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2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30 21:0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4/03/31 05:13am 第 1 次编辑]

前几天接诊一奇特的的患者,我不知道这是何病,今公布于此,以就教于明者。
   
   患者为一17岁少年,但其身材仅相当于13岁左右的男孩,由其父亲带领而来 。他的主要病情是:三、四年来双脚足弓逐渐向上隆起,足掌呈倒U状,足底肌肉萎缩;同时内踝肌腱挛缩,使双足内翻。站立时只能以外侧足缘着地,步伐蹒跚如鸭,不耐远行。这些症状近两月有明显的加重,本地医院不识此病,故而来京就医。患儿精神饱满,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回答问题合理而敏捷。睡眠及饮食、二便正常。双足虽畸形,但无其他不适,皮肤温度及颜色如常。查其膝腱反射等生理反射明显减弱,巴宾斯奇等病理反射未能引出。双腿胫部皮肤感觉迟钝。 脉搏沉而有力,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
    患者在北京辗转就诊于数个著名医院,均未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有把握的治疗方案。最后,某著名骨科医院在做了许多检查之后,最后给出的诊断为:1)双足马蹄内翻畸形。2)腓肠肌萎缩。并说由于患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没有妥善的成熟的手术疗法;可请假肢厂做一特殊的靴子,矫正其不良的行走。内科无药可用。患者不甘心就此还乡(其为辽宁通辽人),遂来中医科求诊。
    谁能认识此疾病的来龙去脉,中医应怎样辩证施治,请不吝赐教。

2
发表于 2004-3-30 22:1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4/03/30 10:18pm 第 1 次编辑]

