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4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 16:2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薄〓  〓  荷(《新修本草》)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南北均产,尤以江西、江苏、浙江、广西、广东、湖南等地产量为多。原植物生于溪沟旁、路旁、山野湿地,海拔高达3500米。喜温暖湿润气候,对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头目。临床一般生用,名称薄荷、薄荷叶、薄荷梗。

【本草汇言】

《药性论》:使。能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尤与薤作菹相宜。新病差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开宝本草》: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本草图经》: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药。
《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药类法象》:气温,味苦辛。疗贼风伤寒,发汗。主清利头目。破血,利关节。治中风失音,小儿风痰。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食,令人虚汗不止。
《药性赋》:味辛,性凉,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汤液本草》:手太阴经、厥阴经药。
《象》云:能发汗,通骨节,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虚汗出不止。去枝梗,搓碎用。
《心》云:上行之药。
陈士良云:能引诸药入荣卫,又主风气壅并。
《本草发挥》:洁古云:薄荷能发汗,通关节,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服,令人虚汗不止。《主治秘诀》云:性凉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去高巅及皮肤风热。
《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疠疥,风瘙瘾疹。揉叶塞鼻,止衄血。
薄荷入手太阴,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疠疥为要药。戴元礼治猫咬,取其汁涂之有效,盖取其相制也。
《本草经疏》:薄荷感杪春初夏之气,而得乎火金之味,金胜火劣,故辛多于苦而无毒。洁古:辛凉,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少阴经。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澼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以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自别之。
简误: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证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也。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入手厥阴包络,及手太阴肺经。下气令胀满消弥,发汗俾关节通利。清六阳会首,驱诸热生风。退骨蒸解劳乏,善引药入荣卫。乃因性喜上升,小儿风涎尤为要药。新病瘥者忌服,恐致虚汗亡阳。猫误食之,即时昏醉,盖亦物相感尔。
《本草乘雅》:气温性凉,具转夏成秋,为高爽清明之象,则气有余,自与薄弱虚寒,阴营不足者不相类也。第气象燥金,倘阳明之上为病,并在所忌。
木曰林,草曰薄。薄者疾驱,荷者负荷而驱也。诗言载驱薄薄,顾名思义。方之奇方急方也,味辛气温,禀辛金用,驱贼风,表汗出,开上焦,宣谷味,于是宿食消,胀满解,霍乱定,烦劳之张精续,剂之宣剂轻剂也。通并格,历关节,去愤气,却肾气,彻风涎,疗阴阳毒,破血止利,利咽喉口齿头目,治瘰疬瘾疹疮疡,皆生于风者,取效甚捷,更详奇急宣轻之义,靡投不善矣。
《药性解》:薄荷,味辛,性微寒,无毒,入肺经。主中风失音,下胀气,去头风,通利关节,破血止痢,清风消肿,引诸药入荣卫,能发毒汗,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按: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职太阳之部。中风诸患,固其专也,而血痢之证,病在凝滞,今得辛以畅气,而结适为之自释矣。
《药鉴》:气温,味辛,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惟其性辛凉而轻浮,故能散在上之风热,除气逆之胀满,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经之领头。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佐甘菊,并能清心明目。臣四物,更兼调经顺气。表虚者禁用。
《景岳全书》:味辛微苦,气微凉。气味俱轻,升也,阳也。其性凉散,通关节,利九窍,乃手厥阴、太阴经药。清六阳会首,散一切毒风,治寒头痛寒热,发毒汗,疗头风脑痛,清头目咽喉口齿风热诸病,除心腹恶气胀满霍乱,下气消食痰,辟邪气秽恶,引诸药入营卫,开小儿之风涎,亦治瘰疬、痈肿、疮疥、风瘙、瘾疹。作菜食之除口气,捣汁含漱,去舌胎语涩,揉叶塞鼻止衄血。亦治蜂螫蛇伤。病新痊者忌用,恐其泄汗亡阳。
《本草备要》:轻宣,散风热。
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痰嗽,口气、语涩、舌胎、含漱。眼、耳、咽喉、口齿诸病,辛香通窍而散风热。皮肤瘾疹,瘰疬疮疥,惊热凡小儿治惊药,俱宜薄荷汤调。骨蒸。破血止痢,能治血痢。血痢病在凝滞,辛能散,凉能清。虚人不宜多服。能发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气。
《本经逢原》:薄荷辛凉上升,入肝、肺二经,辛能发散,专于消风散热,凉能清利,故治咳嗽失音,头痛头风,眼目口齿诸病,利咽喉,去舌苔。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其性浮而上升,为药中春升之令,能开郁散气,故逍遥散用之。然所用不过二三分,以其辛香伐气,多服久服,令人虚冷。瘦弱人多服,动消渴病。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本草求真》:薄荷专入肝,兼入肺。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皆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凉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辛能散,凉能清。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而止,恐其有泄真元耳。气虚食之,令人虚汗不止;阴虚火甚食之,令人动消渴病。
《得配本草》:辛、微苦,微凉。入手太阴、足厥阴经气分。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口齿耳鼻诸病。治心腹恶气,胀满霍乱,小儿惊热,风痰血痢,瘰疬疮疥,风瘙瘾疹,亦治蜂虿蛇蝎猫伤。薄荷,猫之酒也。
配生地、春茶,治脑热鼻渊;配花粉,治热痰;配蝉蜕、僵蚕,治风瘙瘾疹;配生姜汁,治眼弦赤烂;配白蜜、白糖,化痰利咽膈。入消遥散,疏肝郁;捣取自然汁,滴耳;捣取自然汁,和姜汁、白蜜,擦舌苔语涩;揉叶塞鼻,止衄血。取汁滴鼻中即止。
新病瘥人,服之令虚汗不止。瘦弱人,久服动消渴病。肺虚咳嗽,客寒无热,阴虚发热,痘后吐泻者,皆禁用。
《本经疏证》: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顺降者也。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略无遗患耶?伤寒发汗自有专剂,又何取于薄荷?不知寒之来系贼风所引,则与凡伤寒异,曰贼风者,冬之南夏之北春之西秋之东风也,曰贼风伤寒,则定是夏令伤北风之寒,其乘虚也甚,其入人也深,非麻黄、桂枝、葛根、青龙调解营卫者所能治。薄荷之辛温芳烈,足与假苏香薷等,原能开散风寒者也。况其转味之凉,又能和中调气。假使贼风伤寒虽从外入,内已成窟,则非薄荷之外剿其从,内覆其穴,何以能一举两得耶?所以然者,此物产于南,不产于北。茎方赤色,叶相对生,中春而发,秋尽乃萎,原具夏气之全,足发冱寒之覆,是以于滞气之外有所连,客感之内有所据者,均能使拔茅连茹,不劳再举。但验其根不畏寒,苗不畏暑,则可以得其消息之所在矣。
《本草新编》:薄荷,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肺与包络二经,又能入肝、胆。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然世人止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饼之中,轻其非药中所需也。不知古人用入糕饼中,正取其益肝而平胃,况薄荷功用又实奇乎。惟前人称其退骨蒸之热,解劳乏之困,乃未免虚张其辞。余尝遇人感伤外邪,又带气郁者,不肯服药,劝服薄橘茶立效。方用薄荷一钱、茶一钱、橘皮一钱,滚茶冲一大碗服。存之,以见薄荷之奇验也。
或问薄荷实觉寻常,子誉之如此,未必其功之果效也?曰:余通薄荷之实耳。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或问薄荷解风邪郁结,古人之有用之否?昔仲景张夫子尝用之,以解热入血室之病,又用以治胸腹胀满之症,子未知之耳。夫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木得风乃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也。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肝中之热不知其何以消,胆中之气不知其何以化。世人轻薄荷,不识其功用,为可慨也。
《本草分经》:辛散升浮,体温用凉。发汗,能搜肝气而抑肺盛,宣滞解郁,散风热,通关窍。
《本草思辨录》:薄荷,《唐本草》治贼风伤寒发汗,《食性本草》治阴阳毒、伤寒头痛,苏颁、王好古亦皆谓治风寒,外此诸家则皆谓治风热,究将何从?考古方多用于风热,鲜用于风寒,煮汁饮之,则洁古所谓去高巅及皮肤风热者甚验。气味辛凉而不似荆芥之温,终当以治风热为断。
邹氏解贼风伤寒,谓夏之贼风乃北风,定是夏令伤北风之寒,此于薄荷之治,亦尚有合。但邹氏专主此说而于风热不推及之,且以薄荷根不畏寒,苗不畏暑,为消息之所在,则泥之至矣。惟其根不畏寒,所以苗不畏暑。不畏暑,正辛凉之金气足以当日,与麻黄所产之地,冬不积雪,可对观而明。邹氏又谓薄荷发寒沍之覆,与荆芥香薷等,试思香薷何物而可与之等量耶?
薄荷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里热。凉膈散、龙脑鸡苏丸,以除胃热、胆热、肾热,可谓用逾其分矣。逍遥散合煨姜,又能变凉风为温风而治骨蒸劳热,彼存胶柱之见者,得毋闻而惊怖耶?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少用则凉,多用则热(如以鲜薄荷汁外擦皮肤少用殊觉清凉,多用即觉灼热)。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疼,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薄荷冰善消霍乱毒菌薄荷亦善消毒菌可知),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疹瘾,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麻黄服后出热汗,热汁能解寒,是以宜于伤寒;薄荷服后出凉汗,凉汗能清温,是以宜于温病。若以麻黄发温病之汗,薄荷发伤寒之汗,大抵皆不能出汗,即出汗亦必不能愈病也。
薄荷古原名荷,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薄荷亦能泻肺定喘,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用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吾人当药物既备之时,而不能随时化裁与古为新,是仍未会古人制方之意也。医界之研究伤寒者,尚其深思愚言哉。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3: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桑〓  〓  叶(《本经》)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尤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桑区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临床上习惯认为经霜者质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饮片名称桑叶、蜜炙桑叶。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
《本草拾遗》: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椹,利五藏关节,通血气。
《日华子本草》:暖,无毒。利五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春叶未天,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风。
《开宝本草》: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本草经疏》:《本经》无气味。详其主治,应是味甘气寒性无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原禀金气,故又能除风。经霜则兼得天地之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地,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本草纲目》: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
《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本草备要》: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本经逢原》:桑叶清肺胃,去风明目。取经霜者煎汤,洗风眼下泪。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本经》言除寒热出汗,即《大明》蒸熟捣盦风痛出汗之谓。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酒服,治一切风。桑根烧灰淋汁,与石灰点面上风,灭痣,去恶肉。
《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
《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得生地、麦冬,治劳热。配生地、阿胶,治嗽血。
肝燥者禁用。
《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热。汁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本草分经》: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3: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菊〓  〓  花(《本经》)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河北、山东等地。药材按产地、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和怀菊、川菊。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耐寒,稍耐旱,忌水涝,忌遮荫,喜肥。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临床用名有菊花、菊花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拾遗》:味苦。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又灵宝方茯苓合为丸以成,炼松脂和,每服如鸡子一丸,令人好颜色不老,主头眩。生平泽,花紫白,五月花。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
《药性论》: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日华子本草》: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胃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开宝本草》: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衍义》: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药性赋》: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散八风上注之头眩,止两目欲脱之泪出。
《汤液本草》:《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养目血。
《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而有土与水火。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本草发挥》:洁古云:甘菊花,味甘、苦,养目血。
《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野菊,治痈肿疔毒,瘰疬眼息。
《本草经疏》:菊花生发于春,长养于夏,秀英于秋,而资味乎土,历三时之气,得天地之精,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浅疔犹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三六九十二月,采叶、茎、花、根四物,并阴干百日,等分捣末,酒调下钱许。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气平、寒。属土与金,有水火,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类颜色多品,应候黄小为良。苦者胃气反伤,甘者阴血兼补。为使一味,宜桑白皮。驱头风止头痛晕眩,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变老人皓白成乌,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葛花煎汤。散湿痹去皮肤死肌,安肠胃除胸膈烦热。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腰痛陶陶,亦堪主治。
《本草乘雅》: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菊,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不媚者则耐久。
《药性解》:甘菊,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枸杞根、桑白皮、苍白术为使。
按: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症,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息息矣。须用味甘者佳,若苦者为苦薏,大伤胃气,慎之。
《药鉴》:气寒,味甘,无毒。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煎汤。利一身气血,逐四肢游风。然春夏取叶,夏季取枝,秋取花,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但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
《景岳全书》:白菊花根善利水,捣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闭,味甘色黄乾,能养血散风,去头目风热、眩晕疼痛、目中翳膜、及遍身游风风疹。作枕明目,叶亦可用。味苦者性凉,能解血中郁热,清头目,去风热眼目肿痛流泪;根叶辛香,能消痈毒,止疼痛。…野菊花〓  根叶茎花皆可同用。味苦辛。大能散火散气,消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亦破妇人瘀血。孙氏治痈毒方,用野菊连根叶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或同苍耳捣汁,以热酒冲服。冬月用干者煎服,或为末酒服亦可。
《本草备要》:祛风温,补肺肾,明目。
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脏,肺,肾。以制火而平木。心、肝。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头目眩运,风热。散湿痹、游风。术、枸杞、地骨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
《本经逢原》:菊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为去风热之要药,故《本经》专主头目风热诸病,取其味甘气清,有补阴养目之功。盖益金则肝木平而风自息,补水则心火制而热自除矣。其治恶风湿痹者,以其能清利血脉之邪,而痹湿得以开泄也。又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紫者入妇人血分。观《金匮》侯氏黑散、《千金》秦艽散,俱用菊花为君,时珍所谓治诸头目,其旨深矣。近有一种从番舶来,六月开花,但有正黄而无间色,岂特黄州脱瓣为异哉?
