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光一医案
感冒
1. 女,9岁,91年10月8日。喘咳5日,因感寒而起。痰多,粘滞不爽,鼻塞少汗,睡眠不安。查:气粗而喘,喉中痰鸣,面颊浮红。右脉浮滑,舌红苔薄。辨证:肺经郁热,卫表失疏。治法:疏表宣肺,解毒清热。
前胡10g 杏仁10g 连翘10g 僵蚕10g
桔梗10g 旋覆花包10g 黄芩8g 苏子梗各6g
黄柏3g 神曲15g 紫菀10g 牛蒡子8g
二诊:10月15日,6剂后喘咳减,痰出利。脉细舌红.此余热未尽。上方去黄柏,加莱菔子8g、生苡仁20g。
三诊:11月15日。5剂后喘咳愈。昨日气温骤降,又感寒,喘咳复起。再以宣肺解毒汤加忍冬藤15g、浙贝母10g。
2. 男,2岁。91年10月22日。发热咳嗽一周,昨日体温39℃,抽搐一次,少汗,鼻衄两次。查:精神烦躁,咳嗽频作,喉中痰鸣,鼻流清涕而不畅通。舌尖红,手纹青。辨证:风温犯于肺胃,毒热走络,引发肝风。治法:宣肺透卫,清解热毒。
前胡8g 桔梗8g 牛蒡子6g 连翘10g
僵蚕8g 芦根15g 荆芥穗6g 忍冬藤20g
豆豉8g 苏子梗各4g 山栀6g 蝉衣5g
神曲15g
二诊:12月10日。服上方5剂,热退咳止而痊愈。近日不慎感寒,咳嗽又起,脉细数,苔薄。仍予宣肺解毒汤,加苏子梗、旋覆花、黄柏。
三诊:12月31日。服5剂咳止,近日贪食伤胃,咳又起;大便稀溏,日行两三次。为食积生热,致肺气不和。
神曲10g 莱菔子6g 桔梗8g 连翘10g
前胡8g 杏仁8g 鱼腥草15g 旋覆花包8g
苏子梗各4g 黄芩5g 紫菀8g
3. 男,4.5岁,96年9月13日。患者近半年经常感冒,每次感冒必有高热,总要7~10d方算结束,曾多方治疗,经常感冒并没能改善。1周前又突然发热,体温39.4℃,流涕,怕冷,到某医院就诊,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以输液等治疗,发热稍退,但出现咳嗽,转请孔老师诊治。刻下:发热,体温38.4℃,咳嗽,痰少而白,流涕,汗少,纳差,大便2d未解,尿黄。查体: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舌质红,苔薄腻、中有剥脱,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红,颌下及颈部两侧可触及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压痛,脉弦细。证属肺胃郁热,复感外邪,治疗当疏卫解毒,两调肺胃。
桔梗10g 前胡10g 连翘15g 牛蒡子8g
僵蚕10g 浙贝母10g 黄芩10g 苏子梗各6g
玄参15g 神曲15g 黄柏6g 鱼腥草15g
荆芥穗5g
4剂,并嘱回家即煎2剂药,每2~3h服1次,每次半剂,热退后服药间隔增大。
二诊:9月17日。热已退,咳减,大便干,纳少,舌红,苔薄黄、有剥脱,脉弦细。调中宣肺。
前胡10g 桔梗10g 连翘15g 半夏10g
浙贝母10g 苏子梗各6g 黄芩10g 黄柏10g
神曲15g 僵蚕10g 鱼腥草20g 玄参15g
大腹皮10g 6剂。
三诊:9月24日。热退咳消,服前3剂每日大便2次,便前腹中攻冲,大便利,成形,后每日1次,无不适。扁桃体Ⅰ度肿大色浅红,舌红苔薄白,脉细。继调肺胃。
桔梗10g 前胡10g 半夏10g 连翘15g
枳壳8g 白术8g 黄芩10g 黄柏6g
苏子梗各5g 僵蚕10g 鱼腥草20g 玄参10g 6剂
患者未再来诊,后随访身体一直很好,很少感冒。
4. 男,13岁。91年9月4日。从小学三年级起尿中常有红白细胞,经治近两年,WBC基本消失,RBC仍然出现。平时常感冒,感冒后尿液浑浊,RBC出现,很少参加体育活动。患者冬夏很少出汗,常咽痛。查:身体瘦小,面色、不华。舌质红赤,脉细。尿RBC3~4个/HP。辨证:上焦火热灼津,阴虚气弱。治法:清咽导热解毒,益气养阴。
