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 18:4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suluji|杏林一卒|奖励积分 50|奖励|1219832584]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我十几年的从医之路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情,诚如有的网友所说不值一提,我也就不打算续写了。可喜的是,我的帖子发出感染了一批同道,他们的为中医鼓而呼也同样感染着我。一个晚上,当我打开邮箱时,一个叫梅边吹笛的网友发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读了我的行医经历很收感动,对我的人品也深表敬佩,希望我能为她诊治胃肠病。并附上了她的一篇力作《我为什么学习中医》细读之下,内心受到很大震动,在当今的社会中,行医者究竟应该怎样走自己的路呢?于是拿起笔决定续写了。
5月26日一大早就下起了细雨,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雨伞去坐诊了。当我来到药店时,雨仍然下个不停,老医生没有来,我想恐怕又要雨休了。就在我望着店外发呆时,一个蹒跚的身影出现了,啊!是刘成顺老先生的老伴来抓药了,我连忙为老人开门,热切询问,老人说:“你大姨父服药还好,再拿五副吧。”于是我让调剂员为老人按原方配制五副。
正说话间,又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走了进来。这也是一位老患者,儿子不知什么原因得了精神病,妻子带着孩子走了,八十岁的老人不忍心将儿子送入康宁医院,于是担起了照顾儿子的责任。由于常来药店买药,所以与我相识了。数天前,老人询问双下肢抽筋、疼痛、拌有浮肿可否治疗,我查了舌、脉,为她开了芍药甘草汤加味方,许其必效,今天老人特来复诊了,自述抽筋、疼痛、大减,我细心的诊查后,为她开了生白芍15炙甘草5木瓜12川牛膝10丹参10桂枝10益智仁6生芪12汉防己10泽泻10茯苓10浮小麦30生白术6六副的处方巩固疗效。
闲谈中老人问我:“阳痿能治吗?”我说:“可以治。”老人便请我为她的儿子诊脉,其实这个叫刘明的青年人我是为他诊过脉的,就是默默不预言,似乎相当于中医的郁症,通过熟人在山东某地请了一位医生诊治神志病,方子我是看过的颇合法度,电话问诊百问不厌,我与其虽未谋面却视为同路人了。
诊过脉后我对老人说:“还是先治神志病吧,没有了家恢复性能力又有何用呢?”老人苦笑着回答说:“媳妇是个好媳妇,儿子得病这些年一直不离不弃,可是最近儿子反应性能力不好了,我带他到一家诊所打了两针,共花了一千四百多元,不但未好反倒完全不行了,我带孩子去找,医生说,还要打,于是不敢再治了。”我听了垭口无言,什么药要七百元一针,如此对待可怜的母子良心安在?虽然医生不可能看好所有的病,但精神的抚慰,药费的减免,是否可以令患者感激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积一点阴德呢?于是我说:“还是先看神志病,山东的方子不错,坚持用一段时间,然后再治阳痿吧。”
芍药甘草汤也是我常用的方子,临床体会对于缓解痉挛确有捷效。记得07年夜诊时,有一位老人肾病综合症,每周要透析,定期发生小腿肌肉痉挛双下肢抽痛,我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服后症状即可缓解;还有一位中年妇女双下肢每到夜半即抽筋、疼痛,我也用芍药甘草糖加味六副痊愈了。在我回到第三家药店坐诊时,该女士特意到药店来看我,自言药后一直未犯。我的经验是,下肢痉挛性疾病大多数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但原方药简、力薄,似应加入丹参、川牛膝、桂枝、木瓜等味效果更好,同道不妨一试。
又有一位中年妇女冒雨来诊了,坐下后她说,是慕名来为她的丈夫求治的。细问之下,原来她的丈夫几年前突然感觉食道至胃阻塞不通,每进食稍多即呕吐而出,在医院检查未见异常,听说我治打嗝效果不错,特来求诊。我听后说:“你这那里是打嗝,这应该是中医所说的噎嗝症啊!“老实说,我对这类病并无经验,但既然检查未见异常何不一试呢?于是为她开了四磨汤与四逆散的合方四副,嘱其周五复诊。
