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中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8 14:2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中行(1)秦岭道上

2017.6.3晨发西安城内西大街骆驼巷。车出西安寻高速入口,颇费周折,近个把小时才觅得西汉高速入口。越渭水,过周至、户县,始穿秦岭。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京昆高速在陕西境内之一段,秦岭隧道群,以隧道形式穿越秦岭,最长一段达6144米。西汉高速途经户县、宁陕、石泉、佛坪、洋县、城固达汉中。全线设互通式立交13处,桥梁540座,隧道136座。其中穿越秦岭的户县至洋县桥隧工程占线路总长的百分之七十六。桥隧相连成为秦岭一路的新景观。沿途风光奇丽,气象万千。车至宁陕服务区小歇,一行四人进早餐。宁陕服务区位于西汉高速公路k118+644,海拔799米处,北距西安147公里,南距汉中140公里,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天蓝色的曲线钢构人行天桥将主副区相连,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树种使这里山上绿树荫荫,山间流水淙淙。明净的空气沁人心脾,天然的景观美如画卷。手机拍几张美景照,重上奔汉中程。
  从关中大地进入汉中平原,恍然有见小江南之感。忆及二十年前曾与卫生界友人乘车越秦岭至汉中,当时正值农历春二月末三月初之间,下山之景,笼山络野的油菜花曾令人感叹:扶摇出山之时,远眺汉中盆地,已是青黄无际,青者小麦,黄者菜花,遍布丘陵平原,如织如画。。。。。(《丙子年游览记》)如今已是芒种时节,金黄不在,青青依旧。驶过龙亭,路边指示牌有“蔡伦墓”字样,商诸同行李、庞二君,说话间已错过了龙亭出口,只好择最近的洋县出口处下了高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26:16 | 只看该作者
汉中行(2)龙亭谒蔡伦祠墓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望巴山,历史文化悠久,交通四通八达,古为“汉上明珠”,今称“朱鹮故乡”。老街建筑,颇具古风。龙亭镇是洋县城东一小镇,也一古镇,街道两旁小店连立,店门前五颜六色的衣布随风飘荡,小吃摊水果摊边人来人往,繁忙热闹中透着一派生机。当你看到道路两旁青砖围砌的白墙上画者连绵许多的蔡伦故事时,会觉得目的地就要到了。穿过一寂静小巷,路折向东,驶入一小广场,蔡伦墓祠到了。站在祠大门前,两幅黑匾金字题联引人注目:(1)天下书生仰面谢恩参纸圣,世间读者低头祈福拜龙亭。(2)谁言纸薄尺幅千钧承载山河岁月,何谓功高瞬间万世穿越宇宙时空。现代人撰联,虽欠典雅,倒也说得真挚。纸的发明,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文明历史进程。蔡伦古时廷封龙亭侯,后世尊封为“纸圣”。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缅怀先贤,拜谒纸圣,蔡伦墓祠亦为举世嘱目,万众心仪。
蔡伦,湖南耒阳人,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75年左右)进宫服役。和帝即位(公元89年)参与朝政机密大事。他为人精细,敦厚谨慎,邓太后任命他为尚书令,掌管制造御用器物。他见当时用缣帛作书写材料,造价昂贵,总结西汉以来人们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试验采用树皮、破布、废鱼网、麻头等作原料,经过多次实践,于汉和帝元年(公元195年),成功地改进了造纸方法,造出了物美价廉,可以替代缣帛写字用的新纸,并得朝廷批准推广扩大生产。安帝元初九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公元121年,蔡伦逝世,葬在其封地洋县龙亭。人民怀念他的造纸功业,在他的墓前修建了纪念祠。
  怀着崇圣之心进入祠院。院内古柏参天,翠竹成荫,绿树环绕,幽静怡人。献殿、拜殿各三间,古朴典雅,雕樑画栋。正殿歇山式简瓦覆顶,宫殿建筑,门额有唐德宗李适御笔“蔡侯祠”三字,内塑蔡伦造像,端庄肃穆,栩栩如生。两墙壁画描述造纸采料到成纸全过程,生动形象,启人智慧。蔡伦墓陵区自成一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书写的“蔡伦墓”三个金字,镶嵌在垂花门门额,入内,古树挺拔,绿草成荫。墓冢呈覆斗状高耸,绿草覆盖,颇为壮观。墓前建祭亭一座,有明、清石碑三通,道旁有石雕翁仲。墓后一泓清泉,水平如镜,荷叶摇曳,岸柳垂荫。池名“明月池”,传为蔡伦晚年在封地传教当地群众造纸用的洗纸池。新修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紧依蔡墓祠西侧,歇山顶古建展厅为“纸文化陈列室”,系统展示了纸的起源、沿革、传播以及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馆区绿植如茵,鸟语花香。荡游整个蔡伦墓祠景区,赏览历史与风景的胜迹,让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同行三人在汉桂树前同摄一照,以纪此行。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27:17 | 只看该作者
汉中行(3)博望镇谒张骞陵

