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19 13:2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张大明  河南省中医研究院
  早在前几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医界出现过一阵“医易热”。论医说易之文忽增,多是谈医易如何相关、如何相通,甚至认为医源于易,似乎要集体论证孙思邈的那句话--“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有关医易之教材、学习班、研讨会等也应运而生,后来日趋于冷。如今医易风云再起,先是杨振宁先生提出《易经》对中医有妨碍,随后有人反驳。而我觉得两方所讨论的前提有点问题,此争论有何意义,值得探讨。
  两方讨论的前提之一是:中医源于《易经》,《易经》对中医有重大影响。而我认为医易关系未必如此。
  从现存文献与对后世的实际影响看,中医之源当属《内经》。从文献学角度考察,《内经》之作者并未像张机声明自己所著源于《内经》那样,声明《内经》源于《易经》。假如果真来自《易经》,那么出于对演易之周文王的崇敬,似乎托名文王,名为“文王内经”更为顺理成章,而《内经》作者宁愿将著作权奉于黄帝,似悖情理。
  若果真《内经》源于《易经》,那么《易经》理应在《内经》中留下相当的痕迹,如篇名、卦象、卦词等应当在《内经》中频繁出现,才可支持此说。例如《伤寒论》中《内经》就痕迹处处可见。而考察《内经》全文,标明书名而引用其文者达数十种,但《易经》不在其列。再看另一些未标书名之引文,仅有一处以八卦之名代表八方之风,其他概未见之。可见医源于易在文献上缺乏依据。
  再从《内经》内容上考察,构成《内经》或中医理论体系之要者,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天人相应等。而除天人相应外,其他在《易经》中尚属阙如。而《易经》中天人相应思想甚为简陋,怕不足以构成《内经》那样成熟而精致的天人相应理论。至于说阴阳思想源于《易经》,更是一个虽然错误而流传颇广的认识。将《易经》之“--、—”释为阴阳,是《易传》的“曲解”。考《易经》全文,并不能证明--、—为阴阳,《易经》只是将其称为“六、九”,自始至终并未将其称为阴阳。而且全书亦罕言阴阳二字。再看《左传》、《国语》中几条说卦的记载看,亦未见以阴阳说卦者。其中医和虽然以卦说医,然未及阴阳。故不仅说“--、—”代表阴阳缺乏论据,并且《易经》中有无明确的阴阳概念都要成问题,更何谈医之阴阳源于《易经》?而将“--、—”释为阴阳者为《易传》,此释未必是《易经》原意。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颇有一些研究者,不明白《易经》与《易传》之关系,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多引《易传》之言以证其说。而《易传》并非《易经》,《易传》是后人“援易以为说”的产品,对《易经》并不恭敬,时常曲解《易经》之原意,以就自己之说,故《易传》名曰传易,实则扬己。
  之所以能将《易经》与医扯上源流关系,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易经》卦词晦涩含糊,卦象示象而意义活络,以致后人对其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使得《易经》像一个空套子,几乎任何层出不穷的事物都可以套,而且对五花八门、彼此对立的解释都能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并大有继续收纳的潜力,此即所谓“易道之大,无所不包”的原因所在。至于将中医套于其中,论证其源流所在,原非难事,不在话下。
  其二是《易经》之产生,早于医经。但早于并不等于源于,源于在于谱系,不在于早晚。以此作为推测尚可,作为确证则不可。早于对于源于,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其三是《易经》、《易传》的内容与中医确有相近者,如阴阳学说,辨证思想等,但这些并非是《易传》之专属。在某社会文化环境内,多学科共用相同的概念、有相近以至相同的思想是普遍情况。当时的阴阳家、道家、兵家这些思想亦很发达,而且这些内容明显见于《内经》,甚至文词都如出一辙。如道家之“美其食、任其服”、兵家之“无击堂堂之阵”等,若依某些内容相近而判定医源于易,那么岂不更有理由言医源于道、医源于兵乎?
  据以上理由,我认为中医未必源于易,未必对中医有重大影响,改说中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更为正确。鉴于此,我建议:讨论双方将“《易经》”一词泛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更趋合理。因若细揣双方所言,实际是讨论“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之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博大,岂能《易经》一书以蔽之,所以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能更接近双方实际的前提。
  这里附带对杨先生关于《易经》对汉语之影响作一讨论。若如其所言,《易经》对汉语影响有那么大,那么前提应该是当时《易经》广泛传播,且识文断字者较多,达到文革中样板戏或红宝书对大家的影响程度。而在当时,限于交通、传媒等因素,此前提难以实现。故若说是中国语言文化影响了《易经》,比说《易经》影响了中国语言文化更为合理。
  再者,言语之规律是语音语义在前,文字在后,而且语音语义可能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才能以文字表达,文字随语音语义变化而变化,是语音语义的追随者,而又有滞后性。是语音语义决定文字,而罕见文字影响语音语义。《周易》成书时可以文字记录卦词,说明语音不但形成,且可能相当成熟。所以说语音影响了《周易》,于理方通,若反过来说《周易》影响了语音语义,领先于语音语义,怕是犯了倒为因果的错误。
2
匿名  发表于 2005-2-20 13:05:54

[转帖]《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我认为这些都是哲学基础,不能把哲学基础与具体专业技术的关系说得这么极端。
中医不可能仅和中医学有关系,中华大地的许多学术都有共同的哲学基础。
3
发表于 2005-2-27 00:10: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此文有理!
4
匿名  发表于 2005-3-22 23:01:40

[转帖]《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张仲景晚年认识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同源不假。
5
发表于 2005-3-26 22:55: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下面引用由关晓敏2005/03/22 11:01pm 发表的内容:
张仲景晚年认识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同源不假。
请敎:张仲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讲过这句话?请详细引证为谢!
6
匿名  发表于 2005-3-27 15:18:10

[转帖]《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未必那么大

易经本自然,医易同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23:26 , Processed in 0.0520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