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耀庭:用温病学说 治长期发热 【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 02:2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耀庭:用温病学说 治长期发热

--------------------------------------------------------------------------------


  周耀庭 79岁,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1954年山东医学院(原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1961年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结业,并获中央卫生部颁发的西医学习中医二等奖。临床工作50余年,现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我临床工作50余年,中医温病教学30余年。在长期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中医学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特别是温病学理论底蕴深厚,并包含着许多可贵的经验结晶,而且语言接近于现代,易于被人接受和理解。
  但是,当前有不少人认为温病学无非是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以及相关的治疗,好像很快就能掌握,因此缺乏深入钻研。事实上,文字看似简单易明,但其内容极其复杂、深奥,临床疑似证很多,要求医生熟悉温病理论,临症从细微处着眼,认真分析每一个病例,还要在方药上狠下功夫,才能收到理想效果。总之,中医治疗每一个外感病例,都需要分析每一个病例的具体情况,拟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成功。我仅举两例以证实以上观点。
  病例一:李××,女,67岁,2009年1月初诊。患者因发热两个半月自安阳来北京求医,现住××医院。经该院住院检查,除肺部CT片左下肺有结节性阴影和血沉增快以外,没有其他阳性发现。
  西医拟诊:“发热待查,肺部阴影性质待定”。入院一个月以来,经用抗生素静脉点滴等治疗,发热不退,最高体温达40℃上下。遂征得院方同意,请中医会诊。
  我了解到病人体温起伏较大,呈现晨轻暮重现象,体温上升前有明显恶寒。我在检查病人时发现病人面色晄白,神志清醒,精神较为疲弱,舌的一侧覆盖淡黄腻苔,另一侧无苔,舌质淡红而润,脉弦细滑。经过分析,我作出以下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湿热化燥,伤及胃阴。从病人面色舌质颜色,脉弦等可以排除热入营血,从舌苔腻也可排除阳明热盛。相反地可以支持湿热的辨证,从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支持湿阻膜原的辨证。
  辨证一定,治疗方向已明,遂采用了《通俗伤寒论》的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先开药七剂内服。一周后再来复诊时,发热有所减退,转为中等度发热,精神也有好转。我考虑病情开始好转,证明辨证治疗基本正确,但是收效还不够大。于是我分析病人的舌苔甚为特殊,即半舌腻苔,半舌无苔,说明湿热同时亦有伤阴。于是我打破了平时处方配伍规律,即化湿忌用滋阴,而在原方化湿同时,加入了知母、鳖甲等滋阴之品。
  四日后,病人家属来电:病人发热已退,体温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再稳定一周,病人出院,带中药回老家去了。当然肺部病变尚需追踪观察检查。
  病例二:郝××,男,17岁,高中学生。因低热持续不退两年余,来找中医治疗。患者于两年以前感冒高热,经治疗高热虽退,但低热持续,体温在37.5℃左右,至今未愈。这两年之中,其家长带领患者跑遍各大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未能确定明确病因,用过各种抗生素,低烧依然,最后怀疑结核,并采用抗结核治疗,在完成疗程以后,低热如旧。为了治病,孩子已经休学。  
  我仔细查阅病历,深入观察病人。发现病人虽然低热两年余,但是一般情况仍然较好,营养发育良好,舌苔黄而厚,舌质红,脉弦滑略数,颈淋巴结轻度肿大。根据病人病史以及检查所见,我作出以下辨证:肺胃热盛,毒热不尽,邪伏阴分。
  根据这一辨证,采用清热解毒,凉血透邪,活血破结治法。方中重用板蓝根、草河车各30克,配青蒿、柴胡透邪之品,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丹皮等清阴分热而凉血,赤芍、浙贝清热散结。先开药7剂。
  一周后复诊,患者家长诉说服药4剂,两年多的低热竟然已经退尽。我拿过他们记载的体温记录,均在36.8℃以下。以后继续上述治疗,病情稳定没有反复。
  经我治疗而获愈的长期高热和低热患者当然并不止这两人。这些疗效的取得,主要归功于我深入掌握温病学理论精神,并能较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关  伟整理)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9-04-09


2
发表于 2009-5-3 10:44:05 | 只看该作者

周耀庭:用温病学说 治长期发热 【转帖】

病例二,如我开方,会加用茅根,竹叶,给邪气以出路。
地骨皮、银柴胡及青蒿之配,绝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0 02:45 , Processed in 0.1001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