在我的行医生涯里,对于没有把握的病症,我一直坚持开小方、开少剂、勤复诊的原则,这叫与病对话,也叫投石问路,这种习惯坚持至今,它不但使我的医术日渐提高,也结交了一些信任我人品的患者。在坐诊生涯中,曾看到有患者到外地去看中医,拿回来一带子中药的事例,我不禁想,医生们你们究竟是在买药,还是在看病呢?或许真如梅边吹笛网友所说的,医生们只是利益集团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接近中午雨停了,来了三个患者,其中两位是前面提到的齐瑞复老先生的姐姐和妹妹,还有一位是姓纪的女同志,都是复诊患者。齐老的姐姐便秘,我用了麻子仁丸加味,嘱调剂员请制药师阎老制丸。纪女士是听人介绍而来诊的患者,左上肢发凉、疼痛、颈部不适,我初诊用了桂枝15生白芍15炙甘草10防风10生黄芪15附子10桑枝10威灵仙12山甲5生白术10葛根12生姜10大枣3枚七副与服,今日复诊,自言症状大减,发凉消失、疼痛基本解除,我诊查后,嘱原方加白芷10七副与服。
吃过午饭又接触了几个患者,其中有一位姓程的大姨胃胀、发凉、疼痛、拌有后背疼痛,已经有几年了,几天前到药店买药请我诊治,我用了党参白术茯苓炙草干姜枳实陈皮与服症状缓解而来诊。我细问之下,原来老人几年前胃脘、后背疼痛服药不见缓解,在某大医院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做了胆囊切除,术后仍然疼痛,去医院复诊医生们也说不清原因,只是定了个术后综合症了事。在我行医的日子里此类事情常常遇到,前面提到的周桂梅女士的丈夫腹痛服中药症状缓解,半年后腹痛复作,到省医院诊治定为阑尾炎,手术切除后,腹痛又发作,复请我诊治,我用了四逆散加入干姜桂枝等味调治两周,症状又复消失;还有一位某部队的团职干部,夏季高热,医院检查未见异常,光检查费花了数千元,治疗乏效,转请中医诊治而愈;此类病历尚多,不能一一列举,观此独信西医为科学医者有何感想呢?
今天我根据老人的脉症定为膈间有寒饮,用了党参12白术12干姜12炙草10半夏15附子10白芍12枳实10陈皮6旋复花10生姜20木香6五副与服,其中附子与半夏是反药,我便先向调剂员做了说明,并签了字,调剂员仍然露出了紧张之色,并对患者说:“服药有事,给大夫打电话。“老人一听便来问我,不得已,我让调剂员单包附子,并嘱老人先煎三十分钟后与余药同煮即可。次日一早电话追访,老人说:“服药安好,疼痛减轻。”其实我的这种用法已经使用多次,并未发现有何副作用,可见十八反确有可商榷之处。
下午四点,我已经看了十二个患者了,于是挎上背包下班了;当我快到家时,一个电话打了过来,是侯杰女士打来的“杨大夫,我儿子心前区疼痛,你快来看看吧。”多年的友情我是不能拒绝的,于是没有回家便坐车返了回去,走进侯女士家门,看见她的儿子卧于床上,这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自述心前区疼痛,我诊了舌脉后,用了丹参15赤勺15川芎15桃仁10红花10桂枝10甘草6郁金15三七粉5檀香6四副与服,次日询诊症状缓解。
我治疗心脏病是得力于北京某老的细心指点的。记得07年,在铁路药店坐诊时,有一位八十岁老翁求诊,自述胃脘不适、发凉、气短,我用了理中汤与服丝毫无效,细问之下,老人拌有下肢浮肿,自述用利尿剂短气可以缓解,于是我想到了心脏病,先后用了几个方子都不理想,电话追访,老人已经住院了。现在回想大约是未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原因。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脏病,最初我是看《郭士魁医疗经验集》有了印象的,北京随诊更是看到了运用之妙。某老处庙堂之高而我仅为底层之中医能够细心指教胸怀大也,某次谈到中医的未来,先生说:“未来靠你们那。”教诲之恩无以为报,恐怕只有铭刻于心了。
吃过晚饭打开电脑,一个邮件出现了,是一位北京的李女士发来的,说是看了我的帖子来求诊的,我用语音问了病情,就是全身怕冷,双下肢为重,于是为她开了乌头汤与桂枝汤合方的加味方,令试用五副,又有几位患者在网上询诊了,我一一做了解答又是充实的一天。
5月29日星期四的早上,我正在家中写作纪女士打来电话说:“服用加白芷的汤药感觉不舒服,让我来看一下。”于是坐车到了药店,细问病情,纪女士说:“上次的方子很好,症状几乎没有了,可服用了加白芷的方子,又有全身怕冷的症状出现了。”我便令调剂员将白芷挑出,让其回去放心服用。一味药的出入竟有如此大的变化,可见加减是不能随意乱用的。
记得我在第一家药店坐诊时,张尚光先生为我介绍了一名全身发痒的女患者,我用了桂枝汤加荆芥防风蝉衣等味与服,用后症状有所缓解;为了加强力量,把荆芥防风用量加大,不想患者服药一剂,自感周身发凉症状加重,减量后不适消失。在北京坐诊时,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有一位中年男子慕名请治发热、咳嗽,用了麻杏石甘汤三副症状消失,根据经验我嘱其停服余药,饮食调理,或许是觉得弃之可惜,该男子自作主张将余药服完,自觉心慌不适、全身出红色的小疹子,大约一周后,症状才漫漫消失。无论中药、西药都是有有效量和有毒量的,盲目加大剂量的做法是错误的,观此喜用大方、重剂者能不引以为戒吗?
