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栋医学论文集:“细辛不过钱”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0 16:5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细辛不过钱”辨析
(《河北中医》杂志 1993年增刊)

金栋  金经国  河间市人民医院

《本草纲目·草部·细辛》云:“承曰:……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闭塞,不通者死。”乘乃陈乘,是宋代哲宗元祐时阆中医士,其著作为《本草别说》。该书载细辛用量若单用末时“不可过半钱匕”,此与宋代《大观政和本草》即《证类本草》相吻。因《本草纲目》的影响巨大,故后世医家多宗“细辛不过钱”之说,如汪昂《本草备要》便是;或认为细辛不可过五分,如缪希雍《本草经疏》。

细辛的用量,《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79):“煎汤:0.3-1钱。”全国高校统编五版教材《中药学》(凌以揆主编)载:“1-3g”因此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是“不过钱”。比如处方中每涉及到细辛用量超过3g时,药房则要求签双名;若超过20g药房有拒付之时,理由是“细辛不过钱”。

细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本经》云:“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上品“多服、久服不伤人”。在汉代张机《伤寒杂病论》中,细辛的方剂不下十首,其用量(折合后之今制)皆已超过钱,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中细辛用量三两(三钱),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中细辛二两(二钱),与其药物之量大体相同,且煎煮方法亦一致。而唐·孙思邈《千金方·诸风》小巗蜜汤中细辛用量四两、独活寄生汤中细辛用量二两。可见唐以前未曾有“细辛不过钱”之说。

“细辛不过钱”只是在“单用末”时,并不包括煎剂,但后世医家推而扩充至煎剂,从而约束了后人的手脚,遗害数百年。实际上明代后的几百年中,亦有不少医家从临床角度出发,认为“细辛不过钱”是不可取的,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少阴病麻黄附子汤证》云:“方中细辛二两,折合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张隐庵曾明辨其非,二钱非不可用。”

细辛的正品药材包括辽宁细辛和华细辛两种。辽细辛含挥发油3%,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油酚;华细辛含挥发油2.75%、1.5%不等,其成分除甲基丁香油酚(占50%)外,尚有细辛酮、蒎烯等。据现代药理研究,华细辛挥发油作用到动物体内,“初呈兴奋现象,继则陷于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中药大辞典》)但亦有药理证明:“华细辛水浸剂或醇浸剂……有浸润麻醉作用,但煎剂无效……细辛醇浸出液之毒性大于水煎剂。”(《中药大辞典》)可见细辛单用末,确有“气闷闭塞、不通而死”之虞,故云“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但水煎剂由于煎熬后,其毒性经挥发可减低或消除,故细辛水煎剂“不过钱”之说不可取。另外从临床实践观察,细辛用量若在3g以内,功效甚微。如治头痛、牙痛,其用量多在10g以上;而对风寒湿痹之疼痛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用量多在20g-30g以上,功效卓著,且未见不良反应。因此细辛的常用量应定为:3g-9g与其他药同煎即可;但为了慎重,若大剂量使用细辛时,应先煎30min后,再纳他药。

综上所述,水煎剂“细辛不过钱”之说不可取,在临证时可因病人病情之异,适当加大细辛的用量,效果更佳。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6:5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8-11-20 21:21:46 | 只看该作者
有见地!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18-11-20 21:29:29 | 只看该作者
郭诚杰用细辛的经验
时间:2016-11-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卫华 冯伟
  国医大师郭诚杰从医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手段多样,或针或药,或针药并用,遣方用药灵活,其中对中药细辛的运用经验颇为独到,并且每收良效。笔者有幸跟随郭诚杰临床学习,现将其应用细辛的经验总结如下。

【细辛的药性与毒性】

  细辛的药性 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细辛的根,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载:“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陶弘景谓:“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含之去口臭。”张元素谓:“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黄元御谓:“降冲逆而止咳,趋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郭诚杰总结各医家之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细辛具有较好的蠲痹通阳、散寒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的作用,可以应用于肺系疾病、痹证及各类痛证等疾病。

  细辛的毒性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这是超量服用细辛引起中毒的首次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中主要含挥发油,其药用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其中黄樟醚为主要有毒成分。若用于汤剂,由于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因此在煎煮超过半小时以后,黄樟醚的含量下降,不会引起人体中毒反应。许多医生都会以“细辛不过钱”“有毒”等说法,采用较小用量(一般3克左右)。郭诚杰认为,这是对细辛的误读误解,细辛虽有毒性,但在严格用量、合理的煎煮方法,特别是在辨证准确与合理配伍下应用方可安全、效佳。

【细辛的功效】

  蠲痹止痛 细辛辛香走窜,善于祛风散寒除湿,蠲痹止痛效佳,为治疗痹证要药。常与附子、川乌、羌活、独活、黄芪、桂枝等同用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重用细辛。细辛用于痹证,是针对寒湿阻滞而发挥作用的。痹证多为机体遭受风寒湿邪,寒湿凝滞关节,久滞经络,不通则痛。《本草正义》言:“细辛,芳香最烈,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关节,外之行孔窍而达肌肤。”

  温经通脉 细辛香散温通,气胜味烈,能祛脏腑经络之寒,温经止痛治疗脏寒痹阻之证。《本草正义》言:“细辛,芳香最烈,其性辛窜燥烈,上能开肺,中能暖胃,下能温肾。”刘河间言:“细辛气温,味大辛,气厚于味,入足厥阴、少阴血分,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细辛与当归、益母草、香附、白芍等同用治疗顽固性痛经,尤其对于证属寒滞胞脉、气滞血瘀型的痛经,郭诚杰认为在活血通经药的基础上配伍应用细辛可起引经之功,并增强温经散寒、行滞止痛的功效。当归、益母草活血调经,香附疏达气机,白芍缓急止痛。另外对于四肢厥冷之证,郭诚杰常应用细辛配伍桂枝、黄芪、附子、当归等通脉温经回厥。

