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6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陶国水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六安,237006)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药引”的发展沿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张炳秀教授对“药引”的基本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理解,认为“药引”有药物易得、质地新鲜、协同起效、品种丰富等特点,其作用有引经、协同、调节气味、吸附、减毒及心理暗示等诸方面。文中还介绍了张炳秀教授常用的“药引”:鸡子壳、鸡子黄、松节、桑枝、陈葫芦瓢、侧柏叶、白茅根、玉米须、向日葵杆芯、鸭跖草、马兰头、落花生叶、粳米等。
【关键词】  张炳秀 老中医经验 药引
业师张炳秀教授,为安徽省卫生厅“首届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68计划)”导师,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部一局)“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指导老师。迄今已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学验俱丰。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国医堂首席专家。
  先生学宗《内》、《难》,旁征各家,早年受名师发蒙,曾受业于 “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王乐匋教授,深得王老学验精髓。张师临证,喜用且擅用 “药引”。于药引之用,取材广泛,讲究实用,且注重地域特色,灵活处方用药,发挥特定疗效。现就有关先生运用药引经验作简要介绍,以供读者诸君借鉴运用,丰富临证用药。
  药引源流简析
  1.《内经》开“药引”先河,为后世丰富其内涵外延奠定理论渊薮
  药引的概念在《内经》中已现端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明·何伯斋在解释此段经文时说:“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张师认为,《内经》所谓的“使药”可谓是“药引”的雏形。现代医家仍有谓“药引”即为“引经药”者,
  如《辞海》对“药引”的释义为“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引导诸药达到病处”。清·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张睿则谓“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也都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
  《内经》还为后世“药引”概念的外延发展提供了理论渊源,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为后来医家对“药引”概念的丰富,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持。
  2.张仲景为善用“药引”者之先驱,然“药引”品种有限
  《内经》而后,善用“药引”者当属南阳张仲景。被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大量“药引”运用经验。有学者统计,在《伤寒论》112个方剂中就有52个应用了“药引”,占方剂总数的46%,说张仲景善用“药引”,实属名至实归。但其“药引”的品种有限,主要是甘草、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这与这一时期药物学、方剂学发展尚未成熟有一定关系。
  3.汉唐以后“药引”理论与临床运用丰富多彩
  汉唐以后,药物和方剂都有了很大发展。药物由《本经》的365种发展到2600多种,方剂也由原来的300多个发展到6~7万个,这也大大丰富了“药引”的内容,其品种由原来的十几个发展到上百个。
  宋代中成药大行其事,政府还成立了成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一部成药典,其所载成药788种,几乎每一种都论述了应配伍的“引药”的内容及服用方法。如,八正散用灯芯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凉膈散用白蜜以缓硝、黄之峻,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金元以降,迨至清代,中医学术空前繁荣,在总结历代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学各个领域均有所发明创新。就“药引”的应用方面,范围已大大超出以前。如,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云:“今人凡药铺中不售,须病家自备者,皆曰引子。”此后,有关“药引”的内涵、外延可以说得到极大丰富,且种类、运用更为灵活。
  张师对“药引”特点理解及临证运用概要
  张师在总结历代医家医著基础上,对药引的基本特点以及临证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同时,在运用 “药引”时更注重地域特色,用法多样,简便实用。
  1.“药引”特点
  药物易得 药引是在处方之后,另注一物以为引子,或口头告知病家于煎药时另加一物以达到提高疗效之目的。此物一般为病家自备,亦多为寻常易得之物,如鸡子壳、浮小麦、玉米须等,在起到协同增效的同时,亦可减少药资。
  质地新鲜 许多药鲜品比陈品疗效佳,因鲜品不易储存,药房多不售,病家自己多能寻到,故多于处方之后嘱病家自备,如鲜芦根、鲜白茅根、鲜侧柏叶等。正如吴鞠通所说“今人凡药铺中不售,须病家自备者,皆曰引子”。生姜、大枣、饴糖等本是常用之药,然因价格低廉且不易储存,故处方之后嘱患者自备当作药引之用。
  协同起效 处方用引是为了提高疗效,但并不是每方必用引,必须根据病情需要而用。如痹证,张师多以松节、桑枝、柳枝为引,但也辨证使用,寒偏重者用松节,湿偏重者用桑枝。还有专病用专引,如白血病或血小板减少,多嘱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以花生煮粥常食。
  品种丰富 《素问·藏气法时论》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药引”品类丰富,食物、药物,动物、植物皆可为引,如鸡子黄、粳米、蜂蜜等皆为食物,甘草、桔梗等皆为药物。
  2.“药引”的作用
  引经作用 宋代以前,药引的作用即等同于“引经药”和“使药”,如白芷、醋、茶叶等。有关“引经”之说,先生总结有“直接归经法”、“相关归经法”、“病因归经法”、“定向归经法”等,此不赘述。
  协同功效 在长期用药中,张师尚有“专病”之引,这些药引本就是疗效独特的药物。如张师治疗痹证,凡为寒痹者,多用松节为引。松节本为治痹要药,《本草图经》谓其“气温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风有湿,作痛,痿弱无力者,用此立痊”。
  调节气味 中药一般较苦涩,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有许多病人难以入口或入口欲吐,可适当加大枣、红糖或冰糖入药,有矫味、改善气味之效。
  吸附作用 中医向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药物本身亦是食物。此外,尚有部分患者对虫类药物有畏惧心理,可以通过食物的吸附作用而使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如张师在治疗肝硬化、肝癌病人时,喜用斑蝥一药,常嘱患者以斑蝥煮食鸡蛋,去斑蝥而食用鸡蛋。
  减毒作用 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经过特定炮制或在特定药物作用下可以起到减毒作用,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如生南星、生半夏加生姜同煮可解其毒。
  心理暗示 民间有中药无“药引”则效差之偏误。有不少患者认为服用中药皆需药引,无药引则效果差,特别是郁证及多虑的病人。有处方外另用一引,虽效用不大,但病人会感受到医生考虑周到,更加信任医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此所谓“医情人情两兼顾”。
  3.张师常用“药引”举隅