5月就要过去了,我粗略的统计了一下,营业额较四月有所提高,我知道淡季快要到了,我必须再找一家药店了。于是开始联系二、四、六上午坐诊的事情,现在我在锦州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了,但我要选择一下,没有坐诊经验的同道们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在这里我简单说上几句:
1.尽量选择客流量大的药店坐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中医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名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当你没有名气时,你也必然没有信任你的患者群,药店坐诊恰恰为你提供了培养患者群的机会,如果客流量大坐成功的机率也就高些。记得我夜诊的那家药店客流量小,白天坐诊的医生已先后饿走十名了,有一位中年中医是县里来打工的,因为长期没有稳定的收入弄得妻离子散,在药店仅坐了一个月既不辞而别了。
2.尽量选择中药质量好些的药店坐诊,这会为你培养患者群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当我在第二家药店坐诊时,有一位胸痹的患者募名求治,我用了栝楼薤白剂,不想患者去而复返,细问得知原来栝楼生了虫子;还有一次,我为一个患者开了有枸杞的处方,患者也是回来退药,原来枸杞变质了,常有患者说:“我信这里的大夫,不信这里的药。”这也是我决定离开的原因。
3.尽量选择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信誉的药店坐诊,这样不但可以按时拿到工钱,而且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当我在铁路药店坐诊时,因为卫生部门的检查而被罚款的情况,在一些大店是很少发生的,这也是回乡后,我没有再回到这家药店的原因。
我在第三家药店能够坐下来的原因,也恰恰是具备以上三点。这家规摸不大的药店却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中草药销量好,客流量也大,而这成绩的取得是和老板夫妇认真经营分不开的。
老板的岳父15岁既在药行里谋生活,中草药的知识非常丰富,在老人的帮助下,这家规模不大的药店,中草药的名声却不小,而我歪打正着竟然到这里坐诊,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缘分。
一次,老人拿来一只大海马让我看,我说:“这个海马不错呀!”老人笑着将海马掰开,里面出现了一块很硬的东西,我问:“这是什么呀?”老人说:“这是胶,是用来增加重量的。”我一听感觉到了自己在中草药方面知识的匮乏,于是每当老人来店里,我都会细心询问一些中草药知识,也正是在老人的指导下,我知道了龟板有用海龟板伪充者,小白花蛇有用其它幼蛇伪充者,穿山甲有用盐或矾增重者,等等五花八门的中草药谋利手段。
又一次,谭医生来药店买药,恰好老人也在,于是我们三个人聊起了采药的话题,谭医生说:“我们传染病医院的山上有不少的中草药”并说“这个季节,正是认药的好时机”老人便与谭先生聊起了鲜药采集的话题,我就只有听的份了。谭先生说:“我在北中医读书的时候,是有中药采集课的,学生要到山上住上半年,考试时要带回一百种草药,才算过关。”我忙问:“现在还有吗?”“现在已经取消了”谭先生说,我沉默无语。
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中草药的知识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实践呢?刘月桥先生在世时曾对我说:“东北三省的常见中草药我几乎都认识。”现在又有多少临床医生能做到这一点呢?医药不分家,而现在的中医教育恰恰是让它们分了家,我不知道这样的中医教育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中草药的经营不但要严把质量关,还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第三家药店的制药也是首屈一指的,这里我要提一下一位姓阎的师傅,这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我称他为阎叔,和我住在同一小区,当我一、三、五坐诊时,我们会坐同一趟车上班,利用这段时间,我时常请教一些制药的知识,收获是很大的,熟地枸杞的烘干,炼蜜的老嫩,鹿茸鹿鞭的粉碎等等,都是阎老细心指教的。一次我问阎老,还打算把他的制药经验传下去吗?老人说:“那里还有人愿意学呀!我十年前挣这些钱,现在还挣这些钱。”原来还是温饱问题。现在提倡复兴中医,可是中草药的加工却多方限制,制药师傅们收入又低,谁还愿意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记得我初开诊所时,认识一位姓宋的师傅,是饮片厂的工人,手工切片的技术非常好,这些年再也见不到了,或许生活所迫改行了吧。许多好的东西,也就这样失传了。读者们看到这里又有何感想呢!好的政策可以复兴一个行业,中医药的管理者们,快拿出好的政策保护国宝吧。
