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1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肝管结石求良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4-11-28 21:23:03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表妹(19岁)得了右肝管多发性结石两年余,最大的2cm,小的泥沙样,腹痛发热时作,一直靠打抗生素及服中药(大柴胡汤加减)控制,也不能做手术,身体日差,长此以往,不堪设想,恳请各位大侠献良方,为之解救,不胜感激。
2
发表于 2004-11-29 18:02:21 | 只看该作者

肝管结石求良方

  推荐<加味五金汤>,对肝胆结石、尿路结石,按诊察辨治有一定的效果。
  组成: 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川郁金10 g, 玉米须15g。?
  功能: 清利湿热,化结排石。?
  主治: 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胆囊及泌尿炎症等。
  用法: 水煎服。 ?
  方解: 本方的功能以清热利湿,消炎排石为主,对肝胆结石症,则结合舒肝理气的 枳壳、朴根;大便不通则加元明粉以缓下。有绞痛者则加元胡索、生甘草,以缓和止痛。
    本方的金钱草为大金钱草,是属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苦、酸、凉,入肝、胆、 肾、膀胱经,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治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尿路结石等。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孢子。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 结石、小便淋沥涩痛、尿血等。
  鸡内金为雉科家鸡的砂囊内壁,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治食积、疳积、遗尿、胆结石、尿路结石等。
  郁金为姜科植物湿郁金或姜黄、莪术的块根。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治 黄疸、胆囊炎、胆石症及尿血等。
  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苦、寒、有小毒。入肝、 胃、小肠经。清利湿热,理气止痛。治肝炎、胆囊炎、肾炎之引起疼痛,以及胁痛、疝痛、月经痛等。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甘、平,利胆、利水、降压。治胆囊炎、胆 囊结石、尿道结石、肾炎水肿、糖尿病、高血压等。?
    ?
  加减: 胆石症应加枳壳6g、朴根6g、元明粉12g(后入)。尿路结石症应加石苇12g、猫须草12g。大便通者减去元明粉。
  典型病例:林某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从印尼返国前来就诊。患者侨居印尼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动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鉴其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如下:金钱草2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 川郁金10g,京丹参12g,绵茵陈15g,山栀子6g,川黄柏6g,制大黄10g(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日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g,水煎代茶。
  患者服30剂后,又作B超检查,胆囊未见结石,右胁胀痛亦除,小便黄色消失,患者喜甚,登门道谢。嘱其原方带往印尼,如有反复,可照原方再服。
3
匿名  发表于 2004-11-29 20:39:23

肝管结石求良方

多谢版主献方,按上方之加减先服30剂,观察效果再向版主汇服
4
发表于 2004-11-30 10:00:59 | 只看该作者

肝管结石求良方

  此方仅供医药爱好者 网络学习交流。建议相关病人去门诊体察,按医嘱服用。
  上方乃俞慎初老师经验方。
  俞慎初,男,生于1915年。为名医俞介庵之哲嗣,上海名医秦伯未之高足。1946年获中医师证书。曾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教务长。1952年毕业于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
    俞氏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及科研工作60余年,学识渊博。1989年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第二版)。曾编写中医药学及医学史专著20余部,其中《中国药学史纲》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曾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俞氏治学,认为学习理论与临证实践二者不可偏废。认为临床诊病务在明理,理明才能艺精。
5
匿名  发表于 2004-12-6 20:35:06

肝管结石求良方

苦作舟均鉴:
    六脉神剑老师此帖不可取,此帖含攻伐之剂,慎用。
    首选手术治疗。说实话,大于1CM的结石想靠药物排出来。基本不可能!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围手术期的支持治疗。可以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知道是否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就目前患者的情况应该已经合并感染。如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或B超检查结石下移(看到这里希望六脉神剑老师能领悟点东西),就要抓紧时间,及早手术。否则后患无穷!!
6
发表于 2004-12-8 19:44:56 | 只看该作者

肝管结石求良方

  谢谢赤脚瘦医的回复。此方贴出 终于有人应答 甚感欣慰。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贴出俞老师的药方仅供论坛网友探讨学习,没有给任何患者诊病的意向。我在回贴中已经反复强调过了。
  其次,外科手术作为结石治疗的常规方法,无须推荐,患者一定已经考虑过了。如果手术条件许可,也不至于来中医药论坛 探讨中医药疗法。
  最后,对先生提议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颇感兴趣。请问 配合手术的中医治疗方案是什么,本人愿意向先生学习。
7
发表于 2004-12-10 13:43:59 | 只看该作者