连翘10g 玄参10g 丹皮10g 茅芦根各15g
山药15g 白术10g 制首乌10g 黄柏5g
神曲15g 砂仁后下6g 忍冬藤15g
二诊:9月23日。服6剂后尿液变清,停药一周,未发现RBC。咽红,颈淋巴结大。
薄荷8g 麦冬20g 僵蚕10g 桔梗10g
牛蒡子10g 半夏10g 玄参15g 神曲20g
白术10g 茅芦根各15g瞿麦10g 仙鹤草20g
炒山栀8g
三诊:10月13日。一周前感冒,咽痛音哑,微咳。查尿中RBC0~1个/HP。脉浮弦,舌红赤,咽充血。
荆芥穗6g 薄荷后下8g 前胡10g 桔梗10g
玄参15g 忍冬藤15g 茅芦根各15g 小蓟10g
仙鹤草20g 瞿麦10g 神曲15g 黄柏5g
炒山栀6g 僵蚕10g 连翘 10g 石韦10g
四诊:11月20日。感冒愈,小便正常。舌红,脉细弦。肺经郁热内迫营分顺经下移,阴络受伤。清上及下,所谓源清而流自洁。
桔梗10g 玄参15g 射干5g 连翘10g
银花10g 僵蚕10g 萹蓄草15g 仙鹤草20g
旱连草10g 女贞子10g 山药15g 神曲15g
茅芦根各10g黄柏10g
5. 男,9岁。91年9月16日。2月份患感冒发烧,烧退后至今心悸胸闷不减,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近半年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咽炎经常发作,消化吸收功能差,腹胀泄泻反复发作。今夏游泳 心悸胸闷加重。查:发热汗出,面色暗滞,咽红痰阻。苔薄腻微黄,脉细时有结象。ECG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早搏,心肌酶值升高。辨证:风热上扰,心肺失调。治法:疏风泄热解毒,利肺和营。
前胡8g 桔梗8g 荆芥穗6g 甘草5g
僵蚕8g 连翘10g 神曲10g 芦根15g
黄柏3g 远志4g 麦冬15g 半夏8g
菊花8g
二诊:91年9月22日。服前方5剂,热退食增,仍有心悸汗出,稍活动则更甚。烟红小便黄,两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利烟解毒,养心调中。
忍冬藤30g 麦冬20g 半夏10g 桔梗10g
浙贝母10g 陈皮6g 黄柏5g 神曲15g
甘草5g 生牡蛎20g 僵蚕10g 冬桑叶10g
玄参10g
三诊:91年10月11日。前方药服10剂,精神好转,心悸汗出皆减,脉律齐。舌红苔薄黄腻。化拮解毒以泄肺胃之热。
银花10g 麦冬20g 半夏10g 夏枯草10g
柴胡10g 赤芍10g 浙贝母10g 玄参15g
僵蚕10g 射干6g 神曲15g 黄柏5g
桔梗10g
四诊:91年10月20日。前天开始,胸闷心悸有加重之势,脉结而细。检查面部和前胸皮肤有红疹出现,色泽红活。舌红苔薄微黄。次为风热逼营,肺胃失调征象,但红疹外现又说明热毒有外达之机,继以疏风凉营解毒。
荆芥穗6g 薄荷10g 桔梗10g 连翘10g
忍冬藤30g 赤芍10g 丹皮6g 神曲15g
僵蚕10g 蝉衣5g 茅芦根各15g 防风8g
五诊:91年10月29日。五剂疹退,胸闷心悸大减。咽微红,脉细略数,律齐。继以下方和营解毒以撤余热邪。
忍冬藤30g 丹参10g 赤芍10g 玄参10g
茅芦根各15g僵蚕10g 连翘10g 牛蒡子8g
麦冬15g 桔梗10g 神曲15g 甘草4g
温病
1. 男,45岁。90年12月11日。低热近两个月,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体温37℃~37.6℃。口苦口干不欲食,身困重,小便色黄,大便粘腻。查精神不振,额部少有汗出,胸腹部热。两脉弦滑,舌苔黄腻。验血、尿常规均无异常。辨证:伏暑冬发,少阳失和。治法:清泄少阳,兼祛湿邪。
青蒿10g 黄芩10g 连翘15g 半夏10g