转眼到了5月31日结算下来,我的收入还不错。这时一个同行给我打来电话说:“在马家附近有一家大药店需要坐堂医,”我坐车赶了过去,一进门一位老年医生便和我打招呼,原来是前面提到的老李大夫到这里来坐诊了,老人看到我有了一丝的紧张,我知道原因,马上说:“我是来为一个患者看病的,顺便进来看看。”老人拉我坐下细聊了起来,原来老人离开我夜诊的药店,又走了几家药店,都因客流量小,收入低而离开。半年前,才来到这家药店。“原来通知我消息的同行电话打晚了”我心里想,这是一个诚实的老人,见我并非来坐诊的便放松了下来说:“我每天来坐诊,月营业额几千元,刨除车费、饭费、还有不错的收入,”我一听一个月的营业额,还没有我十二天的多,又怎能再找老板提二、四、六坐诊的事呢,于是坐了一会我便告辞了。
在以后又走了几家药店,大多数或有老医生坐诊,或是位置不佳,客流量少而做罢。这时,夜诊的药店调剂员向我提供了一个信息,说是在白楼附近有一家药店需要坐堂医,这家药店我是知道的,位置不错,客流量也好,我在做健康讲座时,曾短期在那里坐过诊。于是我问,“原来的老张大夫不坐了吗?”“听说出了一次医疗事故,陪了不少钱,于是离开了。”小伙子说,我要了电话号码,第二天一早给老板打了个电话,并特别提到我曾下午在这家药店坐过诊,还好老板居然没有忘记,并亲切的说:“你随时来坐诊,我们都欢迎。”于是在六月初,我恢复了二、四、六上午的坐诊,余下下午的时间我仍可以继续我的整理工作,老实说我坐诊过的药店患者口碑都不错,老板也大都欢迎我去坐诊,只有北京除外。
一个周二的上午,我第一次到这家药店坐诊了,根据经验我对第一次到一个新的药店坐诊会冷场是有心里准备的,当我坐下不久,一个老大姨走了过来“你是杨老师吧,”我也认出了老人,这是一位曾听过我健康讲座的老者,老人坐了下来,请我诊脉,并爽快的抓了几副中药,开门见喜,我的心中有了一丝喜悦。送走老人,又来了一位五十几岁的男患者,拿着处方让我看一下,我拿过来一看,满纸是代码,根本看不懂,这位患者说:“是在某医生处开的,药费二百多元,因此到药店来买了。”我听后和气的说:“你的处方都是代码看不懂,如果想吃这个方子的药,只能到这位医生那里去买,如果相信我,我可以为你开个方子,既便宜,又有效。”大约是年龄和安稳的气度打动了患者,这位先生居然坐下来请我诊治了,我看了舌脉,又问了一下症状,利落的开出了六味地黄汤加味方,四天后追访,腰酸基本解除了。
吃过午饭稍做休息,我又开始了整理工作,这时一个北京的电话打了过来,是前面看全身发凉的李女士打来的,反应服药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于是根据问诊我开了如下处方:川乌20生麻黄5生白芍15炙草10生芪15熟地15山萸15茯苓12桑寄生15杜仲15鹿角胶10川牛膝15桂枝15沙参12附子6生姜10大枣3三副水煎服。
晚上八点,我又一次走进网吧,为网友们解答问题,这时李女士发来邮件说,按我开的方子到药店去抓药,被拒付了。据说是川乌量大有毒,我无言以答,中医的没落与屈辱令我心绪难平了。
翻开中医的历史,不难看到有文字记录的中医已经有几千年了。早在周礼中,既有关于医师制度的记载,在没有西方医学的日子里,古中医学可谓一股独大,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完善与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形成了它辉煌的过去,古代的文人、雅士很早既有不为良相既为良医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西方医学的进入,古老的中医学就向西落的太阳一样走向了衰落。同学小鹤的爱人也是我旧日的同窗,某次引述一位卫生局领导的话说,全国的中医医院关门没事,西医院要是关门了,那可就要出大事了,曾经的中国主流医学就这样被边缘化了。
记得在北京学习时,有一位风湿病的专家收治了一位住院病人,可是不久既被病房医生转道西医院去了,原来是怕患者死在中医院,在西医院死一个人可以大事化了,可是要在中医院死一个人,那可就是天大的事了。西医的手术可以有协议书,内科可以对患者下病危通知单,种种做法实际是先把医生保护起来了,作为中医师又有什么保护呢?没有,前面提到的川乌用20,附子与半夏同用,有效中医未见功,有事则是吃不了兜着走,老张大夫的经历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同样作为医生,这是否有失公平呢?中医立法总得符合中医的固有规律才行,一味的与国际接轨,中医的魂还有吗?须知中国才是中医事业的领跑者呀!
