解毒通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合《和剂局方》“四物汤”加减。
处方:
钩藤(后下)10g 泽泻10g川芎10g莱菔子10g海藻10g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丹参30g草决明30g石菖蒲10g郁金10g生山楂15g夏枯草10g

茵陈也是化舌苔,茵陈跟海藻配在一起,更有利于化苔;茵陈也能降血压。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后食纳增加,腑行已畅,眩晕减轻,血压140/90mmHg,胸仍憋闷,苔仍黄腻。上方去钩藤、草决明、夏枯草加茵陈(后下)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蛤壳30g。连服14天,血压120/80mmHg,苔薄黄,舌下静脉缓解,脉弦细诸证皆除。改用全天麻胶囊,加味保和丸巩固未再复诊。
按语:
1、常规治疗高血压均按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之类。本案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常法不对证故不会奏效,高血压病要重视痰瘀损络证类,温胆是效方。
2、降压先除苔腻,钩藤易茵陈再加三石意在去苔腻。山楂即化瘀又消痰系重要之佐。
茵陈、海藻、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这是化苔腻的主要的药,山楂是个重要的辅助。
3、痰瘀之患,莱菔子、丹参是有效要对,莱菔子配海藻又是治疗痰浊眩晕的必投药对。尤能降舒张压。
4、降压也须通腑,草决明即降压又通腑。
5、夏枯草平肝可降压,又利于和胃祛痰,抑木扶土矣!