《本草崇原》: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花有黄,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
《本草求真》:野菊花:[批]散火气,消痈毒。
野菊花专入肺、肝。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以辛能散气,苦能散火者是也。是以经验方治瘰疬未破,用根煎酒热服,渣敷自消。孙氏治毒方用此,连根叶捣烂,煎酒热服取汁,以渣敷贴,或用苍耳同入,或作汤服,或为末酒调,自无不可。《卫生简易方》。但胃气虚弱,切勿妄投。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
甘菊:[批]祛风养肺,滋肾明目。甘菊专入肝、肺、肾。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得天地之清芳,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禀金精之正气,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痛眩运,风浮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平木补金平木。制火,补水制火。养肺肺养则木平。滋肾,肾滋则火制。俾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愈矣。金水二脏药。是以除目翳膜,有同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
《得配本草》: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甘,平。入手太阴,兼足少阳经血分。清金气,平木火。一切胸中烦热,血中郁热,四肢游风,肌肤湿痹,头目眩晕者,俱无不治。
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疼;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
白花,肺虚者宜之;黄花,肺热者宜之。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日干用。去风热,生用;入补药,酒拌蒸,日干用。
味苦者伤胃气,勿用。
《本草经解》:菊花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金;味苦无毒,得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秉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
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气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张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心为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
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炎则刑肺金脾土,而皮肤肌肉皆死,菊花秉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
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菊花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
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以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
《神农本草经读》: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肤表之疾,但芳香则无不辛燥香,惟菊花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本经疏证》:菊古作鞠,鞠,穷也。菊曷为其义为穷,将无以花事之尽耶,则不可为木芙蓉款冬等花言矣,得无以其不结实耶,则不可为宿根繁生言矣。然则穷果安在?盖穷于上者必反下,剥固九月之卦,菊正以九月花,过是即为复矣,而婆娑剥尽之在上者,纵枯且萎,仍无所谓零与落焉,则谓能使穷于上之风,若火自熄,而反其胁从之津液于根柢,讵不可欤,此本经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之义也。菊虽宿根重生,然至三月已后,新根既成,旧根遂烂,则谓其因新根坚固枯萎自脱不可欤,此本经主皮肤死肌之义也。菊之苗,烈日暴之则萎,潦水渍之则萎,最喜风为之疏荡,湿为之滋养,则谓能使风与湿之相侵者反成相养不可欤,此本经主恶风湿痹之义也。菊之气无间茎叶根花,菊之津尤能上通下达,此久服之所以能利血气,而仲景于侯氏黑散以之为君,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则风之穷于外而不归,与穷于上而不归者,其旨固不殊也,即一端而扩充之,其用不可量矣。
《本草新编》:甘菊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胃、肝二经。能除大热,止头痛晕眩,收眼泪翳膜,明目有神,黑须鬓颇验,亦散湿去瘅,除烦解燥。但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迂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方,间有用之者,又止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花不但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济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中之气也。
或问甘菊花治目最效,似乎肝经之专药,而吾子独云可退阳明之胃火,不识退阳明何等之火病耶?夫甘菊花,凡有胃火,俱可清之,而尤相宜者,痿病也。痿病,责在阳明,然而治阳明者,多用白虎汤,而石膏过于寒凉,恐伤胃气。而痿病又多是阳明之虚热,白虎汤又泻实火之汤也,万为不宜。不若用甘菊花一、二两,煎汤以代茶饮,既退阳明之火,而又补阳明之气,久服而痿病自痊。甘菊花退阳明之火病,其在斯乎。
或问甘菊花,人服之延龄益寿,至百岁外仙去者,有之乎?抑好事者之言也?吾子既遇异人传异术,必有所闻,幸勿自秘。曰:予实未闻也。或人固请,乃喟然叹曰:吾今而后,不敢以异术为一人延龄益算之资也,敢不罄传,与天下共之乎。夫菊得天地至清之气,又后群卉而自芳,傲霜而香,挹露而葩,而花又最耐久,是草木之种,而欲与松柏同为后凋也,岂非长生之物乎。但世人不知服食之法,徒作茶饮之需,又不识何以修合,是弃神丹于草莽,可惜也。我今将异人所传,备书于后,原人依方服食,入仙不难。岂独延龄益寿已哉。方名菊英仙丹。采家园黄菊花三斤,晒干,入人参三两、白术六两、黄芪十两、干桑椹十两、熟地一斤、生地三两、花苓六两、当归一斤、远志四两、巴戟天一斤、枸杞子一斤、花椒三两、山药四两、茯神四两、菟丝子八两、杜仲八两,各为细末,蜜为丸,白滚水每日服五钱。三月之后,自然颜色光润,精神健强,返老还童。可以久服,既无火盛之虞,又有添精之益,实可为娱老之方地,勿以铎之轻传,而易视之为无能。盖菊英为仙人所采,实有服之而仙去者,非好事者之谈,乃成仙之实录也。
或疑甘菊花治目,杭人多半作茶饮,而目疾未见少者,是菊花非明目之药,而菊英仙丹亦不可信之方矣。嗟乎。菊花明目,明虚人之目,而非明有病人之目也。有病之目,即可用菊花治,亦必与发散之药同治,而不可单恃之以去风去火也。夫人之疾病不常,而人之慎疾各异。菊花之有益于人目者甚多,岂可因一二病目成于外感,而即疑菊花之非明目也,亦太拘矣。若菊英仙丹,纯是生气生精之神药,非止明目已也。又乌可因杭城之病目,疑菊而并疑仙丹哉。
或疑真菊益龄,野菊泄人,有之乎?曰:有之。或曰有之,而子何以不载也?夫菊有野种、家种之分,其实皆感金水之精英而生者也。但家种味甘,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欲益精以平肝,可用家菊。欲息风以制水,当用野菊。人因《本草》之书有泄人之语,竟弃野菊不用,亦未知野菊之妙。除阳明之焰,正不可用家菊也。
《本草分经》:甘、苦,微寒。能益肺肾,以制心火而平肝木,祛风除热,明目散湿痹。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4: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蝉〓  〓  蜕(《名医别录》)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黑蚱喜栖息于杨、柳、榆、槐、枫杨等树上。味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退翳明目、祛风止痉。临床生用,名称蝉蜕。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气味咸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妇人生子不下,烧灰水服治久痢。
《药性论》:使,主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汤液本草》:《心》云:治同蛇蜕。
《药性论》云:使。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又云: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本草纲目》: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主疗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又主哑病,夜啼者,取其昼鸣而夜息也。
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禁风无吊,惊哭夜啼,阴肿。
《本草经疏》:蝉禀水土之余气,化而成形,其飞鸣又得风露之清气,故能入肝祛风散热,如《药性论》主小儿壮热惊痫是矣。其主妇人生子不下者,取其蜕脱之义。治久痢者,以其有甘寒之功也。其鸣清响,能发音声。其性善蜕,能脱翳障。其体轻浮,能发疮疹。其味甘寒,能除风热。故陈藏主哑病。寇宗?主目昏障翳,小疮疹出不快。及今人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器夜等证,皆以其有如上诸功能也。
简误:痘诊虚寒证不得服。
《本草蒙筌》:去翳膜侵睛、胬肉满眦,眼科内诚奇。
《药性解》:蝉蜕,味咸甘,性寒,无毒,不载经络。主催生下胎衣,通乳汁,止夜啼,定惊痫,逐邪热,杀疳虫,亦能止渴。
《药鉴》:气寒,味甘咸,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大人眼目赤肿。同荆芥能除风热,入僵蚕又却风痰。用于发散药中,能清肌表之热。用于解毒药中,能除脏腑之火。痈疽外肿者,同麻黄以散之。痘疮未实者,同麻黄以疏之。
《景岳全书》:味微甘微咸,性微凉。此物饮风吹露,气极清虚,故能疗风热之证,亦善脱化,故可疗痘疮壅滞,起发不快。凡小儿惊痫,壮热烦渴,天吊口噤,惊哭夜啼,及风热目昏翳障,疔肿疮毒,风疹痒痛,破伤风之类,俱宜以水煎服。或为末,以井花水调服一钱,可治喑哑之病。
《本草备要》:轻散风热。
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露而不食。其气清虚而味甘寒,故除风热;其体轻浮,故发痘疹;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与薄荷等分为末,酒调服。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又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
《本经逢原》:蝉蜕去翳膜,取其蜕义也。治皮肤疮疡,风热破伤风者,炒研一钱,酒服神效。痘后目翳,羊肝汤服二钱,则翳渐退。更主痘疮发痒,若气虚发痒,又当禁服。小儿夜啼,取蝉蜕四十九枚,去前截用后截,为末分四服,钩藤汤服之即止。惊啼加朱砂二字,若用上截,即复啼也。小儿惊痫夜啼,痫病寒热,并用蝉腹,取其利窍通声,去风豁痰之义,较蜕更捷。
《本草崇原》:古人用身,后人用蜕。蜕者,褪脱之义。故眼膜翳障,痘瘄不起,皮肤隐疹,一切风热之证,取而用之。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矣。
《本草求真》:蝉蜕专入肝,兼入皮肤。止一虫壳,味甘气寒,如何主治甚多?盖蝉本木余气所化,饮风露而不食。其言能治肝经风热者,因体气轻虚而味甘寒之意也;其言能治妇人生子不下,及退翳膜侵睛胬肉满者,因其性有善脱之意也;其言能治皮肤疮疥瘾疹者,以其所取在壳之意也;皮以治皮意,时珍曰:治皮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各从其类也。其言能治中风不语者,以其蝉声清响之意也;声以通声。其言能治小儿夜啼者,以其昼鸣夜息之意也。古人立药治病,何在不有义存,惟在人细自审用耳!
《得配本草》:咸、寒。入手太阴经。除风热,发痘疹,下胞胎,通乳汁,杀疳虫,治瘾疹。
得朱砂,止小儿夜啼。配薄荷,治风热痒。调葱涎,涂破伤风;入羊肝,治痘后目翳。
入寒药,直达肺经,解热止渴。
多服泄元气。
《本草新编》:蝉蜕,去目内翳膜、并侵睛努肉。小儿痘疮,用之以护目,断不可少之药也。或问蝉蜕护目,去目内翳膜,有之乎?曰:有。但宜知所以用之。蝉蜕护目者,护痘疮未出之目,非护痘疮已坏之目也。凡痘疮现头面甚多者,须护其目。先用蝉蜕入于发表之中,则双目断无出痘之理。若已见点于目中,又何能救之使消哉。
或问蝉蜕消翳于目中,宜乎目中之翳无不消之矣,而谓止能护目,使翳之不生,不能消已成之翳。是蝉蜕非消翳之品乎?曰:蝉蜕消翳,古人盛称之,岂无所验而云然。古人谓消翳者,消凡目之翳,非消痘疮之翳也。凡目之翳,可少用之以成功,痘疮之翳,虽多用之亦无益也。
《本草分经》:甘,寒,轻清。散风热,发痘疹,退目翳。治皮肤疮疹及小儿夜啼。
《医学衷中参西录》:无气味,性微凉。能发汗,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病初得之要药。又善托隐疹外出,有皮以达皮之力,故又为治隐疹要药。与蛇退并用,善治周身癞癣瘙痒。若为末单服,又善治疮中生蛆,连服数次其蛆自化。为其不饮食而时有小便,故又善利小便;为其为蝉之蜕,故又能脱目翳也。
蝉亦止小儿夜啼,又善医音哑。忆一九三六年秋,余友姚××,偶为外感所袭,音哑月余,余为拟方,用净蝉退(去足土)二钱,滑石一两,麦冬四钱,胖大海五个,桑叶、薄荷叶各二钱,属其用水壶泡之代茶饮,一日音响,二日音清,三日全愈。以后又用此方治愈多人,屡试屡验。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4: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牛〓  蒡〓  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疮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升多于降,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藏器主风毒肿,诸瘘。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无毒。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生吞一粒,即出疮头。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泻热解毒。
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肉反出如花状。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深得表里两解之义。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5: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蔓〓  荆〓  子(《本经》)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多系野生。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原植物喜生于海边、沙地、河边、平原。味辛、苦,性微寒。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临床用名有蔓荆子、炒蔓荆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名医别录》:去长虫,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久服令人光泽,脂致,长须发。
《药性论》:臣。治贼风,能长髭发。
《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开宝本草》:味苦、辛、平、温,无毒。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令人光泽,脂致,长须发。
《药类法象》:治太阳经头痛,头昏闷,除头昏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若胃气虚之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汤液本草》:《象》云:治太阳经头痛,头昏闷,除目暗。散风邪药,胃虚人勿服,恐生痰疾。
《珍》云: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本草》云:恶乌头、石膏。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清,味辛温。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胃气不人可服,恐伤痰疾。《主治秘诀》云:苦、甘,阳中之阴。凉诸经之血热,止头痛目暗。
《本草经疏》:蔓荆实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入足太阳,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自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湿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益气轻身耐老,必非风药所能也。
简误: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本草蒙筌》:味苦、辛、甘,气温、微寒。阳中之阴。无毒。乃太阳经药,恶乌头石膏。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理本经头痛,头沉昏闷。利关节,长发髭。通九窍去虫,散风淫明目。脑鸣乃止,齿动尤坚。令人光泽脂致音雉。胃虚者禁服,恐作祸生痰。
《本草乘雅》:垂布如蔓,故名蔓;柔枝耐寒,故名荆。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柔筋坚齿,耐老轻身者,象形取治法。为剂中之轻剂、通剂也。顾实体轻扬,而炎上作苦,故利九窍,去白虫者,秉风木宣和之用耳。具筋骨关机之象,耐字义深,大有容焉。
《药性解》:蔓荆子,味苦甘辛,性微寒,无毒,入肝经。主散风寒,疗头风,除目痛,除翳膜,坚齿牙,利九窍,杀白虫。恶石膏、乌头。
按: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又曰: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荆实入肝,故专主散风,以疗目疾。《主治秘诀》云:其味苦甘,为阳中之阴,能凉诸经之血热。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清,性温,升也,阳也。入足太阳、阳明、厥阴经。主散风邪,利七窍,通关节,去诸风头痛脑鸣,头沉昏闷,搜肝风,止目睛内痛泪出,明目坚齿,疗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亦去寸白虫。
《本草备要》:轻宣,散上部风热。
辛苦微寒,轻浮升散。入足太阳、阳明、厥阴经。膀胱、胃、肝。搜风凉血,通利九窍。治湿痹拘挛,头痛脑鸣,太阳脉络于脑。目赤齿痛,齿虽属肾,为骨之余,而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阳明风热上攻,则动摇肿痛。头面风虚之证。明目固齿,长发泽肌。恶石膏、乌头。
《本经逢原》:蔓荆子入足太阳,体轻而浮,故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急,上行而散,故能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及风寒目痛,头面风虚之证。然胃虚人不可服,恐助痰湿为患也。凡头痛目痛不因风邪,而血虚有火者禁用,瞳神散大尤忌。
《本草崇原》:蔓荆多生水宾,其子黑色,气味苦寒,禀太阳寒水之气化,盖太阳本寒标热,少阴本热标寒。主治筋骨间寒热者,太阳主筋病,少阴主骨病,治太阳、少阴之寒热也。湿痹拘挛,湿伤筋骨也。益水之精,故明目。补骨之余,故坚齿。九窍为水注之气,水精充足,故利九窍。虫乃阴类,太阳有标阳之气,故去白虫。
《本草求真》:[批]散筋骨间寒湿,除头面风寒。
蔓荆子专入膀胱,兼入胃、肝。辛苦微温。书言主治太阳膀胱,兼理足阳明胃、足厥阴肝。缘太阳本属寒水之经,因风邪内客,而致致巅顶头痛脑鸣;太阳脉络于脑。肝属风脏,风既内犯,则风必挟肝木上侵,而致泪出不止。目为肝窍。筋藉血养,则血亦被风犯,而致筋亦不荣,齿亦不坚矣。齿者骨之余,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风热上攻则痛。有风自必有湿,湿与风搏,则胃亦受湿累,而致肉痹筋挛,由是三气风寒湿交合,则九窍口鼻耳目二阴。蔽塞而病斯剧。蔓荆体轻而浮,故既可治筋骨间寒热,而令湿痹拘急斯去,气升而散,复能祛风除寒,而令头面虚风之症悉治。且使九窍皆利,白虫能杀,是亦风寒湿热俱除之一验耳。但气虚血虚等症,用此祸必旋踵,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恶乌头、石膏。
