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3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27 1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正式讨论之前,先说几句与五积散同道有关的话。因为他又勇敢地批评在下了。可惜,这位勇敢的批评家,在翟鉴先生向中医界挑战,而且扭转了乾坤、革了中西医的命、创造了新的医学体系时,不知道哪里去了,弄得我只好向翟先生投降。
其实,批评我没有什么大好处,顶多不过是在具体问题上高我一筹。如果批评翟先生,不管是合伙儿干,还是对着干,都会青史留名。因为如果合伙儿干,那就是跟着扭转了乾坤,革了中西医的命,创造了新的医学体系。对着干,就是又把乾坤扭过来了,中西医的命又革回来了。那样的大功劳岂不是流芳千古。然而——
五积散同道没有看完拙贴——中西医结合看“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就觉得不顺眼。而且说,《金匱》就是辨病论治的,拙贴实在不值一看。大概他更没有看那个帖子的姊妹篇——自中医谈“证”的概念。因为他还说,拙文太长,没必要出手就是几千字。
真不知道五同道是否大体上看过近年关于“证”实质研究的反思文章。网上也有,关于肾实质研究的,似乎是志一同道的,也很长——比拙贴还长得多。我倒是不算很仔细地看完了。
真正的学术文章,对不少人来说,是很枯燥的,一般也比较长。难怪普通人不愿意读长文章。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五同道不能属于普通人。
当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之初,就因为一般人不愿意读那么长的东西,曾经高额悬赏征文,用三千字比较全面而又通俗地介绍相对论。终于没有征到。三千字也算比较长了。不知道五同道们能否读下去。至于近年有关反思文章,没有一篇是短的。如果加起来,至少是一本厚书。
也许五同道最爱自诩的那句话在起作用: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可是,《内经》还是很长。为什么古人不一言而终呢?《伤寒论》算是比较短了,也有三万字左右。为什么仲景不一言而终呢?这大约是很多人不愿意读经典的原因。何况经典又很难读。
其实,五同道并不是总爱一言而终的。如果注意过有关帖子,他是很自许读古书多的。比如,他就读过《外台》那么长的书,而且说我没有读过。更列出过几串书目,自然都很耐心地读过。
不但如此,今《伤寒论讲义》就有57万字,五同道也应该很耐心地读过。
近有三教小虫同道说:“教材不足道!”因为教材根本没有写出中医之“意”。可惜,这位三教先生又很推崇五同道,不知道为什么他俩对教材的看法判若天渊。三教先生说:“教材不足道”,大约等于说教材一钱不值,而且不止伤寒教材,主编们的价码可想而知。具体值多少还是请他俩斟酌吧。
所以,他不愿意读拙贴,实在不是因为长。而是不合他的胃口,它能否读懂,我就不知道了。
我是主张主题帖子应该长一些的。只说一句“中医万岁!”贴上去,很多人可能会看着舒服,但是无益于阐发中医学理。即便跟贴,只说一句或几个字,也不算好。因为你不论赞同还是反对,别人都不知道你是怎样理解的。至于,有人跟贴只打几个哈哈、呵呵或几个???、或一串!!!!,又有什么用?那样本论坛不是该叫作哈哈坛、呵呵坛或???!!!坛了么?
以上是几句似乎该说又似乎不必说的话。随便大家怎么看吧。只是在此声明,今后对五同道的“批评”本人一律不再答复。
下面转入正题。
     
笔者是主张“辩证论治”特色说的,换言之,“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其实,说中医必须辩证论治是很容易的。比如,辨不出虚实,不能用补泻;辨不出寒热,不能用温清;辨不出燥湿,不能用润利;辨不出气滞血瘀;不能用理气活血;辨不出邪高,不能因而越之;辨不出邪下,不能引而竭之;辨不出表里,不能治表证等等。中医治病大法大体上就是这些,怎么可以不辩证!
然而,五同道不同意拙见,说《金匱》就是辨病论治的。
中医是否辨病、怎样辨病?请读者去查那两个拙贴。简单说来,拙见是,中医辨出病,仍不足以指导治疗,因为中医的病基本上都是类概念。
热病不要说,伤寒辨病到六经为止。辨出太阳病是无法施治的,必需再辨出是麻黄证还是桂枝证等等。温病略同,不再说了。
杂病——即《金匱》所论(注意!杂病不等于内伤,其中有很多是外感),只辨病就足以施治了吗?也不是。
比如霍乱,不需要辩证吗?须知,仲景有四逆、五苓、理中等方。
比如肺萎、肺痈、嗽上气,各只有一方就足矣吗?