肝管结石求良方

[转贴]
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朱培庭  张静喆

  胆囊炎、胆囊结石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国内学者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作者的经验与体会。
  胆囊结石的“碎排溶切取”治疗体系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临床中西医医师的共同努力,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胆囊结石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它包括保留胆囊的碎石、排石、溶石与取石以及胆囊切除术,即“碎排溶切取”治疗体系。实践证明这一体系中的各种方法均有相应的适应症,也存在着各自的利弊,只有对之正确地选择应用以及加以科学地发展提高,才能使之成熟,提高胆囊结石的近远期治疗效果。
  1.胆囊结石的非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始于上世纪 50年代后期的排石疗法,从最初采用针刺和利胆通中药促进排石发展到中西药物和措施(电针、耳穴按压、推按运经仪等)有机结合的总攻排石,使排石率逐步提高。但与胆管结石的排石疗效比较,胆囊结石的排石率相对较低,排净率更低,二未能严格掌握排石适应症是其重要原因。目前比较统一的胆囊结石排石治疗适应症是:①胆囊病变损害轻,收缩功能良好。②胆囊管以及胆总管下端无明显器质性狭窄。③肝功能无明显异常。④结石最大直径小于0.5cm。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溶石治疗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开辟了新径。但从临床实际应用结果来看,口服溶石疗法(胆汁酸制剂、各种中药制剂)疗效并不满意,结石完全消溶率低,并且耗资费时,治愈后有较高的复发率。直接灌注溶石疗法虽能明显提高胆囊结石消溶率,但由于所用药物(甲基叔丁醚、复方胆汁酸制剂等)对胆囊组织和机体有严重副作用,至今难以推广应用。此外,适应症掌握的严格与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溶石治疗除了需具备与排石疗法相似的适应条件外,迄今所用药物都仅对胆固醇结石有效,针对胆色素类结石几乎无有效药物,而我国纯胆固醇的胆囊结石比例相对较低。因此,溶石治疗效果的提高还有待于新一代安全、有效、作用多靶点的中西药物的开发、应用。上世纪80年代体外碎石技术的应用是胆囊结石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在碎石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西药物的溶排措施,明显提高了胆囊结石的治愈率,并拓宽了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但是,其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治愈后有一定的复发率等问题,尚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努力探索解决。
  笔者认为,碎、排、溶疗法尽管疗效还不尽如人意,但作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综合措施,值得从药物研发、措施改进、技术提高等方面加以发展。至于非手术治愈后抗复发问题,更应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寻求解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高复发倾向的病人除了按常规应用胆汁酸制剂防石外,还应从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防治理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碎排溶防”融为一体,更加科学合理。
  2.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切”、“取”迄今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作为胆囊结石的确定性治疗方法,一百多年来剖腹胆囊切除术一直是胆囊结石的良好治疗方法。然而,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强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年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经腹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相应手术器械设备的改进,以其创伤轻、痛苦小、恢复快的优势,正逐步取代经典的剖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首选的手术方式。当然,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内地中小型规模的医院仍以剖腹胆囊切除术作为最基本的手术方式。
  一度盛行的经腹部小切口作保留胆囊的切开取石以及经皮胆镜取石术,由于结石复发率高未能普及推广。但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胆囊切开取石后采用中西药物防石,取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因此,这方面还值得从中西医结合角度作进一步研究,包括适应症的严格选择、手术缝合材料的改进以及中西防石药物的筛选。
  化学性胆囊切除术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并因化学药物的毒性和胆囊颈栓塞物的安全稳定性等因素,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如能解决好药物(包括中西药物)的无毒有效和栓塞物安全稳定等关键问题,这种治疗还能成为经皮胆镜取石或胆囊切开取石甚或急性胆囊炎行胆囊造瘘术后的序贯性治疗。
  注重胆囊结石早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胆石症形成发展的发病学特点,国外学者早就提出一种观点,即胆石病非手术治疗应在早期成石阶段,即所谓的“YongStone”期实施。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临床上无症状的胆囊小结石,尤其是一些胆囊胆固醇结晶沉积、胆固醇结晶性假息肉的检出率逐年明显增多。近年来,笔者在因“胆囊息肉样病变”入院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中发现,其大多数为胆固醇结晶沉积所形成的假息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对一组这类病人采用现有溶排石结合的中西药物治疗,己观察到有较高的治愈率。因此认为对这类早期的胆囊结石性病变,只要采取积极的综合中西医非手术治疗,就可以避免创伤性手术而使患者痊愈。随着经验的积累,这类病人中的大多数将可以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在胆囊炎治疗中的地位
  慢性胆囊炎中合并结石的病人,通常按结石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中西治疗方法。对于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经检查如无严重的器质性病理变化,我们认为大多数可采用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也比较满意,应尽可能避免手术治疗。
  至于急性胆囊炎,急性期手术治疗的利弊仍存在争议。急性期手术治疗,限于急诊手术人员技术水平、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条件等诸多因素,造成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后遗症相对较多也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通过加强中西医结合措施来提高急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无论是天津,还是大连、上海等地,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实践,都证实了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医疗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急性胆囊炎的急性症状得到控制,从而避免急诊手术,为病人创造了进一步选择安全、有效、确切治疗方案的条件。
  天津等地和笔者单位在新近的研究中发现,通下清热利胆中药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有别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其具有抑制细菌、中和毒素、提高免疫功能以及调节平衡感染期全身炎症反应等综合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对于急性胆囊炎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并非是消极的保守治疗,而是有助于减少仓促急诊手术、降低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II期手术、残余结石等)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当然,对于发病较早、病变较为单纯、手术条件较好的病人,急诊早期手术仍是可取的治疗手段。
:em11:  :em21:  :em11:
8
发表于 2004-12-11 09:56:13 | 只看该作者