焦山栀10g 豆豉10g 白豆蔻6g 滑石20g
苏梗10g 竹茹10g 生薏苡仁30g 晚蚕沙15g
水煎服,两日服三剂。
二诊:12月14日。三日内服完5剂药,苔腻有减,色黄依然,口不苦,舌边尖红,胸腹之热渐轻,体温不超过37℃。
青蒿10g 柴胡10g 黄芩10g 连翘15g
焦山栀10g 豆豉 10g 厚朴10g 黄连4g
大腹皮10g 半夏10g 竹茹10g 通草 6g
三诊:12月18日。上方药服4剂,每服药后身微有汗,小便色黄如柏汁,大便稍实但量不多。腹热未去,脉细弦,苔白腻。此少阳之热已泄,肠胃之热未尽除。
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栝楼20g
焦山栀10g 僵蚕10g 桔梗10g 虎杖20g
焦神曲15g 连翘10g 枳壳10g 竹茹10g
3剂后大便通畅,胸腹热除。
2. 女,7岁,02年12月15日。发热4天,刻下高热39 4℃,恶寒抖栗,头痛肢麻少汗,鼻塞咳嗽咽痛,胸闷时腹疼恶心,尿黄热。尿检:红白细胞满视野。脉浮弦数,苔薄腻边白中黄,舌边尖红,扁桃体Ⅱ度红大,咽后壁颗粒滤泡鲜红。服感冒药未效,继输液及服消炎药2天,热略减后又升高。此风热郁阻肺卫,胃肠失调,热毒下流。证属卫气同病,治以宣疏泄热。
金银花15g 连翘15g 黄芩10g 桔梗10g
半夏10g 牛蒡子10g 前胡6g 苏子梗各6g
荆芥穗8g 赤芍10g 石韦10g 黄柏10g
薄荷8g 4剂。
嘱每剂分2次服,3小时一次,汗出减量。服3次热退,余咳嗽、咽红明显减退。
3. 女,34岁,护士,02年12月6日。高热39 5℃左右已1周,每天清晨6时热起,关节酸痛,至下午2~3时渐降,热起出汗,汗出热减身痛亦随减。胸闷心悸气短,脘腹不适,或恶心,便软欠畅,尿黄热,脉弦数而濡,苔腻黄白相杂,边尖鲜红。咽部漫红,白罩薄粘痰液,隐痛,扁桃体略大。此患者发热起伏近1年,近数月来加重。经检查有:心包、胸腹积液,肝脾大,尿有红白细胞。诸检查难以定诊,近以激素及消炎药治疗后,原下午发热,转为上午高热。综观证情,良属湿热阻气,病久邪遏,内侵脏腑,外流经脉,表里混乱,邪热游溢。治以疏利三焦,畅气透营。
青蒿15g 柴胡10g 半夏10g 黄芩10g
白蔻仁后下6g 滑石包30g 生甘草5g 板兰根10g
丹皮10g 连翘15g 赤芍10g 秦艽10g
苍术10g 黄柏10g
4剂,每日1剂,水煎。患者服药一剂热退,5日未发。继复感咳热又起。
4. 男,53岁。41天前外感后发热,体温38.5℃,查颈淋巴结肿如黄豆大,WBC12.5×109/L,予清热解毒中药、西药抗炎3天后T37.2~37.5℃之间,伴骨节酸痛,口腔多处溃疡。查:ANA(+)1:640、DNP(+)、Scl-70(+)、SSB(+)、Bib(+),眼泪囊及唾液腺分泌实验示泪囊干燥症,考虑干燥综合征,予强的松20mg/d、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仍发热,心率97~102次/分,心悸乏力。刻下:每日午后傍晚热度升高,最高达38.5℃,微恶寒,清度头痛,关节酸痛,眠差,口干纳可,大便干,二日一行,小便黄,口腔多处小溃疡,舌暗红,苔灰黑厚腻,左颈2个黄豆大淋巴结,无压痛。中药曾予:柴胡10g、黄芩15g、生苡仁15g、杏仁10g、白蔻6g、厚朴10g、连翘10g、青蒿30g、藿香10g、竹叶10g、滑石15g、酒大黄3g、薄荷6g。药后无明显变化。
孔光一查看后指示:详询病史,患者早年在煤矿下作业5年,积湿流经注节,此为邪潜之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相引,新久之邪搏结,缠绵不愈。此为湿热相火弥漫三焦,蒸于上则见二便不畅。当前病位在厥阴风木、少阳风火,其脉尺不足,寸浮大,乃阳气拂郁,三焦郁阻。营卫失和,经络痹滞不通,故寒热胜复往来,热不为汗衰,肢节疼痛。且湿热有耗伤气津之兆,心气不振,营阴失和,故心悸短气乏力。前方基本中鹄,但其疏解透达温化不足,湿浊粘腻,非芳化苦温、辛开苦降不能开泄。若清泄过之,气机为湿热困阻不得和畅,湿热复因三焦气滞津郁而氤氲蒸腾难解,此时一定要重用辛开苦降,辛以开郁,令气机流动,苦温以降泄,佐以清热透邪,芳香化湿。