  鸡子壳 又名鸡卵壳,混沌池。研究表明,其含碳酸钙91.96%~95.76%。张师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时,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伴胃酸分泌过多,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鸡子壳焙干同煎,以加强制酸收敛之效。
  鸡子黄 味甘,性平。《长沙药解》谓其“入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又谓“鸡子黄,补脾精而益胃液,止泻利而断呕吐”。《伤寒论》载黄连阿胶汤一方,用以治疗少阴病,心中烦,不能卧者,以其补脾而润燥也。《金匮》百合鸡子汤,用之治百合病吐之后者,以其涤胃而降逆也。后世又用其滋阴润燥而熄风,如大定风珠。张师用其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窦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而见胃阴不足,胃燥精亏者,于处方后加鸡子黄一枚,常取效迅捷。
  松节 为松科植物油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枝干的油节。以鲜品入药,味苦,性温。《本草摄要》谓其“入手太阴、阳明、少阴和足厥阴经”。《本草图经》谓其“气温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风有湿,作痛,痿弱无力者,用此立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松节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张师治疗痹证用自制的三生斑蝥酊、龙马二虫丸多以此药为引,疗效满意。
  桑枝 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性平,味苦,入肝经,能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本草摄要》谓“桑枝,功专祛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张师治风湿、类风湿四肢疼痛、漏肩风湿邪偏盛者,多以之为引。
  陈葫芦瓢 为葫芦科植物小葫芦的果壳,味甘苦,性平,能利水消肿。对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等辨证论治之后,加此药为引,利水效果大增,且在西药利尿剂效差情况下,仍有疗效。
  侧柏叶 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和叶,味苦,性凉或微寒,偏于凉血止血。《名医别录》谓其“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中赤白……”张师在治疗月经过多、月经先期、鼻衄、齿衄等病血热妄行之证时多以之为引,疗效肯定。此外,治疗血液病时也常用此物为引。
  白茅根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味苦,性寒,能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清热生津。《滇南本草》谓其“止吐血,衄血,治血淋”。从临床看,其鲜品用治血淋诸症,效佳,而药店多无鲜品,故常嘱病家自备鲜品。
  玉米须 性平,味甘,能利尿,泄热,平肝利胆。在诊治血淋、石淋、肾性水肿、乳糜尿时,常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嘱患者煎汤代茶饮,可提高疗效。
  向日葵杆芯 又称向日葵茎髓,本品具有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泌别清浊之功。民间有单方,用治血淋、尿路结石、乳糜尿、小便不利。张师用其治疗泌尿系结石,乳糜尿等,同时嘱患者用向日葵杆芯煎汤代茶,效果满意。
  鸭跖草 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全草,味甘淡,性寒,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研究证明其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张师临床常用其治高血压辨证为肝火偏旺者,煎汤代茶,对于改善头晕、口苦等症状效果满意。
  马兰头 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凉,味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消肿之功。张师在治疗血液病时,常嘱患者自备佐食。
  田螺 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螺或其同属动物体,味甘、咸,性寒,具有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之功。对泌尿系感染或肝硬化腹水病人,张师常嘱病家取干净田螺3~4枚为引。
  落花生叶 味甘,性平,归肝经。根据其昼开夜闭之生命全息规律及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在治疗失眠病人时,常嘱自备一撮为引。
  粳米 味甘,性平,归胃经,具有益气健胃之效。白虎汤即以此消其苦寒。张师在治疗脾胃病时常佐以粳米一撮为引,或热病后期,以粳米取粥以收调摄之功。
2
发表于 2009-9-7 19:36:24 | 只看该作者

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

学习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09月07日 07:38pm 时添加 -=-=-=-=-
使用药引,送服中药 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    在临床上,医生常用“药引”来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在宋代著名的成药处方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中,记载的“药引”就有十余种之多。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逆的作用,一般用3~5片(约9~15克),水煎取汤送服治风寒外感、胃寒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的多种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
  芦根以鲜者为佳,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对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等,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颇佳。
  黄酒或白酒酒性辛热,通行经络,发散风寒。治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血寒经闭及产后诸疾、跌打损伤和疮痈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药活络丸、七厘散、跌打丸等都可用温酒送服。常用量黄酒为25~50毫升,白酒酌减,亦当根据性别、体质、酒量等增减,勿使醉。
  盐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一般用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
  米汤能保护胃气,某些治疗肠胃疾患的苦寒性药物,如更衣丸,宜用大米汤送服,香连丸用小米汤送服,不拘浓淡及用量。
  红糖有散寒活血补益的作用。治妇科血寒血虚诸症的中成药可用红糖水送服。每次用量为50克。
  藕汁有清热止血作用。如用藕汁送服十灰散,效果较好。制法:将鲜藕洗净、切碎、加凉开水少许共捣烂,榨汁,每次用半杯即可(约100亳升)。
  葱白有通阳散寒助发汗的作用。治外感风寒,用葱白2~3茎切碎,煎水送服荆防败毒丸。
  此外,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蜂蜜,补脾和胃的大枣,清热利尿的竹茹、灯芯草等,都可当作药引与各类中成药配合应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20:50 , Processed in 0.1005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