肝管结石求良方

“肝管多发性结石”和“胆囊结石”并不是一回事儿。能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不一定完全适合“肝管多发性结石”,二者应该有所区别吧?
9
发表于 2004-12-11 14:02:39 | 只看该作者

肝管结石求良方

  “肝管多发性结石”和“胆囊结石”按结石部位不同,西医外科治疗方案是有差异的。
   祖国医学将肝胆结石疾病 统称为胆石症,因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有相近之处。其中包括:
    (一)胆囊结石  单纯胆囊结石的病例可有50%左右无临床症状,称为静止性胆石。活动性胆石的临床症状与胆石的大小、位置、胆囊有无梗阻和并发炎症的轻重等因素有关。其症状往往反复发作,时好时坏。间歇期的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等胃肠症状,急性期可发生绞痛、呕吐和黄疸等,疼痛常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有白细胞增高、出凝血时间延长、尿三胆异常。若合并胰腺炎,则有淀粉酶升高;若并发急性胆囊炎,则出现寒战、高热、胆囊增大和局部压痛等炎症征象。
    (二)胆总管结石  本症多见于青壮年,常有长期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发冷、发热和黄疸等胆管梗阻及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则与梗阻部位、感染轻重和结石成分有关。急性发作期常见的表现是胆绞痛、寒战、发热、黄疸、恶心、呕吐、肝脏肿大、胆囊增大、局部压痛、血白细胞增高、肝功能损害和尿中出现蛋白及管型等。病情严重者,则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全身情况可迅速恶化,以致死亡。急性发作缓解后,转入慢性状态,可无症状,或出现一些胃肠症状。
    (三)肝管结石  本症临床表现颇不一致,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畏寒、发热、黄疸等急性胆管炎和梗阻症状。有些患者慢性胆管梗阻,临床上可无明显的胆绞痛,为肝区持续性闷胀感、肝肿大。有的患者因肝内胆管积脓,脓肿穿破膈肌形成肝胆系支气管瘘,或穿至膈下形成膈下脓肿。化脓性感染和胆汁郁滞常可引起肝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以及肝叶萎缩,致使肝功能常明显受损。   
    (四)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  多数胆囊结石若不治疗可逐渐增大,引起一系列继发病变。由于胆石对胆囊的机械刺激并可阻塞胆囊颈部,胆囊便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胆石嵌顿于胆囊漏斗、颈部或胆囊管,即引起急性炎症发作,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阵发性加剧,恶寒、发热或出现轻度黄疸,莫菲氏征(+),甚至可造成胆囊积脓、坏死、穿孔。胆石松动,梗阻解除,急性炎症缓解,即进入慢性炎症阶段。由于炎症的反复发作,胆囊壁因纤维瘢痕组织增生而增厚,粘膜破坏、萎缩,胆石可压迫胆囊壁而有慢性穿孔,与胃肠道沟通形成内瘘。胆石症中最显著的症状是胆绞痛。胆绞痛是胆囊企图将胆石排出,刺激神经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开始时中上腹或右上腹呈持续性钝痛,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的程度,病人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坐卧不安、弯腰打滚、呼叫哭喊苦不堪言,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处或右肩部。绞痛往往发生在夜间,多因饱餐或高脂肪食物诱发,也有因情绪激动,腹部受到剧烈的震动而引起。一次发作时间长短不一,为数分钟至数小时,胆石退入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后,疼痛完全消失。临床上亦可见胆绞痛合并肠梗阻、心绞痛征象。
    祖国医学认为: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凡情志过用、饮食不节以及中焦湿热或虫积等,均可影响肝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从而使脾胃气化升降失常,出现气、滞、湿、热的病理反应,诸邪交灼,胆汁久经煎熬,凝而成石。
如果哪位朋友有针对 肝管结石 的特效中医疗法,贴出来供网友交流。
10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4 21:19:53

肝管结石求良方

请打0766-3816494咨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6 12:59 , Processed in 0.0524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