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110~119条为火邪変证及坏病。 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讝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薰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词解】 熨:指将药物炒热或砖瓦等物烧热,以布包裹,温熨身体某一部位,以怯寒镇痛的一种疗法。 卓然:即突然。 谷气:指饮食消化以后所产生的热气。 头汗出,剂颈而还:剂同齐,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正常人也可出现,例如进餐时或小儿睡眠时头部出汗,不伴有其它症状,这是正常现象。疾病情况下常见证侯有湿热熏蒸头汗、阳气不足头汗。湿热熏蒸头汗常常伴有小便不利,身目发黄,恶寒发热等,符合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二校补充:高温可直接导致血循环中红细胞损伤。大面积的Ⅱ度或Ⅲ度 烧伤后24~48h内可发生急性血管内 溶血,溶血程度与烧伤面积有关。温度超过49℃时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会 变性,使膜弹性及变形性减低,因而红细胞易于破坏。这是对于火劫身黄的解释。 口干、咽烂:在严重感染病过程中或后期出现口干、咽烂有两种情况:一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二是广泛的口咽腔溃疡。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出现其预后不良。 哕:即干呕,是指欲吐而呕,无物有声,或仅呕出少量涎沫。“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属于胃热干呕中的实证。而且哕与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等谵妄状态相伴发生,发说明这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哕,呕,吐,恶心,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的症状,都有其定义,是可以区别的,呃逆俗称“打咯忒”即膈肌惊挛;嗳气是胃内的气体被挤压从口腔排出,《伤寒论》中称为“噫气”,俗称“打嗝”,正常情况下饱食后,胃内的气体被食物挤压“打嗝”一般不叫嗳气,通常把嗳气作为病理状态下的一个症状;恶心是欲吐不吐,欲罢又不止的一种症状;吐是有物无声;呕是有声有物。但是临床上有时不必要明确区分,本条中的“哕”作“呃逆”解,更符合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膈肌痉挛。 捻衣摸床:病人神识昏糊时,两手不自觉地摸弄衣被床帐或在空中抓摸。属于谵妄状态。 火劫:指用温针、艾灸、熏、熨等法劫迫发汗。火法,原本是一种治疗方法,使用不当时就变成了火劫。火劫可以使原来的外感热病,特别是温病的病情加重;火劫也可以作为一种病邪看待,火邪、热邪都是温病的病因。在《伤寒论》中误用汗、吐、下、火诸法所引起的变证和坏病,汗、吐、下、火可以看作是“治疗方法”被误用,也可以看作是病因与症状。因为中医对于病因的认识有审证求因的原则,即根据临床表现来推断疾病的原因;西医在确定病因之后,根据病因解释临床表现之外,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根据临床表现来推断疾病的原因(审证求因),绝大多数感染病都是如此,只在少数情况下,在诊断不清时才用病原体诊断方法。例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等都是根据临床表现作出诊断,推断其病因是化脓性球菌,使用青霉素治疗而痊愈,病因得到证实。如果没有痊愈,才进一步作病原体检查。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小便利”指小便的量正常,说明肾功能正常,所以有可以治愈的希望。 【解读】 110条,111条是指用火法或者热熨法强行发汗,误治引起的坏病,根据临床表现属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现代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证实,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如果肾功能正常,病人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十二枚 牡蛎熬,五两 蜀漆洗去腥,三两 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 ,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词解】 亡阳:这里指亡“心阳”,属于高热惊厥。与真武汤、四逆汤亡阳证不一样,发汗亡阳证(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是筋惕肉瞤;而惊狂亡心阳属于意识内容障碍中的精神错乱。本条与64条心阳虚桂枝甘草汤证、118条心阳虚烦躁证相比,按病情轻重排列,本条病情最重。 惊狂:“惊”有两种意思,即惊厥与善惊。“狂”是指发狂与如狂。善惊是指易受惊吓,或自觉惊慌,心中惕惕然不安,且不能控制的症状,兼有躁狂症状者也称“惊狂”。“惊狂,卧起不安”是一组功能性的精神症状。与热邪陷入心包、侵入营血引起的神昏、谵语、惊厥不一样,应当区别。 蜀漆:为常山的苗叶,有毒,功效应用与常山略同,而涌吐功效比常山强。蜀漆与牡蛎配伍,煎汤服能涌吐痰涎,治小儿暴惊昏厥。常山有解热、抗疟、抗阿米巴作用。可以刺激胃肠道的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末梢,反射性的引起呕吐。 【解读】 龙骨、牡蛎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磷酸钙,还含有铁、钾、钠、氯、铜、锰等。其抗惊厥作用与铜、锰含量有关。