   别过龙亭,已过晌午,食午饭于洋县路边一小店,汉中油泼面的美味第一次品尝。当地人则多要一种芋蒸大米,吃的颇香。饭后径向城固行,jps导航,寻张骞遗迹。穿街走陌,在城固县博望镇(原城关镇)西三公里的饶家营村见到了正在大规模扩修的张骞纪念馆。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是小学时代即耳熟故事。张骞是汉代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伟人。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凿空万里”,打通中西通道,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张骞是陕西省城固县城关镇(现改名博望镇)白崖人,公元前114年病卒后,归葬故里白崖村村北四公里处的饶家营村。张骞曾被封为“博望侯”,如今博望镇镇名由此而来。
  在新建的仿汉代建筑风格的纪念馆大门前摄一纪念照后,买票进入馆院,循青砖路前行,一古汉“阙门”横在眼前,青砖“铜”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斗拱飞檐,汉家宫阙的建筑特色。过阙入园,东西厢有张骞一生事迹展庭,记述颇详,图文并茂。正面是仿古风格的大殿,殿中塑立着张骞和胡妻及随从堂邑父回归汉朝的雕像,两侧墙壁上高悬汉简《汉书。张骞传》,大史学家班固笔下,向世人诉说着那一段凝重而又辉煌的历史。门额题匾撰联,多今人所写,赞颂之词不绝。
  绕过大殿,对面不远处即张骞墓。
张骞墓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上绿草茵茵。墓前有石碑四通,一为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源书:“汉博望侯张骞墓”,还有两通分别为清光绪五年城固县令胡赢涛及张氏后裔所立。另一通则是民国28年西北联合大学所立,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书丹。张骞墓前,左右各建有仿古汉亭一座,里面石座上置放着两尊汉代石雕,浑朴大气,当地俗名石虎,又称天马。这两尊古物,与张骞乘槎泛海、误入斗牛、妙识织女支机石等神话传说密切关联。2014年,张骞墓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人撰《汉中赋》有云:“蔡伦捣浆,纸薄古今,灵眠龙亭;张骞凿空,丝路首征,魂归博望”。游谒二址,令人遐想万千!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2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17-11-8 06:33 编辑

汉中行(4)勉县小记

2017.6.4昨日出城固奔汉中,一路下着小雨,晚宿汉中市内山香子酒店。同行李老,年逾古稀,攀爬不宜,故我等此行,少涉高山艰险。李老,中阳奇士,自幼聪颖,少读《三国》,独尊孔明,此番汉中行,觅谒武侯当年胜迹,也是他一夙愿。昨晚住定,询诸当地知情者,得知武侯祠墓在汉中勉县定军山北麓,兴奋不已,一夜难眠。细雨绵绵,淅淅沥沥一宵未停。晨7时早餐于酒店,饭后车赴勉县。
勉县,位于汉中盆地南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古名沔县,因沔水而得名。《水经》:“沔水又东经沔阳故城南,又东经西乐城北,注于汉”。《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孙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郦道元注:“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也”。可知,沔水,汉江古名。沔,古解:水流盛貌。《诗经。小雅》:“”沔彼流水,其流汤汤”王士禛:“沔县。。。。县南枕沔江”,故勉县古称沔阳,今尚有沔阳镇焉。今人受文化思潮影响,嫌沔字生僻难认,将运用数千年的沔字改为勉字,亦简化文字派的又一杰作。这一改,史迹湮没,水貌难窥。同音意近本是人类浑蒙沌初之语言现象,此种改法,是革新还是返祖,吾不得而知。
勉县,城市建设扩拓之中,市内时有路阻,只能返回另寻出处,虽gps技术亦无能为力。七绕八绕,得一指点:远处大烟幢处,即奔武侯墓之路径,觅得其路,行车中见两边水泥宏筑高耸,大型铁架林立,俨然行走在钢铁水泥厂中。好在似在歇业状态。不禁感叹,虽诸葛神算,也难测其所安生之地受此工业化威逼矣!
   进入汉中地区,一路可见“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大型横幅,相信去武侯墓路上见到的这种尴尬会有很快改变!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3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17-11-8 06:33 编辑