青蒿10g 柴胡10g 连翘20g 炒栀子10g
丹皮10g 白薇10g 苡仁30g 半夏10g
吴萸4g 滑石25g 厚朴15g 知母10g
桂枝5g 黄芩10g 白蔻后下16g
7剂后热渐退,但脉数,左脉弦细,右略大,夜半后仍有汗,动则气短,神疲,末端节痛有减,纳差,便软,苔薄白,舌边暗。予下方7剂愈。
太子参15g麦冬30g 五味子3g 丹参20g
柴胡10g 黄芩10g 白术10g 茯苓20g
桂枝6g 甘草4g 吴萸4g 黄连5g
砂仁后下6g 赤芍10g 半夏10g 龙牡各20g
呼吸病
1. 女,32岁。93年发现患有肺结核,用抗结核药治疗发生过敏反应,引起高烧、皮疹,经治疗热退,但未再进行抗结核治疗。1997年因患扁桃腺炎,用罗红霉素再度引起强过敏反应,高烧半年不退,肺结核进行性加重。肺X光片显示左肺结构不清,用激素治疗维持。01年2月28日初诊时日服强的松30mg(6片),面部呈满月面容,每日寒热起伏,热起左胸憋闷,咳嗽阵作,痰黄量多,寐差,食欲不振,大便欠调,月经短促、量少。舌苔黄腻,左脉弦滑。诊为痰热壅肺,气滞湿阻,处以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减。
柴胡10g 半夏10g 黄芩10g 桔梗10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苏子梗各6g 白芷10g
赤芍10g 白蒺藜15g 白蔻仁6g 枳壳10g
厚朴15g 百部10g 川贝母8g 生苡仁20g
丹皮10g
服上方1个月,发热渐退,痰量减,激素减1片。舌中后部仍有黄腻苔,右脉弦滑。前方去桔梗、蒲公英、枳壳、白芷、生薏苡仁,加青蒿10g,鱼腥草30g,茯苓15g,青陈皮各6g,黄柏10g。
本方加减续服,又1个月后激素减2片,体温降至37℃以下,至半年时低热退净,激素停服,肺结核未继续发展,X光显示左肺透明度明显增高,病情稳定。
2. 女,54岁,91年12月3日。右恻胸水半年,近两月增长迅速,每廿天抽胸水一次,色淡黄。CT示右肺门软组织肿块,考虑肺Ca可能性大。现咳嗽痰不多,胸痛气短而闷,口干而苦,小便短赤,大便不畅,饭后腹胀。查:面色灰暗而滞,精神不振。舌质紫暗,苔白略糙,右脉细滑。血Rt:ESR70mm/h,WBC11×109/L。辨证:痰瘀阻滞,毒热壅肺。治予利气化痰,宣雍通络。
桔梗15g 冬瓜仁20g 郁金10g 旋覆花包10g
苏子梗各8g 葶苈子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生苡仁30g 蛇舌草20g 黄芩10g 紫菀10g
桃仁10g 前胡10g
二诊:12月10日。7剂后咳嗽胸闷短气均减,纳可,大便畅,小便仍黄短。3日前抽胸水250ml,口苦,苔白脉细数。
上方去苏子梗、前胡、旋覆花,加芦根20g、杏仁10g、香附10g、半夏10g。
三诊:1月10日。上方服一月,胸闷大减,精神有增,咳嗽止。X光示胸腔积液少量,未再抽水。时心悸头晕,口干苦,尿黄。脉弦细而数,苔薄白。
苏子梗各1 0g郁金10g 旋覆花包10g 紫菀10g
百部10g 黄芩10g 柴胡10g 杏桃仁各10g
白术15g 茯苓20g 葶苈子10g 生苡仁30g
蛇舌草30g 桔梗10g 半夏10g 黄柏5g
另犀黄丸,每日一次,连服一个月。
神志病
男,26岁。90年11月23日。两年前精神受刺激,记忆力骤减,思绪混乱,怕与人交往,常独坐暗屋数小时不起,不能上班半年余,诊为精神分裂症,服镇静安眠药不显。现终日不出门,睡眠不宁,大便不畅。查精神呆钝,面部缺乏表情,低头曲背而坐,问诊困难。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脉弦细,舌红,苔色灰腻。辨证:痰热扰心,心肾不交。治法:清热化痰,调剂心肾。