一个周三的早上,当我刚刚坐下迎诊时,既有一位老年妇女慕名询诊了,自述她的丈夫腹胀,已经一周没有排便了,我简单的问了症状,为她开了小承气汤三副,许其三日必效。三日后电话追访,竟丝毫无效,我差异不已,于是约了时间去往诊了,一进门既看到这位姓崔老人坐于床上,腹大如鼓,我知道这又是一个肝病患者,于是坐了下来,为他细心诊脉,询问了病情及治疗。原来老人刚刚从某大医院心内科治疗归来,症状不但未见好转,医药费却花了不少。老人说:“我宁死也不去医院了。”这明明是肝病为什么却被收到心内科去了呢?我不得其解,或许还是经济利益的原因吧。
通过腹诊我发现有腹水,难怪用通便药无效,原来是不在肠中的腹胀。于是我建议老人到传染病医院治疗,老人问:“为啥?”“因为那里是肝病专科呀。”我回答说,“小杨,我还是相信你。”老人说,我诚恳的说:“您还是去医院系统的治疗吧,住院后也便于观察。”其实我的推辞既有自我保护的心理了。算上老人这已经是我接手的第四位肝病患者了。记得当我初到第三家药店坐诊时,有一位姓王的老先生常来抓药,偶尔也向我询问一些中草药的作用,彼此熟悉了。一天老人约我到家中往诊,当我来到老人家的时候,一个面目全身暗黄的青年人出现在我的面前,老人说:“这是我的儿子,已经患肝病多年了,请你给看看。”我查了舌脉,问了饮食、症状、心中毫无定见,于是为他开了六君子汤的平和药,回去后连忙向谭医生请教,谭先生说:“这类肝病早期用白蛋白效果不错,只是费用高,一般家庭很难承受。”啊!原来如此,难怪老人对我说,为了给儿子治病,家中已典当殆尽了。我接着问:“急性肝炎你们医院还用中药治疗吗?”我要了解一下茵陈剂的实际作用,毕竟没有用过。谭先生说:“早就不用了,谁还用费力不卖钱的中药治病呢?”我又一次领教到了西医挣钱多、挣钱快的道理了。
不久,我又接诊了一位姓林的中年男性肝病患者,由于有了上次出诊的窘相,我回家后看了《潘澄廉论医集》及刘渡舟治肝病经验的书,因此接诊心中有了一点谱,看了舌脉,问了病情,为他开了疏肝健脾利水的方子,七天后复诊,症状有所缓解,患者夫妇均为下岗职工,一个孩子上大学,言语中流露出经济状况不佳,希望快一点治好的心愿,不得已,我加大了利水消胀的中药力量,为了慎重,我只开了四副,三天后,该患者的老母亲来请复诊,说:“是服药后症状加重了,”于是赶到患者家中,一看不但双下肢浮肿,连阴囊也肿了起来,我赶紧让患者停药观察几天。回到药店正巧谭医生来买药,我便把患者的情况对谭医生说了,他听后诚恳的说:“你还是推掉吧,我们费力治疗,患者未必领情,弄不好会粘到手上的。”我一想也是,几天后,当患者再来请诊时,我便婉言拒绝了。
还有一次,在铁路药店坐诊时,有一位五十几岁的妇女来诊,腹大如孕,目肤暗黄,自述已经得了几年了,因家贫无钱,所以一直没有系统的治疗,听说先生治病不错,特来就诊。我正想为她设法时,药店老板走了过来说:“我们这里治不了,你还是到医院去治吧。”现在想来,老板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当今医患关系紧张,药店是怕惹上麻烦哪。
记得有一次在第三家药店坐诊时,接诊了一位崩漏症的患者,在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增厚症,每次来例假都淋漓不断,要到医院清宫后才能好半年,我当时有把握的说,服药可以治愈。于是开了益气健脾摄血的处方,为了让患者省点钱,没有用阿胶,四天后复诊,下血减少,于是原方加味又五副,用后该患者突然来药店大吵大闹说,我没有治好她的病,净骗患者钱,要求推款,弄得药店毫无办法,不得已我说:“你再用一周,如果不好,再考虑推款。”有感于前方力薄,我加用了阿胶15克,一周后,该女士复诊了,声音明显低了八度说:“我下边没有血了。”于是皆大欢喜,我长长的舒了口气。有些病必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例的治疗中我体会尤深。
这位女士日后仍来找我看病,但我对她的人品已经心生不快了,在医院已经清宫几次了没有治好,为什么不去医院大闹,要求推款呢?原来闹也是分衙门口大小的,低层中医没有地位,当然怕闹,还好运气又一次帮了我。
我常常想许多中医好的方法,也就在这没有保护的环境中,逐渐丢失了。试想利润低,风险大,谁还愿意去为患者认真的服务呢?中医复兴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呢?
