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8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1 08:5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系统论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
张效霞 山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概念解读: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同时认为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以现代自然科学为手段对中医学的历史积淀的挖掘研究,只是经学式研究的变形,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圆满解决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结果却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
  中医系统论研究对于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揭示中医学的根本特点及其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是否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把现代系统论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的战略问题。
  1.中医系统论研究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主要贡献是从崭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深度上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实质
  纵观近代以来中医学术发展史,当西方医学伴随西方科学的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产生发展于科学的蒙昧时代、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中医学,曾一度被斥为“唯心主义”、“民族的耻辱”,甚至被等同于骗人的“巫术”而予以废除。从那时起,中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自身的生存,力图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中医也是科学、而不是“唯心主义”和“玄学”的努力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倡导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先辈们都未能对中医的科学性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直至现代,中医学还时常徘徊在理论是否科学、疗效怎样解释、如何才能把自己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迷惘之中。
  现代系统科学的勃兴为我们解决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带有全方位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正因如此,才没有哪一种更先进的“武器”比用系统论在阐发、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上更全面、更合理、更透彻,也更令人信服。如此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医系统论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三者在兴起的背景、研究的出发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力图说明中医的“科学性”,不同的只是在运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中医系统论较其他二者更先进些,所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而已。这样说,绝无丝毫轻视或否定中医系统论研究的意图和倾向。
  对此,德高艺馨、声誉九州的已故名老中医周凤梧先生曾说过:“(中医系统论)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对中医学进行研究……对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挖掘得较深……一经理解和掌握,就会从从未有过的深度上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实质。”这可以说是对中医系统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医界众多的人士一直对中医系统论研究抱有太高、太多的期望,奢图其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与发展。
  2.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并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突破,反而会使原本混乱的中医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追溯建国以来的中医研究发展历程,在内容和方法上作过几次大的调整,其调整程度和规模之大,堪称运动。如20世纪50年代的“偏方收集”运动、6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运动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中医界出现了一种“寻根热”,即从中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挖寻伴随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将中医学以“象”为特征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推演方式,又一次与跨越时空的、有着不同内容的科学体系有机对应联系起来。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为研究手段,对中医学进行放大观察,以寻求其相似性和现代解释是其主要方式。
  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以现代自然科学为手段对中医学的历史积淀的挖掘研究,只是经学式研究的变形。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这种以新量旧、以今证古的研究方式,同以作注、考据、推衍、引申的经学式研究可谓异曲同工。同样地,这种以新“经”释旧“经”的形式研究中医,也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上的突破。在“寻根热”已持续近3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本身并没有导致中医理论的任何飞跃,更谈不上临床的发展了。
  不仅如此,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在其最初兴起时给中医界带来了阵阵兴奋,人们期望它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和发展,也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矢志进取,中医系统论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个所谓能够指导中医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的“新”型方法论模式。为构建这一“系统”工程,必然需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新兴学科中的大量崭新的概念、范畴和深刻的理论内容。而另一方面,中医学所固有的概念和范畴有许多尚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而这又正是困扰目前中医现代研究处于胶着不前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圆满解决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事实上,中医学从奠基之时起就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并通过其理论模式和方法的整体性特点表现出来,且有机地融合在对人体的认识之中。因而中医学的多学科之“根”是不寻而自在,且时时支配着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一位自然科学史专家曾针对将“阴阳辨证”与“负反馈调节”、“五行学说”与“内稳定器”、“脏象学说”与“黑箱理论”等同或联系起来解释的做法,这样尖锐的评价到:“这些用最新学科对古老中医学的解释,最受当代中医欣赏。实际上反映出中医界人士欲求中医科学化,能够被理解、被承认的迫切心愿。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将其合理考核,没有能力将其所以然的问题说清说透。”
  德国中医学会会长M.PerRert教授也反对“随便不加批判地把据认为是科学的方法接受过来”,反对“用西方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希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立中医的价值。”