半夏10g 石菖蒲8g 远志6g 郁金10g
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20g 柴胡10g
桃仁10g 神曲15g 黄连3g 厚朴6g
砂仁8g后下 竹茹10g
二诊:12月20日。服廿余剂,舌苔变薄,大便亦畅,问之能答,仍缺乏逻辑。近日背起痒疹。脉弦滑,舌尖红。此属腑气下行,心火随降,但胆热未清。
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枳壳10g
栝楼10g 石菖蒲10g 赤勺10g 丹皮10g
茯苓10g 竹茹10g 连翘10g 桃仁10g
焦神曲10g 地肤子10g
三诊:1月8日。自己挂号,言语连续,面部表情自然,精神仍差,思绪混乱,失眠健忘,食欲不佳,便软尿黄。右脉较滑,苔白滑。风痰内动,阳明胃气失和。
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枳壳12g
焦山查15g 栝楼20g 杏仁10g 黄连3g
苍术10g 茯苓20g 远志6g 甘草6g
四诊:9月3日。病情稳定,其间曾与人口角,数日彻夜未眠,烦闷少语,连续服上方7剂渐复。左脉沉细,舌苔薄腻。已上班半月。除痰热,复心阳。
远志6g 石菖蒲8g 半夏10g 杏桃仁各10g
甘草6g 茯苓80g 炒山栀8g 陈皮10g
柴胡10g 莲子心8g 夜交藤20g 小麦30g
大枣5枚 竹茹10g 生龙牡各20g
五诊:9月26日。精神振作,面现光泽,对答如流,食眠亦可。脉细,苔薄腻。
茯苓20g 半夏10g 甘草6g 肉桂4g
苏梗10g 石菖蒲10g 远志6g 菟丝子10g
柴胡10g 龙胆草10g 生龙牡各10g 竹茹10g
桃仁10g 柏子仁10g
头痛
女,40岁。1991年11月26日。头痛5年,两侧及顶部明显,每于午后加重,伴头晕目眩,恶心呕吐。CT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多方治疗乏效。查:面色暗滞,四末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弦尺弱。辨证:风寒滞络,肝血失和。治法:疏肝活络,化痰散风。
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 半夏10g
细辛2g 陈皮10g 竹茹10g 天麻8g
僵蚕10g 全蝎3g 茯苓15g 吴茱萸6g
甘草5g
二诊:12月3日。5剂后头痛若失,仍肢凉,小便黄热。肝脉郁滞,日久化热,并有伤阴之势。上方佐清热益气养血。
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 半夏10g
白术10g 吴茱萸6g 甘草6g 竹茹10g
龙胆草6g 全蝎3g 酸枣仁20g 陈皮8g
茯苓20g
痹证
1.男,22岁,发热6个月,体温38 6℃左右,午后热象加重,周身疼痛困重,腕、肘、膝关节痛甚而肿。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神疲、尿黄等表现,舌红苔中部黄厚腻,脉弦滑数。住院半年热退,强的松20mg/d口服维持,余药无效,遂来我校门诊就诊。辨证为湿热蕴阻三焦,阻滞筋脉。治法:宣通三焦,清热利湿。
藿梗10g 连翘20g 防己10g 半夏10g
苍术10g 厚朴10g 白蔻仁6g 大腹皮10g
滑石包25g 生薏苡仁30g黄芩10g 桂枝10g
片姜黄6g 穿山龙15g