比如疟病,仲景是怎样辩证的,大家一看《金匱》就明白。对此我想多说两句。《内经》论虐有五脏六腑虐、《金匱》论虐有疟母、瘅虐、温虐、牡虐、劳虐等,后世还有鬼虐等说法,而治法各不同。所以,同是疟疾,必须再辨症。仲景所说的疟疾各证,我都见过。小我十岁的同道,若生活工作在北方,恐怕连典型的疟疾都没有见过。而此病曾经危害极大,现在接近消灭了。请读者参看旧贴“比较热病史之反思”。
好了!不必一一举例了。读者看一下《金匱》的篇名都是“???病脉证治”,以上所说就是多余的了。
真不知道五同道是怎样读书的。
内伤病如何呢?
比如,怒伤肝。莫非只有肝阳上亢证?
其余就不再说了。
外科病是否要辩证,也不再说了。免得太长。五同道又读不下去。
总之,我还是说,只辨出病,中医仍然不能施治。
我是主张“辩证论治”特色说的,换言之,“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关于“证”的概念,请去看那两篇拙贴。
2
发表于 2003-11-27 16:58:54 | 只看该作者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下面引用由肖红2003/11/27 04:41pm 发表的内容:
“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中医辨出病,仍不足以指导治疗,因为中医的病基本上都是类概念。
伤寒辨病到六经为止。辨出太阳病是无法施治的,必需再辨出是麻黄证还是桂枝证等等。温病略同,不再说了。
杂病——即《金匱》所论(注意!杂病不等于内伤,其中有很多是外感),只辨病就足以施治了吗?也不是。
    先生对辨病辨证之辨,甚为清晰。“‘证’才是中医的施治对象”,点睛之语。
3
发表于 2003-11-27 21:41:24 | 只看该作者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萧红先生者,我不知其来历,自来中医论坛以来,动辄出大手笔,颇令人有超凡脱俗之感。而今所言:“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又颇能令人惊诧莫名。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这话是老生常谈,妇孺皆知的常识。但其说:“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而后嘎然而止。如果是言犹未尽,还好理解。如果就这样下了结论,则又不能不令人惊叹!人所共知,病人们到医院里,到医生那里去,都是为了看病、医病,而不是为了什么“辨证”;医生望闻问切,望触叩听,又化验,又透视地折腾,也是为了确定疾病;病人又服药,又手术的操练,是为了愈病。而并不在乎什么证不证的。不论中医西医,服务的对象是人,与之斗争的对象是病,如果中医施治的对象仅仅是“证”,见“证”而不见“病”,岂不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中医总说“治病求本”,难道疾病的“本”,就是“证”吗? 请先生不吝赐教。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00:28:13 | 只看该作者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千秋雪同道:请先看看两篇有关的拙贴。大约已经回答了您的问题。至于“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本贴已经说清楚了——无论外感内伤,也无论内外各科,中医辨不出证,就不能施治。请您再看一遍,我不必重复了。什么是中医所说的病和证,也请您再看看那两篇拙贴。大概就不会再发问了。不错,病人找医生是看病的,中医也想治本。但中医所谓本,不是西医所谓病因。《内经》说“阴阳者———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调理阴阳,才是中医治病之本。再多说几句也可以,但我想以您的理解力,这些已经够了。
至于我是谁,并不重要。如果您留意的话,早该知道我是谁了。我多次提到旧作,很多人已经知道我的身份。不过,我早已退出江湖,现在无公职、无头衔、无工资、无职业,只能算是中医爱好者。来本网,有点重出江湖的意思,很遗憾多此一举。
5
发表于 2003-11-28 12:06:22 | 只看该作者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客观地讲中医应该是病证并重,伤寒辨太阳病脉症并治,及金匮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并治,中医古代是有很多病名的,但是现代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上远超出中医,所以客观上中医也就以治证为主了。
6
发表于 2003-11-28 13:48:26 | 只看该作者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中医,就是高明在证上!
7
发表于 2004-3-15 08:52:20 | 只看该作者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 09:42 , Processed in 0.0737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