如上所述蜀漆有解热作用,蜀漆与牡蛎配伍,煎汤服能涌吐痰涎,治小儿暴惊昏厥。桂枝汤治疗感冒,所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的适应症是感冒兼有高热、躁烦甚至惊厥。 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相比,本条是太阳病惊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是少阳病烦惊、谵语。太阳病惊狂属于感冒发热性谵妄状态(为体温达39℃以上出现的谵妄),多见于小儿感冒高热惊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是感染中毒性脑病中的一种表现。 113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语释】 病人的症状好象是伤寒,但其脉象不是弦紧,而是弱无力。脉弱的必然口渴,如果误用火法,必然发生谵语。假如脉弱兼浮而发热的,欲解其外,当用汗法,使邪随汗出而愈。 【解读】 太阳病伤寒、中风与温病卫分证和西医的感染病前驱期、感冒是一个证态,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的症候群,在临床上很难区分。在理论上及典型病人容易鉴别,而在临床实践当中典型病人是少数,非典型病人是多数,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都有许多中间型。伤寒、中风与温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的第一方都是桂枝汤,尽管有人批评桂枝汤不应当属于温病学,但是《伤寒论》与温病学之间的血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前已叙及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有许多中间型,桂枝汤就是麻黄汤(辛温发表)与银翘解毒散(辛凉解表)之间的桥梁。当疾病的初期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时,这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的症候群,如果脉浮数为太阳病中风;如果脉弦紧为太阳病伤寒;如果脉弱而口渴则为温病。在理论上它们的区别是非常明确的,而在临床实践当中如此典型的病人是很少见的,还要结合其它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判断。在临床上对于初期发热的病人,如果诊断还不十分清楚,往往是一边观察一边治疗,以免误治。这时一般不作病原体诊断,因为这样的病人绝大多数是感冒,病原体诊断价格昂贵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于初期发热的病人必须认真收集及分析其临床表现,在这方面中医有其特长,在这个证态里中医有许多个证及方可供选择,例如:太阳病伤寒证麻黄汤;太阳病中风证桂枝汤;风温卫分证银翘散;秋燥卫分证桑杏汤;湿遏卫分证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等。可以根据发病季节、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治疗,而且能在治疗各类感冒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对相类似的传染病、感染病的误治。 114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词解】 清血:清通圊,圊者,厕也。圊血,即便血。 火邪:病因名,意思是因火成邪,指太阳病误以火熏疗法而致的血热变证,属“火逆”范畴。 115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词解】 追虚逐实:指血虚或邪盛的病人误用灸法,其结果是损伤了已经血虚病人的正气,加重了邪盛病人的病情。 火逆;指误用烧针、艾灸、熏、熨等火法治疗而致的变证。 痹:这里是麻痹的意思。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去皮,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提示】 桂枝汤具有调整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如果理解为胃肠道异常的逆行蠕动,那么,桂枝加桂汤能泄奔豚气,就能与西医的理论一致。因为“奔豚气”完全是病人的感觉,没有任何客观的、医生通过视、听、味、嗅、触摸等感觉可以感觉到的体征,所以很难把握。 二版补充:奔豚气-反流性食管炎证态。本条是指奔豚气的前期表现,而不是奔豚气。参考《金匮要略》 奔豚气 118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主之。 桂枝去皮,一两 甘草炙,二两 牡蛎熬,二两 龙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词解】 烧针:又名火针、燔针等。针刺时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穴位,立即拔出,用手按压针孔。这是一种古老的散寒取汗的治疗方法,也用来治疗痹证及痈肿排脓。 【解读】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与桂枝甘草汤的病机不一样,适应症差别较大。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的适应症是,在体温尚未上升或躯体症状尚未充分发展前出现的初期谵妄状态(包括烦躁症),多见于流感、伤寒等初期,其主要作用是镇静。桂枝甘草汤的适应症是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紊乱。 119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词解】 温针:针刺入穴位后,以艾绒裹于针柄点燃加温留针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