其中半夏、苍术、厚朴、大腹皮燥湿行气,偏治中焦之湿;黄芩、滑石、生薏苡仁分利三焦湿热;配以藿梗、连翘散表湿;桂枝、片姜黄、穿山龙通络止痛。服药14剂后体温下降,维持在37℃左右,激素减量,周身不适感明显减轻。患者表现为面黄唇淡,嗳气乏力,关节肌肉酸痛,午后相对明显,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此为湿热未除,欲伤正气。治宜加强清热祛湿之力,兼顾正气。
苍术15g 白术15g 黄芩10g 黄柏15g
龙胆草10g 炒栀子10g 半夏10g 厚朴15g
白蔻仁6g 苏子梗各6g 生薏苡仁30g连翘20g
干姜4g 滑石25g 枳壳10g 防己10g
桂枝10g 穿山龙15g 吴茱萸4g
黄芩、黄柏、龙胆草清肝胆湿热;苍术、半夏、厚朴、白蔻仁燥湿行气,其中苍术、黄柏相配取二妙之意;连翘、苏子梗行肺气而助通利三焦;黄芩、滑石、生薏苡仁清利三焦湿热;防己、桂枝、穿山龙祛表湿,通经络止痹痛;配以枳壳、白术、吴茱萸、干姜健脾止呕。患者服此方14剂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体温维持在36 7℃左右,激素减至5mg/d,继服上方。
妇人病
1. 女,28岁。91年8月23日。结婚四年未孕,月经周期2/26,量少色暗,有血块,经前腰腹痛,大便软。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丈夫检查亦无异常。查:体胖,面部微浮。舌质嫩,色暗红,苔博微腻,右脉滑,左脉弦。辨证:肝脾不和,冲任不调。治法:疏肝健脾,温通脉络。
苍白术各10g 炒干姜3g 香附10g 肉桂3g
丹皮6g 当归10g 茯苓15g 炒蒲黄10g
炒灵脂10g 小茴香3g 黄柏3g 益母草15g
赤白芍各10g 柴胡10g
二诊:8月31日。月经将至,腹痛便稀。舌红,脉细弦。前方去丹皮、黄柏,加菟丝子。
三诊:9月10日。月经9月7日至,较前腹痛减,但仍量少,两日即尽,大便溏薄,腰酸。继用温经活血、调补冲任法。
桑寄生15g 金狗脊15g 巴戟天10 肉桂3g
黄柏5g 炮姜3g 当归10g 丹皮10g
白术10g 神曲15g 泽兰10g 枳壳10g
杜仲10g 沉香粉冲2g
另乌鸡白凤丸,每早1丸;艾附暖宫丸,每晚1丸。
四诊:10月10日。上方药共服20余剂,并配合丸药,月经01月4日至,量多色红活,精神爽快,腰酸亦减。舌尖红,脉细滑。继以温养冲任。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制首乌15g 潼白蒺藜各10g
生熟地黄各10g 砂仁10g 炮姜3g 黄柏5g
肉桂3g 白术10g 茯苓15g 巴戟天10g
紫河车10g 沉香粉冲2g
继服乌鸡白凤丸,早晚各1丸。
五诊:11月20日。汤药服15剂,丸药未断,11月1日经至,无不适。面色润,带下较前增多。仍以乌鸡白凤丸、艾附暖宫丸早晚分服。
12月8日告知本次月经未至,已孕矣。
2. 女,28岁,未婚。96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痛经多年,曾经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经前小腹疼痛较剧,经来色暗,有血块,血块下则痛减,月经一般5~6天净,经期较准,平时四肢发凉,纳食睡眠可,脉细弦,舌暗红苔薄。证属气滞血瘀,治当调经和血。
柴胡10g 赤芍15g 当归10g 香附10g
桃仁10g 青陈皮各5g 延胡10g 龙胆草10g
肉桂4g 吴茱萸3g 甘草5g 炒栀子10g
菊花10g 6剂。
二诊:11月18日,月经已净,经行前小腹仍痛,程度较轻,四肢渐温,药后大便利,饮食少。治当养血通经。
丹参20g 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 肉桂4g
柴胡10g 青陈皮各5g 白术10g 砂仁后下5g
川断10g 龙胆草10g 首乌10g 菊花10g
苏子梗各4g 黄芩6g 12剂。
嘱其每于经前一周来诊,以上两方为基础,调治半年而经行正常。
