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8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3 17:0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7-23 17:04 编辑

       对于防癌,心情好才是真的好,免疫系统好才是真的好!好好吃碗白米饭对免疫系统的帮助比任何神奇的抗氧化保健品都更大。
                      摘自《癌症.真相》

点评

平常一句话,十分良知心。癌症不可怕,心态是真神!  发表于 2018-7-23 17:2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7-23 17:08: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癌症真相谁发的?

点评

这是一本西医谈癌症的专业书,作者为菠萝。各地书店可能有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3 17:18
3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7:09:38 | 只看该作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防御一切疾病之理、之则、之法!比西方科学要先进几千年!
4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7:18:03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7-23 17:08
这个癌症真相谁发的?

这是一本西医谈癌症的专业书,作者为菠萝。各地书店可能有售。
5
发表于 2018-7-23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23 09:28 编辑

癌症

本词条由:
清华大学一附院   胸外科   魏慎海 (副主任医师)    撰写 | 宣武医院   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审核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防癌科   刘炬 (副主任医师)    审核 |

一概述
在医学上,癌(cancer)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分为致癌、促癌、演进三个过程,与吸烟、感染、职业暴露、环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除了原发于性腺的恶性肿瘤外,仅有甲状腺癌和胆囊癌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其他恶性肿瘤都是男性高于女性。我国常见癌症死亡率前5位在城市中依次是肺、肝、胃、食管和大肠;在农村依次是胃、肝、食管、肺和大肠。

二病因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较为明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因素

(1)生活习惯  如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约1/3因癌症而死亡的患者与吸烟有关,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摄入大量烈性酒可导致口腔、咽喉、食管恶性肿瘤的发生。高能量高脂肪食品可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的发病率。饮用污染水、吃霉变食物可诱发肝癌、食管癌、胃癌。

(2)环境污染与职业性  空气、饮水、食物的污染均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的与环境有关的致癌性物质包括:砷、石棉、联苯胺、4-氨基联苯、铬、乙烯雌酚、放射性氡气、煤焦油、矿物油、偶联雌激素等等。环境中的这些化学的或物理的致癌物通过体表、呼吸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诱发癌症。

(3)天然及生物因素  天然因素也可以致癌,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其中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关,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RNA病毒如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与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关。此外,细菌、寄生虫、真菌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致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系,埃及血吸虫病被证实可诱发膀胱癌,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可致肝癌。

(4)慢性刺激与创伤  创伤和局部慢性刺激如烧伤深瘢痕和皮肤慢性溃疡均可能发生癌变等。

(5)医源性因素  如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等;细胞毒药物、激素、砷剂、免疫抑制剂等均有致癌的可能性。

2.内源性因素

(1)遗传因素 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只是少数不常见的肿瘤,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谓的遗传易感性,包括染色体不稳定、基因不稳定以及微卫星不稳定。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者,因存在胚系细胞APC基因突变,40岁以后大部分均有大肠癌变;Brca-1、Brca-2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相关,发生率达80%以上。

(2)免疫因素  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如丙种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AIDS(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生于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内分泌因素  体内激素水平异常是肿瘤诱发因素之一,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腺癌有关,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

三临床表现
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因其所在的器官、部位以及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恶性肿瘤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常无特异性,等患者出现特异性症状时,肿瘤常已经属于晚期。一般将癌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局部表现和全身性症状两个方面。

1.癌症的局部表现

(1)肿块  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某些表浅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容易触摸到。至于在身体较深部位的胃癌、胰腺癌等,则要用力按压才可触到。

(2)疼痛  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疼痛。出现疼痛往往提示癌症已进入中、晚期。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以后逐渐加重,变得难以忍受,昼夜不停,尤以夜间明显。一般止痛药效果差。

(3)溃疡  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如某些乳腺癌可在乳房处出现火山口样或菜花样溃疡,分泌血性分泌物,并发感染时可有恶臭味。

(4)出血  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如肺癌患者可咯血或痰中带血;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则可呕血或便血,泌尿道肿瘤可出现血尿,子宫颈癌可有阴道流血,肝癌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

(5)梗阻  癌组织迅速生长而造成空腔脏器的梗阻。当梗阻部位在呼吸道即可发生呼吸困难、肺不张;食管癌梗阻食管则吞咽困难;胆道部位的癌可以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膀胱癌阻塞尿道而出现排尿困难等;胃癌伴幽门梗阻可引起餐后上腹饱胀、呕吐等。