辛、苦,微温。入足太阳、厥阴经气分。搜肝风,祛寒湿,除头痛,止睛疼,利九窍,杀白虫,治湿痹拘挛,疗脑鸣齿痛。
配马蔺,治喉痹口噤;配蒺藜,治皮痹不仁。
胃虚,服之恐致痰疾。血虚头痛,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叶天士曰:蔓荆子气微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寒水,主筋所生之病,而骨者肾之合也,蔓荆寒可清热,苦可燥湿,湿热攘,则寒热退而拘挛愈矣。
气寒壮水,味苦清火,火清则目明,水壮则齿坚,齿乃肾之余也。
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味苦清火,所以九窍皆利也。
白虫湿热所化,苦寒入膀胱以泻湿热,所以去白虫也。
《本经疏证》:筋骨间寒热而为湿痹拘挛,其邪定聚于关节。去关节间寒热与湿,一当使行,一当使散,蔓荆实盖均有焉。柔条似蔓,就旧发新,生必对节,似经脉之周行无间,遇节不停,所谓行也;开花成簇,瓣浅红芷黄白萼青,似关节之流行屈伸泄泽筋骨,所谓散也;两者之所以然,尤在味苦而气微寒,苦主发,寒主泄耳。目者,精神之簇于一处者也;齿者,形质之簇于一处者也。精神混以邪气则昏暗,形质混以邪气则动摇。行其邪,散其邪,精神形质遂复其常。故在目曰明,在齿曰坚,目与齿即九窍之三,既利其三,遂推夫馀,再合以别录之风头痛脑鸣,而利九窍之故并可识矣。虽然,尽蔓荆实所治之证,皆病形不病气,举蔓荆实之性情功用,皆在血不在气,而别录夸之曰益气,其义何居?刘潜江曰,至阴虚则天气绝,蔓荆实成于凉降,故能凉诸经之血,以凑夫阳之所在,使阳得阴以化而阳道行,所谓以阴达阳,由阳彻阴者也。是故气之虚者欲补,而此能清其气以达之;气之戾者欲散,而此能清其气以化之。既于气有造,谓为益气可也,试核之头痛则脑鸣,目暗则泣出,非津不凝于气耶?津得凝于气,气自健于行,不可云与气无涉也。
《本草新编》:蔓荆子,味苦、辛、甘,气温、微寒,阳中之阴,无毒。入太阳经。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本经头痛,头沉昏闷,利关节,长发,通九窍,去虫,散风淫,明目,耳鸣乃止,齿动尤坚。此物散而不补,何能轻身耐老。胃虚因不可用,气血弱衰者,尤不可频用也。
或问蔓荆子,止头痛圣药,凡有风邪在头面者,俱可用,而吾子又以为不可频用,谓其攻而不补也。但药取其去病,能去病,又何虑用之频与不频哉。不知蔓荆子体轻而浮,虽散气不至于太甚,似乎有邪者,俱可用之。然而虚弱者少有所损,则气怯神虚,而不胜其狼狈矣。予言不可频用者,为虚者言之也。若形气实,邪塞于上焦,又安在所禁之内哉。
蔓荆子佐补药中,以治头痛尤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顷刻,则不能也。
或问蔓荆子入太阳经,能散风邪,何仲景张公不用之以表太阳之风邪,得毋非太阳之药乎?不知蔓荆子入太阳之营卫,不能如桂枝单散卫而不散营,麻黄单散营而不散卫,各有专功。伤寒初入之时,邪未深入,在卫不可引入营,在营不可仍散卫。蔓荆子营卫齐散,所以不宜矣。
《本草分经》:苦、辛,平。升散。搜风,通利九窍,治头面风虚之症。
《本草思辨录》:蔓荆实,《别录》主风头痛脑鸣,用者往往鲜效。盖人知蔓荆为辛寒之药,而不知其苦温乃过于辛寒也。《本经》味苦微寒,微字本有斟酌;《别录》补出辛平温,则全体具见。便当于此切究其义。巢氏《病源》云:头面风者,是体虚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夫曰体虚,曰阳气发泄,明系阳虚之受风,非内热之搏风。阳虚之证,其标在上,其本在下,然或宜治标,或宜治本,因虽一而证则殊。宜治本者,阳气弱而不振,根柢将摧;宜治标者,阳气弛而偶倾,轻翳窃据。治本虽天雄可与,治标则蔓荆适宜。试思头痛非阳虚有风,何至脑鸣?风为阳,阳虚脑鸣为阴。蔓荆生于水滨,实色黑斑,宜其入肾。然气味辛寒而兼苦温,又得太阳本寒标热之气化,用能由阴达阳,以阳化阴。其体轻虚上行,虽《本经》所谓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者,亦能化湿以通痹;而搜逐之任,性终不耐,故古方用之者少。惟风头痛脑鸣,则确有专长。其不效者,人自不察耳。愚又思蔓荆知己之少,不自今始也。徐之才谓散阳明风热,竟视与薄荷牛蒡无二。张洁古谓阳中之阴,实则阴中之阳;谓凉诸经之血,实则气药非血药。其尚有知者,则李濒湖之主头面风虚,张石顽之血虚有火禁用,而其所以然仍未之阐发也。药物之难明甚矣哉!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5: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葛〓  〓  根(《本经》)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多系野生。前者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后者主产于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原植物生于山野路边或草丛中。喜温暖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夹沙土最宜生长。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透疹、止泻、解酒。临床用名有葛根、煨葛根、葛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肋风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伤寒壮热。
《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药性论》:臣。能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疮,解热。
《日华子本草》:冷。治胃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传蛇虫啮。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
《开宝本草》:仲景葛根汤,以其主大热、解肌、发腠理故也。
《本草衍义》:大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药类法象》:治脾胃虚而渴,除胃热,善解酒毒,通行足阳明经之药。
《药性赋》:味甘,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四: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洒之苛毒,治往来之温疟。
《汤液本草》:阳明经引经药,足阳明经行经的药。
《象》云:治脾虚而渴,除胃热,解酒毒,通行足阳明经之药。
《心》云:止渴升阳。
《珍》云:益阳生津,勿多用,恐伤胃气。虚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寒,治消渴,伤寒壮热。花:主消酒。小儿热 ,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东垣云:葛根甘平温,世人初病太阳证,便服葛根升麻汤,非也。
朱奉议云:头痛如欲破者,连须葱白汤饮之。又不已者,葛根葱白汤。
易老云: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络,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
《食疗》云:葛根蒸食之,消毒,其粉亦甚妙。
《衍义》云: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易老又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葛根汤,阳明自中风之仙药也。
《本草》又云: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
洁古云:治脾胃虚热而渴,解酒毒,通行足阳明经。《主治秘诀》云:性寒,味甘,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益阳生津,不可多服,恐损胃气。
《本草纲目》:轻可去实,升麻、葛根之属。益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故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散郁火。
生葛根重解肌清热,煨葛根重升清止泻。
《本草经疏》:葛根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其味甘平,其性升而无毒。入足阳明胃经。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生气升腾,故起阴气。甘者,土之冲气,春令少阳,应兼微寒,故解诸毒,及《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甘能和血而除热,故又主疗金疮止痛,及胁风痛也。
简误: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五劳七伤,上盛下虚之人,暑月虽有脾胃病,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寒。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无毒。杀野葛巴豆百毒,入胃足阳明行经。疗伤寒发表解肌,治肺燥生津止渴。解酒毒卒中,却温疟往来。散外疮疹止疼,提中胃气除热。花消酒不醉,壳治痢实肠。生根汁乃大寒,专理天行时病。止热毒吐衄,去热燥消渴。妇人热闷能苏,小儿热痞堪却。
《本草乘雅》:外阳内阴,有三阴渐长,化炎热为清凉之象。读本经主治,合仲景葛根汤法,此从阳明中治之气化药也。谓阳明之上,燥化主之,不从本气之四气,标阳之二阳,从乎中见太阴之湿化者,如消渴身大热,及阖逆,或热逆之呕吐,与邪郁,或热郁之诸毒,此正中见之阴气勿起,致令阳明之上,燥涸殆甚。葛藤延蔓显明,葛根阴润在中。具备阳明上中下之全体者,无出其右。故能从乎中治以撤诸痹,痹撤则中见上下,各各从令,此以化合化,亦以化逆化也。假以治本,偏于风盛,以风木必动脾土之湿化,使脾土运行,风斯息矣。亦不必另配甲己,方始化合,亦不必转生子金,以复母仇,即本有辛味可作甲,兼甘可作己,湿化亦己,形似肌腠亦己也。白色可作金,味辛亦金,腥臭亦金,藤络坚劲亦金也。假以治标,偏于二阳,二阳即阳明也。论部署,己深入首太阳之次阳明,论形层,己深入一肤二皮之肌分,若邪停太阳之部署,亦必太阳之阳明,若邪停太阳之形层,亦必太阳之肌分,即正阳阳明,亦属外证延蔓之邪,非内证坚凝之实,但体性阴润,或寒本湿本主气,及寒化标阴专令者,所当避忌,或邪在部署之首,而非风木本盛,或邪在形层之肤,未成转热之势,未有不致冠至者。世人不但目为轻浅,且以之从治严寒,恐非所宜也。
《药性解》:葛根,味甘,性平,无毒,入胃、大肠二经。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巴豆、百药毒。
按:葛根疗热解表,故入手足阳明。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使服以发之,恐引贼入家也。又表虚多汗者禁用。
《药鉴》:气平,味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中之阴也。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苛毒,治往来之温疟。能住头疼,善疏疮疹。入柴胡疗肌表,功为第一。同升麻通毛窍,效实无双。其汁寒凉,专理天行时疫,且止热毒吐衄。其粉甘冷,善解酒后烦热,更利二便燥结。花能醒酒不醉,壳能治痢实肠,诚阳明圣药也。痘疮不起者,予用之立起,何哉?盖因肌肉实,腠理密,不得通畅,故痘出不快耳。今得葛根一疗解,一疏通,此肌肉畅而腠理开,其痘立起矣。孕妇所忌。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寒。气轻于味,浮而微降,阳中微阴。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极妙。尤散郁火,疗头痛,治温疟往来,疮疹未透,解酒除烦,生津止渴,除胃中热狂,杀野葛、巴豆、毒箭、金疮等伤。但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本草备要》:轻宣解肌,升阳散火。
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能鼓胃气上行,上津止渴。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能升胃气,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脾主肌肉。为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葛根能升阳明清气。疗伤寒中风、阳明头痛,张元素曰:头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葛汤发之,反引邪气入阳明也。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以断太阴入阳明之路,非太阳药也。血痢温疟,丹溪曰:凡治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有无汗,扶正为主,带散。若阳疟有汗,加参、芪、白术以敛之;无汗,加芩、葛、苍术以发之。肠风痘疹。能发痘疹。丹溪曰:凡斑疹已见红点,不可更服升葛汤,恐表虚反增斑烂也。又能起阴气,散郁火,解酒毒,葛花尤良。利二便,杀百药毒。多用反伤胃气。升散太过。
生葛汁大寒,解温病大热,吐衄诸血。
《本经逢原》:葛根性升属阳,能鼓舞胃中清阳之气,故《本经》主消渴身热呕吐,使胃气敷布,诸痹自开。其言起阳气解诸毒者,胃气升发,诸邪毒自不能留而解散矣。葛根乃阳明经之专药,治头额痛、眉棱骨痛,天行热气呕逆,发散解肌,开胃止渴,宣斑发痘。若太阳经初病,头脑痛而不渴者,邪尚未入阳明,不可便用,恐引邪内入也。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自利,反不利但呕者,俱用葛根汤。太阳病下之,遂利不止,喘汗脉促者,葛根黄芩黄连汤。此皆随二经表里寒热轻重而为处方,按证施治,靡不应手神效。又葛根葱白汤,为阳明头痛仙药。斑疹已见点,不可用葛根、升麻,恐表虚反增斑烂也。又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治胃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用之。又清暑益气汤,兼黄柏用者,以暑伤阳明,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
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酲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
《本草崇原》:葛根延引藤蔓,则主经脉,甘辛粉白,则入阳明,皮黑花红,则合太阳,故葛根为宣达阳明中土之气,而外合于太阳经脉之药也。主治消渴身大热者,从胃腑而宣达水谷之津,则消渴自止,从经脉而调和肌表之气,则大热自除。治呕吐者,和阳明之胃气也,治诸痹者,和太阳之经脉也。起阴气者,藤引蔓延,从下而上也。解诸毒者,气味甘辛和于中而散于外也。
元人张元素曰:葛根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用升麻、葛根,用之反引邪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愚按:仲祖《伤寒论》方有葛根汤,治太阳病,项痛强几几,无汗,恶风。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若阳明本病,只有白虎、承气诸汤,并无葛根汤证,况葛根主宣通经脉之正气以散邪,岂反引邪内入耶。前人学不明经,屡为异说。李时珍一概收录,不加辨证,学者看本草发明,当合经论参究,庶不为前人所误。
《本草求真》:[批]入胃升阳解肌,退热生津。
葛根专入胃,兼入脾。辛甘性平,轻扬升发,能入足阳明胃经鼓其胃气上行,生津止渴。汪昂曰: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气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脾主肌肉。解肌退热。缘伤寒太阳病罢,传入阳明,则头循经而痛,胃被蔽,而气不得上升,入肺则渴,胃主肌肉,气不宣通则热,故当用此以治,俾其气升津生,肌解热退,因其体轻故解肌,因其气升故生津。而无复传之势矣。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典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及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绣曰:麻黄入肺而不入脾,因其中空象肺之故。葛根入脾而不入肺,因其体轻蔓延,周身通达象肌之故。但葛根一味,必其于头额夹之处,阳明经行于面额。痛如刀劈,方谓邪传阳明,其药可用。张元素曰:头颅痛如刀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若使未入阳明,又是引邪内入,不可用也。即邪在太阳而略见于阳明,则以方来之阳明为重,故必用葛根以绝其路。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以断太阳、阳明之路,非太阳药也。若使阳明症备,而止兼有太阳,则又以未罢之太阳为重,故又不用葛根,且阳明主肌肉者也。而用干葛大开肌肉,则津液尽从外泄,恐胃愈燥而阴立亡。至于疹痘未发,则可用此升提。酒醉则可用此解醒,火郁则可用此升散,但亦须审中病辄止,如丹溪云:治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扶正为主带散。若阳疟有汗,如参、芪以敛之;无汗如芩、葛、苍术以发之。不可过用,以致胃气有伤也。如丹溪云:斑疹已见红点,不可更服升葛汤,恐表虚反增斑烂。
《得配本草》:甘、辛,凉。入阳明,兼入足太阴经气分。少用,鼓胃生津止渴;多用,解肌发表退热。治阳明头痛。烦热呕逆,解酒毒,治温疟。
得葱白,治阳明头痛。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功;佐粟米,治热渴虚烦。同升、柴,有散火之力。阳气郁于脾胃者,状如表证,而饮食如常。
生葛汁解温病,并治大热吐衄。如无鲜者,滚水泡绞汁冲服。多用伤胃气。升散太过。太阳病初起勿用。误用引贼破家。表虚多汗,痘疹见点后,俱不宜用。
《本草经解》:葛根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辛无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气味轻清,阳也。
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媵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
其主身大热者,葛根气平,平为秋气,能解大热也。
脾有湿热,则壅而呕吐,葛根辛甘,升发胃阳,胃阳鼓动,则湿热下行,而呕吐止矣。
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畅,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也。
阳者,从阳者也,人身阴气,脾为之原,脾为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
甘者,土之冲味;平者,金之和气,所以解诸毒也。”
《本经疏证》:葛与栝蒌土瓜,同入土深而引蔓长,为使中气上达之物。但二物结实,聚而成瓜,葛则散而成谷,是其功能,遂有专与溥之分。又二物得酸苦涌泄之阴,葛得辛甘发散之阳,是其力之所至,有入内入外之别。又二物之实似心,味苦亦应乎心,是其量仅及胸中,葛则根白气平味辛,无一不似肺,是其量可及肺,至心者通血脉,故彼二物有滑泽径道之功,至肺者开皮毛,故葛有散发腠理之效。本经三物主治,均以消渴为首,推其根柢,概可想见矣。特三物皆自下而上,乃葛则散发阳邪,而曰起阴气,二物能润滑枯槁,反不曰起阴气,何哉?盖阳以引阳,阴以引阴,阴主形,阳主气,脾为阴,胃为阳,故二物者,止能引脾家有形之津液,不能引胃家无形之气。且阴宜升,阳宜降,胃气之升,不能自至于肺,必因于脾乃能至也。是其由胃入脾,遂拽脾阴以至肺,阴阳并至,津气兼升,故本经特书其功曰起阴气,不可诬也。身大热者,胃脘之阳郁遏不能宣达。呕吐者,胃气不由于脾,自逆于肺。诸痹者,脾阴不得胃阳冲发而闭塞也。凡诸毒物中人,多假人元气作使而猖獗,胃家正多气之乡,能助毒者莫此为便,亦莫此为甚。提开胃气,使由正道交于脾肺,毒势又焉能不孤,毒势孤,正气行,又何患其不解耶!诸痹诸毒,皆宜活看,譬如某物主寒湿痹,某物主风痹,某物主野葛毒,某物主鸩鸟毒,则为特指之词,此则凡痹凡毒皆可兼他药以治之云。
六微旨大论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从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盖燥气为阳明之本,阳明为燥气之标,然却不从燥,而从太阴之湿土以化,故曰从中也。葛根之用,即本经起阴气一语,正合于从太阴之湿土,以行其化,提胃中郁热,鼓舞其阳,从以上行,观其首主消渴可知矣。太阴阳明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阴阳别论曰,所谓阳者,胃脘之阳,然阳必根于阴,故起阴气,即达胃阳,能达胃阳,则胃之郁遏散,而头面肌肉腠理之表,凡因胃阳不畅,勾留不散者,均无不由汗解矣。其止胁风痛,又似能治肝者,盖阴气之起,固与厥阴风木无异,第达胃脘之阳,则木气亦畅,故治胁下风气作痛者用之。即由于悲伤烦恼,致肝抑郁而胁痛者,亦同诸药用之,则知其能发土气以达木气,极有妙理,岂徒在驱风以论其功哉!