梅边吹笛网友的文章可以归纳为求西医上当,求中医上当,这不也说明了中国医疗制度的缺憾吗?或许其它国家也如此?
在北京进修的日子里,某眼科医院求诊的经历,也颇令人难以忘怀。
07年的十月,妻突然打来电话说:“弟弟视网膜脱落,要到北京来看病,并特别提到要早一点到某某医院去排号。”我不敢怠慢,坐夜班公交车凌晨三点赶了过去。
当我与内弟等人在某某医院汇合时,天还是黑的,然而已经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了。我正要到挂号处看一看,走过来几个青年人,很神秘的问我:“要号吗?”作为基层医生我是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的,于是我问:“要什么号啊?”青年人一看我是外行,便热情的为我介绍情况,原来大牌名医看病是有限额的,因次挂号票就极为紧张,也就衍生出了一批专为患者带挂某专家号的行当,在北京人们称他们为号贩子。出于谨慎,我要了其中一位看上去斯文一些青年人的电话,并说:“我们也不知道该挂那科,了解完情况再找你联系。”说话间我来到显示牌前了解各位专家出诊时间及专长,看了半天也摸不着头绪,于是与身边的一位老人聊了起来,刚好老人也来至东北,已经来看过一次病了,因此知道这里的看病程序,老人便热情的为我做了介绍,原来到这里看病的患者是要头一天早上来预排第二天专家号的,听了老人的介绍,我想今天大约是看不上病了,于是到门口排队准备领取明天的号。十月的北京早上也有些凉了,男女老少穿着厚厚的衣服在秋天的凉风中静静的等待,还有些外地的患者干脆把行李铺在地上为的是省下宿费,早一点挂上专家号。六点刚过挂号大厅的门开了,人们蜂拥着挤了过去,希望能排的靠前一点,我突然想为什么不试试普通号呢?于是让妻妹夫到普通号窗口去挂普通号,我则在这边等待明天专家号,七点整发号的工作人员来了,我挂到了49号,那边妹夫也挂到了普通号,当我们走进眼科诊室时,对普通百姓看病难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上午十点左右,内弟被叫进去看病了,这是一个青年女医生看了在锦州带来的病志后,命令护士做了散瞳,又仔细的检查了一翻说:“我给你写个会诊单,请程主任会诊一下吧。”我忙问:“还用挂号吗?”她说:“当然要挂,而且还要看程主任有没有时间。”这样的会诊程序对吗?我心里想,没有办法我们拿着会诊单来到专家诊室这边,这里的患者更多,许多患者是头一天既排好的,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找到程主任的诊室,一打听老主任今天上午的号已经挂满了,明天再预约吧,我不死心,犹豫了一下,决定闯进去碰碰运气。
这时,刚好一个患者被叫了进去,我连忙跟了进去。当护士问我时,我老练的回答到“本院的”于是见到了程主任,当老主任为患者看完病后,我小心翼翼的走过去说:“您是程主任吧,我是某某医院的(我晃报了一下),我们是同行,我的内弟想请您会一下诊,”我一边说一边递上了请求会诊单,老人看完后,对我说:“把他带进来吧。”于是我们夹了进来。北京的规矩我是知道的,赶紧叫妹夫挂了一个十四元的专家号送了进来,老人认真的为妻弟检查后,又请了一位老专家商议了一下,老人和气的说:“这种手术我们是做过的,但我们已经退休了,我给你写个会诊单,请现在的病房主任会一下诊,由他决定是否收你住院吧。”老人的认真和气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感激不已,于是道了谢,赶到东楼去挂某某主任的特需号,来到东楼一打听,某某主任到南京去开会了,要星期五才能回来,时至中午,我们既焦急又无奈的离开了医院,找了个旅店住了下来。
星期四的早晨,我们又去排号了,这次还好排了个十七号,挂号费330元。星期五,我们准时到了特需门诊,八点半,某主任走了进来,刚看了两个患者,贵宾室突然来了一位病人,某主任便为这位贵宾看起病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贵宾总算走了,普通百姓又接着被喊进去诊病了,排在十七号的我们直到下午一点才被喊进去。
这位专家是一个带着眼镜很斯文的中年人,仔细为内弟做了检查后,他说:“如果经济状况还行,可以考虑做手术,如果经济状况不佳,就不要做了。”我忙问:“为什么?”他说:“象这种先天性小角膜的病人,即使做手术效果也不会太好。”应该说某主任的医学作风还是严谨的,于是我说:“您还是为我们开一张住院通知单吧。”就这样330元的诊费,二十分钟的诊查结素了。
