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4|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元气论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哲理解说医理会产生认知的局限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7 14:3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论”等我国古代哲学,为中医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医才得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使得中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医学界的前列。不过,“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这些哲学理论,毕竟不属于中医药科学知识。它和其它哲学理论一样,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功能,揭示不了具体事物的具体属性和本质,只能提供认识的方法论。因此,中医用“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作为理论指导,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用它们的哲理解说医理是必要的,但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用它们的哲理解说医理将会对中医学带来认知上的局限性。
      例如,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它作为人的生理指标,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其中“元气”是“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为人先天所禀赋。“元气”根于肾,经三焦分布全身,具有激发和推动人体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后天之气”分“宗气”、“营气”和“卫气”。其中,“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司呼吸,贯心脉已行血气。“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具有化生血液和发挥营养的作用。“卫气”是“水谷之气”所化生的“阳气”,具有护卫肌表,御外邪入侵,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功能。总而言之,这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从以上中医学关于“气”的论述可以看出,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元气论”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说教,以及“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的说教。由于“元气论”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而不是自然科学,所以中医学关于“气”的如此论述,只具有哲学意义,却达不到对“气”的科学认知。比如,当中医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作为生理指标时,并不清楚它们究竟是些什么东西,只是依据“元气论”,说它们由“先天之精”或“水谷之气”化生而来。然而,何谓“先天之精”?何谓“水谷之气”?人们只能言传和意会,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再者,关于这些“气”的成分构成,也只能给出了一个“精微物质”的笼统概念。至于“精微物质”具体是那些物质,就不得而知了。其实,“精微物质”是对猜想物的形容,仅仅存在于推理之中,从来没有取得过科学认证。看来,概念主体“气”的实在性,是用另一个主体没有实在性的概念来说明的。如此一来,人们对“气”的认识,就停留在人的观念上了。所以,中医学运用“元气论”并没有揭示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真面目。既然还不知道这些“气”的真面目,就赋予它们以生理功能,认定它们是生命的根本,这只能是叫做猜想了。实际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命的出现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单细胞到器官的分化,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蛋白体的存在方式是生命的本质,并没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参与。至于说中医学论述的这些“气”的生理功能,其实另有生理原因,不是靠“元气论”能够揭示的。因此,中医仅仅通过古代哲学理论,去理解人的生命和生理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五行派生出来的。中医就把人的内脏器官与五行相附会,人的五脏六腑具有了各自相应的五行属性。内脏的功能联系,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比如在对肺部疾病的治疗中,需要增强脾胃的功能,这是由于肺具有金的属性,脾胃具有土的属性,因为土能生金,所以金(肺)需要土(脾胃)配。又如,肝脏的功能失调,可以影响到脾胃而使之生病,这是木能克土的原因,由此舒肝而健胃。从以上由五行对内脏功能关系的解说中,可以看出,它根本不是从人的生理结构上,解说人体器官的功能联系,而是利用五行相生克进行的类比。类比是借助外物来说明合理性,并非揭示了人体器官功能联系的生理原因。正如郝万山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不能简单地把“五行”归结于“五材”,五行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存在特征,赋予一定的寓意对事物进行分类。在中医里“五行”代表“气”的五种运行状态或趋势,而把五脏与“五行”相对应,与“五季”“五色”“五体”“五味”等相关联,仅仅是为了形象地表述五脏各自的属性与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联系,说明自然环境给人的生理带来的影响。如果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五脏生理机能的原因,势必造成对人的生理认识的局限性。
      例如,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消长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中医也就认为人体包含着阴与阳两方面,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消长过程,当这种消长运动处于动态平衡时,人的生理活动是正常的,一旦打破了平衡,阴的一方或阳的一方发生了盛或虚的现象,人体相关器官就会产生疾病。从中医学这种病变理论看出,它不是在发现致病因素的基础上,并从人的生理入手来揭示疾病的产生,而是运用阴阳消长的哲理来解说疾病的发生。这种用哲理解说病理的做法,势必造成对病因认识的局限性。
      例如,中医药物学里的药性分析,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其中四气也叫四性,即温凉寒热;五味辛酸咸苦甘,由金木水火土所派生。中药的四气五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器官,建立的对应主治功效关系,的确行之有效。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中药的四气五味对于疾病的主治功效关系,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它的基础是对药物的药性及其配伍功效的发现,而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对应的五行属性。之所以用阴阳和五行来解说,是为了梳理药物药性和疾病之间的功效关系,说明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药。如果把阴阳和五行当作功效的原因,那么,中药只需在阴阳和五行的附会中打转转就行了,至于说中药药用物质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理化性状及药理作用等,没有必要再去探索和研究。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对中药药性认知的局限。
      例如,中医诊断学,主要通过“望”、“闻”、“问”、“切”,搜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在综合分析中,进行八纲辩证,气血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以断定疾病的类别、部位、性质及属性。由于综合分析需要对“阴阳五行说”辩证哲理的灵活运用,因此 在对同一疾病的诊断中,虽然从相同的证候出发,往往得出不同的“证”,一些中医师诊断得出的“阳证”,时常被另一些中医师纠正为“阴证”。再者,关于脑中风证,究竟是脑血栓病,还是脑溢血病,仅仅从哲理出发,不但做不到定量分析,即便是定性分析也是难以做到的。
      总而言之,像“元气论”、“阴阳五行说”等哲学理论,在中医里起的是理论指导作用,提供的是方法论。如果将“元气论”、“阴阳五行说”的哲理当作中医的医理,把用思辨推理取得的正确性和可能性当作科学发现的真实性和必然性,势必放弃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局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11-27 14:42:03 | 只看该作者
您承认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方法论就行。中医方法论就是中医的灵魂。这个灵魂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起的是促进作用,并不会产生您说的认知上的局限。之所以出现这种误解,是因为您没有认识到阴阳五行提供的方法论,既给人智慧,也包容西医和现代科学。所以,您的说法实质是把阴阳五行与西医和现代科学对立起来了!
我那好心的妙之门大哥啊,您何时能开窍?