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随胃阳鼓荡而散矣。又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亦咸用之(桂枝加葛根汤证),斯二者又良以挠万物莫疾乎风,燥万物莫炊乎火,风不兼火,能疼痛不能牵强,火不兼风,能恶热不能恶风,惟其风挟火威,火乘风势,经络之间,阴液被耗,所谓骨节屈伸泄泽者,遂不能如其常矣。然病之大体,究系太阳中风,本应项强,几几然即项强之尤者,只此一端萌芽是火,又何能舍其大体,但顾此微末哉!能鼓正阳驱遂邪风,又妙能拽带阴精,泽滋燥火者,舍葛根其谁与归!其有汗无汗,则委麻黄之去取可耳。虽然,葛根汤亦治痉,痉之项背强几几者,反不用葛根,何故?夫栝蒌桂枝汤所治之项背强几几,是柔痉也,以痉之燥,过于徒有风寒者,故用药遂较退一层。当用葛根汤者,降而用栝蒌桂枝汤,若进葛根汤一层,即系大承气汤。夫刚痉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啮齿是也。今葛根汤所治之痉,无汗,且小便少,既不得外达,又不得下泄,其势不能不至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气既冲胸,其去胸满有岁,既已口噤,其去啮齿又有几?所争者卧不著席,脚挛急一间耳。何况气既上冲,其脚已将挛急,口既噤不得语,其势亦将卧不著席耶。故曰欲作刚痉,欲作云者,犹言将成未成也。是葛根之解阳邪,即所以免枳朴之破泄,其起阴气,既所以免消黄之涤荡,名曰开发,实所所以存阴。可见机势不同,治法遂表里殊异,争此一线机势,使里解化为表解,岂非暗保元气哉?或谓痉病古人皆作挟湿,兹则以为挟燥,得无戾欤?考谓痉挟湿,始于系真人,然验之金匮要略,则不容有湿。其论痉病之源三条,一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一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一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三者何处可搀入湿耶?要之挟湿自有挟湿之痉,解仲景书,则不必阑入湿耳。
贲豚汤治气上冲,竹叶汤治喘,方中皆有葛根,适与治痉病之气上冲胸者合,且葛根气平主降,向谓鼓胃阳,泄脾阴,得毋犹有疵乎?曰论方甚难,但举方中一味而论尤难,何则?一方所主之病,不止一端,所用之药,不止一味,欲以一味牵合一端,虽亦往往而符,然有求之他处,卒不可通者。如子之所问,谓贲豚汤证,竹叶汤证,正有合于葛根汤所治之痉,则极有至理,若以其有上气有喘,遂曰葛根为降气之剂,则断断然不可矣。贲豚汤之证曰,贲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竹叶汤之证曰,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若项强,则附子用大者,是一则气上冲胸,一则面赤(痉病头热面赤目赤)项强,皆深有合于痉矣,而处方之旨,则不然。夫往来寒热,柴胡证也,气上冲胸,则可见肠胃中无结,不必用柴胡。腹痛则知其血分必有结,而当比用芎穷当归芍药,又腹痛去胁痛无几,则大枣宜去,虽不言心烦与否,然用李根皮之止烦逆,则又可知其必烦,人参亦当去矣。夫如是,则遂可谓葛根代柴胡为一方主哉?殊不知贲豚本气上冲之候,用柴胡更疏土气,则上冲之气道愈空,适足以增其热;用葛根则胃阳振而能遏其冲,脾阴顺而不助其热,辛甘能散,寒热自除,肺气通调,冲逆自定,此其不可同日语者也。中风发热,喘而头痛,桂枝证也。若面戴阳,则为下虚,遂不可用芍药,而宜加附子。又阳不蠖屈于下而蟠于上,则不能不以竹叶清之,桔梗开之,如火之既烟焰,不能复返于薪也。然既有先声,必有踵至,阳之离根而上者,未必遽因附子遂猝然止也。故用防风,使之随卫气外达而行,一身藉其发散,即藉其捍护用。人参使安辑中气,内顾根本,藉为腹心,即藉为御侮。夫如是,葛根又协桂枝为一方偏主矣。乃孰知桂枝之止逆解肌,仅仅行血脉以和津液,其起脾阴,滋肺气,脾治节不失其常而降令流通,灌溉无缺者,又岂得以葛根与桂枝并列而言哉!是葛根乌得为降,特脾既散精上归于肺,肺又何能不和调四脏,洒陈六腑耶!然则虽谓之降,亦无不可。
《本草新编》:葛根,味甘,气平,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无毒。入胃足阳明,疗伤寒,发表肌热。又入脾,解燥,生津止渴。解酒毒卒中,却温疟往来寒热,散疮疹止疼,提气,除热蒸。虽君药而切戒过用,恐耗散人真气也。
或问葛根解寒伤营之圣药,何以有时用之以解营中寒邪,而风邪不肯散,得毋葛根非解营之圣药耶?夫葛根实邪寒伤营之圣药也。因人多用,反致伤营之正气,正气伤,而寒邪欺正气之弱,不肯外泄,反致无功。盖葛根轻浮,少用则浮而外散,多用则沉而内降矣。
或问葛根解肌表之邪,何以仲景张公用之于葛根汤中,以入阳明耶?曰:葛根原是阳明之药,少用则散肌中之风,多用则解胃中之热,一物而可以两用也。况寒邪由营以入府,邪入胃中,而未必尽入胃也,半入于胃,而半留于营。用葛根,则营卫不两解乎,此葛根汤所以用葛根也。
或问用葛根以退胃中之邪热,而胃之热不能去,胃之邪不能解,必用石膏白虎汤而后解,似乎葛根非阳明之药也。不知葛根止能退阳明初入之邪,不能退阳明变热之邪。变热之邪,必须用石膏,而不可用葛根,非葛根不是阳明之药也。
或问葛根解肺之燥,何以又入胃中,以解肌中之热,得毋有误乎?非误也。葛根体轻则入肺,下降则入胃,又何疑焉。惟是解胃中之热,即所以解肌中之燥,不可不知其义也。伤寒肺燥者,邪入于胃也。胃热则火炽,火炽则金燥,胃本生肺,过燥,则生肺者转克肺矣。葛根解胃中之热,热解而火息,火息而土之气生,土之气生而金之气亦生,金之气生而肺之燥自解。用一葛根,肺与胃已两治之矣,不必解胃中之热,又去解肺中之燥也。
或问葛根发表除热,而表不能发,热不能除者,何故?此不善用葛根之故也。葛根轻清,少用则遂其性而上行,多用则违其性而下降。夫风邪在外,宜引而外出,不宜引而内入。火邪炎上,宜引而上散,不宜引而下散,乃不少用以遂其性,反多用以违其性,自然风邪不外出而内入,火邪不上散而下攻矣,欲其发表除热得乎,此葛根所以宜善用也。
或疑葛根发表解肌热,与麻黄功用相同,何以麻黄在亡阳之列,而葛根独不之戒耶?盖葛根未尝不能亡阳,但较麻黄则少轻耳,不然,亦何必劝人少用,而不可多用乎哉!
