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盖 房 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0 21: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苏忠伟在 2009/07/10 09:14pm 第 3 次编辑]

                      盖 房 子
     我家的老房子,是一间座西朝东的土木结构的瓦房,在四户人家居住的一个大院子里。从我记事起,就看到我家的房子又旧又破,据村里的老人说:这间房子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了。墙体的下半是土墙,上半部是土坯砌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土基已经松动了,墙面上出现了大的裂缝,每当遇到下大雨打炸雷时,常有土基被震落下来,让人提心吊胆的,房顶漏雨也很厉害,瓦沟上长出了很多细密的象山草一样的杂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一间不宜居住的危房了。
  早在生产队时期,父母就有了盖新房的想法,还从山上砍回来了柱子,无奈那时太穷了,没有一户人家能盖得起新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乡亲们解决了吃饭问题,于是父亲又提出了盖房子的打算,并在承包地中的一块荒地上挖了石脚坑槽。要盖房子,首先要准备木料,父亲身矮力气弱,年纪也大了,干不了上山砍木料的重体力活,我是长子,于是上山砍木料的活便落到了我的身上。那时我已经到县城读高中,已有十五六岁,是个身强力壮的少年,便利用星期天和假期的时间上苍山砍木料。
  在农村盖一间土木结构的房子,要用三百多根木料,单是柱子就用十六根,除在父亲手上已备好的十一根柱料外,其余的三百多根木料是由我亲手砍回家的。记得第一次上山砍木头时,是到药山(现在我栽核桃树的山地)东侧的山林中砍的一根木料(大插)。当时我只有十五岁,这根木头有八尺长,是宽四寸、厚六寸的方料,重量不少于二百斤。在林中的小路上,将木料抬在肩膀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到了上坡,腰椎骨被压得有了吱吱的响声,是骨关节被挣伤了的表现。出了森林,是用索子拴着木头在地上拖着走,下坡路还不太费力,但到了平路和上坡,就拖不动了,于是运用了在学校里学到的力学知识:砍了几根碗口粗的木杆,垫在木头下面,这样就减少了木头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解决了劳动中遇到的这一难题。
  有一次,我在轿顶山下的一个山坡上放一棵毛栗树,准备砍一根厦柱,树砍倒后被架在了旁边的一棵有洗脸盆粗的大丝栗树上,要使削厦柱的树落地,就要把丝栗树砍倒。就在埋头砍树时,当砍口深达树干的一半,只听到“叭”的一声巨响,树干撕裂了,还来不及躲让,就将我挑起七八尺高,落下来后,坐在一丛山竹丛上,幸好我身上穿着蓑衣,未被竹桩刺伤。真是惊险啊,已经吓得魂不附体,阵定下来后,仔细一看,竟未受伤,算是幸运。还有一次,是在药山箐沟边砍一根大插方,因为站在毛木干上断木,当最后一斧子将木干砍断时,将我推跌往山坡下滑,手里还捏着斧子,毛木挡在我的头上,我只是股部落地,头脚朝上,虽然知道出事故,但就是爬不起来,幸好木干滑到一个坑沟处被挡住了,我才得以脱身。检查身上时,也未受伤,但受到的惊吓是不小的。
  有一年的寒假中,春节刚过完,我就上苍山夜宿砍木头,但没过几天,就遇上大雪封山的情形。和我上山做伴的小兄弟被吓得跑回家了,我只好一个人在苍山上夜宿砍木头。夜里住在一个用山竹篾环盖的窝棚里,前面是一个密集的草果松树林,大的树有铁锅粗、两丈多高。为了防止虎豹等猛兽袭击,夜间我在窝棚门口烧了一灶大火,既可御寒,又能起到驱赶野兽的作用。睡觉时,还将磨得锋利的斧子放在枕边,以防万一,有一天深夜,我被野兽的大叫声惊醒,后来才知道是麂子的叫声。在漆黑的冬夜,会有一种身长七八尺的东西从天空垂直而降,直扑火堆,看清后才知道是飞鼠。入夜后,棚子周围的林子里就有一种奇怪的响声,仔细观察后,知道是黄鼠狼从地面爬到树上,又从树上下到地面寻找食物。弄清了这些野生动物的夜间活动后,我也就不害怕了。上山前听村里的人们说过:那些地方,有人听见过鬼叫的。那时我已经是一个有知识的高中学生,心里是不相信鬼的,但对会袭击人的老虎和豹子,心里还是害怕的,不久前就有几个大人上山解板子,据说在下大雪的一天,听到了老虎的叫声,被吓得下山了。因此在深山里过夜时还是要注意防御的。
  有一天下午,我削了一天的木头后,已经很累了,才休息煮晌午吃,顺便将斧子磨得很快,吃过晌午,就忙着去干活了。有一棵已经砍倒的树被旁边的树架起来了,要砍掉挡架的树后才能使放倒的树落地,进行修枝切段。不料才砍第一斧,因用力过猛,斧子砍到了我的右脚大母趾上,顿时鲜血直流,一阵阵钻心般地疼痛。第二天又是下大雪的天气,我拄着斧把当拐棍,顶风冒雪回到家里。村里人听说我受伤后,不少人赶来看望,有人介绍用盐水洗伤口,不料这一洗,就使伤口红肿化脓,疼了一个多月后才好。
