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36|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5 06:5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yuanqilun在 2008/10/04 11:04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基础知识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1 引言
最近在本论坛的讨论中,血管神经的有关知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对经络本质的揭示有着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对许多中、西医者还存在着许多盲区。其中的逻辑联系是:因为是后者的状况,所以影响了前者的揭示;如果改善了后者,必将会促进前者。当本人在讨论中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之后,决定抽一些时间回过头来整理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那些解剖生理学的最一般最起码认识。这是因为在以往的讨论中,或者即将在本文的讨论中,就会出现诸如“静脉是不会动的”等错误认识让人忍俊不住,也可能出现一些十分外行的问题让人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在中医界进行科学普及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本人曾经提及血管神经在认识中医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这个问题涉及到经络本质、针灸针麻机理、中医学原理、中药归经及现代归类、脉学、气功、辨证论治和临床施治、诊治法则、古代经验的科学剖析和继承,以及中医学和针灸学的现代化等等。如此重要的问题是科学振兴中医的核心,但仅凭个人 的力量显然会耽误整个过程的进展。所以普及相关的最新科学进展,特别揭示经络实质的基础认识,也是一个迫切需要更多专家多多阐述的重要问题。
不能不承认现实,即许多中医业者因忙于钻研古籍,对当代解剖生理无暇学习,故常有概念性的矛盾。因此笔者建议这类人要么干脆一心专读圣贤书到底,文献研究也是很有前途的;要么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对待自己不懂的现代知识,不要除己之外就反对一切甚至开口就错的地步。于此本人认为应该在讨论中遵守三原则:一是讲究科学,二是坚持理解,三是古为今用。这样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术的进步。
以下基础资料系引自原文,笔者仅在括号中少量加注而已,特此说明。
2血管的解剖生理知识(摘自“中小学资源网”等 )
血管是一系列复杂分支的管道。人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釉质及上皮等处外,血管遍布全身。根据血管内的血流方向及管壁的结构特征,可把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部分。
动脉的管壁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从最大的动脉到最小的动脉,其管径大小和管壁构造都是互相移行的。按管径大小,动脉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由于中动脉平滑肌发达,收缩力较强,可使血管明显地缩小或扩大,对分布到全身各部的血量起调节作用。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或扩张,对控制外周血流阻力,调节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和维持正常血压有重要意义。通常伴随管壁中平滑肌和水分的逐渐减少而相对增加。这些变化可导致血管硬化。
静脉根据管径的不同,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级。与动脉相比,静脉具有以下特点:静脉数量多;在向心脏 汇集的过程中,其属支愈合并愈粗,管壁内平滑肌细胞(注:静脉确实分布有平滑肌!)和弹性成分减少,结缔组织相对增多。四肢静脉的静脉瓣较多,尤以下肢的最发达,其功能是防止血液倒流。
血管壁具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这使血管能被动的扩展和主动的收缩。静脉管壁比相应动脉的薄。除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小静脉)外,其他动、静脉包括微动脉(小动脉)都有平滑肌层,但厚薄不同。由于心脏向血管供血是间断的,和消防水管略有区别,动脉表现的是搏动明显,相比较静脉搏动较弱(注:博动再弱也是在博动!),根据搏动情况不同可以区分动脉和静脉血管。
3血管之神经的解剖生理知识
动静脉血管都有神经分布,其中以小动脉、微动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的神经分布最密,全部血管都有缩血管神经纤维,部分血管兼有收缩和舒张两种神经纤维。
内脏器官和皮肤血管的缩血管神经作用最大,当刺激腹腔内脏主要缩血管神经──大内脏神经时,引起内脏血管床的广泛收缩导致体循环血压显著升高。缩血管神经属交感神经系统(注:故称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且这里未提及副交感神经。),由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纤维)组成。缩血管神经对小动脉的调节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保持动脉血压的恒定从而保证各器官 组织充足的血液供应。缩血管神经能使血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紧张状态。
心血管系统中很多部位分布着压力感受器(注:这种感受器一般都是相应的传入神经末梢所形成。)。当受到机械刺激时都能引起血管的反射性运动导致动脉血压的改变,其中以颈动脉窦(注:位于人迎穴附近)和主动脉弓区最为敏感,二区受刺激之后可以引起减压反射。较小的血管乃至一般组织也有压力感受器的分布,也能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下降,但反应较弱。
下丘脑是更重要的植物性神经中枢。电刺激动物下丘脑后侧部引起肢体血管收缩;热刺激下丘脑前部引起肢体皮肤血管的舒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对血管紧 张性收缩的影响是体温调节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热刺激下丘脑使皮肤血管舒张,有助于体温过高时的散热,在保持体温恒定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大脑皮层是调节 整合血管运动的最高级中枢,所谓整合是把不同生理反应综合组成互相协调统一的有效生理过程。在皮层功能减弱乃至消失时,下丘脑是各种植物性功能的整合中枢(注:它也是一种血管-神经复合结构!),正常情况下它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起作用。