或疑葛根散邪而不补正,今人用之者甚多矣,未见其害人也。曰:葛根耗人元气,原在无形。天下有形之损,其损小;无形之损,其损大,不可不知也。
或问葛根轻清之味,耗人之元气,亦必不甚,安有损于无形者大乎?夫元气甚微,损伤于无形,从何而知其非大耶?大凡气之重者可防,味厚者可辨。葛根之味则淡也,气则微也,宜乎世不用信之,然药实闻诸异人之言,故告世共知之,诚以淡之中而有危,微微之内有死法,杀人于气味之外耳。
《本草分经》:辛、甘,平。入胃,兼入脾。能升胃气,上行入肺,而生津止渴,发汗解肌,散火郁,解酒毒、药毒,治清气下陷,泄泻,伤寒疟痢。太阳初病勿用,恐引邪入阳明也。升散太过,上盛下虚者慎之。
《本草思辨录》:葛根与瓜蒌根,《本经》皆主消渴。而葛根起阴气,瓜蒌根不言起阴气。张隐庵以瓜蒌蔓延,结实之时,根粉尽消,结实既成,根复成粉。又凡草木根荄,性必上行,遂谓瓜蒌根能起阴气不滋。邹氏亦韪之。愚窃以为不然,用葛根者皆知为升阳明之药,瓜蒌根无用之为升者。虽凡根皆寓有升意,而用根之药不尽属能升,且以粉消为升,则有粉方掘,正在升力已退之时。盖其所以主消渴者,为其性濡润而味苦寒,皮黄肉白,能劫肺胃之热,润肺胃之燥耳。别名天花瑞雪,亦正取寒润下降之意。葛根则异乎矣。味甘平,为阳明之正药。内色洁白,则以胃入肺。外色紫黑,则又由肺达太阳。味甘兼辛,则擅发散之长,层递而升,复横溢而散。升则升胃津以滋肺,散则散表邪以解肌。故瓜蒌根治身热,是以寒胜热;葛根治身热,是以辛散热。瓜蒌根止渴,是增益其所无;葛根止渴,是挹彼以注兹。用葛根而过,有竭胃汁之虞,胃阴下溜,亦能起阴气以止利也。
葛根汤以桂枝汤加麻黄,讵不足发太阳之邪,而犹必重用葛根者,盖麻桂二方之证,均无项背强几几,太阳病而至项背不柔,则风寒已化热烁液,将入阳明,麻桂皆燥药,未足专任,能入阳明起阴气,滑泽其骨节,而又能化肌表之热者,舍葛根奚属。此葛根所以为一方之冠也。
凡寒阻于经,欲化未化而有表热之证,葛根能外达而解之。若已化热入里,或其热不应外解,则葛根无能为役。奔豚汤、竹叶汤之用葛根,不得谓无表热应外解也。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6: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柴〓  〓  胡(《本经》)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原植物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原植物柴胡生长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缘灌丛或草丛中;狭叶柴胡生长于干燥草原、狭叶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地。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功效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用名有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药性论》: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良。
《日华子本草》: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狂热乏绝,胃胁气满,健忘。
《开宝本草》:味苦,平、微寒,无毒。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温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开宝本草》: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龙牡、柴胡加芒硝汤等,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本草衍义》:《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治。中下之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虐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药类法象》: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少阳、厥阴行经本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若本经病,非他药能止也。治心不痞,胸膈痛神药也。
《药性赋》:味苦,平,气微寒,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左右两傍胁下痛,日晡潮热往来生。在脏调经内主血,在肌主气上行经。手足少阳表里四经之药也。
《汤液本草》:气平,味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
《象》云: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
《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结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虽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荗、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当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须当斟酌用之。如《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
《日华子》云: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药性论》亦谓治劳乏嬴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后世所误无穷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用柴胡正合其宜。
《图经》云: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伤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东垣云: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本草衍义补遗》:气平,味微苦,阴中之阳,乃少阳厥阴行经药也。去往来寒热非柴胡梢子不能除。《本草》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痰实。生银州者为胜。《衍义》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鸣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丸用柴胡正合宜尔,服之无不效。《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之羸瘦。若有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概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治,中下之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正合其宜。
《本草发挥》:成无已云:柴胡之苦,以发表热。又云: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
洁古云: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胡不能除之。又去胁下痛,往来寒热,及日晡发热,用柴胡。《主治秘诀》云:柴胡味微苦,性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阳经分药。偏头痛乃少阳也,非柴胡不能除。
《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赤昏痛障翳,耳鸣聋;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面疳羸热。
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则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庞元英《谈薮》:张氏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宫孙琳诊之,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八九,三服脱然。淋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脏、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加减,故三服乃效。观此,则得用药之妙也。
行手、足少阳,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黄连为佐。
《本草经疏》:柴胡禀仲春之气以生,兼得地之辛味。春气生而升,故味苦平,微寒而五毒,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则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脾胃之气行阳道,则饮食积聚自消散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风药,风能胜湿故也。
简误:柴胡性升而发散,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入。治疟必用柴胡,其说误甚!不可久服,亦无益精明目之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之谓也。按今柴胡俗用有二种,色白黄而大者,为银柴胡,用以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于升散,而非除虚热之药明矣。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阴中之阳。无毒。乃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泻肝火,去心下痰结热烦,用黄连猪胆汁炒。为佐;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与连翘同功。止偏头疼,胸胁刺疼及胆瘅疼痛;解肌表热,早晨潮热并寒热往来。伤寒门实为要剂,温疟证诚作主方。且退湿痹拘挛,可作浓汤浴洗。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亦妇人胎前产后,血热必用之药也。经脉不调,加四物秦艽牡丹皮治之最效;产后积血,佐巴豆三棱蓬莪茂攻之即安。又引清气顺阳道而上行,更引胃气司春令以首达。
谟按:《衍义》云:《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误世甚多。尝原劳怯,虽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热因虚致,故曰劳者牢也。亦须斟酌微加,热去即当急已也。设若无热,得此愈增。《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少佐柴胡正合宜尔,故服之无不效者。《日华子》竟信为实,就注《本经》条下,谓补五劳七伤,除烦而益气力。《药性论》又谓:治劳乏羸瘦,是皆不智,妄自作俑者也。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本草注释,岂可半字卤莽耶?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谁之咎也。明达之医,固知去取;中下之士,宁不蹈其辙哉!非比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如疟之证,制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此诚要切之药,万世之所宗仰,柴胡加芒硝等汤,此诚要切之药,万世之所宗仰,而无罅议者也。
《本草乘雅》:茈胡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
凝极阳复之时,而香孕柔茁,体用之元始具矣。根即柴胡。盖生值一阳元始,及气用功力,当入少阳,宣甲胆气用,自下而上,以奉春升之发陈。发陈即所以致新也。是以能升则具出,能出则具平矣。故味禀夏火之苦,气兼长夏之平。虽曰一阳,实含全体,不独自下而上,且可自内而外。如不能自下而上,则不得从内而外者宜矣。如已能自下而上,不能从内而外者,非所宜也。如寒热邪气,及饮食结积心腹肠胃中者,此陈也。若胡之囊物,而非所以成酝酿宣布转输决渎之府器也。茈谐此,此为彼对,亦即对待法也。会此枢机,种种功力,可类推矣。
《药性解》:柴胡,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胆、心包络、三焦、大肠六经。主伤寒心中烦热痰实,肠胃中结气积聚,寒热邪气,两胁下痛。疏通肝木,推陈致新。半夏为使,恶皂荚,犯火无功。
按:柴胡气味升阳,能提下元清气上行,以泻三焦火,补中益气汤用之,亦以其能提肝气之陷者,由左而升也。凡胸腹肠胃之病,因热所致者,得柴胡引清去浊而病谢矣,故入肝胆等。《衍义》曰:《本经》并无一字言及治劳,今治劳多用之,误人不小。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者,宜用。后世得此数言,凡遇劳证,概不敢用,此所谓侏儒观场,随众喧喝矣。惟劳症不犯实热者,用之亦能杀人,诚所当慎。咳嗽气急痰喘呕逆者禁用,以其上升也。伤寒初起忌之,恐引邪入少阳经也。
注云:柴胡乃少阳经药也,久服令人肝胆平。
《药鉴》:气平,味微苦,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主左右胁下刺痛,日晡潮热往来。在脏主调经生血,在经主气上行经,此手足少阳表里之剂也。能提下陷阳气,以泻三焦之火,此其能除手足少阳寒热也。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用,为其气味俱薄,多散故耳。治劳方中用之者,以其能提清气从左而旋,以却邪热耳。又止偏头疼、胸胁痛,疗肌解表,疏邪清热。君黄芩,伤寒门实为要剂。主常山,温疟症诚作主方。与白芍同用,能抑肝而散火。与黄连同用,能凉心而解热。经脉不调,入四物、秦艽、续断、牡丹,治之最效。产后血积,用四物、三棱、莪术、马鞭草,破之极验。消遥散用之,散郁气而内畅。补中汤用之,提元气而左旋。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中之阴。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入肝、胆、三焦、心胞四经。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疟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兼之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当慎用之;热结不能者,用佐当归、黄芩,正所宜也。愚谓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药。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阴否?然则用柴胡以治虚劳之热者,果亦何所取义耶?观寇宗《衍义》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之人,有一种脏本虚损,复受邪热者,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耳。若或无邪,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可不谨哉?观此寇氏之说,其意专在邪热二字,谓但察有邪无邪,以决可用不可用,此诚得理之见,而复有非之者,抑又何也?即在王海藏亦曰:苟无实热而用柴胡,不死何待?凡此所见略同,用者不可不察。
《本草备要》: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
苦平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肝、胆、心包、三焦、相火。时珍曰:行少阳,黄芩为佐;行厥阴,黄连为佐。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昂按:人第知柴胡能发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里,故劳药、血药往往用之。补中益气、逍遥散皆用柴胡,取其和中,皆非解表也。为足少阳胆经。表药。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法当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若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若病入阴经,复服柴胡,则重虚其表,最谊详慎。治伤寒邪热,仲景有大小柴胡等汤。痰热结实,虚劳肌热,寇宗奭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药性论》、《日华子》皆言补劳伤,医家执而用之,贻误无穷。时珍曰:劳有五,若劳在肝、胆、心、心包有热,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为升清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耳。寇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昂按:杨氏秦艽扶羸汤,治肺痿成劳,咳嗽声嗄,体虚自汗,用柴胡为君,则肺劳亦有用之者矣。《药性论》,甄权著。呕吐心烦,邪在半表半里,则多呕吐。诸疟寒热,东垣曰:诸疟以柴胡为君,佐以引经之药。李士材曰:疟非少阳经慎用。喻嘉言曰:疟发必有寒、有热。盖外邪伏于半表半里,适在少阳所主之界,入与阴争,阳胜则热;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即纯热无寒为瘅疟、温疟;纯寒无热为牝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亦必返还少阳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愈也。谓少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脉纵屡迁,而弦之一字,实贯彻之也。昂按:疟之不离少阳,犹咳之不离于肺也。《谈薮》云:张知阁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孙琳反以小柴胡汤,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也。时珍曰: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昂按:据孙氏之说,是柴胡亦能退骨蒸也。头眩目赤,胸痞胁痛,凡胁痛,多是肝木有余,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白芍。又左胁痛,宜活血行气;右胁痛,宜消食行痰。口苦耳聋,皆肝胆之邪。妇人热入血室,冲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脏主血,在经主气。胎前产后诸热,小儿痘疹,五疳羸热。散十二经疮疽、血凝气聚,功同连翘。连翘治血热,柴胡治气热,为少异。阴虚,火炎气升者禁用。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用根;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炒。
《本经逢原》:苦平,无毒。入解表药生用,清肝炒熟用。
柴胡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足少阳胆经之药。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禁汗、吐、下,惟宜和解,以其经居半表半里。《本经》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使清阳之气上升,而胃中留结宿滞,亦得解散矣。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胁痛耳聋,妇人热入血室,皆为必用。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咬牙之患。虚劳寒热,多有可用者。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则柴胡为必用药。劳在脾胃者不可用。东垣补中益气用之者,乃引肝胆清阳之气上行,兼升达参、芪之力耳。疮疽用之者,散诸经血结气聚也。今人以细者名小柴胡,不知小柴胡乃汤名也。若大柴胡汤,而用银州者可乎?按柴胡为少阳经药,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寇入门。病在阴经用之,则重伤其表,误人不可胜数。其性升发,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火炎上者勿服。若阴虚骨蒸服之,助其虚阳上逆,势必耗尽真阴而后已。奈何操司命之权者,多所未悟也。