汉中行(5)雨中谒诸葛武侯陵

车上一小坡,青山脚下,绿植蓊鬰,武侯墓区到了。
小雨霏霏,时慢时急,撑着雨伞,步入景区。转过一小绿树青草漫布的小山岗,不远处清溪潺潺,玉带桥高架其上,步过石桥,得见一东北向的山门,硬山式建筑,面阙三间,门楣上悬一匾额,上书“武侯墓”为后人所补。与山门相对的,是一墙式照壁,青砖白墙,上书“忠武”二字,是诸葛亮一生为匡扶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山门前,随行四人,两两摄照。进的山门,对面拜殿三间,高敞宏伟,楹联幅幅,匾额款款,或颂功德,或叹兴衰。“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出六师”。。。。
拜殿之后的大殿,与拜殿采用“勾连搭” 的建筑手法,紧紧相连,硬山式正脊镂雕花脊,怍工精巧。殿内龛上为诸葛亮塑像,左手按膝,右手按卷,道貌俨然,栩栩如生,两旁书童侍立左右,一持剑,一持印,龛下关兴、张苞侍立两旁,据说都是明代塑建。抱厦内悬挂着各个时期人物缅怀诸葛的匾额、题咏。大殿之后建一“前坟亭”,四角揽顶,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芬”匾额,亭中竖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1549)陕西巡抚金陵赵建所立,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墓”;一为清雍正13年(1735)果亲王允礼所立,上书“汉诸葛武侯之墓”。据说果亲王是封建社会来过此地最高行政级别的人物。走出前坟亭,眼前豁然开朗,墓园内古柏林立,丝竹摇曳,诸葛亮墓冢,汉制“覆斗式”,高约五米,墓上绿草青青,介绍者说是麦冬草,取其凌冬不凋也。墓外围砌以大理石望柱及雕刻精良的护板,墓围成八卦状,以示对诸葛推演八卦阵的纪念。墓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墓后双桂,高约26米,径约一米,树冠直径20米,如巨伞以盖,人称护墓双桂。据《忠武侯祠墓志》载,树为蜀汉景耀六年所植。每年仲秋,桂花开放,香飘十里。
武侯墓陵园中,遍地奇花异木。献殿前有缠在千年古柏上的紫藤----爬柏凌霄,夏日花开,红白相间,星星点点,甚是奇观;寝宫一侧有株四百余年的紫薇,轻摩树杆,枝叶微动,似微笑、似招手,让人驻足;粗大的皂夾树,只结果实,不生芒刺;这园子里的桂树还可结籽,每逢秋季,有缘者拾得桂籽食之,可得贵子。而诸葛墓冢上那棵高高的黄果树,还书写着一篇凄美的爱情故事:话说诸葛亮死后,黄夫人一直在寻找他,岁月悠悠,千余年后终于找到了他的安生处,夫人便化作一棵黄果树相伴其侧,为他遮风挡雨。每年八月,是诸葛亮渭滨分田,病逝军中的月份,黄果树满树黄华,风雨过后,黄花覆地,满园飘香,游人闻之见之,潸然涙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3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17-11-8 06:32 编辑