3. 女,45岁,97年2月25日。月经提前,量较多,色鲜,经前小腹疼痛,头晕,眠差,时心烦,腰酸半年,双下肢发凉,舌暗红,苔白,脉细尺弱。证属肾气不足,肝阳上亢。治当平肝益肾。
菊花15g 赤芍15g 柴胡10g 白术10g
杜仲10g 仙灵脾10g 龙胆草10g 半夏10g
天麻6g 延胡10g 丹皮10g 茯苓15g
黄芩10g 6剂。
二诊:3月4日,药后头晕减轻,睡眠可,腰痛,小腹凉,带下多而清,舌暗。治以温经益肾平肝。
桑寄生15g 当归10g 川断10g 赤芍10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5g 炒栀子10g
龙胆草10g 生黄芪15g 枳壳10g 生姜5片
大枣5枚 7剂。
三诊:3月12日,月经于3月9日已来,小腹微痛,头晕气急减轻,月进量较前少,经色基本正常。现觉疲乏,纳可,舌暗少苔。继调肝肾。
太子参15g 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 丹参30g
丹皮10g 山萸肉10g 炒杜仲10g 仙灵脾10g
黄柏10g 白术10g 柴胡10g 砂仁6g、
黄芩10g 6剂
嘱其月经前一周再诊,经调治3个周期而愈。
4. 女,36岁。96年10月7日。经行量多,色鲜红,带经期10余天,腰酸乏力,寐差,食量少,便畅,舌淡嫩苔黄,经将至。证属脾肾不足,肝血失和。治当调脾和血。
丹参20g 赤芍10g 当归10g 枳壳10g
白术10g 仙灵脾10g 砂仁10g后下 苏子梗各5g
神曲15g 柴胡10g 青陈皮各5g 杜仲10g
艾炭5g 3剂
二诊:10月17日,经已过,量多,色鲜,食差腹胀,乏力,面色不华,舌苔薄白,左脉细弦。继调肝脾。
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 枳壳10g
白术10g 香附10g 神曲15g 肉桂3g
木香5g 砂仁后下5g 茯苓10g 青陈皮各5g
三诊:11月2日,胃脘胀,肠鸣,纳少,经将至,舌暗淡、苔薄白,左脉细。调肝脾。
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 枳壳10g
白术10g 青陈皮各6g 肉桂4g 炒栀子10g
厚朴10g 半夏10g 益母草15g 太子参15g
砂仁5g后下 艾炭5g 7剂
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调治3个月而愈。
5. 女,45岁,91年12月10日。月经3个月未至,心神不宁,头痛头晕,腰背酸重,手指麻木,全身疲软如患大病,便干,口渴欲饮。查:精神烦躁,面色发暗,腹软按之隐痛。舌暗苔薄,脉细弦。辨证:肝脉失和,脾肾不足。治法:疏肝活络,兼益脾肾。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枳壳10g 白术10g
桃仁10g 桂枝10g 干姜4g 天花粉10g
柴胡10g 仙灵脾10g 淮牛膝10g 郁金10g
甘草10g
二诊:12月20日。服7剂后经至,头痛背痛随减,便畅。经量少色暗,仍头晕,小腹不舒。继以和血养肝,调补脾肾。
丹参10g 当归10g 赤白芍10g 柴胡10g
枳壳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桃仁10g
巴戟天10g 香附10g 焦山查10g 郁金10g
三诊:12月28日。素经量少,此次经量亦不多,三日尽。除头晕有时发作外,余无不适。苔薄,舌边暗紫。调补秆脾。
当归10g 赤白芍10g 川芎10g 桃仁10g
枳壳10g 白术10g 桂枝10g 半夏10g
竹茹10g 茯苓10g 天麻10g 柴胡10g
郁金10g
皮肤病
1.男,26岁。91年6月19日。脱发严重2月余,头皮痒,皮屑多,睡眠差,思想沉重。查:头发稀疏,顶部所剩无几,且细软无光泽,起头皮屑,面部皮脂溢出。舌红苔薄腻,左脉略细。辨为阳明之热夹脾湿,化风上扰,清阳不升。治以清热燥湿健脾,升阳散风。