动物体内有些组织器官释放到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对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有调节作用。其中有些是在神经控制下与血管反射协同,成为整个循环系统调节的一个环节而起作用。另外有些体液因素不受神经的控制,是局部血流调节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物质: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②组织在某些特殊活动时释放的一些能影响血管运动的化学物质,如缓激肽、肾素、五羟色胺、组织胺等;③组织的一般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腺苷三磷酸的分解产物腺嘌呤酸等。第一类受神经控制。第二、三类与神经关系较少或没有关系。
(注:因与交感神经相应的内脏性传入神经---即交感性传入神经,一般书籍都忽视了,故现引二例专业文献以证实之)解剖学报,1958年第4期203页,Albert Kuntes指出:“在人类几乎所有的交感根,都有内脏传入性纤维通过,其中多数分布于身体周围的血管------,在某一交感根内,所含的内脏性传入性纤维之多寡,与其分布区之血管网(床)的密度有关。”
孙廷魁等主编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一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38-44页写道:下肢血管的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脊神经后的路径:“第一种是来自血管的传入纤维可以不经交感干,直接行于脊神经,进入后根神经节。第二种是来自血管的传入神经,可以各种方式通过交感干,然后进入脊神经和后根神经节。”
4血管及其神经与经络穴位的关系
(注:为了给大家介绍我国曾经在这方面的进展,但后来却被官方学术界不该忽视了的成就,现特引用如下权威资料,以复习这一被中、西医界严重遗忘了的基础知识,但又对多有内脏性属性的经络实质特别重要的知识。)
4-1 台湾学者吴重庆等利用同位素造影技术发现:“同位素鎝99M的显影与血流呈现一定关系,其分布与重要穴位的位置及特性完全符合,它的走向分布和传统医学所指的经络也完全一致。进一步的实验也证明穴位(如昆仑、太溪)与静脉有密切的关系。”(杜建主编:台湾中医药概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出版)
4-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观察了牙痛穴内,“不仅在血管外层分支形成复杂的树枝状末梢,而且有的进入到血管的中层,在血管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感觉神经纤维及其分支包绕了整个血管壁的周围。”(针刺麻醉原理的探讨,47,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年出版)
4-3 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文琛教授等在镜下观察了“人中”穴,发现“血管神经分布最为丰富,传入神经末梢大都是无髓的游离神经末梢,但也见有髓的和带包囊的神经末梢。”(中国针灸学会1984年出版的《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352-353)
4-4 中研院针灸所形态组的研究还表明:“穴位内汇合型胆碱能的毛细血管前动脉旁丛很可能是传入的终末感受器,由胆碱能动脉周丛伸入到该旁丛者很可能是沿动脉来 的交感内脏传入,由胆碱酯酶阳性小神经末加入该旁丛者,很可能是由脑脊髓神经干来的内脏传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全国针刺麻醉研究资料 选编》,495-501)
4-5 中研院的席时元等人的资料表明:“足三里穴区的血管神经是由胫前动脉分支上的胫神经获得交感纤维及感觉传入纤维的。如果分别刺激该处的皮肤、胫前肌、腓深 神经和胫前动脉,则以刺激胫前动脉对增强小肠运动的效应最为显著。其传入途径与血管壁的感觉传入神经有密切关系。 ”(针刺研究杂志,7(1):66,1982)
4-6 兰州医学院研究“心胸内关谋”曾报道:“切断动物的臂神经丛,并不影响内关的针刺效应;只有用石炭酸破坏前肢血管壁的交感神经纤维(注:同时也破坏了与其相伴行的传入纤维。),才能使内关的效应显著减弱。这表明内关穴的传入途径与前肢血管壁周围的交感性传入神经有关系。”(陕西中医学院编: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注:上海亦有“肚腹三里留”的类似研究和结论。)
5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遵循古代医家“以竹莛导其脉,知所始终”等的基本思路,“导”出了血管壁上的交感性神经。又从被中西医界所忽视了的交感性传入神经的已知功能,和由经络穴位所客观表现出来的未知功能,终于实现了经络实质的科学突破。在1986年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正式提出了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并强调了经络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后来,躯体性神经观点成为了国家科研攻关经络的唯一方向,二十几年来并未有明显突破,从而也拖累了整个中医药界的下滑。与此相反,笔者利用上述等被人们遗忘了的基础资料,却从“假说”上升为理论(生理应激理论),又从理论指导了现代化了的全新针灸临床(请参见本人《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至于这种新一代的现代针灸学的历史命运如何,也许还会受到来自几个方面的反对(但最好是看清楚了再说),但哪一个新生事物不是在反对声中成长的么?可喜的是,改革创新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吹拂本论坛;还可喜的是,目前学术又从针灸学现代化前进到了“现代中医学”。(请感兴趣者和愿深入探讨者参阅本人在本论坛发表的“现代针灸学系列”的12篇文章和“现代中医学系列” 的12篇文章),其中经络实质的揭示和阐释作为一脉红线是功不可没的!所以,本文的引证若能启迪一下感兴趣者的心扉,以科学地回复古代医家的研究思路,心愿足矣。
人间自有公正,论坛自有公议。
2
发表于 2008-10-5 08:1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好!支持!
