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博还是相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0-3-7 10:43:40 | 只看该作者
沉实脉为热,滑脉为实,为热
12
发表于 2020-3-7 10:5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20-3-7 10:53 编辑

寸脉沉实脉为肺热心热
13
发表于 2020-3-7 12:28:3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3-6 23:14
谢谢先生赐教。
      《伤寒论》174条,175条,风湿相搏……与《金匮要略》重复。
        伤寒 ...

李先生客气了,实际上我也没弄懂。
14
发表于 2020-3-7 22:2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3-7 23:45 编辑

抟,是简化字,原来的字是摶,简化的时候“専”都变成了“专“”字。

専的本义和古代的纺织业有关系,指纺线时收拢丝线的纺锤,把零乱的丝线抽提聚拢过来,缠绕到一个纺锤上,以准备下一步进行纺织。

秦汉纺纱时先将要纺的散乱纤维放在高处或用左手握住,再从其中抽捻出一段缠在锤杆上端,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捻动锤杆,使纺锤不停地在空中向左或向右旋转,同时不断地从手中释放纤维。就这样,纤维在纺锤的旋转和下降过程中得到了牵伸和加捻,待纺到一定程度,把已纺的纱缠在锤杆上。如此反复,直到纱缠满锤杆为止。専的下面的寸是手的形状,上半部分是纺锤转轮缠绕线的形状,就代表了这个操作过程。

以后演化出了很多字,如转、传等。都和这个操作有一定的联系。因为络丝的时候很容易出错,所以要一心一意,不能分心,有了专心的意思。技术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水平的人难以胜任,才有了专长的说法。

摶从本义来说,就是(使两种相关联的东西)相互缠绕、紧密聚合,却又纠缠不清、复杂难解、这都可以从古代络丝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出它所蕴含的复杂含义。纺轮是圆的,衍生出了圆形或紧密环绕的意思。

摶的本义没有凭借或鸟飞上天的意思,这是出于后人的附会,都是因为庄子的著名北冥有鱼,“”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句话太有名了,摶字在这儿实际上用了类似于纺锤纺线、丝线不断环绕、飘逸盘旋的隐喻,非常形象的展现了大鹏扶摇直上的恢弘气势和灵动状态,摶本身并没有凭借的意思,它也不是专门形容鸟飞的。

搏,本义来源于古人捕猎的实践,是捕获的意思,也代表了捕猎的过程。捕鱼古代叫做搏鱼,捕获间谍或奸细古代叫做搏谍贼。古人工具水平不高,捕猎异常艰难,古代的搏并不是徒手的,因为徒手很难打到猎物,所以当时是博字,博字甲骨文里已经有,那时博的左边十字是种武器,捕猎或战斗用的,金文中也有戈、干等形状,也有解释为盾牌的,都是种武器,右边
“専”字则形象的表示了把鱼或猎物或者俘虏捆绑捉获的状态,类似于绑缚的缚字,总起来意思就是经过一番打斗后,把猎物或对手绑获了,所以它的本义是捕获的意思。后来农耕社会以后,捕猎少了,战争频繁,词义逐渐演化,以后博没有捕获、搏击的意思了,逐渐演变成了广博的意思,这个演化过程具体不大清楚,不过博的含义专属以后,古人又创造了搏来代表原来武力拼杀、绑获对手的含义,不过搏也逐渐表示是徒手肉搏,强调武力拼杀这一方面,捕获的含义也逐渐消失了,原来捕获的含义以后专由捕字来表示。词义演化过程中搏的捕获含义慢慢少了,武力搏击的意思渐渐突出。

点评

谢谢高人指点。人才济济。  发表于 2020-3-8 07:02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5
发表于 2020-3-7 22:3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3-7 14:40 编辑

两精相摶谓之神。 摶,相互紧密缠绕聚合、近距离密切的相互作用,融合而为一。代指男女两性交媾、阴阳相互交合、最终产生新生命的复杂运动过程。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07:04:22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0-3-7 14:37
两精相摶谓之神。 摶,相互紧密缠绕聚合、近距离密切的相互作用,融合而为一。代指男女两性交媾、阴阳相互 ...

    谢谢先生指点迷津。果然有高人。
17
发表于 2020-3-8 07:1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3-7 23:19 编辑

简要的说, 摶,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作用是同向的,搏是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作用是反向的,两者都代表近距离的相互作用,作用方向却截然相反,不过这两个字长得实在太像,古代抄写容易混淆,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抄写错误,也可能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字代表了对这两种东西相互作用方向的不同理解。
18
发表于 2020-3-8 08:42:08 | 只看该作者

由“专”求义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1995年第3期)
河间市人民医院 (062450) 金 栋

关键词:专 通假字 错讹字

専与耑古通。耑,段注《说文》:“古废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乃多用耑为専矣。”専与耑现皆简化为“专”。専与尃形体相似,传抄每易致讹,故凡用専、尃、耑作声符者,如传、抟、转、傅、搏、博、揣等字,传抄极易相混。古籍文章中凡用此等文字,其义若有难通之处,或系通假或为错讹。如因声(专)求义而理通当属通假字,若因声求义而理未通则属错讹字。兹就《内经》用“专”作声符,以《甲乙》《太素》互参对照,对通假、错讹之处,略例几则以说明之。

一、传与抟、转、揣相通,与搏相讹例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王冰注:“夫精神可传,唯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从王冰串讲注文中看出,王将“传”作“流传、传播”之义,欠妥。