《本草崇原》:柴胡春生白蒻,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其根苦平,禀太阴坤土之气,而达于太阳之药也。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为阳中之太阳而居上,腹为至阴之太阴而居下,肠胃居心腹之中,柴胡从坤土而治肠胃之结气,则心腹之正气自和矣。治饮食积聚,土气调和也。治寒热邪气,从阴出阳也。从阴出阳,故推陈莝而致新谷。
愚按:柴胡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故仲祖《卒病论》言:伤寒中风,不从表解,太阳之气逆于中土,不能枢转外出,则用小柴胡汤达太阳之气于肌表,是柴胡并非少阳主药,后人有病在太阳,而用柴胡,则引邪入于少阳之说,此庸愚无稽之言,后人宗之,鄙陋甚矣。
《本草求真》:[批]入足少阳胆,升阳解热和表。
柴胡专入胆。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据书载治伤寒热传足少阳胆,缘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邪入是经,正在表里之界,汗吐与下当禁,惟宜和解。故仲景之治伤寒邪入少阳,而见寒热往来,胁痛耳聋,少阳卫于身侧,其脉循胁通耳,邪由阳明而传少阳,故必口苦咽干,胁痛耳聋,寒热往来,脉则尺寸俱弦。妇人热入血室,用之以泄其邪。冲为血海,血海即血室也。凡冲男女皆有,惟妇人所主在血,故病多犯于此。柴胡在表可解经邪,在里可解血热。胎前产后,小儿痘疹,五疳羸热诸疟,先寒后热谓寒疟,先热后寒谓温疟,但热不寒谓瘅疟,亦谓温疟,寒多热少谓牡疟。并痈疽疮疡,咸宜用之。喻嘉言曰:其寒热所主之往来,适在少阳所主之地,偏阴则多寒,偏阳则多热,即其纯热无寒而为瘅疟、温疟,纯寒无热而为牡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亦必返还少阳之界,阴阳两协于和而后愈也。施汗吐下之法以治实热,施和温之法以治虚寒,无非欲致其和平耳。疟邪如傀儡,少阳则提傀儡之线索,操纵进退,一惟少阳主张,宁不恢恢乎有余刃耶。汪昂曰:疟之不离乎少阳,犹咳之不离肺也。若病在太阳,用之太早,犹引贼入门;病在阴经,用之则重伤其表,必得邪至少阳而药始可用矣。李士材曰:疟非少阳经,慎用。至云能治五痨,必其诸脏诸腑,其痨挟有实热者,暂可用此解散,实热是外邪内郁而实。真虚而挟实,亦当酌其所宜。虽引清阳之气左旋上行,然升中有散,若无归、芪同投,其散滋甚。虚热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燥,岂容误哉。识此三弊,则用柴胡不致有误。宗奭曰: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用柴胡止合宜尔,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止,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痨七伤。《药性论》亦谓治痨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时珍曰:寇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泄大便者,当善用之。热结不通者,当佐当归、黄芩以投,差无误耳。是以阴虚火炎,骨蒸劳热,肾虚泄泻,书载不应服。
《得配本草》:半夏为之使。畏女菀、藜芦。恶皂荚。
苦、微辛,微寒。入足少阳、厥阴经,在经主气,在脏主血。宣畅气血,散郁调经,升阳气。平相火。治伤寒疟疾,寒热往来,头角疼痛,心下烦热,呕吐胁疼,口苦耳聋,妇人热入血室,小儿痘证疳热,散十二经疮疽热痛。
得益气药,升阳气;得清气药,散邪热;得甘草,治余热伏暑;得朱砂、 猪胆汁,治小儿遍身如火。配人参,治虚劳邪热;配决明子,治眼目昏暗。佐地骨皮,治邪热骨蒸;和白虎汤,疗邪热烦渴。
得厥阴,川连为佐;行少阳,黄芩为佐。
外感,生用、多用;升气,酒炒、少用。下降用梢,上升用根。有汗咳者,蜜炒。痨疳用银柴胡。犯火便无效。
太阳病,用此引盗入门。病入阴经,用此重伤其表。病在肝肾,用此经络不合。阴虚火动痰喘,宜清不宜升。虚寒呕吐,愈升则愈吐。五者皆禁用。
怪症:肠胃极痒难忍,扒搔不得,或伸噫,小便之余,略觉可忍。此火气郁结也。用柴胡为君,合芍药、山栀、花粉,重剂投之,自愈。
《本经》柴胡并未言及治劳,而劳热证误用之,害人不浅。然有一种虚劳,复受邪热,因邪热而愈成劳损者,柴胡在所必需。今人知劳热禁用之论,概不敢使,此又不知权变者也。
《本草经解》:柴胡气平,秉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得地炎上之火味。胆者,中正之官,相火之腑,所以独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升,阴中之阳,乃少阳也。
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脏六腑也。脏腑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
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藉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发胆气,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
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
春气一至,万物俱生,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血气,故主推陈致新也。
五脏六腑精华上奉,所以明目。清气上升,则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精华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轻扬之体,能疏肠胃之滞气。饮气积聚,疏肠胃之滞物。寒热邪气,驱经络之外邪。推陈致新。总上三者言之,邪去则正复也。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诸邪不能容,则正气疏通,故有此效。
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
张仲景小柴胡汤专治少阳,以此为主药何也?按伤寒传经次第,先太阳,次阳明,次少阳。然则少阳虽在太阳、阳明之间,而传经乃居阳明之后,过阳明而后入少阳,则少阳反在阳明之内也。盖以所居之位言,则少阳在太阳、阳明之间,以从入之道言,则少阳在太阳、阳明之内,故治少阳与太阳,绝不相干,而与阳明为近,如小柴胡汤之半夏、甘草,皆阳明之药也。惟其然,故气味须轻清疏达,而后邪能透土以出,知此则仲景用柴胡之义明,而柴胡为肠胃之药亦明矣。
《本经疏证》: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又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是胆虽为腑,实不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同为天气之所生,传化物而不茂矣。居阳之位,禀阴之体,是以为阳之少,倡率五脏,根阴达阳。然五腑达阳,其用在泻,胆达阳,其用在不泻,恰象春生之气,首畅万化,奋决而出,出乎阳,未离乎阴,是以为半表半里也。柴胡于仲冬根生白弱,于仲春生苗,于仲夏极茂,于仲秋成实,随阳气始生而萌,至阴气既平而萎,其香彻霄,其质柔软,全有合乎少阳之义,此所以为半表半里和解之剂,能助胆行上升生发之气,为十一脏所取决矣。然则柴胡既以升阳为用,将无与于比阴之病欤?曰阴阳分于动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柴胡于仲冬根生白弱,是静中有动也,识此义,则所云能达阴中之阳者,何止举阳之透阴而出哉?即举阴之包阳而藏者,悉皆托出矣,必阳上彻而阴未能须臾与离,用此升举,乃为无弊。盖柴胡非徒畅阳,实能举阴,非徒能畅郁阳以化滞阴,并能俾阳唱阴随,是以心腹阳胃之间,无结不解,无陈不新,譬之春气一转,万化改观,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夫然,则六气因郁而升降之机阻者,将可并用柴胡以转其枢乎?夫肝胆阳升阴即随之者,以脾肾之阴原至于肺也,肺为阳中少阴,三阴之气至于阳中之阴自降,阳亦随降矣。盖之下阴裕,必藉阳之先导以为上际,上之阳裕,亦必资阴之午饭地以为下蟠,故三阴之经脉上行,三阳之经脉下行,固有为之先导而得通也。其或升降不前,如有窒之者,宜细参其阴阳之虚实以为主治矣,当导降之原已戾,可期其升降相因推移气化乎?即是思之,则柴胡为用,必阴气不舒,致阳气不达者,乃为恰对,若阴气已虚者,阳方无依而欲越,更用升阳,是速其毙耳,可乎?故凡元气下脱,虚火上炎,及阴虚发热,不因血凝气阻为寒热者,近此,正如砒鸩矣。
仲景著小柴胡汤之效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濈然而汗出解,以是知柴胡证,皆由于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气阻,气阻则饮停,饮停则生火,火炎则呕吐。半夏生姜能止吐蠲饮,然不能彻热,黄芩能彻热,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其惟柴胡乎!故往来寒热,为小柴胡主证,而往来寒热,悉本于上不通,盖惟痰凝气滞,升降之机始阻,当升不升,则阳怫怒为热,当降不降,则阴鸱张为寒,治其阻者,固不可无,而伐树寻根,终必求其致阻之因,以拔其本,则谓非柴胡之力不可也。虽然,柴胡证仍有不往来寒热者何居?柯韵伯曰,柴胡为枢机之剂,凡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夫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凡伤寒中风无麻黄桂枝证,但见喜呕一证,则虽发热者,便可用柴胡汤,不必具往来寒热也。发热呕,则人参当去,桂枝亦非所宜矣。目赤耳聋胸满而烦者,去参夏加栝蒌实。弦细头痛发热者,去人参加桂,故曰证不必悉具,方亦遂无定品也。呕固是上焦不通,特仍有不往来寒热,不呕,用柴胡汤者,亦终有上焦不通形象为据,如心下满,肋下满,胸胁满,胁下鞭满,心下支结,胸胁满微结,心下急郁郁微烦是也;仍有非上焦不通而用柴胡,如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之用小柴胡,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用四逆散,则又当揣其义。柴胡之通上焦,似乎主降,不知其所以降,实系升之之力,盖肺不得肝胆之阳上畅,则无以使阴下归,复其升降之常,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是阳郁阴中,阴为阳累,既用小建中汤,调其肝不愈,势必举其阳,阴则随之以转,此小柴胡在所不得不投矣。咳悸小便不利,不降也,腹中痛,泄利下重,不升也,病同一源,或为不升,或为不降,亦可见其为中枢不旋矣,旋其中枢,舍柴胡其谁与归?或谓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人身似之,故阴常上朝,阳常下溉,今责其阳升阴降,得无与此达乎?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得阳,何以上朝?阳不得阴,何以下济?特欲其上之阳,与欲其降之阴,此阴阳之粗也,上朝下溉之阴阳,阴阳之精也,故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又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阴精所降其人夭。
观鳖甲煎丸薯蓣丸二方,知古人用意深远,未容浅窥也。夫鳖甲煎丸,其意在攻坚,坚去而枢机不转,则病邪与气血相溷,必复结于他所为患。薯蓣丸其意在补虚,虚复而枢机不转,则新受之补,与宿存之病相搏,必转结而为患。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此其旨矣。两方皆用桂枝,皆用柴胡。盖太阳者,诸阳之长也,少阳者,阴阳之轴也,虚劳症癖,病深在内,虽无与于诸阳,然病气深伏,不使从阳分消以杀其劳,欲专精毕力,群萃攻之,旷日持久,未见其成,猝为他气所乘,以致败者,盖亦多矣。太阳实统营卫,营卫行于身,日夜共五十周,无间不入,无微不至,太阳既治,营卫经由病所,病必避而让之,此其时岂不能稍稍带去病根,积微成著,未见其必无功也。何况少阳能转阴阳之枢机,使升降各得其所,不更能带去病邪耶?两者相较,欲补虚者,通营卫为长,欲攻坚者,转枢机为要。故鳖甲煎丸,用柴胡得君药十分之五,桂枝得君药四分之一,薯蓣,桂枝得君药三分之一,柴胡得君药六分之一也。
寇氏极诟世以柴胡治劳,李东璧氏又诟寇氏之说谓为不足凭,诘难纷纷,于柴胡之用,略未得其纳领,即其所谓劳,亦无当于古人之旨。仲景之言曰,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夫脉大,阴虚也,极虚,阳虚也,劳有两途,阴虚阳虚尽之矣,而可用柴胡耶,寇氏之说似矣。然所谓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中有柴胡,此又何说哉?李氏引东垣之言谓有热则加,无热则不加,仲景论劳,阴虚至于渴及亡血虚烦不眠,阳虚至于寒精出,酸削难行里急,并不言发热,其言有涉于热者,曰手足烦热止矣,手足烦热,亦非柴胡可治也。夫柴胡之为物,其用在阳为阴蛊,阳为阴蛊,阳非不足,阴亦非有余,故为之开其痼,解其缚,于是阳得畅,阴亦随之以和。假使阳乘阴位,阴逼阳浮,而用之,则祸患之来,捷于桴鼓,寇氏之言,未为诬也。设使阳累阴,痹侠背行肠鸣马刀侠瘿,且兼寒热,李氏之说,可尽废乎!即如寇氏言敬无实热,必不得用,即为虚劳,何得更有实热,两实之言,多为似劳非劳者误耳,何谓假劳非劳,即金匮所谓五脏虚热者也。徐忠可曰,五脏虚热,当与凡伤于寒则为病热对看,盖伤寒邪自外来,外来之邪,病在经络,为实邪,故此言五脏,以别于表也,曰虚热以别于实邪也。谓五脏之间,为虚邪所袭,因致血气滞血不畅,则表里之间,虚邪作热,惟虚邪故四时缘有之,唯虚邪不若表邪之传经更变,故可以一方随时加减治之,柴胡为半表半里和解之品,且能畅发少阳生生之气,四时咸用焉。后逍遥散等方,此其蒿矢也,而谓之劳,则亦失其实矣。
鳖甲煎丸用柴胡,小柴胡汤治妇人热入血室,必以为柴胡亦入血分矣。不知所谓血者,即前所云能为阳累之阴也。仲景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夫邪高谓其所从来,痛下谓其所当及,高者谓胁,下者谓肝,肝与胆地逼气通,势相连属,故邪气自募入腑者,必由腑及脏,及脏则病连血分矣,以其源本系血弱气尽也。虽然,少阳之气振,则自能庇护,使邪不相侵,腑且不相侵,又何侵脏之虞?是虽名治血,实则治气也。症瘕病皆属肝,鳖甲煎妨攻坚消积,飞走灵动,已略具矣,其拔本塞源,则系于柴胡,以是知柴胡仍为气结用也。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夫血去则热随血行,血止则热与血结,结之久则为症为瘕,其暂者亦不过适与相聚,原未根深蒂固也,拔去其邪,热与谁结?此仲景治病,不异疱丁解牛,两无所伤,不必泥于治血,血分之病,自无不愈矣。
《本草新编》:柴胡以补正,能提气以升于阳。使参、芪、归、术,共健脾而开胃,不能生津以降于阴;使麦冬、丹皮,同益肺以滋肾,能入于血室之中以去热,不能入于命门之内以去寒。无奈世人妄用柴胡以杀人也,余所以探辨之耳。
或问柴胡不可用之以治阴虚之人是矣,然古人往往杂之青蒿、地骨皮、丹皮、麦冬之内,每服退热者,又谓之何?曰:此阴虚而未甚者也。夫阴虚而火初起者,何妨少用柴胡,引诸补阴之药,直入于肝、肾之间,转能泻火之速。所恶者,重加柴胡,而又久用不止耳。用药贵通权达变,岂可拘泥之哉。
又问柴胡既能提气,能补脾而开胃,何以亦有用之而气上冲者,何故?此正见柴胡之不可妄用也。夫用柴胡提气而反甚者,必气病之有余者也。气之有余,必血之不足也,而血之不足也,必阴之甚亏也。水不足以制火,而反助气以升阳,则阴愈消亡,而火愈上达,气安得而不上冲乎。故用柴胡以提气,必气虚而下陷者始可。至于阴虚火动之人,火正炎上,又加柴胡以升提之,火愈上腾,而水益下走,不死何待乎?此阴虚火动,断不可用柴胡,不更可信哉。
或问柴胡乃半表半里之药,故用之以治肝经之邪最效,然而肝经乃阴脏也,邪入于肝,已入于里矣,又何半表半里之是云,乃往往用柴胡而奏效如神者,何也?夫肝经与胆经为表里,邪入于肝,未有不入于胆者,或邪从胆而入于肝,或邪已入肝,而尚留于胆,彼此正相望而相通也。柴胡乃散肝邪,而亦散胆邪之药,故入于肝者半,而入于胆者亦半也。所以治肝而胆之邪出,治胆而肝之邪亦出也。
或问柴胡既是半表半里之药,邪入于里,用柴胡可引之以出于表,则病必轻。邪入于表,亦用柴胡,倘引之以入于里,不病增乎?不知柴胡乃调和之药,非引经之味也。邪入于内者,能和之而外出,岂邪入于内者,反和之而内入乎。此伤寒汗、吐、下之病,仲景夫子所以每用柴胡,以和解于半表半里之间,使反危而为安,拨乱而为治也。
又问柴胡既是调和之药,用之于郁症者固定,然有时解郁,而反动火,又是何故?此必妇女郁于怀抱,而又欲得男子,而不可得者也。论妇女思男子而不可得之脉,肝脉必大而弦出于寸口。然其怀抱既郁,未用柴胡之前,肝脉必涩而有力,一服柴胡,而涩脉必变为大而且弦矣。郁开而火炽,非柴胡之过,正柴胡之功,仍用柴胡,而多加白芍、山栀,则火且随之而即散矣。
或问柴胡为伤寒要药,何子不分别言之?曰:伤寒门中,柴胡之症甚多,何条宜先言,何条宜略言乎。虽然柴胡之症虽多,而其要在寒热之往来,邪居于半表半里之言尽之矣,用柴胡而顾半表半里也,又何误用哉。
或问柴胡开郁,凡男子有郁,亦可用之乎?盖一言郁,则男妇尽在其中矣,岂治男一法,而治女又一法乎。世人治郁,多用香附,谁知柴胡开郁,更易于香附也。
或问柴胡本散风之味,何散药偏能益人,此予之未解也。盖克中不克,克即是生也。柴胡入肝,而性专克木。何以克木而反能生木?盖肝属木,最喜者水也,其次则喜风。然风之寒者,又其所畏,木遇寒风则黄落,叶既凋零,而木之根必然下生而克土矣。土一受伤,而胃气即不能开而人病,似乎肝之不喜风也,谁知肝不喜寒风,而喜温风也。木一遇温风,则萌芽即生,枝叶扶疏,而下不生根,又何至克土乎。土不受伤,而胃气辄开,人病顿愈。柴胡,风药中之温风也,肝得之而解郁,竟不知抑带之气何以消释也。故忘其性之相制,转若其气之相宜。克既不克,非克即所以生之乎。克即是生,克非真克,生乃是克,生实非生。全生于克之中,制克于生之外,是以反得其生之之益,而去其克之之损也。
或疑柴胡用之于补中益气汤,实能提气,何以舍补中益气汤用之,即不见有功,意者气得补而自升,无藉于柴胡耶?曰:柴胡提气,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始易见功,舍补气之药,实难奏效。盖升提之力,得补更大,非柴胡之不得气也。
或疑柴胡用之补中益气汤中,为千古补气方之冠,然吾以为柴胡不过用之升提气之下陷耳,胡足奇。此真不知补中益气汤之妙也。补中益气汤之妙,全在用柴胡,不可与升麻并论也。盖气虚下陷,未有不气郁者也。惟郁故其气不扬,气不扬,而气乃下陷,徒用参、归、芪术以补气,而气郁何以舒发乎。即有升麻以提之,而脾胃之气,又因肝气之郁来克,何能升哉。得柴胡同用以舒肝,而肝不克土,则土气易于升腾。方中又有甘草、陈皮,以调和于胸膈之间,则补更有力,所以奏功和神也。是柴胡实有奇功,而非提气之下陷一语也了。使柴胡止提气之下陷,何风药不可提气,而东垣先生必用柴胡,以佐升麻之不及耶。夫东垣先生一生学问,全在此方,为后世首推,盖不知几经踌度精思,而后得之也,岂漫然哉。
或问大、小柴胡汤,俱用柴胡,何以有大小之分,岂以轻重分大小乎?不知柴胡调和于半表半里,原不必分大小也,而仲景张夫子分之者,以大柴胡汤中有攻下之药,故以大别之。实慎方之意,教人宜善用柴胡也,于柴胡何豫哉。
《本草分经》:苦,微寒。胆经表药,能升阳气下陷,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宣畅气血,解郁调经,能发表,最能和里。亦治热入血室,散十二经疮痈病。在太阳者,服之则引贼入门;病入阴经者服之则重虚其表,用宜详慎。
《本草思辨录》:人身生发之气,全赖少阳,少阳属春,其时草木句萌以至鬯茂,不少停驻。然当阴尽生阳之后,未离乎阴,易为寒气所郁,寒气郁之,则阳不得伸而与阴争,寒热始作。柴胡乃从阴出阳之药,香气彻霄,轻清疏达,以治伤寒寒热往来,正为符合,邹氏所谓鬯郁阳以化滞阴也。
凡证之涉少阳者,不独伤寒也。如呕而发热,呕属少阴也,热入血室,寒热有时,属少阳也(论凡三条惟此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下用柴胡,心下满痛,属少阳也。至治劳用柴胡,寇氏执定虚损而受邪热,有热者始可。濒湖驳之,则以劳在少阳与他经有热者悉宜之。邹氏又以二家之说,皆似劳非劳,如《金匮》所谓五脏虚热之热,其虚劳之宜柴胡与否,仍置不论。窃谓虚劳而用柴胡,仍当以少阳为断。少阳与厥阴,离合只在几微,热则为少阳,寒则为厥阴,有寒有热,则为少阳兼厥阴。虚劳有损及肝者,其脉必弦,弦脉亦属少阳。仲圣薯蓣丸有柴胡,何尝不治虚劳,何尝有发热之外证?再核之《保命集》之柴胡四物汤,《局方》之逍遥散,一治虚劳寒热,一治血虚寒热,皆病之涉少阳者,薯蓣丸何独不涉少阳?即四时加减柴胡饮子,退五脏虚热,虚邻于寒,虚热与盛热自殊,正少阳之分际,盛热则不可以柴胡治矣。
孙琳以柴胡治劳疟热从髓出,虽骨髓为肝肾所隶,而疟发于胆,胆与肝为表里,故少阳之气治,则骨髓之热已。推之《圣济总录》治小儿骨热,洁古谓产后血热必用,皆有少阳相关之理。盖小儿之阳,阳而稚者也;产后之血,伤及肝胆者也。扶其生气,正惟柴胡为当。特不善审证制剂而第恃此物,则失之远矣。
昔人用柴胡之方不胜枚举,不必皆柴胡知已,而用之而有效者,非无故也。试即东垣补中益气汤言之,少阳之火,即气食少火之火。少火者,不寒不热,脾得之气升,肺得之而降,过寒过热,皆能犯胃作呕,胃岂可升?其气之陷者,实少火之不足也。柴胡升少阳而使适于中,则少阳自遂其生生之性而脾肺悉受其荫,此即十一经取决于胆之谓也。东垣以柴胡为升阳明之清气,而后人遂沿其误,治本草者盍深究之?