(6)其他  颅内肿瘤可引起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面瘫(压迫面神经)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骨肿瘤侵犯骨骼可导致骨折;肝癌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而致腹水等。肿瘤转移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区域淋巴结肿大,肺癌胸膜转移引起的癌性胸水等。

2.全身症状

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病质、大量出汗(夜间盗汗)、贫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此外,约10%~20%的肿瘤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时会产生与转移、消耗无关的全身和系统症状,称肿瘤旁副综合征。表现为肿瘤热、恶病质、高钙血症、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等。

3.肿瘤的转移

癌细胞可通过直接蔓延、淋巴、血行和种植四种方式转移至临近和远处组织器官。①直接蔓延为癌细胞浸润性生长所致,与原发灶连续,如直肠癌、子宫颈癌侵犯骨盆壁;②淋巴道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但也可出现跳跃式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转移至远处的;③血行转移为肿瘤细胞经体循环静脉系统、门静脉系统、椎旁静脉系统等播散其他组织器官;④种植性转移为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最多见的为胃癌种植到盆腔。

四检查
1.肿瘤标记物

虽然肿瘤标记物缺乏特异性,但在辅助诊断和判断预后等方面仍有一定价值。主要包括酶学检查,如碱性磷酸酶,在肝癌和骨肉瘤患者可明显升高;糖蛋白,如肺癌血清ɑ酸性糖蛋白可有升高,消化系统肿瘤CA19-9等增高;肿瘤相关抗原,如癌胚抗原(CEA)在胃肠道肿瘤、肺癌、乳腺癌中可出现增高,甲胎蛋白(AFP)在肝癌和恶性畸胎瘤中可增高。

2.基因检测

包括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基因扩增检测和基因突变检测,可确定是否有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因存在,从而做出诊断。

3.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包括透视与平片,如部分外周性肺癌、骨肿瘤可以在平片上出现特定的阴影;造影检查,如上消化道造影可能发现食管癌、胃癌等,钡灌肠可以显示结肠癌等;特殊X线显影术,如钼靶摄影用于乳腺癌的检查。

(2)超声检查  简单、无创,广泛用于肝、胆、胰、脾、肾、甲状腺、乳腺等部位的检查,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肿物的穿刺活检,成功率较高。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常用于颅内肿瘤、实质性脏器肿瘤、实质性肿块及淋巴结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CT检查分辨率高,显像清楚,可以在无症状情况下发现某些特定器官的早期肿瘤。低剂量螺旋CT可以降低对人体的放射线照射剂量,而图像清晰程度也能满足临床需求,从而可以实现对某些特定部位肿瘤的高危人群进行大面积筛查,如肺癌的早期筛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放射性核素显像  根据不同肿瘤对不同元素的摄取不同,应用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对肿瘤进行显像。对骨肿瘤诊断的阳性率较高,还可用于显示甲状腺肿瘤、肝肿瘤、脑肿瘤等。

(5)磁共振(MRI)  与CT相比,对比分辨力更好,没有骨伪影干扰,并可显示任何截面,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肿瘤的首选方法。对观察肿瘤和血管关系、纵隔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盆腔肿瘤也有一定价值。

(6)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  以正电子核素标记为示踪剂,通过正电子产生的γ光子,重建出示踪剂在体内的断层图像,是一项能够反映组织代谢水平的显像技术,对实体肿瘤的定性诊断和转移灶的检查准确率较高。

4.内镜检查

是应用腔镜和内镜技术直接观察空腔脏器和体腔内的肿瘤或其他病变,并可取组织或细胞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有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胸腔镜、子宫镜、阴道镜、膀胱镜、输尿管镜等。

5.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为目前具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手段。

(1)临床细胞学检查  包括体液自然脱落细胞检查,如痰液、尿液沉渣、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以及阴道涂片检查等;黏膜细胞检查,如食管拉网、胃黏膜洗脱液、宫颈刮片以及内镜下肿瘤表面刷脱细胞;细针吸取细胞检查,如用针和注射器吸取肿瘤细胞进行涂片染色检查等。细胞学检查取材简单,应用广泛,但多数情况下仅能做出细胞学定性诊断,有时诊断困难。