来到住院处,我们登了记,原以为可以马上住院手术了,可却被告之留下电话号码听电话再来手术,一等就是五天,每天宿费、饭费、大约一百元,岳母坐不住了,跑去询问,被告之没有床位。这时一位山东的患者说:“可以找号贩子,只要花一千元,即可以先住院手术,我上次手术就是这样做的。”啊!原来如此,既然手术后效果未必好,还要等上很长时间,我们商议后,决定放弃了,于是一周后,岳母带着内弟返回了锦州。
由于顺路,我曾到某名牌医院看了看,这里是中国近代西医学顶尖人物的摇篮,所看到的情况与某眼科医院一样患者很多,号贩子猖獗。
当我踏上回乡的火车时,遇到一位吉林省的青年人,一望那黝黑的脸便知道是一个本份的农民,闲谈中得知他的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在北京某医院刚刚做完手术,出于好奇我问:“那里一定不要红包吧。”青年人苦笑着摇头不语,我问:“给了一千?”“那,哪够啊!”青年人答到,我没有再问。
当西医外科的先生们,拿着国家的工资收取患者的小费时,你们是否知道普通百姓的艰难呢?当西医内科的朋友们,大把大把拿着药品回扣时,你们是否知道普通百姓生病时的无助呢?看到这些文字热衷于取消中医的朋友,你们又有何感想呢?当你和你的亲人生病时,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当一门医学成了从业者谋取暴利的手段时,它的路是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呢!
我的坐诊生活,仍然在平淡中度过,一个周三的下午,我正在坐诊,一个高大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和我对面的老医生寒暄后坐了下来,通过他们的交谈我了解道,原来是由于国家复兴中医的政策,各地又恢复了师带徒的工作。这位男士说着,拿出了辽宁省卫生厅的相关文件复印件让我看,文件上说,只要有相关职称的中医师出具证明,证明某人曾跟某某学过中医,即可参加相关考试,取得行医资格。今天这位男子特意来请老医生为他出具证明。当这位中年男子走后,老医生介绍说,“这是一个能人,虽然没有行医资格,行医却挣到了钱,开上轿车了,若是在有行医资格,那就更了不得了,”我听后沉默无语。
在这沉默中,我突然想起干祖望老先生医话中的一篇文章,说的是解放前有三个垃圾箱和尚、丘八、和中医,干老在这篇文章中着实将中医的丑恶现象表述了一翻,其实复兴中医人才是根本,不是人多势众就复兴了,准入门槛越底,进入的人员也就越混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大量的群众受骗上当,中医的信任度越发下降。
一个周三的早晨,当我来到某某药庄时,已经有三个患者在等待诊治了,当第三个患者坐下来求诊时,他问我:“杨大夫,你还认识我吗?”我抬起头看了看,这是一个五十几岁的男子,黑黑的脸上,很深的皱纹清晰可见,一望可知是一个质扑的农民,“你是?”我一时想不起来了,“两周前,我们在店外聊过天,我姓杨,是金星村的。”啊!我一下子想起来了,两周前,我因有事晚到药店一会,当我走进药店时,一对农村夫妇正在请对面的老医生诊病,在他们的对话中,我知道是金星村的某某介绍来这里看病的,可是介绍人是我的患者呀!农村人心粗,大约是把老医生当成我了,抓完药在店外闲谈中,这对夫妇才知道找错了人,今天特意来请我诊治了。
我仔细的诊查后,定为肩周炎,用了桂枝汤加味方,许其七天必效,当患者抓完药后,我想远道来诊,怎么能不尽心诊治呢?于是让患者坐下,用了抬肩术,只听患肢肩部若有撕布之声时,我既嘱患者试抬上臂,已基本抬举自如,症状缓解了。
抬肩术也是我临床常用的正骨手法。我最初是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生产实习时,从骨科名家郝贵华主任处学到的,之后又在跟随鞠振江老出诊时,看到运用之妙,再后来在按摩科看到在颈丛神经麻醉下,施用此术,可以说治疗肩周炎有立杆见影之效。
记得在某职业学校带课时,有一次,为下岗职工做保健按摩培训,一位中年妇女请治肩周炎,我看后笑着对大家说:“一次可愈。”乃命患者仰卧诊床之上,施以手法立时抬举自如。此事惊动了该校的书记,她也患有肩周炎,而且久治乏效,乃请我诊治,我令其仰卧床上,嘱双上肢同时上举、后伸、趁其不备手法快施,粘连处声若裂帛,几天后,基本痊愈了。当我做健康讲座时,她还热心的帮我联系。同道们观此有兴趣一试吗?