《本经》柴胡去肠胃中结气,谓大柴胡汤用柴胡即去肠胃中结气,原非不是。然诸承气汤何以俱不用柴胡?《本经》所主,亦非专属肠胃。夫大柴胡汤之为治也,在《金匮》曰“心下满痛”,在《伤寒》曰“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曰“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其用柴胡,岂只为肠胃中有结气。洄溪疏柴胡,谓《本经》治效皆主肠胃,已不善会《本经》,而又以为肠胃药非少阳药,则尤可异之至。洄溪不既云木能疏土乎,柴胡惟能达少阳之木气,而后少阳得于肠胃疏其顽土,《本经》盖就愈病之所言之,非谓柴胡不入少阳也,洄溪亦自相径庭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微苦,性平。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神农本草经》柴胡主寒热,山茱萸亦主寒热。柴胡所主之寒热,为少阳外感之邪,若伤寒疟疾是也,故宜用柴胡和解之;山萸肉所主之寒热,为厥阴内伤之寒热,若肝脏虚极忽寒忽热,汗出欲脱是也,故宜用山萸肉补敛之。二证之寒热虽同,而其病因判若天渊,临证者当细审之,用药慎勿误投也。
柴胡非发汗之药,而多用之亦能出汗。小柴胡汤多用之至八两,按今时分量计之,且三分之一剂可得八钱。小柴胡汤中如此多用柴胡者,欲借柴胡之力升提少阳之邪以透膈上出也。然多用之又恐其旁行发汗,则上升之力不专,小柴胡汤之去渣重煎,所以减其发汗之力也。
或疑小柴胡汤既非发汁之药,何以《伤寒论》百四十九节服柴胡汤后有汗出而解之语?不知此节文义,原为误下之后服小柴胡汤者说法。夫小柴胡汤,系和解之剂,原非发汗之剂,特以误下之后,胁下所聚外感之邪,兼散漫于手少阳三焦,因少阳为游部,手、足少阳原相贯彻也。此时外达之经络作汗而解,而其留于胁下者,亦与之同气相求,借径于手少阳而汗解,故于发热汗出上,特加一却字,言非发其汗而却由汗解也。然足少阳之由汗解原非正路,乃其服小柴胡汤后,胁下之邪欲上升透膈,因下后气不能助之透过,而其邪之散漫于手少阳者,且又以同类相招,遂于蓄极之时而开旁通之路,此际几有正气不能胜邪气之势,故必先蒸蒸而振,大有邪正相争之象,而后发热汗出而解,此即所谓战而后汗也。观下后服柴胡汤者,其出汗若是之难,则足少阳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益可知也。是以愚生平临证,于壮实之人用小柴胡汤时,恒减去人参,而于经医误下之后者,若用小柴胡汤必用人参以助其战胜用力。
用柴胡以治少阳外感之邪,不必其寒热往来也。但知其人纯系外感,而有恶心欲吐之现象,是即病在少阳,欲借少阳枢转之机透膈上达也。治以小柴胡可随手奏效,此病机欲上者因而越之也。又有其人不见寒热往来,亦并不喜呕,惟频频多吐黏涎,斯亦可断为少阳病,而与以小柴胡汤。盖少阳之去路为太阴湿土,因包脾之脂膜原与板油相近,而板油亦脂膜,又有同类相招之义,此少阳欲传太阴,而太阴湿土之气经少阳之火铄炼,遂凝为黏涎频频吐出,投以小柴胡汤,可断其入太阴之路,俾由少阳而解矣。又:柴胡为疟疾之主药,而小心过甚者,谓其人若或阴虚燥热,可以青蒿代之。不知疟邪伏于胁下两板油中,乃足少阳经之大都会,柴胡能入其中,升提疟邪透膈上出,而青蒿无斯力也;若遇燥热者,或热盛于气分者,不妨多用润燥清火之药佐之。是以愚治疟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其气分虚者,又有重用参、耆治愈者,然方中无不用柴胡也。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7: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升〓  〓  麻(《本经》)

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林缘或草地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涝忌旱,以酸性或中型腐殖质土最宜生长。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临床用名有升麻、蜜炙升麻、升麻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药性论》:主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蛪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主百邪鬼魅。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游风肿毒,口气甘蛪。
《开宝本草》:味甘、苦,平、微寒,无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药类法象》:此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其脾胃,非此药为引用、行其本经不能补。若得葱白、香白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
《药性赋》:其用有四: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汤液本草》:气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气厚,阳中之阴也,无毒。阳明经本经药,亦走手阳明经、太阴经。
《象》云: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去黑皮及腐烂者用。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白芷之类,亦能走手、足阳明、太阴。
《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
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又云:太阳兀兀无汗者,葛根汤发之。若兀兀自汗者,表虚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实无汗也。
《诀》云: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本草衍义补遗》:阳中微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脾痹,非升麻梢不能除。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的药及发解本经风邪。若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不可缺也。《本草》云:治肺痿咳唾脓血。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
洁古云:升麻乃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白芷、葱白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气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升阳气于至阴之下二,阳明经分头痛三,去风邪在皮肤及至高之上四也。治脾瘅,非升麻梢不能除。
《本草纲目》:升麻,柴胡,引生发之气上行。同葛根,能发阳明汗。
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余每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拘泥乎?一人素饮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饮水,兼怀怫郁。因病右腰一点胀痛,牵引右胁,上至胸口,则必欲卧。发则大便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小便长而数,或吞酸,或吐水,或作泻,或阳痿,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热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劳役或入房,或怒或饥,即时举发。一止则诸证泯然,如无病人,甚则日发数次。服温脾胜湿、滋补消导诸药,皆微止随发。余思之,此乃饥饱劳逸,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遂以升麻葛根汤合四君汤,加柴胡、苍术、黄芪,服后仍饮酒一、二杯以助之,其药入,觉清气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头目精明,神采迅发,诸证如扫。每发一服即止,神验无比。若减升麻、葛根,或不饮酒,则效便迟。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并宜此药治法治之。《素》: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窥其奥而阐其微者,张洁古、李东垣二人而见。外此,则著《参同契》、《悟真篇》者,皆与此同也。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汤,则见斑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本草以升麻为解毒,吐蛊毒要药,盖以其为阳明本经药,而性又上升故也。按《范石湖文集》云:李焘为雷州推官,鞫狱得治蛊方:毒上在,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郁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不吐则下。此方活人甚众也。
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本草经疏》:升麻禀天地清阳之气以生,阳草也。故味甘、苦,平、微寒,无毒。洁古又云:性温,味辛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引经的药。得葱白、白芷,缓带脉之纵急。亦入手阳明大肠,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春气生生而上升,升麻正得之,故主解百毒。感清阳之气者必能破幽暗,故杀百精经老物殃鬼,澼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凡云甘者,其气必和,升则必散,和而散,故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者,手少阳,足阳明、太阴热极故也,散三经之义,则二证愈矣。
简误:升麻属阳而性升,其功用俱如经说。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病,法咸忌之。误用多致危殆。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微寒。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乃足阳明太阴行经之药,凡补脾胃必此引之。若得白芷葱白同煎,又走手经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解百毒,杀百精殃鬼;释诸瘴,辟诸疫瘟邪。去伤风于皮肤,散发热于肌肉。倘太阳证俱误服,是先引贼寇破家。东垣云: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汤,是遗太阳不惟遗经,反引太阳邪气入于阳明不能解也,故曰引贼破家云。务认分明,切勿卤莽。止头痛喉痛齿痛,并中恶腹痛;理口疮疥疮斑疮,及豌豆烂疮。治风肿风痫,疗痈肺痿。故圣药为疮家之号,的药来风家之称。升提元阳,不下陷阴分;挟引诸药,同行达四经。东垣云:引葱白,散手阳胆风邪;引石膏,止阳明齿痛是也。
谟按:仲景《伤寒论》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主之。夫犀角,乃阳明圣药也。又曰:如无犀角,代以升麻。其犀角、升麻气味大相远隔,何以代云?不过知升麻亦阳明经药,用之以引地黄及诸药同入阳明经尔。舍此他用,岂复能乎?
《本草乘雅》:人身气机,升出降入,谓之一周。能升则气机无不周矣。生阳之气发扬,邪僻之阴自死。入口皆吐出,此其外徵。长升即是长生,下者举之,此为要药。从混浊散漫之中,拔其微之妙,的是枢机之剂。但上行须有真气在,否则是煮没米粥矣。雷公炮制,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即炼已筑基,大裨体用,上行者有根可据矣。
升即四气之先机,时令之首兆也。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者是矣。设无成功之藏之入,亦无将来之生之升矣。所谓柔以时升,积小以高大,实非决骤之比。故十仑曰升,登合之量也;大鼗曰麻,群附之长也。是以允升,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主治百疾,以及变迁,皆响晦入宴息而冥升。功能用晦而明,仍利于不息之贞。
升麻禀天地清阳之气以生,故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显明灭暗,致新推陈,升麻两得之矣。
《药性解》:升麻,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脾、胃、肺四经,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名升麻。又主解百毒,杀精物,辟瘟疫,除蛊毒,止泻痢。白芷为使。形轻而坚实,青绿色者佳。
按:升麻提气解肌,故入此四经。然奉令之使,不能益人,若下元不足者,用此升之,则下而元气益亏矣。《药性》乃曰: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恐非,惟阳气有余而下陷者宜之。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以发阳明汗,是引贼入门,亦非所宜也。
《药鉴》:气平,味苦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治肺痿吐脓血,古人犀角地黄汤,每用之以代犀角者,止是引地黄等药同入阳明耳。与葱白同用,则能引之以散手阳明之风邪。与石膏同用,则能引之以止足阳明之头疼。补中益气汤用之,提元气从右而上。升麻葛根汤用之,驱邪热从表而散。惟其能解脾胃肌肉间热,故能散手足阳明经邪。诸方书以为元气不足者用之,阴中升阳,则谬矣。盖阳气下陷者,可升提之。若元气不足者,升之则下益虚,而元气益不足矣。盐水浸炒,则提肾气。甘草汁制,则提脾胃之气。若痰壅气上有汗者,勿用。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平,气味俱轻浮而升,阳也。用此者,用其升散提气,乃脾、胃、肺与大肠四经之药。善散阳明经风寒,肌表邪热,提元气之下陷,举大肠之脱泄,除阳明温疫表邪,解肤腠风热斑疹。引石膏除齿牙臭烂肿痛,引葱头去阳明表证头疼,佐当归、肉苁蓉可通大便结燥。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本草备要》:轻宣升阳,解毒。
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胃、脾。参芪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太阴。大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风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止阳明头痛齿痛。升发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长,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故补中汤用为佐使。若下元虚者,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又当填用。治时气毒疠,头痛阳明头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也。气滞于中,必上行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者,用通利药而罔效,重加升麻而反通。丹溪曰:气升则水自降。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也。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崩中带下,能缓带脉之缩急。足寒阴痿,目赤口疮,痘疮升葛汤,初发热时可用,痘出后气弱或泄泻者可少用。否则,见点之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斑疹,成朵如绵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风热疮痈。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性阳气升,味甘故也。阳虚火动者忌用。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为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下行归经耳。倘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或有参、芪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发者,升麻、柴胡并用,蜜水炒之。
《本经逢原》:升麻能引清气右升,足阳明本药也。《本经》治疫瘴蛊毒,取性升上升也。治中恶腹痛,取开发胃气也。治喉痛口疮者,取升散少阳、阳明火热也。同葛根则发散阳明风邪,同柴胡则升提胃中清气,引甘温之药上升。故元气下陷者,用此于阴中升阳,以缓带脉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之郁。故补脾胃药,非此引用不效,脾痹非此不除。升麻葛根汤,乃阳明发散药。若初病太阳便服之,发动其邪,必传阳明,反成其害也。又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凡上盛下虚,吐血衄血,咳嗽多痰,阴虚火动,气逆呕吐,怔忡癫狂诸证,皆在所禁。
《本草崇原》:升麻气味甘苦平,甘者土也,苦者火也。主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气。太阳标阳本寒,故微寒。盖太阳禀寒水之气而行于肤表,如天气之下连于水也。太阳在上,则天日当空,光明清湛。清湛,故主解百毒。光明,故杀百精老物殃鬼。太阳之气,行于肤表,故辟瘟疫、瘴气、邪气。太阳之气,行于地中,故蛊毒入口皆吐出。治蛊毒,则中恶腹痛自除。辟瘟疫瘴气邪气,则时气毒疠,头痛寒热自散。寒水之气,滋于外而济于上,故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愚按:柴胡、升麻,皆达太阳之气,从中土以上升,柴胡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标阳,升麻兼启太阳之寒水,细辛更启寒水之气于泉下,而内合少阴,三者大义相同,功用少别。具升转周遍之功,故又名周麻。防风、秦艽、乌药、防己、木通、升麻,皆纹如车辐,而升麻更觉空通。
