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判中药药性须结合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8 15:3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判中药药性须结合临床应用
2014-08-06 16:14:10 | 来源:健康报 | 分享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志国 李 康

  
  《神农本草经》是本草学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神农本草经》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古籍中,对同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记载多有出入,难以统一。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中药的药性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认识水平下,由人来定的,所以每味中药的药性并非一成不变。药物的功效和应用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被人们所认识,后来会逐步发现某味中药的功效等有所变化。有的是因为品种变化,有的是品种没变化,功能应用却变了,所以把前人定的一些药性做些修正是应该的,古人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说发散风热药薄荷最早记载在《新修本草》,当时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用于寒证,就给它定了一个温性,所以在《新修本草》及宋代的本草里薄荷都是温性的。到了金元以后,才发现薄荷治疗风热表证或者温热病的卫分证用得多,这样就把它改为凉性,并做了相应的修正,这是人们对药物认识的深化。

  然而有些人却以某一个经典为标准,认为经典上写的就不能改变,如果后人对某味中药做出修正,他就会不理解。比如说《神农本草经》中把人参定的是微寒,明代李时珍的父亲李闻言把它改为温性,陈修园就大发脾气,说《本经》都说人参是微寒的,《本草纲目》却说是微温的,岂有此理?要把《本草纲目》烧了而后快。那么,将人参从微寒改为温性,有没有道理呢?这里面有个用药背景的变化。《神农本草经》当时用的人参基本上是生晒参,生晒参的药性应该是平性或平而微寒;而红参是明代中期以后才开始使用,且是常用的一种人参用药品种,所以才将人参的性状由寒性改为温性,这个改动应该说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实际上,每个历史时期的《本草》都在修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有价值之处就是发表他个人见解、对过去本草进行修正的部分。因此,中药的药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历史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20:42 , Processed in 0.0914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