第十六案 高血压病
病史:李,68岁,初诊节气,立春。
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波动180~190/100~110mmHg之间,旬前生气,眩晕发作,头呈空痛,心慌气短,纳谷不香,便溏尿调。门诊求治,测血压170/100mmHg,面晄白,苔薄白,舌质淡,脉弦细。
讲解与互动:
怎么辨证?
学生:“气虚。”
哎!气虚。气虚定位在哪?
学生:“心和脾。”
哎!心和脾。这样你记住了,辨证就掌握了。心疲气虚。怎么办?用什么方子?
学生:“补中益气汤。”
哎!补中益气汤。别以为补中益气汤不能治疗高血压。这种病人很多见,他并不在肝,也不在肾,在脾、在肝。补中益气汤是个好方子。开药。开什么药?
学生:“党参。”
对。
学生:“黄芪、白术、白扁豆。”
哎!党参、白术、白扁豆,对。还有呢?
学生:“夏枯草。”
心脏怎么办?用什么药?既能降血压又能对心脏有好处的什么药?
学生:“丹参。”
丹参对呀!
学生:“老师我还问一下这个问题,这个病人头空痛,头是精髓之海,肾虚有没有可能?”
肾虚?因为头空痛?头空痛就肾虚呀!
学生:“头为髓嗨。”
何以见得?肾你得脉有反应,肾脉的反应。舌苔、脉搏都没反应肾,光凭头空痛,就是肾了?这个空痛是中气下陷,所以脑子引起空痛,这是个特点。你一个空痛就认为肾亏呀?证据不足呀!
学生:“脉细。”
脉细就肾?那不一定呀!血虚也可以脉细呀!对不对?脉细,肾必须沉细,而且尺部要弱。你看尺脉也不弱呀!虚,脉细就是肾?脉细,血虚也可以脉细,气虚也可以脉细呀!你肾的根据在哪呀?光一个空痛就肾?
学生:“头为髓海,空痛绝对有肾的阴亏,肾精亏。”
你这证据不足呀!
学生:“证据不足?”
你阴亏必须五心烦热,苔净质红,脉细数。你这一套都没有啊!你光凭空痛就是肾阴不足,那就辨证就不准了。这完全是脾虚,中气下陷,所以头发空痛,很简单的事呀!舌脉和症状都是符合的,里面没有涉及到肾。但你要想到肾,用药的时候因为我反复讲,脾肾同源,你既然健脾,辨证没有肾,你配方里面想到肾,这是提高疗效的举措。但辨证不能定位在肾,肾的根据不足。补肾可以,又降血压,有补肾的什么药?
学生:“杜仲、桑寄生。”
你先别说,先问他。
学生:“生地。”
生地降血压?
学生:“加补骨脂。”
又能降压,又能调肾的是什么药?你的印象不深,他们都蹦出来了,就是生杜仲和桑寄生。这两个药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药理都证实了,而且调肾阴阳,阴阳双调,放在里面特别适合。对不对?脑子印象还不深。调肾补肾就想到生杜仲和桑寄生,别忘了这两个药。好药。还加一点什么药?
学生:“加点葛根天麻可以吧?”
哎!可以。葛根、天麻可以呀。调肾还讲到一个药,降血压也特别好,又能调肾。
学生:“牛膝。”
牛膝对呀。还有呢?
学生:“可不可以加川芎?”
川芎。为什么加川芎?
学生:“川芎主升,牛膝主降。”
你加的川芎,他加的牛膝,配套就升降理论。高血压一升一降,血压就下来了,这是治疗高血压又一个有效的措施。要想到升降理论,少用川芎用5g,重用牛膝15g,加在高血压病里面提高疗效,这又一招,降血压的又一招。还有一个药,调肾的,温润的一个调肾药。想起了吗?
学生:“仙茅、仙灵脾。”
仙茅不用,仙灵脾可以用。但仙灵脾的降压效果并不明显。加上二仙汤可以降压,但仙灵脾从药理上讲它就是调肾,但降压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二仙汤里面有啊!这个药。想一想?
学生:“加蛇床子。”
蛇床子也不是。二仙汤里这8个药.
学生:“加葛根。”
对。葛根可以用啊。葛根不调肾呀!你思路别跑偏,我现在讲的是补肾的药,温润的药里面一个药。
学生:“川断。”
川断也可以。但川断降血压效果不明显。
学生:“菟丝子。”
二仙汤里面没有菟丝子呀!
学生:“补骨脂。”
哎!补骨脂。想到补骨脂温肾,温润,在这里降血压有好处。补骨脂药理证实,有明显的降血压的作用,二仙汤里面主要的药。还有一个有一点贵,大便不溏就可以用。什么药?
学生:“肉苁蓉。”
哎!肉苁蓉。这样这一配方就很全了。中气下陷的高血压,用补中益气汤,一补一提血压就下来了,用升降理论,用脾肾同本,又交了你一招。
脉案:
李东垣《脾胃轮》明言:“内伤脾胃乃伤其气”。脾虚失健,运化无力,气血不足,清阳不升,乃生眩晕。老年李某脾气虚弱,纳呆便溏,清阳难升,眩晕发作,气虚损血,心慌气短,诊为原发性高血压Ⅱ级。苔薄白,舌质淡,脉弦细,气血不足征象,治拟益气养血,升清止眩,东垣“补中益气汤”出入。
处方:
党参10g炒白术10g生芪10g当归10g白扁豆10g仙鹤草10g柴胡10g木香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补骨脂10g川芎10g天麻10g莱菔子10g葛根10g川牛膝15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精神振作,大便成形,眩晕心慌缓解,血压降为140/90mmHg,苔薄白,脉弦细。头仍发眩,脾运渐健,升清仍差,再增温阳。上方加桂枝10g、白芍10g,连服14剂。血压复常,120/80mmHg,诸证解除。嘱服补中益气丸,杞菊地黄丸巩固疗效。
按语:
1、确保降压之效,仍应辨证论治。本案高血压证气血不足,清阳不升,东垣“补中益气汤”切证获效。
2、遵循升降理论,可增降血压之效。升清者川芎、柴胡宜轻用,降导者用牛膝宜重用15g。
3、脾肾同本,佐调肾的杜仲、桑寄生、补骨脂,可增健脾益气之力。
4、川芎、天麻止头痛、头晕药对,加桂枝增温通。
5、木香、葛根除便溏药对,又能醒脾开胃,增加纳谷。
6、莱菔子并不破气,在健脾方中应用,可补而不滞,又是降压效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6:06:21 | 只看该作者