(2)病理组织学检查  根据肿瘤所在不同部位、大小、性质而采取不同的取材方法。空腔脏器黏膜的表浅肿瘤,多在内镜检查时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位于深部或体表较大而完整的肿瘤宜行穿刺活检;手术时切取部分肿瘤组织进行快速病理学检查。对色素性结节或痣一般不做切取或穿刺活检,应该完整切除检查。各类活检均有促使恶性肿瘤扩散的潜在可能性,需要在术前短期内或术中施行。

五诊断
根据肿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和性质,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细胞病理学检查通常能做出明确诊断。除了明确是否有恶性肿瘤,还应进一步了解其范围和程度,以便拟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但目前仍缺乏理想的特异性强的早期诊断方法,尤其对深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更为困难。

六分期
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的评价疗效和判断治疗预后。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分期方法。在TNM分期系统中,T指原发肿瘤,N为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

T分期(Tumor)代表肿瘤的发展程度可分:

TX 无法找到原发性肿瘤或定义分期;

T0 没有原发性肿瘤的存在;

Tis 原位癌;

T1-T4 根据肿瘤大小及生长扩散情形;

N分期(Lymph Node)表示依照淋巴结受到的影响情况分成:

NX 无法确定淋巴结影响分期;

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癌细胞;

N1-N3 淋巴结转移的情形;

M分期(Migration)则是根据远端转移的情形分成:

MX 无法确定远端转移的分期;

M0 没有远端转移发生;

M1 已产生远端转移;

不同的T、N、M组合诊断为不同的期别,各种肿瘤的TNM分期标准由各专业会议协定。

有些肿瘤的治疗和预后与病理分级或浸润深度有关,因此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分期方法。

七治疗
恶性肿瘤有很多种,其性质类型各异、累及的组织和器官不同、病期不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等情况,综合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介入治疗、微波治疗等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手术治疗

理论上,若是以手术完全移除肿瘤细胞,癌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对早期或较早期实体肿瘤来说,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手术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根治性手术  由于恶性肿瘤生长快,表面没有包膜,它和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局部浸润明显,并可通过淋巴管转移。因此,手术要把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和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结彻底切除。这种手术适合于肿瘤范围较局限、没有远处转移、体质好的患者。根据切除范围不同分为瘤切除术、广泛切除术、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

(2)姑息性手术  肿瘤范围较广,已有转移而不能作根治性手术的晚期患者,为减轻痛苦,维持营养和延长生命,可以只切除部分肿瘤或作些减轻症状的手术,如造瘘术、消化道短路等手术。晚期肿瘤可以做肿瘤的大部切除,降低瘤负荷,为以后的放、化疗或其他治疗奠定基础。如晚期卵巢癌可姑息性切除大部分卵巢肿瘤,化疗后进行二次手术,切除残留病灶,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3)诊断性手术  通过不同的手术方式获得肿瘤病理学检查的标本,如穿刺取材或术中切取小块组织等。对深部的内脏肿物,需要开胸、开腹或开颅检查,术中病理检查证实后,则立即进行治疗性手术。

(4)预防性手术  用于癌前病变,防止其发生恶变或发展成进展期癌,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结肠切除而获益,因这类患者若不切除结肠,40岁以后约有一半可发展成结肠癌,70岁以后几乎100%发展成结肠癌。子宫颈严重异性增生时可行子宫颈锥切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BRCA1和BRCA2有突变的遗传性乳腺癌家族成员,可行双侧乳腺预防性切除。

(5)转移灶的手术  对于单个的肺、肝、骨等转移灶,行切除治疗,仍可争取5年生存率。如原发性肺癌仅有骨的单个转移病灶,而原发肺癌又可彻底切除者,可同时或先后行原发灶加转移灶的切除手术。

2.化学治疗

是用可以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治疗癌症。由于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快速的细胞分裂及生长,所以抗癌药物的作用原理通常是借由干扰细胞分裂的机制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譬如抑制DNA复制或是阻止染色体分离。多数的化疗药物都没有专一性,所以会同时杀死进行细胞分裂的正常组织细胞,因而常伤害需要进行分裂以维持正常功能的健康组织,例如肠黏膜细胞。不过这些组织通常在化疗后也能自行修复。因为有些药品合并使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化学疗法常常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的药物,称做“综合化学疗法”,大多数病患的化疗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