汉中行(6)汉台说汉

汉中行(6)汉台说汉
   要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
   此间一抔土,犹是汉家基。
   位于汉中市东大街中段的古汉台,是汉高祖刘邦当年行宫所在,是汉朝基业的象征。
   史载: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后来虽然失败了,项羽、刘邦的队伍却在斗争中日益壮大,最后灭秦。按各路起义首领盟约:先入秦都咸阳者为王。刘邦的队伍先入咸阳,本应为王,项羽却仗着兵强马壮“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并分封诸侯“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史记。高帝本纪》)”。刘邦闻之,大怒曰:“愿与项羽决于死战!”诸将领婉言劝之,萧何曰:“今与项王战,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又分析汉中形势“汉之言汉,天汉也,其称之美。夫能屈一人之下而伸与千万人之上者,商汤、周武是也。臣愿大王至汉中,养其民而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从其言,当即率部赶赴汉中,韬光养晦,安民致贤,设坛拜将。继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逐鹿中原,最后夺取天下。今之古汉台,当年王行宫。为回报汉中,怀念汉台,高祖刘邦将他的统治王朝称为汉朝,绵延四百余年。汉族、汉语、汉字等称谓,盖肇始于此。余秋雨先生游罢汉中,感叹留言:“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又与汉中密不可分,汉中这地方不来,那我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家。”从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和大量出土的文物发掘来看,汉中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地带,物产丰富,气候温和,中华民族的根早已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呵呵,汉中!我们回家啦!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32:34 | 只看该作者
汉中行(7)汉博一瞥

昔日皇家驻跸所,今日汉中博物馆。
朝代陵替,宋代以后,汉台逐渐成了府署官员们的游乐所,后花园。是以相继增修了亭台楼榭。宋代王象之所撰《與地纪胜》中记载,汉中府署东北有“天汉楼”。这里说的“天汉楼”就是现在的“望江楼”。到了明代,又建起了“桂荫堂”、“镜吾池”、“洗心亭”。至清代,相继修建了“清晖亭”、“东华亭”,民国十五年建“竹林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汉中市以此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三极台势、七米高土和原有的建筑风格,由自南向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程列室、裦斜古栈道程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明清建筑为主体的园林风格。
   从诸葛武侯陵出来,先去定军山口停车瞻望片刻,又在附近诸葛村中开车转悠了一圈,即返汉中市汉台区寻访古汉台。车开到一丁字街口停下,一行三人撑伞徒步左转一幽静街巷,两旁店铺,古香古色。前行不远,即见左手路边高墙宏伟,一门高筑,金碧辉煌,然红门紧闭,无法入内。循高墙再前行,是一大街,不远处就是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汉中市博物馆。询问得知,刚才巷中见到的是东大门,这里是北大门,现多由北大门入园。站在北大门抱厦往里瞻望,见到的是绿植缠绕的一壁高垒,高垒下有启功先生题写的“汉中博物馆”金字黑底座牌。进入园内,高垒右侧,有石阶可攀,攀上石阶,视野一阔,右手古楼高筑,望江楼也,琉璃生辉,楼凡三层,登上二层,雕樑画栋中有一馆藏宗教造像展览。俯视院内:亭池阁榭,竹树参差,花草掩映。下楼可见一高大的皂角树,牌上说明,树龄已400余年。皂角树旁,立一石碑上书“古汉台”,可知脚下这块土地,即古汉台遗址高台。脚下这抔土,原是汉家基。东行见一月亮门通中院,竹影依依中有一下坡小径,出小径南行数步,眼前又为之一亮,汉台碑林匾高悬在一单檐歇山顶园门门楣上,门两侧有连墙而筑的一出水廻廊,也是碑廊。入院,花木丛丛中,东、西各建有展厅十余间,明清风格,雕饰一新,如入大观园中。先进了右侧展厅,这里是“石门十三品”专题陈列室,广厦明堂中,游人三两,静谧中,我们得以赏览此千年胜迹。裦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在动乱年代遭难深重,石门在1970年修建水库时藏身水底,众多摩崖也石沉水下。经过地方上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方将东汉至宋代的十三方摩崖石刻凿下,搬迁入汉博保藏。也是一种无奈!其中《石门颂》等两块摩崖,现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也是汉博的镇馆之宝。瞻览汉魏摩崖,可使你穿越时空,感受大汉雄风中那中囊括天地、气吞八荒的精神;又可增长史识,还能领略其古朴浑厚的书法艺术。来到“裦斜古道陈列室”,充分感觉到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古代文明的高超,有关专家们,依据大量史料缩微制作了“石门”,采集了大量栈道遗物,一一陈列展出。聊以弥补荒谬年代造成的遗憾,使我们重领昔日栈道的韵味和风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01:04 , Processed in 0.1212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