这个病例用中医综合治疗康复的机会很大,但是病人要有耐心坚持:
1. 中药外洗
2. 按摩或针灸
3. 内服中药
三者同时进行。
中药外洗处方参考:
蘇  木10牛  膝6黃  柏6
荊  芥10防  風10紅  花6
獨  活10細  辛3川  芎6
桂  枝10薄  荷5桑  枝10
威靈仙10路路通10羌  活10
白  芷12  
〔全部以克為計量單位〕注意:外用,忌服!
用法:    清水5,000c.c,同放中藥先用猛火煎滾後,轉用小火煎45分鐘即可停火。不拘藥汁煎取多少,待大熱時將痛的地方放在桶(盆)上面趁熱燻洗;待水轉溫後可放手(或腳)于藥水中邊浸邊洗。
    隔天再放多1.500c.c的水,用大火煮滾之後再轉用小火煎10分鐘,用同樣的方法浸洗。每隔2-3天配一剂。临睡前洗。
洗后在下肢塗抹薄薄的一层<跌打万花油>。
2. 从大腿到小腿触诊,凡有肌肉硬结压痛的地方均用滚法揉搓,共15分钟,按摩时先塗抹薄薄的一层<跌打万花油>。每日一次。
3. 内服:<五剂>
秦  艽8桑寄生15炙甘草 5川  芎 5
當  歸8獨  活8白  芍12防  風10
川  断10杜  仲10云  苓8細  辛 6
牛  膝 8熟  地15桂  枝8党  參10
水四碗,煎60分钟·每次喝半碗,日2-3次。
注意:治疗期间,约2-3个月要尽量在家休息,减少活动。
3
 楼主| 发表于 2004-3-31 05:26: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首先对秦越人先生的指导和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一定认真学习和考虑先生的意见。  
  补充说明:
    患者的外祖父就患有此病;患者的哥哥(21岁)也患有此病,只是症状较轻,不注意看不出来。患者正在读中学,学校免其参加体育课。
4
发表于 2004-4-25 22:47: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以前我小时候 就有个人和这个病一样   他是穿铁鞋子 纠正的
如2)腓肠肌萎缩。并说由于患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没有妥善的成熟的手术疗法;可请假肢厂做一特殊的靴子,矫正其不良的行走。
5
发表于 2004-4-26 20:4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赞同此观点
6
发表于 2004-5-3 14:56: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假靴校正 很有价值。也很直观,所以我赞同,但同时要服用中药,我想综合治疗此病是唯一治疗此病的方案
7
发表于 2004-5-4 14:07: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鹤在 2004/05/04 02:11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五迟、五软、五硬病范畴。
  (1)五迟是脑发育迟缓的一类脑病,泛指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等。而拟立之病名。
  早在东汉末年的《颅囱经》中曾有“行步迟”的记载,’隋·巢元大《诸病源候论》中亦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病类别。宋·《太平圣惠方》进—步记载了“语迟”,“行迟”“发迟”,“齿不生”等证候的治疗方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发久不生、生则不黑;心主血,发为血之余,怯则久不生也。·心系舌本,怯则语迟也……”,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五迟作为正式病名提出,是演代吴谦等人集体编著的《医宗金鉴》,作者将历代诸家有关迟证的论述归纳在一起,并以“五迟”之病冠称。指出“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所致之病机。清·张路在《张氏医通》也明确指出:“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他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发者肾之荣。若齿久不生,生而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胎弱也,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若长不可立,立而骨软,大不能行,行则筋软,皆肝肾气血不充,筋骨瘦弱之故”《春秋纬元命苞》云“脑之为合在也,人精在脑”脑为髓海,可见髓海不足均可引起大脑发育不良而致出现临床五迟症状,故五迟归于脑病之范畴。
  五迟是以正气不足为其病理特征的病证,其病因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后天不足两个方面,综述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探究,有的从心肝肾亏虚立论,有的从心脾两虚分述,有的认为是胎禀不足,还有的认为调养失宜,但总的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
  一先天因素:是指胎儿禀赋不足或受不良刺激而言。若父母体质素虚,精气衰惫。或久病初廖,或药毒损害,或嗜欲偏数,致胎禀不良;或妊期纵欲,伤及胎形、或孕母受惊,邪气乘心,或跌仆内伤,致使胞损,皆能使患儿胎禀不足,肝肾受脶,精血不能荣注筋骨而发病。
  二后天不足:是指幼儿因护养失宜,饮食不调;或疾病缠绵,治理不当;或药害影响,或跌仆损伤,致脏腑功能不调,气血虚损,百脉宗筋失其濡养而发病。
由于后天禀生于先天,而先天又依赖于后天的奉养,先天不足,则后天禀弱,后天不充,则先天涸竭。是以先天因素与后天不足二者互相影响。病涉五脏归属有异,各种迟证之病机特点亦殊:
  (一)立迟、行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痿弱无力。正如《太平圣惠方》所说:“夫小儿行迟。是肝肾不足,致骨气虚弱,筋脉无力,故行迟也”。
  (二)齿迟:肾主骨,骨生髓,齿为骨之作。肾气亏损,则髓不能充于齿骨,故齿久不生。故《证治准绳》曰:“小儿禀受肾气不足,不能上营,而髓虚不能充于骨,又安能及齿”。
  (三)语迟:心之声为言。心气不足,则虽长至合语之时,亦不能如期说话,而为语迟之语。此外,病后津亏,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语迟。
  (四)发迟:发为血之余,肾之苗也,若肾气亏损,肝血不足,气血衰弱,无以荣发,故为发迟。正如《片玉心书》所说:“小儿发久不生,虽生不黑而稀、此由肾气衰,则血气不足故也”。
  (五)迟症可散而见之,也可合而并存,究其五迟之因,不离心肝脾肾诸脏,皆与先天后天有关,盖胎儿孕育之期,全仗肾精之充养,精成则髓生,精足则脑充,今先天父母禀赋不足。