3.放射线治疗

也称放疗、辐射疗法,是使用辐射线杀死癌细胞,缩小肿瘤。放射治疗可经由体外放射治疗或体内接近放射治疗。由于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都较正常细胞快,借由辐射线破坏细胞的遗传物质,可阻止细胞生长或分裂,进而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不过放射治疗的效果仅能局限在接受照射的区域内。放射治疗的目标则是要尽可能的破坏所有癌细胞,同时尽量减少对邻近健康组织的影响。虽然辐射线照射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都会造成损伤,但大多数正常细胞可从放射治疗的伤害中恢复。

4.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从90年代后期开始在治疗某些类型癌症上得到明显的效果,与化疗一样可以有效治疗癌症,但是副作用与化疗相较之下减少许多。在目前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这项治疗的原理是使用具有特异性对抗癌细胞的不正常或失调蛋白质的小分子,例如,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治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但耐药基因的出现是目前阻碍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主要障碍。

5.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内的免疫机制来对抗肿瘤细胞。已经有许多对抗癌症的免疫疗法在研究中。目前较有进展的就是癌症疫苗疗法和单克隆抗体疗法,而免疫细胞疗法则是最近这几年最新发展的治疗技术。

6.中医中药治疗

配合手术、放化疗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促进患者恢复,增强对放化疗的耐受力。

7.基因治疗

通过外源基因导入人体以纠正基因缺陷的方法,目前,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概念已从纠正基因缺陷扩大到将外源基因导入人体,最终达到直接或间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

8.内分泌治疗

某些肿瘤的发生和生长,是与体内激素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内分泌状况来进行治疗。如性激素可以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姑息治疗。

9.高温治疗

近10余年来发展的微波热疗技术、超声聚焦及射频技术等,是利用局部高温使癌细胞受热坏死,较少伤及正常组织,简便、安全。

10.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的能力密度高、平行性好、定位准确等优点,经适度聚焦后对病灶做无血切除术。

11.冷冻治疗

冷冻时细胞内外形成冰晶,造成癌细胞损伤。可用于体表肿瘤或内脏肿瘤。

八预防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据此提出了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概念:

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近年来的免疫预防和化学预防均属于一级预防,如乙型肝炎疫苗的大规模接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结直肠腺瘤进行化学预防等。

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发生,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包括:①对癌症危险信号(如持续性消化不良、绝经后阴道流血、大小便习惯改变、久治不愈的溃疡等)的认识和重视;②对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定期检查;③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④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⑤肿瘤自检(对身体暴露部位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三级预防是治疗后的康复,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6
发表于 2018-7-23 17:3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23 21:25 编辑

内源性因素

(1)遗传因素 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只是少数不常见的肿瘤,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谓的遗传易感性,包括染色体不稳定、基因不稳定以及微卫星不稳定。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者,因存在胚系细胞APC基因突变,40岁以后大部分均有大肠癌变;Brca-1、Brca-2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相关,发生率达80%以上。

(2)免疫因素  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如丙种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AIDS(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生于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内分泌因素  体内激素水平异常是肿瘤诱发因素之一,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腺癌有关,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
-------------------------------------------------------------------------------------------
以上所述内源性因素,第一条遗传因素,这个是先天决定的,不由人可以改变的。但是以下两种因素:免疫因素和内分泌因素,与人的心情,心态的好坏密切相关。临床经验可知:患癌症的人大多有心理损伤。一个豁达的人,乐观的人一般是不会患上癌症的。

点评

“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赞成。 良性肿瘤能治,恶性肿瘤不可治,西医知道,然而患者及家属是不知道的。医生应当将真相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其作出合理的选择,这才是有职业道德的行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5 08:21
7
发表于 2018-7-23 23:5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3 16:03 编辑