痰瘀。这一看就明白了痰。这为什么选这个高血压?因为现在高血压治疗几十年都是平肝熄风,滋水涵木,就是忘了毒损心络。没有看到舌苔和脉搏这个痰和瘀你光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平肝熄风,法不对证,所以高血压治不了。治不了就冤枉了,西医治疗高血压没办法的,要终身服药,终身中毒,主要肾亏,中毒就肾亏呀!最后你中医不辨证,按照西医走,堆积一些降血压的药,最后也得出结论,你中医治疗高血压也不行。其实中医是行的,是搞中医的人不行了。你没有按照辨证论治,受西医的影响,当然就不行了。所以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个实例,就是告诉你,高血压的证候,像这个完全是痰和瘀就是毒损心络。不能平肝潜阳,也不能滋水涵木,就要祛瘀化痰。
——这一段从痰瘀互结病机证候说起,强调中医治疗高血压一不能光用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之法,二不能按照西医走,堆积一些降血压的药,而要针对具体病情辨证,其中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不可忽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0:46:21 | 只看该作者
本段两例高血压病,一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治用祛痰化瘀,解毒通络,方用温胆汤加川芎、丹参及祛痰降压之品。二为脾气虚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治用益气养血,升清止眩,东垣“补中益气汤”出入,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法则。每例后面的按语都展现了作者的辨证论治及用药经验,值得临床借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8-12-1 21:07:3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医案,有讨论学习价值。
5
发表于 2018-12-1 21: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1 13:20 编辑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后食纳增加,腑行已畅,眩晕减轻,血压140/90mmHg,胸仍憋闷,苔仍黄腻。上方去钩藤、草决明、夏枯草加茵陈(后下)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蛤壳30g。连服14天,血压120/80mmHg,苔薄黄,舌下静脉缓解,脉弦细诸证皆除。改用全天麻胶囊,加味保和丸巩固未再复诊。
按语:
1、常规治疗高血压均按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之类。本案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常法不对证故不会奏效,高血压病要重视痰瘀损络证类,温胆是效方。
2、降压先除苔腻,钩藤易茵陈再加三石意在去苔腻。山楂即化瘀又消痰系重要之佐。
茵陈、海藻、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这是化苔腻的主要的药,山楂是个重要的辅助。
3、痰瘀之患,莱菔子、丹参是有效要对,莱菔子配海藻又是治疗痰浊眩晕的必投药对。尤能降舒张压。
4、降压也须通腑,草决明即降压又通腑。
5、夏枯草平肝可降压,又利于和胃祛痰,抑木扶土矣!

一一本案中的方药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及改善缓解头晕胸闷等症状,医案本身可以证实这一点。
6
发表于 2018-12-1 21:18:50 | 只看该作者
连服14天,血压120/80mmHg,苔薄黄,舌下静脉缓解,脉弦细诸证皆除。改用全天麻胶囊,加味保和丸巩固未再复诊。

一一但是否能证明,本案中的方药,对于高血压本身,有着持久的降压作用或效果呢?本案未再复诊,似无明确答案。

事实上,原发性高血压一病,除少数早期轻症患者可能可逆外,多数是不可逆的,需长期用药物控制维持。另,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物,降压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既病防变,防止高血压发展演变,出现较重的心脑血管并发性疾病。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3:25:14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2-1 13:07
很好的医案,有讨论学习价值。

谢谢陈总版主评分、点评!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2-1 13:18
连服14天,血压120/80mmHg,苔薄黄,舌下静脉缓解,脉弦细诸证皆除。改用全天麻胶囊,加味保和丸巩固未再复 ...

谢谢陈总版主的补充!这两个案例的治疗结果都是记载的近期疗效,没有跟踪观察其远期疗效,这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值得注意和完善的问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03:51 , Processed in 0.1006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