  上苍山砍木头,应该是最繁重最劳累的体力活了。有时将一根毛木砍削成木料,已经到了太阳落山必须返家的时候了,已是累得精疲力竭,还忍受着又饿又渴的折磨,但是不论怎么艰难,都要将砍好的木料搬运回家。一根八尺长、七头八底的厦柱,重量不会少于三百斤,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要将这根柱料从山上弄到家里,难度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意志、毅力、力气、耐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就被这样磨练出来了。
  木料基本上准备够了以后,就动手盖房子了,下石脚、冲墙等劳动,是靠乡亲们帮忙完成的。那时村里盖房子,形成了一个习惯:互相帮忙,主人家提供伙食。因为大家都很穷,请不起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盖房用工多而集中的难题。经过了几年的砍木料劳动,全家人经历了千辛万苦,一九八二年农历腊月,我家新房的屋架树起来了,但横梁没有,我又及时上山砍够了房梁;梁上好后,椽子不够,我又忙着到山上砍椽子;到栅板壁时,又缺地脚方,我又砍回了两块地脚方。房子盖好,买瓦和付木匠工钱,共用了一千多元钱,在自家的辛苦劳动和乡亲们的热心帮助下,实现了几辈人想建新房的心愿。俗话说:一年盖房,十年装修。我家的房子盖起后,又停了一年,才进行了简单的栅隔装修,于一九八四年冬天迁入了新居。这一年,我高中毕业了,参加工作到了一个边远的高寒山区,一个多月后请假回家看望父母,才得知已经搬进了新房。
  我家现在的房子,房向是座北朝南,向阳、通风好,单家独户,地理、地质环境也很好:周围核桃树成林,地埂上栽上了一些磁竹,搬家后我在房子周围栽下的杜仲、黄柏树到现在已有二十年的树龄,在承包地里栽活的核桃树也早就挂果,村里的公路就从我家房子东侧经过。原先吃的是井水,如今用上了自来水。调到县城工作后,每到星期天和节假日,我都要回老家看看,一是看望年迈的父母,二是干田地里的农活。住在自己亲手盖起来的房子里,心里总有一种亲切与舒适感。如今我的父母都不在人世了,妹妹招在家里,在父母手上,我们没有分过家。现在我没有老家的房产,只要了几棵我亲手栽活的核桃树。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盖起一间房子十分不容易,全凭的是勤劳和苦干。我先后亲手盖过大小三间房子和一间畜圈,因为家里太穷,深感建房之难,别的不说,单是木料,只是我一双手砍够,已是一项巨大的劳动。到一间房子盖起来,我的脚手上留下了多处刀伤,筋骨也累成了劳伤,母亲则是苦跎了腰背。因为家境十分贫困,盖房就比别的人家艰难得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想:作为一个庄稼人,只要勤劳肯干,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在改革开放的好环境下,建盖一间新房的愿望是能实现的。
  自从我家房子盖好后,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未上苍山砍过木料了。从土地承包至今,村里已盖起了几百间新房,苍山上的大树几乎被砍光了,现在连能砍柱料的树都很难找到了。我在上苍上采药、拾菌子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上山砍木料,为修补房屋砍几根木料,这是应该的,但有一些村民以赚钱为目的,常年上苍山砍木料出售,滥砍滥伐苍山林木的现象至今未止,而且伐木的工具已经发展到了油锯,对森林的破坏力是很大的,这是令我担忧的事情。我想:在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的今天,是该让山上的树木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二00九年七月八日夜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7-10 23:25: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盖 房 子

谢谢分享!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0:5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盖 房 子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7/10 11:25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分享!
谢谢自然奥妙先生!