  3.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以中医系统论研究为代表的“寻根”研究方兴未艾之后,人们循着其研究的思路,对中医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思考:传统中医学可以超过还原(分析)时代而直接进入系统(整体)时代,它具有超阶段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传统中医学的直接观察法与现代系统方法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现代系统论是经过了最近四百多年获得巨大进展的各种孤立因素的研究之后形成的,是与还原论互补的方法。侯灿教授二十多年前就曾指出:“构成论方法(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是在分析基础上进行辩证综合研究的方法。”同时,现代科学的构成论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本质上属于科学的实验观察法,与传统中医学的直观定性方法不可比拟。
  科学发展史也证明,一门科学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迎头赶上最新发展潮流。但只是在时间上可以压缩,时代可以跨越,而被跨越的时代的科学成就却不可以跨越。因此,中医学并不具有超阶段发展的运动机制。
  或曰:发展现代中医系统论可以通过移植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的实验技术,把还原论思路形成的实验模式加以改造,创造新型的中医实验研究方式得以实现。近二十年来,应用上述两种方式对中医理论进行的现代研究,“乍看起来是登上了科学的‘宝塔尖’,而实则是钻进了‘牛角尖’,甚至陷入死胡同和不能自拔之地。”其研究成果“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少,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也毫无意义。客观上,这种研究已经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通过上述方式是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的。
  诚然,中医学也确实面临着如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尽快迎头赶上时代步伐的学术危机。但通过什么途径与方法来解决,却是值得我们中医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实现。
  目前,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直处于徘徊的境地,特别是一些重大理论课题面临着重重困惑和迷茫,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其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医界对《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还相当肤浅、局限。在认识十分模糊,还未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关键环节以及中医理论尚不具备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在机制的条件下,即盲目地接受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西医学和现代科技“信息”,从而使中医理论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令人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只有在整理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准备好赖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行文到此,笔者不禁想起了电子计算机传入中国之初,在如何解决汉字输入电脑这一问题上,人们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力主汉字拼音化,以图快速解决汉字不能直接输入电脑这一难题;而少部分有识之士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力主完整保留汉字,哪怕推迟中文信息处理步入现代化的步伐也在所不惜。后来,王永民先生从汉字本身找出了可以输入电脑的内部规律,发明了五笔字型,解决了既能输入电脑使中文信息处理现代化,又能完整保留汉字这一难以两全的“难题”。
  同样,中医学也完全能够同现代科学结合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其途径和方法也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下大力气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寻觅出其内部所蕴含的某些带有本质性的规律,寻觅出隐藏在深层的某些固有规律,以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思维方式,统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各种环节,严密审视研究起点,充分验证具体细节,然后付诸实际,这样就有可能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否则,在对中医理论错误理解的前提下,生拉硬套,牵强附会,一味地用所谓的最新学科理论对中医学进行“套改”,势必导致中医自身学术体系的丧失和理论整体性的削弱,也必然会造成对中医理论的干扰、扭曲。而一旦忽视中医自身主体性理论的建设并尽量抛弃自己的传统,力图向西方科学改弦易辙,其后果自然是严重的。
--------------------------------------------------------------------------------
系统论有助理清中医发展思路
周东浩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用西医的“还原、分析、实验”这些所谓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是最大的不科学。
  系统论可以给我们以方法论上的明晰认识,重新理清中医发展的思路,这就是系统论研究的意义。
  用现代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医学研究,研究每一个病、每一个证,研究药物的使用,反思和发展中医的理论,这是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把系统论引入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早就有了,远的如著名的钱学森教授,近的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祝世讷教授,还有从控制论角度阐释中医的孟庆云教授等,都曾做了一些很杰出的工作,他们的一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我认为非常有价值。但系统论和中医结合的研究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曾经一度陷于停滞,目前对于中医理论和现代系统论方法的关系,也还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有必要在这里进一步澄清。
  我曾经看到过两种反对中医系统论的说法,一种说:“现在的系统论发展还不完善,还处于学科的幼年期,自己都陷入危机了,还能指望它来发展中医么?”言下之意是说不是中医的“系统”不行,而是现在的“系统”不行,中医的“系统”高于现在的“系统”;另一种说:“真正科学的系统论,其产生的土壤正是现代科学”,“中医充其量有点朴素的系统思想,而朴素的意思其实就是落后”,所以“系统论和中医不相容”,“中医所谓的人体系统不过是忽略局部构造或对之视而不见的‘笼统’(有人说是黑箱)而已”,似乎是说现代的“系统”先进,中医的“系统”落后,现在的“系统”高于中医的“系统”了。
  两种观点看似截然相反,但是所犯错误的实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混淆了哲学方法论范畴的系统论和科学意义上的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的区别。
  从哲学上看,中医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整体动态的研究方法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阴阳的“模糊”、五行的“僵化”,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立足于严谨的数学和逻辑基础上的耗散、协同、混沌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的“系统”不如现在的“系统”是对的。所以要以现代的系统论去取代古代的阴阳五行,要研究中医系统论,要搞清楚现代的系统论和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进行这些研究这个更新换代的工作就做不好。应该说,中医系统论前辈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得相当完善了。
  阴阳五行的哲学虽然朴素,可是古老的中医用它来总结实践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而且行之有效的理论,这套理论中所包含的很多古人呕心沥血所发现的系统规律,却是现代的系统论和现代的西医理论里所没有的。所以从医学上看,古代的中医“系统”又超出于现代的“系统”。您可以说它“笼统”,可以说它“缺乏必要的分析”,甚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些规律历经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的检验,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这些规律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这些规律到现在也还没有被阐明,为什么用尽了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却连古人在落后的条件下所创立的理论也解释不了?而这些理论所描述的事实不过是我们习常所见,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对它有所体验。但为什么解释不了呢?