点评

阴阳五行说提供认识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与世界观有关,是如何看待世界。因此,它不是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包括理性演绎和经验的归纳总结。高老弟啊!您何时才能懂点基本常识呀!  发表于 2014-11-27 15:01
3
发表于 2014-11-27 15:3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27 15:44 编辑
妙之门发表于 2014-11-27 14:42

阴阳五行说提供认识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与世界观有关,是如何看待世界。因此,它不是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包括理性演绎和经验的归纳总结。高老弟啊!您何时才能懂点基本常识呀


这一声高老弟叫的很亲热,让我很感动!
请问大哥:1、黄帝内经是否对阴阳五行的理性演绎?伤寒论和温病学是否对黄帝内经的理性演绎?后世医家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是否理性演绎?西方人通过阴阳二进制的启发发明了计算机,开启震撼人心的科学技术是否理性演绎?既然这些都是理性演绎,怎能说这些不是科学方法论
若承认这些事实的话,阴阳五行作为这些演绎源头不是归纳是什么?
2、中医认识人体内的阴阳五行,也说成世界观和如何看待世界行吗?
3、您能否用自己能理解的简单话语表达一下阴阳五行提供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7:16:34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27 15:48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消长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 ...

请问懂先生:数字1是事还是物?
5
发表于 2014-11-28 13:1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28 13:28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4-11-27 17:16
请问懂先生:数字1是事还是物?


您应该知道万事万物皆有阴阳的存在吧!不管1是什么,1肯定是存在,其中肯定有阴阳。
您回答不了董先生的问题,是因为您把阴阳歪曲成了哲学

点评

请问高老弟:1存在与何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8 19:22
请问高老弟:1存在与何处?  发表于 2014-11-28 19:21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9:22:19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1-28 13:14
您应该知道万事万物皆有阴阳的存在吧!不管1是什么,1肯定是存在,其中肯定有阴阳。
您回答不了董先生 ...

      请问高老弟:1存在与何处?  
7
发表于 2014-11-28 22:31:28 | 只看该作者
妙之门 发表于 2014-11-28 19:22
请问高老弟:1存在与何处?

大哥跑题了!除了无极(零)中没有阴阳,处处有阴阳。不管怎么说,1不是无极(零)吧!

点评

无极也好,阴阳也好,它们没有自己的实体,均是中国人的观念,因此它们只不过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范畴而已。  发表于 2014-11-28 22:46
8
发表于 2014-11-28 22:5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28 22:56 编辑
妙之门发表于 2014-11-28 22:31
无极也好,阴阳也好,它们没有自己的实体,均是中国人的观念,因此它们只不过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范畴而已。


大哥这句话什么意思?阴阳仅仅是观念,没有实体岂不是说中医用阴阳治病巫术
9
发表于 2014-11-28 22:58: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14-11-28 23:10:25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11-28 22:58
中医用草药治病、用针灸治病,你见过谁用阴阳治病???阴阳是什么拿出来看看!!

若中医没用阴阳治病,妙之门大哥怎么会说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方法论?阴阳就是阳化气,阴成形

点评

“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是认识(哲学)的方法论,而不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它不能像方剂、按摩、针灸等医疗技术那样作为治病的具体方法。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只是古人的猜想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9 10:56
“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是认识(哲学)的方法论,而不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它不能像方剂、按摩、针灸等医疗技术那样作为治病的具体方法。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只是古人的猜想而已。  发表于 2014-11-29 10:5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12:59 , Processed in 0.1191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