  (2)五软系指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于失调护导致脾肾不足、气血亏虚而出现头项、手足、肌肉和口痿软无力的病证。俗称“软瘫”,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患,多见于五、六岁以内的幼儿。
  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至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中始见“五软”的名称,并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并与“胎弱”、“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以后诸多医家论述“五软”的内容亦不尽相同。如《婴童百问》:“谓头软、项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在《医宗金鉴》中“谓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而《幼幼集成》则谓“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等。”虽论述不一,但都离不开头、项、手、足、肌肉、口这几部分。
  历代医家多认为五软的病因与先天不足、脑髓不足、精气亏虚等关系密切,诚如《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胫痿眩冒”,明确指出五软与脑髓不足的关系。而在《证治准绳》中则提出:“母气不足则羸瘦肉薄,父精不足则解颅、眼白多”。此谓五软由先天不足所致。《保婴撮要》认为头软乃“脏腑骨脉皆虚,诸之气不足”。提出本病的形成与脏腑精气亏虚有关。综前人所述可见,本病由上述诸因而致脑失所养,脑用不健的一种脑病。
  五软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一)先天禀赋不足: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父母素体虚弱,精血不足,或母孕因病杂药乱投,损伤胎体,以致胎元失养,使胎儿先天禀赋不足,出生后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衰不能正常供养发育而致五软。
  (二)后天脾胃薄弱:后天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充,而致体弱不能抗邪,为邪气所犯而发病者。《保婴撮要》云:“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气不足,不能营养四肢,故肉少皮宽,饮食不为肌肤也……”。或如《证治准绳·幼科》指出:“此或伤寒或吐或泻,乘虚邪毒,透入肝脉,热邪所侵,足致令筋软长或手足软而不能举,或项颈软而不能举者”。可见脾胃不足、运化不健而气血生化乏源,因而使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时期,气血不充而幼体失养,则易生本病。
  总之,小儿五软的成因与先天禀赋虚弱,精气不足,后天脾胃不健,气血亏虚以及婴幼时期调护不当,幼体失养有密切的关系。
  (3)五硬系指因禀赋不足、元阳虚衰,或调护迭宜、寒邪外袭,致肢体失于阳气温煦而出现头项、胸腹、手、足和肌肉僵硬;曲伸不利的病证。本病以寒冷季节多见,好发于早产体弱或伴有其他疾患之小儿,为新生儿常见疾患之一。
  “五硬”的名称,首载于明·《婴童百问·卷三》“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脚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头颈硬、胸膈硬、手硬、脚硬和心腹硬;对五硬的内容论述虽不尽一致,但亦基本按上述病亦的分类而称之;清·《幼幼集成》则把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名为五硬。《医学纲目·生下胎疾》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此说确有见地;《保婴撮要·五硬》则指出了本病的病机与治则,认为“此证从肝脾二脏受病,当补脾平肝”,洵为经验之论。
  总之,五硬系肢体失于阳气温煦而出现之病症。《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集注》则说;“神气,五脏之阳气”,而脑为元神之府,是以五硬归属于脑病范畴。
  本病多由禀赋不足、阳气虚衰,阳气虚衰,或调护失宜、寒邪外袭,以致肌肤失于阳气温煦而成。
  一、阳气虚衰;孕期母体虚弱多病、或双胎、早产,而先天凛斌不足,元阳虚衰;或生后感受它病,阳气大损,以致阳气不能温照肌肤,营于四末而发病。
  二、寒凝血滞:寒性凝滞,禀斌不足,体质虚弱,或气候寒冷,调护失宜,以致寒邪外袭,闭阻肌腠,阳气不远,肢体失于温照而发病。
  三、肝木乘脾:脾主四肢、主肌肉,调护失宜,中阳虚报,木乘土位,筋脉失和,以致四末失荣而发病。
  总之,五硬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护致肢体失于阳气温煦而成。本病以元阳虚衰为本,寒邪外袭为标,而以本虚为主;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
8
发表于 2004-5-4 14:14: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攣急--証名。出(內經)經脈等篇,義同拘急。
拘急--証名。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肢體牽引不適或自覺緊縮感,以至影嚮活動。多見於四肢,兩脅及少腹。四肢拘急,屬筋病,多因六淫外邪傷及筋脈,或血虛不能養筋所致。
拘攣--証名。出(素問.繆刺論)。作痀攣。屬筋病,多因陰血不足,風寒濕熱侵襲以及瘀血留滯所致。其狀四肢牽引拘急,活動不能自如。
9
发表于 2004-5-4 14:22: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此患有遗传因素、似先天发育不足、
脉搏沉而有力(应该是紧脉或牢脉?),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 是湿胜之象
但是患儿“精神饱满,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回答问题合理而敏捷。睡眠及饮食、二便正常”,又给人印象感觉应该是局部筋脉的问题。
最好把四诊按中医方法重新审查一遍?
10
发表于 2004-5-4 14:5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这个病症谁认识?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鹤在 2004/05/04 02:52pm 第 1 次编辑]

初拟方: 阳和汤+附子+磁石+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18:47 , Processed in 0.0563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