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第2讲(13):大黄䗪虫汤《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20 14:0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黄䗪虫丸
(《金匮要略》)

提要
比较大黄䗪虫丸、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抵当丸
比较大黄䗪虫、下瘀血汤

熟大黄 300g 黄芩 60g 甘草 90g 桃仁 120g 杏仁120g 白芍120g 生地黄 300g 干漆(煅) 30g 虻(炒)45g 水蛭(制)60g 蛴螬(炒)45g 䗪虫(炒)30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5丸,温开水兑入黄酒少许送服。现多为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原书大黄75g)

本丸主治由于五劳七伤,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受到影响,致使内有干血(时间久的瘀血),面黄,羸,腹满少食,少腹硬块,肌肤甲错,两目黯,或舌上有瘀斑,女子经闭,脉象涩而带弦等。

本方主药大黄,从胃络中宣瘀润燥。黄芩、杏仁、桃仁、生地黄,清肺卫,润心营,补肝虚,滋肾燥。干漆性急,破脾胃、关节瘀血。虻虫性升,破阳分瘀血。水蛭性下,逐阴分瘀血。蛴螬去两胁坚血。䗪虫破坚、通络、行伤,具有特效,故于方名中标出。芍药、甘草养肝扶脾,解药毒。综而观之,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桃仁、杏仁润而濡其干,虫药以动其瘀,大黄通以去其闭,黄芩防止血虚生热。

本方所主之证为虚中夹实之证。主要是补血虚而消干血,与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所主之膀胱蓄血(新瘀之血)不同。本方寓消干血于补正之中;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则主用于实热之证,以下蓄血为主。本丸与应证的汤药同时服用,效果更好。

我于1950年,曾用此丸配合秦艽扶羸汤、四乌鲗骨一芦茹丸随证加减,治愈一青年女子闭经一年多,盗汗骨蒸,体温在37.8-38.5℃,将近一年不退,五心烦热,羸瘦颧,行走乏力,脉象细弱而数,经几个西医院检查未查到阳性所见。我辨证此为干血劳。用应证汤药加服本丸,并按《黄帝内经》配制了四乌鲗骨一芦茹丸同服。治疗3个多月,月经来潮,诸症痊愈。

还曾用此丸经常服用(约8-9个月以上),配合桃红四物汤合通窍活血汤(服用汤剂两三个月以后配成丸药长期服用)治疗过一例患“倒经”的女青年。西医诊断为双侧“脑动静脉畸形”,曾因月经不按期来潮,在月经应潮而未潮时发生鼻衄,如不衄血则发生过两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用上药治疗后,月经按期来潮,不再在月经应潮时而鼻衄。追访10余年,发育、精神、体力、工作均正常(参阅拙著《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第21-26页)

大黄䗪虫丸与下瘀血汤(《金匮要略》)同为治瘀血的方剂。下瘀血汤(大黄、桃仁、䗪)主治产妇腹痛,烦满不得卧,服枳实芍药散(枳实、白芍等分)无效者,以此汤治之,攻下瘀血即愈,亦治妇人经水不利。由此可见下瘀血汤主新淤之血,用于实证;大黄䗪虫丸则主久瘀之血(干血),用于虚中夹实(干血、瘀血)之证。

《金匮》说此丸为“缓中补虚”之剂,意思是说干血除,则气血得生,正气渐复,而达到缓中补虚之目的。且用为丸剂,亦寓“丸者,缓也”之意。总之,应根据气血虚损的情况,在调补气血的同时,兼用大黄䗪虫丸缓治,则易收到应有的效果。

本方用于治干血劳证确有效果,不可因有破血药而不敢用(如我治的倒经患者因常服此药,一次到药店欲购买30丸,药店人员惊奇地说:“这药不能吃那么多。”不愿卖给她。后经解释才卖)。其实,只要认证无误即可大胆使用。正如陈修园在《金匮方歌括》中所说:“五劳要证须用此,此方世医勿惊疑,起死回生大可恃。”当然,用药要随时注意辨证论治,不可因古人多夸此方而轻易乱投。

注意,对妇女非因瘀血、干血引起的经闭,不可投用此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7 23:13 , Processed in 0.1406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