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温病条辨.申景旺释》上焦篇.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 19:2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6-2 20:40 编辑

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此处却变易前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者,非敢擅违古训也。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古文简、质,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 芍药(炒,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竹叶(四钱) 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方论: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于膏粱纨绔,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败者。盖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厚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知母黄芩,亦皆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况又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全不知温病治法,后人止谓其不分三焦,犹浅说也。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惟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战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况邪有在卫者、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究其始意,原以矫世医以伤寒法治病温之弊,颇能正陶氏之失,奈学未精纯,未足为法。至喻氏、张氏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以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辨耳。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释文:既然是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就应有发热证,而且邪热已损伤到病的津液了;初起恶风寒者,无汗就不能用桂枝汤!“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可用越婢汤加减治疗;吴鞠通的银翘散,处方偏于寒凉,用汤剂不但疗效不好,而且还伤人胃气;用散剂剂量太小,临证疗效不好,常会出现变证!

2
发表于 2021-6-1 23:23:35 | 只看该作者
       温病初起,即便有恶风寒等见证,不可用桂枝,以免表寒不解里热更甚。
3
发表于 2021-6-2 06:54:20 | 只看该作者
热切关注,请继续。
4
发表于 2021-6-2 07:03:01 | 只看该作者
喻家言 发表于 2021-6-1 15:23
温病初起,即便有恶风寒等见证,不可用桂枝,以免表寒不解里热更甚。

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可谓天下第一方。不可忽视!

点评

温病既定,寒温两径,断不能混!在这点上吴鞠通是糊涂的。 吴提出:“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又引《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这是非常错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2 13:38
5
发表于 2021-6-2 07: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1 23:59 编辑

      《温病条辨》凡例

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参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21-6-2 13:38:24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21-6-2 07:03
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可谓天下第一方。不可忽视!

         温病既定,寒温两径,断不能混!在这点上吴鞠通是糊涂的。
         吴提出:“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又引《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这是非常错误的。
         桂枝汤是辛温解表剂,又如吴所说“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
7
发表于 2021-6-2 18:20:19 | 只看该作者
′伤寒、温病都是中医病因学闹的。一
8
发表于 2021-6-4 05:5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1-6-3 21:5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1 23:21
《温病条辨》凡例

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 ...


中西医融合观 老先生果然看问题有独到之处,令人钦佩。
伤寒论讲的是怎么治疗寒邪引起的疾病,而温病条辨讲的是怎么治疗热邪所引起的疾病。两者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仍不乏相同相通之处!治疗寒邪所引起的疾病的过程中未必都用热药,有时候也用寒凉药;治疗热邪引起的疾病的过程中也未必都用凉药,有时也可以用温热药。

病邪有寒热,人体有虚实,发病的过程和表现不可能都是整齐划一的,所以治疗也需要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不可胶柱鼓瑟。
9
发表于 2021-6-4 06:14:12 | 只看该作者
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这是说热的症状,不能用治虚症状的药物。
都明白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9 06:46 , Processed in 0.1725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