《本草求真》:升麻专入脾胃,兼入肺、大肠。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紫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并治一切风陷下痢,后重里急,症不一端,有应用承气大下者,有应用升、柴上升者,要在辨症明确,以识升降之宜耳,不得概以升举为事也。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足寒阴痿,暨蛊毒精鬼,阳升则阴散。与一切风热斑疹,斑疹有虚有实,须审兼症以治。汪昂曰:成朵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疮毒靡不随手辄应,以升其阳而散其热,俾邪尽从外解,而浊自克下降,故又曰能以解毒。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升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能升少阳胆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需而成。时珍曰: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诸般阳虚等症者,并宜以升阳等药活法治之。但阴火动,及气虚汗出切忌。牛肱《活人书》言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可用升麻以代犀角,意在升麻能引阴血上涌,二者见解俱是,但须察其病气浅深,脏气偏纯,以明治之得失。
《得配本草》:辛、微苦,微温。入手阳明、足太阴经气分。风邪客于阳明,非升不散。阳气陷于至阴,非升不举。消疮痈,解百毒。
得葱白、白芷,缓带脉之急。佐干葛、石膏,治胃火齿痛。同葛根,治脾土火郁;胃伤寒冷,阳气郁而成火。同当归、肉苁蓉、怀牛膝,通大便虚燥。
多用则散,少用则升,蜜炙使不骤升。
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
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升散元气益亏。阳虚火炎,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升麻气平微寒,秉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味苦则燥,入足阳明胃经。气味轻清,阳也。
其解百毒者,气平而寒,味苦而甘,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
杀百精老物殃鬼者,升麻秉平寒之气,则得清阳通达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
瘟疫瘴气,甘能和,所以能辟之也。蛊毒阴恶败坏之毒,阴毒邪气,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气也,平寒能清,苦能泄之,甘味能和、能解,故药入口,蛊即吐出也。
其主中恶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泄邪也。
其主时气毒疬头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热,平苦又燥湿也。
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热风肿也。
喉痛口疮,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发之也。
《神农本草经读》:太阳标阳本寒,故微寒。盖太阳秉寒水之气,而行于肤表,如天气之下连于水也。太阳在上,则天日当空,光明清湛,清湛故解百毒;光明故杀百精老物殃鬼。太阳之气行于肤表,故辟瘟疫、疬气、邪气。太阳之气行于地中,故蛊毒入口皆吐出。治蛊毒,则中恶腹痛自除。辟瘟疫、瘴气、邪气,则时气、毒疬、头痛寒热自散。寒水之气,滋于外而济于上,故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尝考凡物纹如车轮者,皆有升转循环之用,防风、秦艽、乌药、防己、木通、升麻,皆纹如车辐,而升麻更空通,所以升转甚捷也。”
《本经疏证》:中恶腹痛,毒之在下者也。时气毒疠头痛寒风肿诸毒,毒之在中者也。喉痛口疮,毒之在上者也。升麻所以能解如许多毒者,盖以其根内白外黑,茎叶皆青,复花白黑,是为金贯水中,水从木升,仍发越金以归功于畅水也。水者,严历之寒气也,金者,上肃之热气也,以严历之寒,包收肃之热,阳欲达而被阴束,是所以为毒也,使随木升而畅发焉,是即所谓解毒矣。观所胪诸证,虽得之不同其源,为病不一其状,归结其旨,均热收于中,寒束于外。在外者固是,内者亦未始非病,譬如伤寒中风,虽亦系外寒内热,然惟外寒是病,内热乃身中阳气,故时气及头痛寒热,皆与伤寒中风相近,而治此不治彼,则可以知之矣。
《本草新编》:升麻,味苦、甘,气平、微寒,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足阳明、太阴之经。能升脾胃之气。得白芷、葱白同用,又入手阳明、太阴二经,其余他经,皆不能入。能辟疫气,散肌肤之邪热,止头、齿、咽喉诸痛。并治中恶,化斑点疮疹,实建奇功。疗肺痈有效,但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世人虑其散气,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宜多用之时。本草如《纲目》、《经疏》,尚未及言,况他书乎。夫升麻之可多用者,发斑之症也。凡热不太甚,必不发斑,惟其内热之甚,故发出于外,而皮毛坚固,不能遽出,故见斑而不能骤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药,欲退斑、必须解其内热。解热之药,要不能外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藉升麻,以引诸药出于皮毛,而斑乃尽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出外,势必热走于内,而尽趋于大、小肠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大约元参、麦冬用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
或问升麻能止衄血,先生置而不讲,岂仲景张夫子非欤?曰:以升麻为止血之药,此不知仲景夫子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至于一钱之外也。
又问升麻升而不降,何以大便闭结反用升提,必取于升麻,岂柴胡不可代耶?曰:升麻与柴胡,同是升提之药,然一提气而一提血。大便燥急,大肠经之火也。大肠有火,又由于肾水之涸也。欲润大肠,舍补血之药无由,而补血又责之补肾,使肾之气通于大肠,而结闭之症可解。然则通肾之气,以生血可也,而必加升麻于补肾、补血之中者,盖阴之性凝滞而不善流动,取升麻而升提其阴气,则肺金清肃之令行。况大肠与肺又为表里,肺气通,而大肠之气亦通,肺气通,而肾之气更通,所以闭者不闭,而结者不结也。若用柴胡,虽亦入肝,能提升血分之气,终不能入于大肠,通于肺、肾之气,此柴胡之所以不可代升麻也。
或问升麻与犀角迥殊,何以古人有无犀角,角升麻代之之语,以升麻、犀角同属阳明也,然否?夫升麻虽与犀角同属阳明,而仲景夫子用升麻以代犀角,非特为其同属阳明也。犀角地黄汤所以治肺经之火也,犀角引地黄以至于肺,而升麻亦能引地黄以至于肺也。肺与大肠为表里,清肺而大肠阳明之火自降,瘀血必从大便而出,是升麻清肺,正所以清阳明也。
或问升麻用之于补中益气汤中,岂虑柴胡不能升举,故用之以相佐耶?曰:柴胡、升麻同用之补中益气汤者,各升提其气,两不相顾,而两相益也。柴胡从左而升气,升麻从右而提气,古人已言之矣。然而柴胡左升气,而右未尝不同提其气,升麻右提气,而左亦未尝不共升其气,又两相顾,而两相益也。
《本草分经》:甘、辛,微苦。性升。脾胃引经药。亦入阳明肺、大肠经,而表散风邪,升散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兼缓带脉之缩急,解药毒、杀精鬼。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6:27: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辛 凉 解 表 药

浮〓  〓  萍(《本经》)

浮萍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全株。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池沼、水田、湖泊和静水中。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消肿。临床用名为浮萍。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名医别录》:味酸,无毒。主下气。以沐浴,生毛发。
《本草拾遗》:大者曰苹,与栝蒌等分,以人乳为丸,主消渴,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傅热疮,小萍子,是沟渠间者,末傅面干,捣汁服之,主水肿,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暴干,末酒服方寸匕。
《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热疾,热狂,胁肿毒,汤火疮,风疹。
《开宝本草》:味辛、酸,寒,无毒。下气。以沐浴,生毛发。
《开宝本草》:俗医用治时行热病,亦甚发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一两,麻黄(去根节),桂心、附子(炮裂,去脐皮)各半两。四物捣细筛,每服一钱,以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和滓热服,汗出乃瘥。又治恶疾疠疮遍身者,脓煮汁,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本草衍义补遗》:水萍浮芹,发汗尤甚麻黄。
《本草纲目》: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火篆一诗,无能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乃为一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甚法以紫色浮萍晒干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一粒,以豆淋酒化下。治左瘫右痪,三十六种风,偏飞头风,口眼歪斜,大风癞风,一切无名风及脚气,并打仆伤折,及胎孕有伤。服过百粒,即为全人。此方后生易名紫萍一粒丹。
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伤损,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
《本草经疏》:水萍专得水气之清阴,故味辛气寒,《别录》兼酸无毒。盖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味辛而气清寒,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寒能除热,燥能除湿,故下水气。酒性湿热,而萍之质不沉于水,其气味辛寒,轻清而散,故能胜酒。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凉血则荣气清而须发自长矣。《别录》主消渴者,以湿热之邪去,则津液自生而渴自止也。其曰下气,以沐浴生毛发者,亦以寒能除热,凉血之验也。热邪不干,荣气清旺则能获轻身矣。
简误:表气虚而自汗者,勿用。
《本草蒙筌》:味辛、酸,气寒。无毒。发汗骤来,驱风速退。仍治时行热病,堪浴遍身痒疮。生采煎汤。消水肿,利小便,去暴燥,止消渴。夏夜蚊蠓,烧烟可除。
《本草乘雅》:谷雨萍始生,杨花入水乃化也。树根水上,一夕九子,尝与水平,故胜酒尔,盖杨先百木青,秉春升之敷和,萍性善生衍,秉夏出之蕃茂,但以升出为用,不以风火为气者,以基于水,遂禀水寒之化,且味专辛发,藉金水之相滋,诚逐风清热,解表汗出,通调水道之良品也。若长须发,即水液之外荣;止消渴,即水气之内周。久服轻身,形相类也。
《药性解》:浮萍,味辛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消水肿,利小便,逐风寒,堪浴遍身疮痒,发汗甚于麻黄。
按:浮萍入肺,故主祛风;入小肠,故主祛湿。此是水中大萍,非沟渠所生者。高供奉采萍歌云: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瘫风与缓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下两三丸,铁幞头儿都出汗。以此观之,其功甚于麻黄可知矣。
《药鉴》:气温,味辛,无毒。治时行热病,浴遍身痒疮。消水肿而利小便,去暴燥而止消渴。同艾叶发汗骤来,驱风速退。蜜丸弹大为度,面青背紫方真。采萍歌曰: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弓不在岸,采伐之时七月半,紫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下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
《本草备要》:轻,发汗利湿。
辛散轻浮。入肺经,达皮肤,能发扬邪汗,丹溪曰:浮萍发汗,甚于麻黄。止瘙痒、消渴。捣汁服。生于水,又能下水气,利小便,治一切风湿瘫痪。浮萍一味,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种风。浓煮汁浴,治恶疾疮癞遍身。烧烟辟蚊。
《本经逢原》: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恶疾疠风遍身者,浓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故能发扬邪汗。《本经》主暴热身痒者,专疏肌表风热也。下水气者,兼通阳明肉理也。胜酒者,阳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长须发者,毛窍利而血脉荣也。止消渴者,经气和而津液复也。浮萍为祛风专药,去风丹用紫背浮萍为末,蜜丸弹子大,豆淋酒下一丸,治大风癞风,一切有余风湿脚气,及三十六种风皆验。而元气虚人服之,未有不转增剧者。至于表虚自汗者,尤为戈戟。
《本草崇原》:太阳之气,根于水中,而外浮于肤表。萍生水中,浮于水面,盖禀太阳之气化。其背紫赤,皆连于水,乃太阳之气,根于水中也。盛于暑夏,乃太阳之气,开浮而主夏也。气味辛寒者,辛属乾金,太阳如天而合乾。寒本太阳,太阳标阳而本寒也。主治暴热身痒者,风热之邪,暴客皮肤,一身苦痒。水萍禀寒水之气,外行肤表,故暴热身痒可治也。下水气者,太阳之气外达皮毛,则膀胱之水气自下也。胜酒者,酒性辛温而慓悍,先行皮肤。水萍辛寒而解热,亦先行皮肤,故能胜酒。长须发者,太阳为诸阳主气,而熏肤泽毛,须发长也。得寒水之精气,故止消渴。
《本草求真》:浮萍专入肝、脾。浮于水上,体轻气浮,辛寒。古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一语括尽浮萍治功。故凡风湿内淫,瘫痪不举,在外而见肌肤搔痒,一身暴热;在内而见水肿不消,小便不利。用此疏肌通窍,俾风从外散,湿从下行,而瘫与痪其悉除矣。至《本经》载长须发者,以毛窍利而血脉荣也;风去血荣。止消渴者,以经气和而津液复也;热去津生。胜酒者,以阳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总皆因其体浮故能散风,因其气寒故能胜热,因其产于水上故能以水利水耳。用浮萍其背紫色为末,蜜丸弹子大,空心酒服,然必大实大热,方可用此。若表虚自汗者,其切禁焉。烧烟辟蚊亦佳。但气虚切勿近此。绣见有一妇人用此辟蚊,其儿仅两周耳,因此即毙。
《得配本草》:辛,寒。入手太阴经。发汗,祛风,利水治一切风热肿毒,风淫麻痹,无名风疾,及脚气扑伤。
佐犀角、钩藤,治夹惊伤寒;佐四物、黄芩,治身体虚痒。入鲤鱼腹内,麻油、酒煮,治杨梅疮初发。研烂,入冰片少许,贴眼上,治胬肉攀睛。
血虚肤燥,服之血涸则死。气虚风痛,服之汗不止。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气味辛寒无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神农本草经读》: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味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敌水也。
故凡水湿之病,皆可治也。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主皮毛之疾。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寒。主暴热,得水之气,故能除热。身痒,湿热在皮肤。下水气,萍入水不濡,故能涤水。胜酒,水气胜则酒气散矣。长须发,益皮毛之血气。主消渴。得水气之助。久服轻身。亦如萍之轻也。
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叶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敌水者也故凡水湿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益皮毛之疾。
《本经疏证》:时至季春,天气晴暖,杨花始飘,萍非必生于杨花,然适生杨花后暖气正盛,晴爽方多,阳欲毕达,以隔水而未谐,水欲涨溢,以值旱而未得(夏小正三月时则有小旱四月越有大旱),乃不生于流水而生于止水者,以流水顺化,止水轧化,轧化正以其隔阳气也。隔阳气何以生萍,则以值旱而水不得涨溢也。故其为状,外贴水面,内含血络,乘夫阳而发于阴,引水气而交于火,转不相续为联络,致两相拒为成和,故能于人身凡水不化于阳,而外不得泽肌腠,上不得润咽嗌,下不得通调膀胱,为暴热身痒水气消渴者,使阴际阳而化,火交水而和,上奉下通,外弥偏体,且不特沦浃无间,即须发亦藉此以郁葱逢勃矣。独谓其胜酒,酒气悍以清,能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且更胜之,速何如也。夫胜酒两言,列于暴热身痒下水气长须发止消渴之间,可见其行于外行于下,能不让酒之速。特酒以气为用,则热与水虽去而气亦伤,故凡酒后溺多汗多者,口必渴,萍则以质为用,热与水去而阴液反裕,并能止消渴,亦可知萍之贴水而平,能使水气生动,而不使水气消耗,观于暴萍者必下承以水始得干,萍干而水不耗,不可识其性耶?
《本草分经》:辛、寒,入肺。发汗祛风,行水消肿。其发汗胜于麻黄,不可轻用。
《本草思辨录》: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气寒,能发皮肤中湿热之邪汗,故《本经》主暴热身痒。《伤寒论》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其身痒为有风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则湿热不汗出而痒,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药也,而与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谓发汗胜于麻黄,不加分别。后遂有视水萍为峻剂而不敢用者矣。
《本经》以下水气,止消渴,两许水萍。盖以其状外贴水面,内含血络,水不能濡,则水气自下,日不能烁,则阴液固充,此效之所以并呈也。
《本经》未尝言风,而后世以风药推之。要知其所治为风热之风,非风寒之风。如《古今录验》以水萍与牛蒡子薄荷治风热瘾疹,则药病相当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2 06:54 , Processed in 0.1191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