4
发表于 2009-8-10 00:32: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盖 房 子

把财富疯狂“砸向房地产”让中国落后印度(2006-09-30 09:33:5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作者: swak   发表日期: 2006-09-30 11:59   复制链接


本文原题:反思“砸向不动产”的财富模式
新华社9月26日报道,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6日发布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竞争力落后印度11位,排名第54位,相比去年下跌6位。对这个排名,世界经济论坛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各国在公共机构的质量和智力投资上的份额。
这些年,印度在软件开发方面、教育投入方面以及基础研究的开发投入方面,比中国相对要多。印度拥有1400万大学毕业生,也比中国要多。
在美国大学的印度留学生人数为8万,而中国是6.2万。
相比而论,中国的投资则大规模投向了不动产。
一国财富模式,决定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力。欧美人甚至印度人的财富选择了集中投向教育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而创造出日益强大的跨国公司,正在逐步控制资源的全球分配走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却没有能够成长起世界级的大公司和世界级的企业家,更没有相同幅度地提升国人的福利层次,比如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研发。这个现实与我们财富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被人忽视。
一个人、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所能够支配的东西归根结底不会超过你所拥有的。当一个人在打牌、网游、侃大山上花费太多时间,他在苦读、冥思、劳作上花的时间就一定有限;当一个公司在仿制、回扣上花费过多心思,它在研发、设计与品质管理上花费的时间就一定少;当一个地方的官员在广场、门面工程、不动产上花的财力过多,他们花在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上的财力就必然有限。
有数据表明,中国与日本、韩国相比,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耕地是比较接近的。然而根据建设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其中,上海为33.07平方米,北京为32.86平方米。而日本的东京只有15.8平方米。东京的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上海、北京人均GDP刚超过5000美元,而居住水平却早已是东京的2倍。我们有理由作出反思,我们的居住条件超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性,甚至超出了国力和百姓所能承受的范围。
构成一国和一个地区竞争力主干的,是在区际和国际间流动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当居民把财富都凝聚在不动产上的时候,也就存在着风险。因为靠这种方式积累的财富,只会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创造重要市场,却不会给自己的长久竞争力增添砝码,反而会直接削弱竞争力。在一个全球扁平化的时代,所有国家都加入到同一个竞争体系中来。全球化流动的产品和服务,并不因为你来自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就愿意为你的高价格埋单;性价比不如人,你的产品和服务就没有市场。
其实,竞争力下降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据统计,2005年中国GDP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却消耗了世界9%的原油、20%的铝、30%~35%的钢、铁矿石和煤以及45%的水泥。
而这些固定资产投资中,又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入了房产行业。许多城市建设的无效反复,是我国高能耗的重要引擎。许多跨国公司因为房价太贵,有撤离上海的打算。
日本人不是天生就喜欢龟缩在笼子里的,韩国也早就规定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住房,而我们有些经济学家,早在几年前就鼓吹中国城市居民开始了拥有第二套住房的时代。一种浮躁的、封闭的小农意识,引导了我们并使得我们把众多财富都往住宅上砸。这样做的整体结果,必然会降低中国的竞争力。
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富则国富,而青年富足强势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在中国经济迅速攀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同时,中国的竞争力排名却呈下降的趋势,而且落后于同是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不能不让我们对包括财富流向模式在内的一系列现象进行深刻反思。
深度阅读:秦晖:印度将超过中国吗?
总而言之,中印经济的现状是在长时段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从长时段看,中印经济不仅都经历了各种“纵向不同、横向类似”的体制,而且体制间演进的轨迹十分类似。因此中印经济的长期发展绩效比较与其说是取决于制度优劣勿宁说是取决于文化传统——这方面的差异使得在中印都经历过的各种体制下,中国的经济状况(起码就发展而言)都好于印度,只是大战乱时(如中国民国末年)例外。印度的历史传统不仅使其在世俗理性推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更少动力更多阻力,而且复杂的族教文化冲突也使其国家整合成本高于中国,从而消耗了更多的本可用于发展的资源。而就体制的影响论,毛泽东时代印度破天荒地一度逼近(乃至可能曾经超过)和平时期中国,表明中国改革前体制的确弊病太大。而印度国企的糟糕表现不仅一般地说明命令机制不如市场机制,而且表明“民主国企”可能不仅不如私企,甚至也不如“专制国企”,“民主社会主义”在制度上如何实现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民主制下印度经济转轨的阻力(或曰“制度转换的交易费用”)大于中国,曾经是改革时期中国经济相对于印度的传统优势得以进一步加大的主因。
但是印度在付出这些“交易费用”后如今似已成功转入市场经济轨道,近两年其出色的表现也很有可能持续下去——今年人民党政府虽然下台,但继起的国大党政府总理恰恰是当年冲破尼赫鲁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主持者,显然国大党上台并不意味着尼赫鲁体制复辟,正如东欧的左派政府上台不意味着旧体制复辟一样。
不过,即便印度成功地迈过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难关,在中印两国都出现较稳定的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印度能否赶超中国,仍然是大有疑问的。因为如前所述,历史上在两国制度类似时,中国相对的文化优势仍能使其保持领先于印度的势头,犹如清朝领先于莫卧尔帝国,民国和平时代领先于英属印度。
而中国的隐忧在于:“斯托雷平式改革”以铁腕手段不许人们讨价还价,如此避免的“交易费用”究竟是真的节约下来了,还是只是欠下了?将来会不会要付出更高的“利息”来偿还?应当说,中国改革面临的公正性危机甚于印度。如果说如今中印都建立了市场经济,那么世俗理性的中国人可能比心如古井的印度人更加积极进取,但是本来有私有制、而公有制也是民主转轨后的印度产权配置比改革中有大量国有资产不明不白地化公为私的中国产权配置要更有公信力与道义合法性。而如前所述,中国人的世俗平等传统却又恰恰比印度人的“舍平等”、“空门平等”更具有进攻性。一旦他们有了本来就应当有、而且也不可能永远没有的那些权利,他们能认可这样的配置吗?可以说,未来如果印度经济有超过中国的某种可能,那原因不在于经济体制(中印都是市场经济),更不在于文化(中印的文化差异有利于中国保持相对优势),而就在于中国能否妥善解决社会公正与民主滞后问题,避免因此出现危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22:20 , Processed in 0.0481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