这个周三的上午,我一口气看了十二个患者,中午吃过午饭,正在休息,前面提到的精通养生术的刘老走了进来说:“我写了一点养生术的知识,你帮我看一下能否在网上发表,这可是中国的宝贝呀!若是再不宏扬,可要失传了。“望着老人殷切的目光我又能说什么呢?九十岁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还可以骑自行车外出,这难道不是养生术的成功例证吗?老人的这套方法我学会后,临床应用是有疗效的,可是我又有什么能力帮助老人宏扬呢?只能通过网络来呼吁一下了。
我的行医经历帖出以来,不断有网友求医问药,有些通过问诊我是可以帮忙的,有些就不能,前面提到的北京的李女士,既是通过问诊取效的病例,不能帮忙的有些既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有些是要看到病人后,才能断言,在这里我也希望网友们能够谅解。
我行医的原则是实是求是,这也是我把书屋取名为求是斋的原因。记得我初识李春芳老时,李老曾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不要追求危难险症,常见病、多发病、能治好就不错;”多年来,我基本上是按照李老的路在走的。临床日久,体会此话就越深,病有不治而愈者,有治而后愈者,有治而不愈者,有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好者,也有中医学治疗效果好者,何必盲目夸大中医的疗效,晃称祖传密方专治某某病呢?中医的名声再也经不起这种神话的折腾了。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大约叫做《告全国名老中医书》行文者是一位青年中医毕业生,可能是硕士或是博士吧,就业中遇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写文章来宣泄,有网友与我交流这种现象时,我则表示理解。试想读了许多年的书,却找不到工作,谁能不心烦呢?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就业所存在的差异还小吗?中医的出路又在那里呢?
记得有一位湖北中医学院毕业的网友曾和我说:“李今庸老已经不带学生了,原因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中医事业的掘墓人。”听了这话我想,与其这样办误人子弟的中医教育,不如关闭一些中医院校,缩减招生规模,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这样做虽然痛苦,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个周二的晚上,当我夜诊归来时,一个青年人和我打招呼,原来是卖水果的小伙子。几年前,还和叔叔学习卖水果,现在已经自己干了,由于常去他叔叔那里买水果,因次与他相识了,既然打了招呼,那就买点水果吧,小伙子的热情我是难以拒绝的。
回到家中,我不禁冒出了一个念头,小伙子先是学习卖水果,然后是自己干,他的生命轨迹或许就这样走下去,直到老年,我的中医之路会是什么样呢?
我已经四十岁了,不想改变我行医、做人的准则了,后许我会在坐堂医这行干下去,要是那样的话,我会尽力多帮助一些普通的患者,可是这对中医的复兴能有多大的帮助呢?我真的希望能有一块更大的为中医事业鼓而呼的舞台,于是写下了,少立济世志,胸中隐歧黄,命途多劫难,何日展翅翔的诗句。但愿青年人的医路遇到好的政策走的比我顺利一些吧。
                          杏林一卒  杨轶  于求是斋
2
发表于 2008-8-2 19:03:49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默默进取!一定成功!
3
发表于 2008-8-23 21:50:36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顶起来!!!
4
发表于 2008-8-23 22:06:12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看过.握手
5
发表于 2008-8-23 22:07:45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视网膜脱落,有人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过?
6
发表于 2008-8-23 23:33:06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你好!朋友!支持你!支持中医!!!
7
发表于 2008-8-27 16:26:14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来看过了,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会时刻关注你


-=-=-=-=- 以下内容由 mengshanysh2008年08月27日 04:29pm 时添加 -=-=-=-=-
希望能看到你不断的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把中医坚持下来,让知道你的人能从你的坚持中受惠。
8
发表于 2008-9-16 19:25:59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中医历程(三)医路

现在的中医的确不景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有问题,现在 的中医学校教出的学生,是不中不西,中医不行,西医也不行,楼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图强,取得现在的成就,的确不易,佩服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14 07:19 , Processed in 0.1674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