苍白术各10g 半夏10g 藿梗10g 防风8g
白芷8g 白蒺藜15g 赤勺 10g 连翘10g
蝉衣6g 生薏苡仁30g厚朴6g 黄柏6g
茵陈15g
二诊:6月26日。服上方6剂后头痒减,头皮屑有减。上方去藿梗、厚朴,加豨莶草15g、制首乌15g。
三诊:11月6日。多次出差中断治疗数月。近来头皮屑多,头痒,腹胀。脉弦,舌苔白,舌质稍暗。继以升阳化湿为治。
升麻6g 白芷10g 羌活8g 苍术10g
白蒺藜15g 黄柏10g 茵陈20g 半夏10g
白蔻仁10g 大腹皮10g 厚朴10g 茯苓20g
苦参10g
四诊:11月27日。服上方十剂,症状皆减,未再脱发。上方照服,另加六味地黄丸,早晚各1丸。
五诊:1月22日。近两个月效果明显,有新发生出,头顶短发明显增多,有光泽。脉弦大,舌尖红,舌苔薄腻微黄。疏风化湿泄热,兼调补肝肾。
羌活8g 白芷10g 白蒺藜15g 连翘15g
黄芩10g 半夏10g 苍术10g 丹皮10g
制首乌15g 知母10g 枳壳10g 白蔻仁8g
赤勺15g 薏苡仁20g 六味地黄丸继服。
2.女,34岁,97年7月8日。患者于96年2月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用大剂量激素(每日40mg)结合中药治疗,病情不仅未缓解,且进行性加重。患者来诊时每日仍服用激素30mg(6片),面部、耳后及上肢、上半身大片红斑,高出皮肤,颜色鲜红,尿蛋白(++~+++),血沉快(31mm/h)。自觉神疲乏力,胸闷,心悸,肝区痛,经常性鼻衄,脱发多,下肢冷,小腹凉痛,便溏。查舌红,苔黄,右脉滑。中医辨证:脾肾阳虚,营热阻络。治则:调脾肾,清肝热。
山药20g 白术10g 赤白芍各10g 巴戟天10g
仙灵脾10g 柴胡10g 黄芩10g 青陈皮各6g
白蒺藜15g 丹皮10g 紫草10g 黄柏10g
地肤子10g 苦参10g 生牡蛎50g 砂仁6g(后下)
肉桂4g 甘草5g 黄连4g 木香4g
服药7剂后复诊,腿及小腹冷大减,红斑减淡,心悸好转,仍右侧卧闷,大便日2~3次,舌红,苔黄,右脉细弦。前方去山药,加麦冬30g,白头翁10g,黄连、木香均改为5g。又以上方加减调治1个月,斑疹颜色继淡,瘙痒,脱白皮,鼻衄止,脱发渐少,血沉正常。3个月后病情开始缓解,10个月时尿蛋白减为(+)或(±),至1年时尿蛋白基本转为阴性,皮损全部消退,留皮肤色素沉着,至两年时尿蛋白持续稳定转阴。01年5月患者进行了全面化验检查:血、尿常规、蛋白电泳、抗核抗体、C3、C4、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除抗核抗体仍呈低滴度阳性外,余基本正常。激素用量也由30mg减至2. 5mg(半片)。治疗过程中病情无反弹,随访至今,患者工作、生活正常。
眼科
1.男,22岁,01年2月2日。由于疑为角膜炎滴用地塞米松眼药水2周,渐感右眼球发胀,目眶及头部疼痛,视力急剧下降,到同仁医院检查发现眼压增高,诊为“药物性青光眼待定”。来诊时右眼胀痛连及目眶,头疼剧烈,口苦,寐差多梦,小腹胀满,尿黄,左脉弦,苔白。中医辨证:肝热上扰,湿饮内停,兼风热邪气上壅。治则:清利肝胆、渗湿逐饮、疏散风热。用龙胆泻肝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银翘散化裁。
黄芩10g 炒山栀10g 泽泻30g 柴胡10g
半夏10g 白术10g 白蒺藜15g 枳壳10g
赤芍15g 夏枯草10g 金银花10g 连翘15g
荆芥穗8g 元参15g
服3剂后头、眶痛及小腹胀大减,但右眼球仍胀,继以前方加减续服,眼胀痛逐渐减轻,3个月后症状消失,查眼压正常,视力恢复,随访无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