  懂了系统论,才知道中医的方法和西医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套方法。用西医的“还原、分析、实验”这些所谓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是最大的不科学。过去几十年的中医现代化走的恰恰就是这条错误的路,由于缺少方法论上的清醒认识,总想把中医的阴阳气血归结到哪个分子、哪个部分上,自己的优势看不到,盲目搞尖端,动不动就在基因、循证上做文章,西医喊什么,中医就跟什么,而对于西医明明很明确的一些解剖和其他切实的知识却又畏之若虎,仿佛一旦接受了中医就不是中医了,这其中的矛盾委实让人费解。
  其实古人又何尝不想研究微观,不想明了脏腑的真实解剖呢?可是放在岐伯、张仲景的年代,做又能做到什么程度?中医先哲的探索应该说是伟大的,《黄帝内经》的解剖成就一点也不比同时代的西方医学逊色,只是在以后的发展中,解剖没有进一步的提高。清朝的王清任也曾经想把脏腑的解剖弄得更清楚,却没有成功。即使聪慧如吴又可者,破旧立新不可谓不大胆,也不过只能大胆到“天地间别有一种疠气所感”而已。有些人为王清任、吴又可的探索未能接续下来而叹惜,其实从另一方面想想,这又是历史的必然。没有显微镜就发现不了细胞,发现不了细菌,而发现不了细胞和细菌就不会有现代西医细胞和微生物学的理论。在我国古代没有这些仪器的情况下,不含糊的说是“气”又能说是什么呢?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没能发展到这一步,这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但是现代中医若还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甚至奉之若圭臬,那就不妥了。
  中医需要建立真实的形态学,需要引入西医的解剖学。西医的一些还原分析的研究已经做得很好了,没有必要再分析还原一遍。中医引入了还原知识,利用临床上那些化验检查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中医要保存自身优秀的东西,要遵循自身规律发展,而解决好这个矛盾需要系统论的视角,不懂系统论,这一切是进行不下去的。系统论可以给我们以方法论上的明晰认识,重新理清中医发展的思路,这就是系统论研究的意义。中医系统论研究绝不是为了“贴现代标签”来的。
  “笼统”的我们要使它精细,“模糊”的我们要使它明晰,“落后”的我们要使它先进,“僵化”的我们要使它灵活,用现代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医学研究,研究每一个病、每一个证,研究药物的使用,反思和发展中医的理论,这就是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然系统论只是提供一个整体动态的视角,我们要用这个视角看人体,研究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系统规律,而不是以系统论概念来对中医概念进行简单生硬的比附。
  大讲西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是对系统论的无知、偏见或者误解,系统论视角下看到的整体和还原论看到的整体是不一样的,系统的分析和还原的分析也不相同。这就像形而上学也讲运动,可是在形而上学家们眼中的“运动”,和恩格斯所说的“运动”名称虽然一样,在本质上却已经相去甚远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08:59:4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争论是从论坛开始的,引起了中医药报视点版编辑的关注,还将继续关注下去……
3
匿名  发表于 2005-3-11 09:30:53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你的帖子我一个字都没看,送你两个字:无聊.
4
发表于 2005-3-11 10:11: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1 我支持张效霞的观点, 但是对张效霞文章中的论证方法不完全赞同.
2 有个朋友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呵呵, 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学数学的, 去听系统科学的博士生答辩,听得一头雾水(大概他太笨了,呵呵), 可见其对数学知识要求之高, 缺乏足够的数学知识对系统论的理解应该是不够透彻的,就像缺乏足够的数学知识对生物统计的理解一样, 始终不能明白其所以然
3 据我所知, 无论是周凤梧,还是祝世讷,数学功底都不深厚(并无藐视之意, 术业有专攻), 这与钳工谈中医养生, 经济学家谈医学, 物理学家谈医学并没有多大差别
4 我也不懂数学, 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认真学习过数学了, 但是我觉得中医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到底中药里面或者中医其他的治疗方法里面是什么物质在其作用, 落实到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上, 尽管可能很复杂, 但还是有的, 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突破,脱离客观存在进行医学研究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的发展了.如果在没有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寄希望于系统科学在中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未免根基欠牢.