《内经》对肿瘤的认识
2.1 肿瘤得之于“寒”:卫气不得荣养
《灵枢·水胀》篇云:“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意思是说“肠覃”这种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寒气”停留到“肠外”,与卫气(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免疫”)相互斗争的缘故。“寒”实质是“使人寒”,代表这种“气”能导致“寒”——局部能量缺乏,因而使卫气得不到足够的补养(荣,补养之意),战斗力虚弱,不能够祛除局部的“寒气”。然而,又因为“寒气”在这儿的原因,卫气不得不继续停留在这儿担当起守卫作战的职责。如此搏结日久,正不敌邪,卫气败降,肿瘤就可能滋生壮大,蔓延发展。“恶气乃起,瘜肉乃生”乃互文见义,“恶气”、“瘜肉”都可以看做肿瘤的别称。
为什么偏寒就会导致卫气不足呢?所谓“寒”意味着能量缺乏,人体的能量来源于代谢,能量缺乏意味着代谢低下,供养不足,营不得通,卫不得充,这就类似于军队处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又后勤不继,缺衣少粮,如此饥渴之兵,冻乏之旅,疲惫之师,战斗力又怎么可能强?长久之下,能坚持住就已经很不错了,又怎么能堪镇压和荡平肿瘤这个“细胞社会叛逆者”的大任呢?! 因此,《内经》反复强调“寒”这个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地位,如《灵枢·百病始生》曰: “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此处“积”也是《内经》对肿瘤的称谓。
2.2  中医更加看重整体营卫的运动变化,并非着眼于肿瘤本身
《内经》认为:正常情况下卫气(免疫)应该祛邪于无形,在人体不知不觉中就把各种入侵的病原体以及体内各种衰老和突变的细胞清除掉,这称之为“阳秘”的状态;病理情况下卫气却可能出现偏寒偏热(寒热)、偏多偏少(虚实)的倾移变化——偏热则过亢,易生脓肿等或导致自身器官的损伤;偏寒则不足,易生肿瘤等免疫低下的疾病。可见,中医对肿瘤发生的认识并非着眼于肿瘤本身,而是更看重整体卫气(营卫)的运动变化,以卫气整体调控的紊乱来说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而且强调卫气不能祛除肿瘤细胞的根本原因在于“寒”——局部代谢不足。这为我们从免疫和代谢的角度重新认识肿瘤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8
发表于 2018-7-24 00:0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3 16:02 编辑

3.1 人体代谢优先供给免疫的需要
在生命过程中,机体和病原体不断斗争的过程可以说伴随始终。免疫细胞为了能更好地应对不同种类、部位和规模的病原体入侵,常常要变换不同的工作模式。无论是免疫细胞的活化、转运,还是免疫细胞的大量增殖,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相对来说,免疫细胞的活化需要机体更多地采取分解代谢来提供活化所必需的能量,免疫细胞的增殖又是一个以合成代谢为主的过程,这同样需要机体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同病原体作战的迫切需要促使机体的代谢状态从生理状态向更适合免疫细胞所需要的方向转变,这一切改变的过程都是在机体精密而有序的调控下进行的,其中免疫与代谢系统之间密切而协同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就成了免疫细胞有效发挥作用和机体生存的关键【7】。代谢与免疫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代谢和免疫之间这种结构和调节上的紧密精巧的平衡关系是机体稳态调节的核心机制【8】。

9
发表于 2018-7-24 00:0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3 16:03 编辑

3.2 免疫细胞具有和肿瘤细胞相类似的代谢模式
虽然,人类很早以前就发现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免疫抑制,营养不良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甚至死亡,但是,长期以来,免疫和代谢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各自在各自的领域独自进行,很少有人关注到代谢与免疫的相互作用。上世纪二十年代,Otto Warburg的卓越研究发现白细胞活化时更多的采取糖酵解作为供能的主要方式,这与一般的细胞以氧化代谢为主不同,而与癌症细胞的代谢模式类似,即使在有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称之为“瓦氏效应(the Warburg effect)”【9】。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在发挥免疫作用时都表现出和癌细胞相似的有氧糖酵解效应也就是瓦氏效应【10】

10
发表于 2018-7-24 00:0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3 16:03 编辑

3.3 免疫和肿瘤细胞对代谢微环境的竞争
免疫和肿瘤细胞之所以在有氧条件下,也优先采用糖酵解这种获能方式,这与免疫和肿瘤细胞都具有快速增殖的特性有关。糖酵解提供了细胞快速增殖所需要的碳、草酰乙酸等形成细胞骨架的原材料,而不只是能量。庞广昌教授【11】指出:“为了满足细胞繁殖,其三羧酸循环中的重要中间产物都必须被征用,不再能形成循环。氧化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也就不能再正常运行。”事实上,瓦氏效应并非只存在于免疫和肿瘤细胞,同时还存在于胚胎细胞,“有氧糖酵解实质上是细胞增殖的基础”。在免疫与肿瘤细胞相遇作战时,出于细胞增殖活化的迫切需要,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形成了事实上的对代谢微环境能量利用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过程的失利常常是免疫细胞不能正常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原因【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8 06:56 , Processed in 0.06469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