按:传,当作专。尤怡《医学读书记》:“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吕氏春秋•季冬》:“专于农民,无有所使”于省吾新证:“专、传古字通。” 一说传或作“抟”,如俞樾《内经辨言》:“传,读为抟,聚也。”传精神即“聚精神”,是言精神专一,高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正持此说。 考:抟,段注《说文》:“古亦借为专一字。”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左传》:“如琴瑟之抟壹。”抟,当作专。抟之“聚”义虽可通,然抟、专相比较,“专”义更胜。实际上其本字就是“专”。

传,《太素》作搏,错讹。因搏与传(傅)、或与抟(摶)形似致讹。故《素问》之传,非为抟、搏,本字为专。

再如《灵枢•大惑论》:“阴阳合传而精明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按:传、转二字,《甲乙》皆作“揣”,《太素》都作“传”,可见“传、转”当为一个字,或传或转或揣。揣义难通,疑即“抟”字。传、抟、转古通假,如《汉书•燕王刘泽传》:“燕王北定代、云中,转胡众入萧关。”王念孙《杂志》:‘转字师古无音。念孙按:转读为专,专谓统领之也。《史记》作抟。《索隐》曰:抟音专,专谓专统领胡兵……专、抟、转,声相近,故专又通作转。“转与专音同而借,故《灵枢》本字当作“专”。阴阳合传,当作“阴阳合专”,即阴阳诸精气会合而精专不杂。神精乱而不转,当作“神精乱而不专”,即精神分乱则不能专一。

二、传、搏相讹例
《灵枢•五色》:“察其散搏,以知近远……散为痛,搏为聚。”按:搏义难通,当系“抟”字之讹。抟,聚也。散、聚对文,正合医学义理。搏,《医部全录•黄帝灵枢经》、《类经•脉色类》皆作“抟”。

再如《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抟,《甲乙》、《太素》均作“搏”。抟,聚也。经文“抟”字义通,非系“搏”字。

三、传、傅相讹例
《灵枢•肠胃篇》:“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传,《太素》作“傅”。杨上善注:“广肠……附脊以受大肠糟粕。”傅,通附,附着之义,本篇后载“小肠后附脊”可证。《太素》是,传字误。

再如《灵枢•背腧》:“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传,移换之义,然《甲乙》作拊,《太素》作傅。杨上善注:“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据此三书各有其义,然似《内经》“传”义更胜。

四、转、博、搏相讹例
《灵枢•大惑论》:“久而不解,独博独眩。”张介宾《类经》注:“凡人登高博望,目见非常之处,无不神魂惊荡而心生眩惑。”据张氏注文串解,系将“博”作“广博宽远”之义而释,欠妥。按:博,《太素》作转。萧延平校注云:“《灵枢》作传。”据萧校别本博作传,但“传”义非通。转与眩义同,即眩转之义,故《太素》为是。
再如《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阳,转则为巅疾。”转,《太素》作搏。此句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作“搏阳则为巅疾”,其义与《太素》同。故以《太素》为是。

五、揣、喘相通例
《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按:揣,段注《说文》:“按:《方言》常绢反,是此字古音也。”《康熙字典》:“尺兖切,音喘。”《说文》:“喘,疾息也。”呼吸急疾、急促谓之喘,此乃本义。然《内经》有多处言喘为脉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喘,《甲乙》作揣)王冰注:“喘,谓卒来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状也。”故揣,本字当为“喘”,指脉动疾急。

古人诊脉是以呼吸至数来测定脉动之至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故可借呼吸急促之“喘”,来比喻脉象之疾急也。等于说“脉动急疾、急促谓之喘”,此乃引申义也。

再如《太素•五脏脉诊》:“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旬。”杨注:“有本为揣揣。”喘喘,谓脉象急疾且园转连贯
另,《太素•邪传》:“其著于伏冲之脉,揣揣应手而动。”揣揣,《素问•大奇论》、《甲乙》皆作“揣之”。按:揣揣,当系“揣之”误为“揣”字叠用(即揣揣)而成。“揣之”中之“揣”字,音初委切(chuai),动词,触按之义,《太素》揣揣非。若“揣”字叠用,则音义与“揣之”皆异,亦非“喘喘”之义。《太素》“揣揣应手而动”,当为“揣之应手而动”,此正与《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喘动应手矣”中之“喘动应手”,义相吻合。
六、揣、搏相讹例
《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文中六个搏,《脉经》、《千金》同,但《甲乙》、《太素》皆作“揣”。按:原文“搏坚长”正与下文“软散”之脉对举并提,可见“搏”字是,“揣”字非。
再如《素问•大奇论》:“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四个搏,《甲乙》、《太素》俱作“揣”。揣,非也。

点评

【由“专求义”_中医文献_中医药_中国医药网】http://www.pharmnet.com.cn/tcm/zywx/wxyj/5908/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8 14:25
果然不凡。谢谢先生赐教。 1995年的稿子。  发表于 2020-3-8 09:54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9
发表于 2020-3-8 12:33:2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3-7 23:04
谢谢先生指点迷津。果然有高人。

李教授客气了。最近正巧有需要,考察了搏字《内经》时代的认识。您的中西医融合很有开拓性,晚辈很是佩服。讨论才能前进。语言的误解是《内经》理论不能为现代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这块有特别的兴趣。
20
发表于 2020-3-8 14:25:5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20-3-8 08:42
由“专”求义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1995年第3期)
河间市人民医院 (062450) 金 栋

【由“专求义”_中医文献_中医药_中国医药网】http://www.pharmnet.com.cn/tcm/zywx/wxyj/590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21:03 , Processed in 0.1059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