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浐灞流域史前人类考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17 17: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浐灞流域史前人类考察
      作者     李凝碧
        关键词   蓝田猿人   华胥陵   半坡遗址
       摘要:通过参观、考察蓝田猿人遗址、华胥陵遗址、半坡村遗址,证实在距今110万年至6000年前,在浐灞流域生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丰富的文化,为周秦汉唐在关中地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周秦汉唐文明是中国古文明的精髓,是整个中华古文明的缩影,周秦汉唐文明将给世人提供一条认识中华文明的捷径。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周秦汉唐文明,才能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真谛,才能真正步入中国古文明的殿堂,才算抓住了中国古文明的纲领。周秦汉唐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史前浐灞流域人类活动以及他们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直接传承于周秦汉唐,造就了周秦汉唐文化的基因。
         1   蓝田猿人:
          196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一基 本完整的中年女性猿人头骨化石。属距今约1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定名为"蓝田中国猿人"。[1]生存于五、六十万年以前,地质年代属中更新世早期。所发现的化石有:头骨一具、上下领骨各一具和牙齿十余枚。形态特征:头骨骨壁极厚,超过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的头骨相当部分的厚度;额骨很宽,明显向后倾斜;眉嵴粗壮,在眼眶上方形成一条横行的骨嵴;脑容量很小,估计约为780毫升头骨高度甚小。这些特征明显表明蓝田猿人较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更为原始。伴生动物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爪兽、丽牛等。还发现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打制石器,如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


       蓝田猿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 的石器,共50余件,分尖状器,砍砸器和刮削器,器物以单面加工为主,手法极为粗糙。与蓝田人同时存在的大型动物有30多种,既有大熊猫,水鹿、猕猴,又有野猪,剑齿虎,猪豹,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蓝田人是我国早期的人类,他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不但证明了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驳斥了我国人种“外来说”的错误,而且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
  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蓝田人比后来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要小一些,大约有778毫升。但是有一点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个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直立起来,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2  华胥陵遗址
       《蓝田县志》记载:“蓝田有华胥陵,尊卢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旧居。”关于华胥的遗迹虽说只有华胥陵一处,但与华胥有关的古迹在蓝田县还有华胥沟、三皇庙、遇仙桥、娲氏村、女娲堡、女娲谷、补天台、磨合山、人宗庙、华胥窑等。这些十分宝贵的人文遗址能留存至今绝非偶然。茅盾先生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神话初探》一文中说:“伏羲是中国可靠古籍所载的一个最早的皇帝。据《易系辞》一文的‘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这一段文字而观,伏羲显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位始祖。”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陕西蓝田地区有130多万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在华胥镇附近,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这些都证明华胥镇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所以传说中的华胥古国遗址就在现在的华胥镇这个说法是可信的。至于华胥古国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由于那个时代没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学者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过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可见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有关华胥传说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其中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少见于古籍记载的是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个传说。传说华胥氏族的成员在一次大水灾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被漂到了蓝田临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幸免遇难。当他们看到这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为了人类延续,结为夫妻。在结婚前,他们对天发誓说:若苍天允许我们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四山之烟聚而滚磨合。发完誓,他们两个人把磨石推下沟去。这时只见四山之烟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紧紧的合在一起,于是两人结为夫妻。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功劳,就把他们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滚磨盘的沟叫磨盘沟,并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种庙,后来因人种庙名字不雅,改称仁宗庙。而且据一些专家考证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故事,这就可以说明华胥不仅是汉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 而在黄帝梦游华胥国的传说中,则透露了更多的关于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列子》中说,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况,传说黄帝在吸收了华胥国的一些治国经验后,经过二十八年的治理,达到了天下大治。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
         3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用石、骨、角、蚌、陶制成。有斧、铲、锛、刀、石磨盘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红色陶为主,还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质有夹砂、泥质和细泥 3种。陶器器形以夹砂陶罐、泥质或细泥陶钵、盆和小口双耳尖底瓶为主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细泥陶器上多饰以黑色彩画,图案主要有人面鱼、鹿、宽带、三角以及植物纹饰,有的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在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刻划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在许多陶器的底部发现有布纹席纹和其他编织印纹,另外还有:精美多样的装饰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粟的遗迹,人工饲养的猪、狗骨骼,以及各种动物骨骼、鱼骨和果食等,说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狩猎和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
          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结论:
      1        驳斥了考古学界对我国的“外来人种”说,证明了我国也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2        为周秦汉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14:40 , Processed in 0.0476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