5 不成熟看法, 欢迎批评!
6 楼上这位无聊朋友反对不要紧, 大可不必连个马甲都不敢穿出来鄙视王不留行先生, 敢作敢当才是好汉!
5
发表于 2005-3-11 10:16: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昨天在报上已看过,前者更符合更客观一些.后者也有道理,用这些舶来品(九大方法论:新三论,老三论,新新三论.)来阐释传统的中医,这些方法论本身与中医相比就显得太幼稚,就目前来讲,其意义不是太大.真正适合中医的方法论应从传统文化中找,它应包容这些舶来品(九大方法论:新三论,老三论,新新三论.).
6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0:30:3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5/03/11 10:50am 第 1 次编辑]

我欢迎反对的声音,就像芝麻、一源那样的,但我对鬼鬼祟祟的无聊先生的无聊举动报以最大的蔑视!!
系统论的数学是很艰深的,可是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却并不像一般人想象得那么难,在我的文章中所指的,更多的是指的系统论整体动态层次的思维认知方式,用以反对和替代过去几十年中医西化“分析、还原、实证”的研究理念,而不是指系统论的数学。
数学只是研究方法的一种,用以探讨事物发展中数量上的关系变化,系统论从其本性上来说,更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我认为不懂系统论的数学就不懂系统论这样的认识没有道理,在这点上,系统论和统计学没有可比性,芝麻,你说是不是?
7
发表于 2005-3-11 13:19: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系统论是为了实现工业自动化而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后逐渐运用在各个领域。其目的就是能人为的控制我们所需控制的对象,来为我们服务。它的核心是自动调节原理,其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数学模型,再由这些独立的数学公式组成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微分方程),无解,则不能控制。所以,每个环节能否建立数学模型是问题的关键,目前运用的最好是在航天领域。
  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任何生命体自身就有一个完善的自动调节系统,只是人们现在还无法彻底认识清楚,也就无法去有效的控制它。可以想象,当人的生命奥秘一旦揭开,系统科学理论最完美的运用就在此了,届时,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了解、控制和干预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作为临床医生,可以学习一些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使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全面、更周到些。
8
匿名  发表于 2005-3-11 14:17:36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还是毛主席那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有疗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9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4:30:4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5/03/11 02:41pm 第 1 次编辑]


系统论介绍(System Theory)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分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 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转自http://www.bestinfo.net.cn/bestinfo/work/rkx/domin/article/2102.htm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4:55: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贝塔朗菲,L.V.(Luduig Von Bertalanffy)
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
1901年9月19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 也纳附近的阿茨格斯多夫。
1926年获维也纳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任教。
1937~1938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
1948年任加拿大渥太 华大学医疗系系主任、教授。
1954~1955年参加 国际斯但福研究所行为科学研究会。
1954年同 A,拉波波特等人一起建立一般系统论研究会, 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1955~ 1958年任蒙塔西郎医院生物研究所主任兼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1~1969年任阿尔 贝塔大学理论生物学教授。
1969~1972年任纽 约州立大学理论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
1972年6月12日卒 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在1924~1928年曾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系统论的思想。他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的组织原理。1932 年,他发表了《理论生物学》。1934年又出版了 《现代发展理论》,进一步论述了整体性原则,提 出用数学和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 统论的概念。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 理。1949年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1950年发表 《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开放系统理论》。1955年 出版专著《一般系统论》(1969年第二版,1973年 第三版)。
贝塔朗菲认为机械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观点:
一是简单相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分解为各要素,并采用简单地相加来说明有机体的属性;
二是机械观点,即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作机器;
三是被动反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看作只有受到刺激时才能反映,否则就静止不动。
他概括地吸取了生物机体论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提出了新的机体论思想,其主要观点:
一是系统观点: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主张从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机体 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
三是等级观念,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等级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 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可谓层次分明,等级森严。
贝塔朗菲的上述思想,既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赞赏,又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责难,几经波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系统论思想,才逐 渐得到承认,系统论作为一问新学科才得以成立,并不断发展。 50年代,贝塔朗菲为宣传和发展系统论作了艰苦的努力, 60~70年代,系统论 思想才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临终前,发表了 《普遍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突破人门对一般系统论,仅从“技术”和“数学”上去理解,认为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论;
二是系统技术,涉及系统工程的内容,研究系统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各种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三是系统哲学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1:17 , Processed in 0.0795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