  用于疼痛较重、无热象且偏寒之乳腺增生病,郭诚杰强调要根据证候选择配伍,往往服药2~3剂后能达到明显的止痛效果。郭诚杰常用细辛、延胡索、五倍子按比例研末,醋调糊状外敷患处皮肤。郭诚杰认为,细辛内服用于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温通经脉、通络止痛之功,而外用则能起到散结消块、通络止痛之功。

  宣通鼻窍 细辛辛散温通,芳香透达,通鼻窍之力卓著。《本草经》言:“久服明目,利九窍。”陶弘景谓:“除喉痹,鼻不闻香臭。”郭诚杰临床应用多配伍益气、温经及解表之药固表、宣肺、开窍治疗过敏性鼻炎。本病主要为风寒外侵于鼻,内犯肺脏,肺窍不通则见鼻塞、流涕及喷嚏等症。《景岳全书》言:“凡早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证治要诀》言:“清涕者,肺冷肺寒所致。”《诸病源候论》言:“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应用细辛脏窍兼顾,肺鼻同治,以发挥其辛温发散、开通鼻窍之功。

  温肺化饮 郭诚杰认为,大凡辨证属于水饮停肺、寒饮射肺所致之咳喘均可应用细辛。细辛可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治疗咳嗽。细辛用于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嗽始于医圣张仲景之小青龙汤。郭诚杰认为此型咳嗽必用小青龙汤治疗。方中细辛辛散温燥,既入肺经外散表寒,又入肾经温化里寒,当重用细辛,常配伍干姜温肺化饮,助麻、桂解表,配伍五味子敛气,白芍和营,半夏降逆,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解表化饮之功。

  细辛可与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同用治疗哮喘。对于偏于寒盛或纯系寒痰停饮射肺的寒哮病,郭诚杰常用张仲景之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此病。寒哮乃寒痰阻滞,气失升降,而导致咳嗽胸满、气逆喘急。方中细辛通阳平喘,配伍干姜加强温肺散寒之效,艳日当空高照,阴霾自化,则气之升降可复矣,配伍五味子敛肺止咳,以防止细辛辛散伤肺,茯苓渗湿,甘草和中,郭诚杰用此方加减治疗哮喘偏寒者常取得满意效果。

【细辛的用法及用量】

  郭诚杰临床使用的细辛均为辽细辛的根,并在煎服方法与剂量方面有丰富的用药经验。他认为“细辛不过钱”之说是指在用单味细辛或入丸散剂时的细辛用量,若入汤剂服用可根据患者体质状况、主证、兼证而选择用量,不必拘泥于“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否则难以奏效。因此,细辛入汤剂时必须加大其量。为了降低其毒性,必须增加煎煮的时间。

  内服 如治疗寒性疼痛将细辛研末,用已煎的汤剂冲服或吞服,其量必须控制在1~3克;若治疗风寒头痛、牙痛、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等位于头面部的疾患,一般用量为3~6克,嘱患者将细辛与其他药同煮同服;若用于体质偏寒无热象且疼痛较重的乳腺增生病,一般用量为6~9克,有很好的通络止痛效果;若用于寒饮内停之咳嗽等肺系疾患,一般用量为9~12克;若治疗痹证,其不同的部位用量不一,颈部及肩部一般用量为9~15克,常配伍葛根、黄芪、丹参、赤芍和地龙等;腰腿痛用至12~15克,常配伍川乌、草乌、乳香、没药、木瓜和牛膝等;顽痹可用至20克,常配伍附子、豨莶草、狗脊、牛膝和川断等。郭诚杰指出,凡细辛用量在9克以上,均应嘱患者将细辛在砂锅先煎不少于30分钟,且将煎煮锅锅盖打开,以利于毒性成分的挥发。

  外敷 郭诚杰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常用细辛、延胡索、五倍子按1:2:3的比例研末,醋调糊状,外敷于增生肿块皮肤表面,1天换药1次。

【病案举例】

  患者汤某,男,45岁,2014年12月2日初诊。患者双侧膝关节以下有冷感十余年,冬季加重有胀感。近一月双手亦有冷感,经B超查下肢血流变正常,饮食、睡眠、二便均可,多饮酒。查体型偏胖,面色红,舌边尖红,脉弦细。既往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有脂肪肝病史。辨证:寒凝经脉;治则:温补脾阳,通经活络。处方:当归四逆散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20克,桂枝20克,赤芍15克,生甘草9克,通草9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细辛15克,3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2月8日):患者双手及膝关节以下冷感消失大半,舌红苔白,脉弦细。拟原法继服,6剂后再诊,诸症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为寒凝经脉证,郭诚杰用当归四逆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旨在温阳通络。方中黄芪、生甘草健脾益气,赤芍、当归、丹参通经养血,桂枝、细辛、通草通经止痛,其中细辛具有较好的温经通脉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驱寒通络止痛之功。

  基于上述的经验,郭诚杰也提出告诫,在治疗疾病时,要严格把握细辛的应用指征,若用之不当,则可引起胸闷、恶心、呕吐等诸多不良反应,药证相对,才能发挥其效,治愈疾病,屡起沉疴。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9 04:34 , Processed in 0.0507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