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间学派张从正的攻邪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17 16:2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攻邪论的代表者为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约生于公元1156-1228年)睢州考城(河南)人。据元人张颐斋序《儒门事亲》说:"近世惟河间刘守真,深得长沙遗意,故能以斯道鸣于大定明昌间,南渡以来,宛丘张子和出焉,探历圣之心,发千载之密,凡所拯疗,如取如携,识者谓长沙河间,复生于斯世矣。"这仅是把张从正比拟于刘完素。《金史·本传》则径称:"张从正,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是从正之学,远则取法乎《素问》《伤寒论》,近则独宗于刘完素。观其娴于汗吐下三法,并从六气分证,又倡"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其于河间者实多。他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张从正首先认为病邪是由外而内到人体的,或是由体内变化而产生的。病邪留于体内而不去,是一切病之所由。所以他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这个观点是符合祖国医学传统概念的,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起病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不论内因外因,疾病总是由病邪强加于人体而成,不是人体本身应有的变化,张从正这一认识,还是较正确的。疾病既是由病邪强加于人体而成,则治疗疾病便首应攻去病邪。他说:"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这是张从正提出攻邪论的主要根据,也是较有说服力的,其理论的根据,亦来源于《素问》。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而扬之,因其而减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成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实者写之。"这些都属于不同方式的攻邪方法。病邪攻去,正气自安,亦正如《至真要大论》所说:"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因此说,张从正的攻邪论,无论从临床实际讲,或是从传统的治则理论讲,都是具有卓识的。
  (2)攻邪三法     发汗、催吐、泻下,是张从正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至其统论诸药,则曰: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辛甘发散,淡渗泄,酸苦咸涌泄。发散者归于汗,涌者归于吐,泄者归于下,渗为解表归于汗,泄为利小溲归于下,殊不言补,乃知圣人只有三法,无第四法也。且予之三法,能兼众法。……"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是极其广泛的,包括方药、针灸、薰洗、按摩、导引等等,从当时来说,充分发挥他所能掌握的各种治疗方法,来与疾病作斗争,借以提高疗效,比起单纯用某一种方法来治疗,总要好得多,这可以说是张从正在临床上的创见。至于他对三法的具体运用,略述如下。
    ①汗法
   张从正在《凡在表者皆可汗式》中指出,风寒暑湿邪气在于皮肤之间而尚未深入者,最迅速有效的治法,就是发汗。《素问》有剌热的方法,开玄府而逐邪气,与发汗的道理并无二致,但不如用药发汗收效更速。发汗的方法有多种,不但辛温可发汗,寒凉亦能发汗,此外还有熏渍、导引等。发汗的方法既多,施用的范围亦较广。对于发汗的具体运用,他认为首要明辨阴阳、表里、虚实。凡表证如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桂枝汤类为虚而设。但汗法的实际施用远不如此。如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若脉见浮大而长,身表微热者,都可用汗法。还可与吐法、下法先后连用,或者吐法和汗法兼用。如破伤风、惊风、狂、酒病、痹症等,都可随证酌情于吐下之后继用汗法,甚至吐汗法并用。至于辛温发汗与辛凉发汗的分辨,张从正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其汗法所用的方药,除辛温剂概用仲景麻桂汤方外,辛凉剂则惯用防风通圣散与双解散。
   ②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这基本是指吐法而言。这也说明吐法的运用由来已久。但是正如张从正认为:"夫吐者人之所畏,且顺而下之,尚犹不乐;况逆而上之,不悦者多矣。"长期以来,无论病家和医家,对吐法往往都存在这样的顾虑,以致临证中用吐法的向来不多。惟张从正认为:"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仲景之言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
从理论上来说,病变在胸膈之,无论其为痰涎、为邪浊、为饮食,用催吐剂因势利导,使之从上而出,最为捷径,即"高者越之"之义,这是很可以理解的。张从正既理解到上脘之病,可涌而去之的理论,又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根白豆豉汤以吐头痛,栀子厚朴汤以吐懊  ,瓜蒂散以吐伤寒六七日,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者;孙氏《千金方·风论》中散、方往往皆效;近代《本事方》中稀涎散吐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沐浴风;近代《普济方》以吐风散、追风散吐口禁不开,不省人事;……此皆前人所用之药也,皆有效者。"张从正充分接受这些经验,并通过医疗实践的验证,便益信之笃而用之神。他说:"余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余反思之,投以涌剂,少少用之,颇获微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妙。过则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以至不疑。故凡可吐令条达者,非徒木郁然,凡在上者,皆宜吐之。"他提醒人们,凡用吐剂,宜先小服,未效,渐加,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此乃良言,当记。
   ③下法
   王太仆释《素问》"土郁夺之"曰:"夺谓下之令无雍碍也。"《素问》又说:"因其重而减之",减去其重积,亦具有泻下之义。雍碍既夺,重积得减,则气血流通,而身自健,胜于服补药多多,这是张从正重视下法以强身的理论根据。
    有邪实存在,下之即所以补之,这是具有辨证法的观点。攻下疗法,尤适用于在脾胃方面的病邪,他说:"《内经》曰:'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种之味,杂凑于此,雍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况中州之人,食杂而不劳者乎!中州土也,兼载四象,木金水火,皆聚此中,故脾胃为病。奈何中州之医不善扫除仓禀,使陈莝积而不能去也。"脾主运化,胃主消磨,总以通畅为贵,一有积滞,诸症蜂起,惟有攻下而消其积,导其滞,才是根本之图。当然,张从正用攻下法,并不局限于脾胃的积滞,如他认为:伤寒大汗之后,重复劳发,热气不尽者,可下;杂病腹中满痛不止者,此为内实,可下;伤寒发热大汗之后,脉沉实,寒热往来,时时有涎嗽者,可下;目黄九疸食劳,可下;……等等。他也提出了禁下之证,如:如非实证,则不能任意妄攻。如洞泄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心下虚痞,厥而唇青,手足冷,小儿内泻转生慢惊,小儿两目直视,鱼口出气,以及十二经败证等,均为禁下之例。惟对于"大积大聚,大实大秘,大涸大坚",下药直是补药。
    总之,张从正对汗吐下三法的灵活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应用的范围,对祖国医学的"治则"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值得继续予以发扬,特别是吐法,近来医者运用尤少,根据他的经验,往往对顽固性疾患,可一吐而愈,颇值得重视和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5:26 , Processed in 3.2652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