3
发表于 2008-10-5 18:43: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兰州医学院研究“心胸内关谋”曾报道:“切断动物的臂神经丛,并不影响内关的针刺效应;只有用石炭酸破坏前肢血管壁的交感神经纤维(注:同时也破坏了与其相伴行的传入纤维。),才能使内关的效应显著减弱。这表明内关穴的传入途径与前肢血管壁周围的交感性传入神经有关系。]--这一条有力地支持了你的学说,针灸治病原理很可能如此。但运行在经络中的气却不是这个东西,科学可能一时还无法解释。
4
发表于 2008-10-5 21:2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神经和血管的综合效应。复合结构的复合功能。
5
发表于 2008-10-5 22:0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血管有副交感神經是大學生理學教科書上都有的東西
傳入神經屬感覺神經
交感神經屬傳出神經
只是部分同路線
別搞混
靜脈血的傳輸力量
教科書上清楚寫著
是肌肉泵浦作用與呼吸泵浦作用
靜脈那點力量是不夠的
而且針的作用點是穴位
不是血管
先生先修改這些破綻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3:37: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回2、3、4楼:谢谢关注!针灸之气(包括穴位)因涉及躯体性神经的功能,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处所讨论的经络之气或脉气,或古人“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之气,都可以理解是交感性神经(包括传入和传出两种纤维)的感觉和调控功能。例如循经感传的种种现象和认识等,都体现了这两者的必然关系。复合结构的复合功能,前者剖析了经络的实质结构,后者体现了经络的诸多功能。具体说由于交感性神经是内脏性神经之一种,故具有内脏性功能,因此在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性联系中(躯体性神经观点始终不能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如“心胸内关谋”等),在循经的暧昧(不清晰)感觉和流动感觉等等,也都迎刃而解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0:47: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回5楼:1 一般而论,干线血管(包括四肢和躯干的血管)都只有交感神经支配,这是权威的和普通的教材的共识!如果逸先生认为干线血管还有其它神经支配的有力证据,请出示。
2 交感神经与其相应的内脏性传入神经在外周基本上是相伴行的,如果逸先生认为只是部分同路線,那末请说明不同路线的部分。
3 先生承认“靜脈那點力量”已是进步了,至于够不够是另外一码事。楼主所摘关于静脉具有平滑肌因而可以博动的资料,是纠正“静脉是不会动的”等错误观点的。
4 “針的作用點是穴位,不是血管”,逸先生这种认识确有破绽。因为一般认为穴位是经络上的点,既然承认经络与血管相关,何况穴位乎?事实上,许多针刺法是以血管为作用点的,如《灵枢》:“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等等。这些刺法又反证了经络穴位的科学实质,是吧?
8
发表于 2008-10-6 08:0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下面引用由yuanqilun2008/10/05 04:47pm 发表的内容:
回5楼:1 一般而论,干线血管(包括四肢和躯干的血管)都只有交感神经支配,这是权威的和普通的教材的共识!如果逸先生认为干线血管还有其它神经支配的有力证据,请出示。
2 交感神经与其相应的内脏性传入神经在 ...
回5楼:1 一般而论,干线血管(包括四肢和躯干的血管)都只有交感神经支配,这是权威的和普通的教材的共识!如果逸先生认为干线血管还有其它神经支配的有力证据,请出示。
2 交感神经与其相应的内脏性传入神经在外周基本上是相伴行的,如果逸先生认为只是部分同路線,那末请说明不同路线的部分。
答:既然是學術論文,就要說清楚,先說血管有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及其伴隨之感覺神經,
   只是把焦點放在交感神經。傳入神經是與交感神經伴隨的"感覺神經",並不是
   交感神經。
3 先生承认“靜脈那點力量”已是进步了,至于够不够是另外一码事。楼主所摘关于静脉具有平滑肌因而可以博动的资料,是纠正“静脉是不会动的”等错误观点的。
答:所謂靜脈會不會動,够不够絕不是"另外一码事",靜脈那只是在改變管徑,稱不上
   動,先生之前所謂下肢血迴流,靜脈是不夠力的。  
4 “針的作用點是穴位,不是血管”,逸先生这种认识确有破绽。因为一般认为穴位是经络上的点,既然承认经络与血管相关,何况穴位乎?事实上,许多针刺法是以血管为作用点的,如《灵枢》:“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等等。这些刺法又反证了经络穴位的科学实质,是吧
答:先生的破綻大些,若問作用點,穴位絕對大於血管,何不完善些.
9
发表于 2008-10-6 08:14: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靜脈血回流心臟的力量
絕對是經絡學的重點
不可馬虎!
10
发表于 2008-10-6 08:23: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血管及其神经学说”,并强调了经络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這個學說必須交代"力量"的來源
血管上有神經這是西醫生理學上有的東西
但這力量是有限的
以西醫的說法
力主要來源為
心泵浦作用
肌肉泵浦作用
與呼吸泵浦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3 05:17 , Processed in 0.0693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